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三者
Ⅰ 簡述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關系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關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內國的根本保證,人民容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1)法治社會三者擴展閱讀:
黨的領導不是靠行政權力來實現的,而是靠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來實現的。黨的領導只能依靠自己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依靠向人民群眾作宣傳教育工作,使人民群眾自覺地接受和執行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
黨的領導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黨所處的客觀環境及其所面臨的直接任務的不同,實現黨的領導作用的具體形式和方法的不同,因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黨的領導的含義曾經作出不同的表述。
Ⅱ 時政法,自然法,社會法三者的區別與聯系
推薦閱讀張文顯先生的《21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史》。你說的時政法應該是實證法學吧。題主你應該是說的三個學派的關系吧。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實證主義法學派通常泛指以19世紀A.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為思想基礎的各派資產階級法學,也稱實證法學或法律實證主義,其創始人是19世紀英國的J.奧斯丁。
從狹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就是指各種分析法學派。因此又稱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的是實在法,即國家制定的法。這派法學的特徵是:區別「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即區別實在法與正義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實在法,著重分析實在法的結構和概念;根據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惡法亦法;法和道德之間,實然的法和應然的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法是國家主權者的命令,是一個「封閉的邏輯體系」。在法和道德本質聯系的問題上主張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響法的實在性的觀點。這也是其與自然法學派主要的分歧之一,自然法學派主張惡法非法,從自然法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礎上探討法的合理性問題。
而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
自然法學派又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新自然法學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並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會大變革時期,自然法學總是作為一面旗幟,主導著西方社會法律發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法無明文不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權、權力分立等思想,都發端於自然法學的理念。
另外,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勛卓著。
然而,社會學法學派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其將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工具引進到法學領域,在社會中研究法律,並通過法律研究社會,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社會學法學派認為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則,而是社會立法中的秩序或人類聯合的內在秩序。法律與國家之間並沒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並非一定由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所制定和實施,在沒有國家的時侯和地方也存在著法律。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 最後,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
Ⅲ 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三者三者的統一性
早就統一在搶權、撈錢上了。再咋統一啊??
Ⅳ 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間的關系
認清鄉村治理規律,把握「三治」辯證關系
認清鄉村治理規律,關鍵是認清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村社會關系網中的地位,處理好黨的基層組織與其他治理主體的關系。正如《條例》所強調的,「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對各類組織的統一領導,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黨的基層組織「加強對各類組織的統一領導」,既體現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的時代要求,又體現了「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使命擔當。前者要求確保發展的政治性和長久性,後者要求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就是在黨的基層組織發揮領導作用的前提下,發揮好農村自治組織的主導作用、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以及個體成員的主人翁作用,實現各治理主體間相互平衡、相互支撐、相互制約。
認清以上規律,正是把握「三治」辯證關系的關鍵。要把握「三治」統一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一根本要求,必須以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領導作用為根本前提;要把握「三治」結合不是自治、法治與德治的簡單加總和隨意組合,而是因時因地制宜,激活整體功能、系統功能的復雜過程;要把握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礎,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補充。
把好自治方向,為法治德治打下堅實基礎
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部分農村地區存在的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村霸」等現象,正是由於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必須首先打牢這個基礎,而打牢這個基礎的關鍵就是加強政治建設,把好自治方向。
突出政治建設,嚴格執行黨的意志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新時代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黨的農村基層組織作為聯系黨和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層組織;黨的意志是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開展工作的行動指南,是必須緊緊圍繞的理論核心。嚴格執行黨的意志,落實相關政策要求,才能使農村社會緊跟國家發展步伐。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嚴格執行黨的意志,關鍵是要做到「維護核心、服務中心、凝聚人心」。「維護核心」,就是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不斷提高政治能力,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根本保證;「服務中心」,就是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各項任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目標,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物質保證;「凝聚人心」,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了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切實參與到農村社會治理各環節,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民心保證。
突出政治功能,發揮「能人組織」作用
就農村社會而言,「能人」是比普通村民擁有更多知識、經驗、聲望或關系資源,在村內影響力較大的成員,黨員是「能人」的主要組成;而「能人組織」則是在村內影響力較大的組織,黨的農村基層組織無疑是影響力最強的「能人組織」。「能人組織」和「能人」是決定社會發展尤其是制度變革的關鍵主體,也往往是發展和變革成本的主要承擔者。農村「能人組織」和「能人」作用發揮得如何,決定著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效果。
在鄉村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黨的農村基層組織主要應從三方面發揮其「能人組織」功能:一是突出政治功能,把自身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這一功能源自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政黨屬性以及黨的執政地位。二是繼續發揮自身作為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參與農村治理,改變了過去「皇權不下縣,縣下行自治」的狀況,促成了農村社會網與外界、特別是政權的相互交流,為法治在農村的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充分發揮黨的農村基層組織自身及其黨員引導農村社會發展方向、制度選擇以及變革的作用。作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關鍵,黨的農村基層組織肩負著為廣大農民群眾謀取幸福的歷史重任,因此,要不斷提升組織力,在選擇既定的情況下,以「能人組織」的身份和廣大農民群眾一起沿著既定的道路前進,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Ⅳ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者關系密切其中法制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什麼
改革開放以後,法治建設工作日益受到重視,我國法治建設從法制老十六字方針、專依政策辦屬事向依法辦事和依政策辦事並重過渡、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兩個堅持」以及法治中國的法治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的法治建設是一個由點到面的過程,是共產黨對法治建設不斷深化的過程,法治中國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發展的階段性。另外從法治中國的構成要素來說,其應該是一個能夠包含「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嚴格守法」法治環節,以及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的轉變和兩個堅持的建設路徑。從這方面來看,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法治國家、法治政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缺一不可。
Ⅵ 法治建設的三大支柱是什麼
法治建設的三大支柱就是公平,公正,公開,這就是法律的基本原則,建設社會版主義權法治國家的整體工作布局,要求統籌協調兩個層面的工作:一個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另一個是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前者而言,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法治狀態下政府行為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式。
(6)法治社會三者擴展閱讀:
三者具有內涵的統一性、目標的一致性、成效的相關性,必須彼此協調、共同推進、形成合力。就後者而言,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聯系、內在統一,是法治建設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輔相成,缺少任何一個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就無法實現。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談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時明確指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Ⅶ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者關系密切其中法制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的什麼
《網路復》對法治國家、製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這三個概念分別有一個解析:關於「法治國家」,其認為是在德語中最先使用的。早期的法治國是指中世紀歐洲的某種國家形式,尤其是德意志帝國,當時被認為是「和平與法律秩序的守衛者」。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是德國資產階級憲政運用的晨霧,其基本含義是國家權力,特別是行政權力必須依法行使,所以,法治國家有時又稱法治政府。
《網路》認為,法治國家的條件和標准有五:(一)通過法律保障人權,限制公共權力的濫用;(二)良法的治理;(三)通過憲法確立分權與權力制約的國家權力關系;(四)賦予廣泛的公民權利;(五)確立普遍的司法原則,司法獨立等。法治國家的形式標志有四:(一)完備統一的法律體系;(二)普遍有效的法律規則;(三)嚴格公正的執法制度;(四)專門化的法律職業。法治國家的實質標志同樣有四:(一)法律與政治關系的理性化制度;(二)權力與責任關系的理性化制度;(三)權力與權利關系的理性化制度;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理性化制度。
Ⅷ 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三者的聯系和區別
額。來這個說實話我是自不知道,但你誠心誠意的發問了,我也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建設,比如選個國家總理什麼的讓你投票,這就是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就是以社會主義為中心按照法律來治理國家,至於民不民主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可以明確的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並沒有實際的民主,即使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如此。
Ⅸ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1000字左右,可分點
這是什麼意思,是在徵集專嗎屬?http://xinwen.jgaoxiao.com/mass_boss/index.html
Ⅹ 韓飛提出了哪三者結合的法治理論,這三者都代表什麼意思
韓飛提出了哪三者結合的法治理論,這三者都代表什麼意思?
我OK是本無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