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五個堅持與依法治國

五個堅持與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1-02-05 11:34:15

㈠ 三個依法三個法治五個堅持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如下:
「三個依法」是指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
「三個法治」是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五個堅持」,又叫「五大原則」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以上內容均可於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文中查到。

㈡ 構建人類共同命運體的五個堅持

構建人類共同命運體的五個堅持是(1.堅持對外協商;2.堅持共建共享;3.堅持合作共贏;4.堅持交流互建;5.堅持綠色低碳。)
擴展:
一、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義在於國家之間構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系。大國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大國對小國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獨尊、強買強賣的霸道。任何國家都不能隨意發動戰爭,不能破壞國際法治,不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出現矛盾和分歧,要通過平等協商處理,以最大誠意和耐心,堅持對話解決。
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動盪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恪守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深化雙邊和多邊協作,促進不同安全機制間協調包容、互補合作,不這邊搭台、那邊拆台,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要加強協調,建立全球反恐統一戰線,為各國人民撐起安全傘。
三、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四、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尊重世界在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五、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全球生態體系。總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一步一步沿著正確道路前進。供參考。

㈢ 五個堅持指的是哪五個啊

張德江的五個堅持
一要堅持黨的領導,清醒堅定。辦好重慶的事情,關鍵在黨。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要堅持科學發展,改善民生。要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重慶的老百姓。要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重慶人民。

三要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重慶的發展必須依靠改革開放。要抓住時機,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拓展開放廣度和深度,加快建立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

四要堅持尊重實踐,依靠群眾。要結合重慶實際,在實踐中去探索、去創造。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充分調動重慶人民的積極性。重慶人民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

五要堅持反腐倡廉,干凈幹事。要扎實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為重慶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有力的保障。領導幹部首先要自身干凈,不貪不佔,同時,要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干實事、干好事。

.

㈣ 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法制道路 有哪五個堅持

五個堅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國家長治久安的歷史高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法治的一般規律與我國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確立了良法善治的法治格局,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4)五個堅持與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3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

在這3個方面中,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支撐。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㈤ 如何把握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

把我國防和軍隊行的話,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在於把他與法律和聯系人民關懷聯系在一起

㈥ 全面推進依發治國5個堅持基本原則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發治國5個堅持基本原則是:

  1.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內

  3. 堅持法律面前人容人平等。

  4.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5.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拓展資料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㈦ 五個堅持四個一定要


四個堅持:
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

五個堅持:
▪ 一、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
▪ 二、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
▪ 三、堅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
▪ 四、堅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
▪ 五、堅持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

五個必須:
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展的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我們必須從新的實際出發,堅持以科學理論指導黨的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研究和解決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認識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我們必須按照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要求,抓緊學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
我們必須繼續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我們必須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㈧ 依法治疆'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

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要堅持人民民主主題地位。
三,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五,要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做到哪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增強社會活力進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最終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做到「五個堅持」。這「五個堅持」是依法治國之本,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核心問題。在處理這一核心問題時,需要做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已明確告訴我們,堅持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黨的領導確保依法治國方向正確,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具體講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在依法治國過程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原則就明確了誰領導的問題。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堅持黨的領導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根本保障,二者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依法治國就是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權益。這一原則就明確了依法治國是為了誰的問題,提出了維護人的尊嚴的問題。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應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我們黨來自於人民,根植於人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同時,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也要靠人民維護,二者也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公正,是司法的靈魂,是法治的生命線。實現司法公正,必須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就明確了維護法律尊嚴的問題。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從我國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中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涵義概括來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也都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各項義務。二是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的同時,任何人不論其地位多高、權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違法犯罪都要毫無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三是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從而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另外,它鮮明地反對法外特權、法外開恩,對掌握一定權力的領導幹部形成制約,從而有利於預防特權思想和各種潛規則對幹部隊伍的侵蝕。同時,它鮮明地反對法外歧視,有利於貫徹執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司法原則。最後,它要求人人都嚴格依法辦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又切實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有利於維護法律權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確保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四)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

法治和德治猶如鳥之兩翼,需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這一原則就明確了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問題。這一點,連義大利政論家馬基雅維利都說的十分明白:「若要美德得以遵守,法律是必需的;而若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則是不可缺少的。」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從中國實際出發

吸收中國優良傳統法律文化與客觀看待西方法治的有益經驗,兩者是不矛盾的,這一原則就明確了繼承與借鑒的關系問題。近代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治國之術,無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君主立憲的戊戌變法還是提倡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均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呢?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法治體系的形成都植根於本國政治體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國情不同,法治體系不同。立足我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中國國情決定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同時,我們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要注意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注意借鑒國外法治的有益經驗。

前景令人嚮往,目標催人奮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要求,而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參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做到「五個堅持」
http://www.71.cn/2014/1224/793959.shtml

㈩ 扶貧的五個堅持、六個精準、五個一批

1、五個堅持: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堅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堅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堅持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

2、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要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3、五個一批: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10)五個堅持與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1、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扶貧開發政策的調整始於1986年,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確定了劃分貧困縣的標准,並劃定了273個國家級貧困縣。後來將牧區縣、「三西」項目縣加進來,到1988年增加到328個國家級貧困縣。

2、我國在2008年前有兩個扶貧標准,第一個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絕對貧困標准,該標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熱量的最低營養需求為基準,再根據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結構來進行測定。第二個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標准。2008年,絕對貧困標准和低收入標准合一,統一使用1067元作為扶貧標准。此後,隨著消費價格指數等相關因素的變化,標准進一步上調至1196元。

3、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熱點內容
香港婚姻法一夫一妻制嗎 發布:2025-06-29 09:51:40 瀏覽:946
錄視頻借錢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6-29 09:51:06 瀏覽:661
哈工大人文與法學院 發布:2025-06-29 09:47:50 瀏覽:136
2016行政法學答案 發布:2025-06-29 09:42:58 瀏覽:255
社會與法2016節目單 發布:2025-06-29 09:40:01 瀏覽:887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心結第二集 發布:2025-06-29 09:38:04 瀏覽:931
立法是立法 發布:2025-06-29 09:24:57 瀏覽:550
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 發布:2025-06-29 09:20:39 瀏覽:199
法院金錶隊 發布:2025-06-29 09:20:00 瀏覽:283
道德列入健康 發布:2025-06-29 09:17:08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