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執其
❶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的介紹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
❷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背jing信息_事物一分為二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一」者,太極、宇宙、自然、道、本源(或上帝、造物主);「二」者,二儀、陰陽……;「陰陽」者,天地、動靜、虛實、上下、剛柔、進退、伏升、公母、雌雄……;「雌」者,生物中能產生卵細胞的_如雌雞、雌兔、雌蕊;寓意柔弱、寧靜……;指女性及母性動物;反之則「雄」。「知雄守雌」者,其「知」即認識、把握事物之個性狀態;其「守」即奉行、遵守、應用事物之共性、統一性、平衡性原理。「知雄守雌」在「和」陰陽二端於「一」,在融「天人合一」之「和文化」中_忌執其一端而偏廢另一端。
❸ 對道德經中"執止"的理解
在中國《道德經》抄雖然有2000多年,可惜,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絕大部份是錯誤的。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是從儒家的角度去解釋《道德經》,這是相當糟糕的事情。把一個明明有哲學、有邏輯的東西變成一個沒有邏輯的東西。
所以為什麼我們中醫到後來理論上沒有什麼發展,發展不了?一直到今天我們的中醫,很多人感覺到我們的理論非常難辦,在技術上我們有進步,但在理論上我們的進步幾乎是停止了。為什麼?我認為這裡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嚴格地遵循《道德經》的理論前進。
❹ 老子說,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的意思是什麼
「老子說,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的意思是——老子說,想要治理天下,卻要用強制的辦法,我認為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行統治,如果強行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行把持天下,就會失去天下。
全文內容: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白話翻譯: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
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4)道德經執其擴展閱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寫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句什麼意思
意思是:主要妄為要失敗,強行把持一定會失去。所以聖人不枉為,所以不失敗,不強行把持所以不失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無為無敗》。《無為無敗》內容如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5)道德經執其擴展閱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❻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的譯文
哪裡有「道」,天下的人便會嚮往哪裡,大家都向「道」,天下便會版安和太平。「道」猶如美妙的音權樂和美食,能夠使過路的人為之止步,但要說出什麼是「道」,它嘗不出味道,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而他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❼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的作品出處
《執大象,天下往》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道德經》,又內稱《道德真經》、《容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❽ 老子道德經中執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解釋
不守其黑,難知其白
❾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的原文
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③,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