法院的政策
① 2024年老賴新規
2024年關於老賴的新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處罰措施:老賴若欠債不還,債權人可向法院起訴。老賴若不執行法院生效的判決書,債權人可申請強制執行,並申請將老賴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法院有權執行老賴的唯一住房或直接執行其工資,若老賴沒有工作,法院可裁定凍結其養老金賬戶。
2、立案標准:個人或單位隱藏、轉移、故意損壞財產達到一定金額,或以低於市場價格50%以上轉讓財產、無償轉讓財產,導致法院生效判決無法執行,都可能被認定為老賴。
3、涉及對象: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的,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的,違反限制消費令的,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都可能被認定為老賴。
老賴對子女的影響:
1、子女不可以就讀高收費的私立學校;
2、子女在考大學或者考研時,可能會被拒絕錄取;
3、子女參加公務員、軍校、航空院校等考試,可能無法通過政審;
4、針對未成年的子女,其名下的房產有可能會被強制執行。
綜上所訴:2024年針對老賴新法規,增加了案件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後刪除失信名單的規定。具體來說,如果通過網路執行查控系統查詢被執行人財產兩次以上,未發現有可供執行財產,且申請執行人或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財產線索的,法院應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失信信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一十三條
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② 法院對老賴的最新懲罰政策是什麼
【法律分析】
對於有能力執行法院作出的判決但絕不執行的老賴,達到情節嚴重的,會觸犯刑法規定,有可能會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罰金。除了受到刑法處罰,老賴拒不執行法院判決的,法院可以執行老賴的唯一住房或者直接執行其工資。老賴沒有工作的,法院可以裁定凍結老賴的養老金賬戶。
老賴就是失信被執行人,對於失信被執行人會採取一些生活中的限制,具體情況如下:
1、禁止部分高消費行為,包括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
2、實施其他信用懲戒,包括限制在金融機構貸款或辦理信用卡;
3、失信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不得擔任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
4、強制執行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
5、強制執行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
6、強制執行被申請執行人的股票等財產;
7、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車輛等動產;
8、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
9、限制出入境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一十三條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③ 2025年法院執行新政策
2025年7月1日起,《關於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正式實施,重點破解「執行難」問題,主要新規如下:
- 打擊范圍與時間起點擴展:拒執行為認定從「判決生效後」提前至「訴訟開始後」,主體范圍擴大至被執行人及協助轉移財產的親友、關聯公司等。
- 財產查控與行為認定細化:法院72小時內啟動支付寶、虛擬貨幣等新型財產調查,可穿透式核查「假離婚」「代持資產」;明確12類入罪情形,如以明顯不合理價格處分財產等。
- 公檢法協同與程序優化:法院發現拒執線索30日內移送公安並附完整證據鏈;公安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復雜案件可延長至30日,不立案需書面說明理由;檢察院對公安應立案而不立案的情況可要求說明理由,不成立則15日內必須立案。
- 債權人權益保障強化:公安30日內不立案或檢察院不追責時,債權人可直接提起刑事自訴,法院協助調取證據;贍養費、撫養費、農民工工資等涉基本生活案件及小微企業債權執行案件優先處理。
- 入刑門檻明確:個人隱匿/轉移超2萬元、單位超20萬元,或低價轉讓資產(低於市場價50%)致判決無法執行,即構成犯罪;扣除合理生活費用後仍具備償債能力卻逃避執行的,視為「有能力執行」。
此外,還有拒執罪打擊流程提速、財產查控與處置強化、信用懲戒與強制措施升級、執行效率與監督保障等方面的規定,如法院移送拒執行為證據材料、引入VR看房等提升法拍效率、擴展限高令范圍、明確執行期限等。
④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黨中央提出的重要政策,是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其在預防犯罪、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為在刑事審判工作中貫徹此政策提供了具體要求。該政策貫穿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罰執行全過程,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的繼承和發展。為了在刑事審判中切實執行此政策,特製定以下意見。
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總體要求如下:
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做到寬嚴相濟,罰當其罪,打擊極少數,教育、感化、挽救大多數,減少社會對立面,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正確把握寬與嚴的關系,做到寬嚴並用,克服重刑主義思想影響,避免輕刑化思想影響,防止片面從嚴或一味從寬。
嚴格依法辦案,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依照法律規定準確定罪量刑。從寬或從嚴都需依照法律規定,做到寬嚴有據,罰當其罪。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治安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從寬和從嚴的對象、范圍和力度。全面、客觀把握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和社會治安狀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以及懲治犯罪的實際需要,注重打擊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治安和人民群眾利益的犯罪。對於性質較輕、情節較輕和社會危害性較小的犯罪,以及被告人認罪、悔罪,從寬處理更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依法可以從寬處理。
嚴格依法執行,維護法律統一和權威,確保良好法律效果,同時考慮案件處理對贏得公眾支持、社會穩定、罪犯教育改造、回歸社會、減少社會對抗、促進社會和諧、爭取更好社會效果的貢獻。在裁判文書中充分說明理由,尤其是從寬或從嚴的理由,促使被告人認罪伏法,注重教育群眾,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