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理念對台

立法理念對台

發布時間: 2021-02-07 18:00:16

⑴ 我國政府對台基本方針是什麼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通過和平談判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結束海峽兩岸分離的局面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使命。

只要兩岸人民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宗旨,堅持統一,反對分裂,兩岸關系一定能夠不斷發展,祖國統一大業一定能夠實現。

統一以後,台灣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台灣同外國的民間關系不變,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有高度的自治區,擁有立法司法權(包括終審權),可以有自己的軍隊,黨政軍情等系統都由自己管理。

(1)立法理念對台擴展閱讀:

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談判的方式,參加的黨派、團體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台灣方面關心的其他一切問題。只要兩岸坐下來談,總能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方針。然而,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採取自己認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中國政府在採取何種方式處理本國內部事務的問題上,並無義務對任何外國或圖謀分裂中國者作出承諾。

中國政府歷來反對用處理德國問題、朝鮮問題的方式來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應該也完全可以通過兩岸的協商,在一個中國的架構內求得合理的解決。

⑵ 請你從過程和目的兩個方面指出民法典草案的徵求意見體現了我國怎樣的立法理念

從過程和目的兩個方面,我們的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體現了我們國家。民主立法,科學立法,依法立法。

⑶ 我國政府對台政策、原則、基本方針分別是什麼

1、對台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基石 ,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確定的、不能改變的,不存在什麼自決的問題。

2、原則: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

通過接觸與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願,但中國無義務對任何圖謀分裂中國的行動,作出放棄使用武力的承諾,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是民族最高利益。

3、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保持原有的制度,長期共存,共同發展,誰也不吃掉誰;兩岸統一後,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

(3)立法理念對台擴展閱讀:

我國政府對台政策存在一個歷史變化過程:

1、從「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

1963年,周恩來根據兩岸關系的最新形勢,在總結十年來對台工作的基礎上,將中共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對台灣產生積極影響,但是最後因十年動亂中斷。

2、「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布實施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告台灣同胞書》中刪掉了從前「解放台灣」的詞句,代之以「和平統一」。

1992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兩會領導人於1993年月成功舉行了「汪辜會談」,並簽署了幾項涉及保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的協議。

六十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台海兩岸交流不斷,充分顯示出黨和政府在對待和平統一上的最大誠意。我們黨和國家在力爭和平統一的前提下,始終不承諾放棄武力。

⑷ 社會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麼

法的創制,需要深刻的核心理念,立法理念是法的精髓和靈魂,主導著法的形成、發展;奠定了法的基本制度和體系。社會保障立法的重要理念包括:生存權保障理念、社會連帶思想和社會平等思想。
一、 生存權保障理念
生存權與生俱來,是伴隨人的出生而自然產生、直至人的死亡而自然消滅的一種權利,終身專屬,不可轉讓、不可剝奪、不可繼承。生存權雖然是一種自然權利,但國家和法律出現後,如果不予以確認和保護,公民個人卻難以實現這種權利,而生存權本身的抽象性,也要求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實質性內涵,予以實質性保障。因此,生存權在形式上又表現為一種法定權利。生存權的這種雙重屬性,使得自然權利和法定權利之間會產生一定距離和矛盾,即法定權利的內容,與自然權利的要求及生存權保障的目標,因國家立法機構的立法裁量而產生距離和矛盾。 最初把生存權作為"法的權利"來表述的,是奧地利法學家門格爾·安東。
最初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生存權的,是德國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存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重視。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強調了生存權是基本人權;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規定公民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保持和保障充分生活水準的權利,以及勞動權、教育權和文明生活權。 受魏瑪憲法和《聯合國憲章》的影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了生存權保障的內容和原則。社會保障法所保障的公民權利,包含了生存權的全部內容,無論是濟貧的社會救助立法、扶貧的社會保險立法,還是以提高公民生活素質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立法,無不浸透了生存權保障的理念。二、社會連帶思想
社會連帶,是指人們在社會分工基礎上所形成的互相依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並意識到自己必須依靠他人,從而形成了互相間的依賴感、團結感、與社會的聯系感。 社會連帶思想源遠流長,早在人類社會誕生時,互助共濟思想就存在於血緣共同體中;以後又發展成為地域共同體或職域共同體成員的互助共濟。 最早將社會連帶思想理論化的,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其在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論中,系統闡述了人類間的互相依賴關系。 受迪爾凱姆理論的影響,法國法學家狄驥創立了社會連帶法學,認為法律建立在互相依賴的連帶關繫上,法律僅僅就禁止侵害或保障、發展社會連帶關系作出規定。
社會保障是全社會的事業,國家作為這一制度的組織者,只有依靠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互助共濟,才能實現和達到目標,因此,社會連帶思想成為社會保障立法中的重要理念。根據這一理念,社會成員均應承擔相應的社會保障責任,履行互助共濟的社會保障義務,共同參與社會保障事業。 在各國的社會保障立法中,均能找到社會連帶思想的影響。三、社會平等思想
社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在政治和經濟上處於相同的社會地位,享有相同的權利。社會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理想,也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價值。
但是,傳統私法所保護的,只是社會成員在形式上的平等,並造成其在政治上、經濟上、生活上存在諸多實質性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包括社會保障法在內的社會法,在批判私法以形式上平等掩蓋實質性不平等的同時,以追求社會成員經濟上、生活上的實質性平等為法的價值,充分體現了社會平等思想。其中,社會保障法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利。 社會平等思想,是社會保障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⑸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要求:

1、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版設的發展不斷提高對法治的思想認識,權自覺地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

2、樹立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對加強和改進立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努力制定符合實際的、確實管用的、群眾滿意的法律法規,更好地發揮法律的規范、引領、推動和懲戒作用。

3、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方面,要進一步鞏固已有成果,解決存在問題,把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改革繼續推向前進。


(5)立法理念對台擴展閱讀

思想和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只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才能破私立公,革故鼎新,除弊興利,切實做到嚴格依法、公平公正、剛柔並濟、文明便民,有效地懲處違法犯罪,調解民間糾紛,維護群眾權益,確保社會安定。在執法和司法中,一定要秉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的根本遵循,堅守對法律的敬畏和執著,排除各種客觀主觀障礙,做到唯法是從、唯民是重,積極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進入新境界。

⑹ 民法總則體現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⑺ 民法總則體現了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民法總則吸收了民法通則規定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同時作了補充、完善和發展,通則到總則 有何新看點?

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標志著民法典總則編的形成。

從1986年的民法通則到如今的民法總則,一字之變,背後卻是立法理念、精神的變化和制度的創新發展。民法總則有哪些新亮點?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員蘇澤林、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

① 違背公序良俗合同無效

【法律條文】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專家解讀】 蘇澤林:民法總則通篇體現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命題和現實需求。不僅有宣示性的規定,還有具體的規定,例如,根據第一百五十三條,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有違反道德的內容,那麼這一合同條款是無效的。

② 「綠色」成基本原則

【法律條文】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專家解讀】 呂忠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日益面臨的重大課題,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綠色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大創新,具有鮮明的21世紀的時代特徵。其實,在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中,就有「恢復原狀」這一項,也就是說,可以要求破壞環境的人以恢復原狀的方式承擔民事責任。這就是綠色原則的具體體現。

③ 保護從搖籃到墳墓

【法律條文】 第十六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百八十五條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專家解讀】 王軼:民法對人的關懷不僅是從搖籃到墳墓,貫穿人的一生,還延展到人的生前死後。從出生前還是胎兒時,其繼承遺產、接受贈與等利益就受民法總則的保護。比如,在分割遺腹子父親的遺產時,應該為遺腹子留有份額。而人去世後,其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仍會受保護。現實中,侵害英雄烈士等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行為時有發生,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反映強烈,因此民法總則特別規定,這種侵害行為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④ 8歲就能獨立買東西

【法律條文】 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專家解讀】 王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兒童的認知水平比30年前民法通則制定時,有了顯著提高,獨立意識更強。為了尊重兒童的獨立意願,讓他(她)們適度參與社會生活,同時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有必要適當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獲得不附義務的贈與,也可以從事買作業本、交學費、借書等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⑤ 監護人可遺囑指定

【法律條文】 第二十九條 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第三十條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協議確定監護人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專家解讀】 蘇澤林:「遺囑指定」和「協議確定」監護人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父母在身患疾病時,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的形式,安排好未成年子女的監護後事,以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前,離婚現象普遍,父母在離婚時,可以通過協議確定誰做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但必須尊重孩子的真實意願。

⑥ 村委會也是特別法人

【法律條文】 第九十六條 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專家解讀】 呂忠梅: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是民法總則的一大亮點,與民法通則有顯著不同。其中「特別法人」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在我國,政府機關、村委會、居委會對外簽合同的情況很多,如果不賦予它們法人地位,對它們參與民事活動是十分不利的,對交易秩序和安全也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因此,通過「特別法人」的制度設計,賦予這些組織法人地位,有助於它們依法參與民事活動,獨立承擔責任。

⑦ 個人信息禁止非法買賣

【法律條文】 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專家解讀】 王軼:信息時代,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人肉搜索」和因個人信息泄露導致的網路電信詐騙頻發,應該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一規定,強調了個人信息的取得必須依法,安全必須確保,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制度安排,回應了社會問題,是民事立法的一個進步。

⑧ 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法律條文】 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專家解讀】 蘇澤林:年輕人玩網路游戲時,會產生網路虛擬財產,它們在網路空間中是有「價值」的,有的還能「交易」,變為現實生活中的財產。

對這些財產要不要保護,過去,有較大爭議,但隨著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對其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民法總則保持了開放性,明確法律對這些財產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樣做,為將來的立法留足了空間,也為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提供了上位法依據。

⑨ 「好人法」保護見義勇為

【法律條文】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專家解讀】 王軼:這兩條被稱為「好人法」,直面當前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因誠信缺失和保障不力,不敢見義勇為、不敢做好人困擾著人們。這兩條規定,打消了人們的顧慮,一方面,做好事受損失,可以從受益人處得到補償;另一方面,做好事時造成受助人損害,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可以鼓勵更多人做好事。

⑩ 訴訟時效延長到3年

【法律條文】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九十一條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專家解讀】 呂忠梅:民法總則將一般訴訟時效從兩年延長到三年,有利於權利保護。現實中,因錯過訴訟時效導致討債難的情況較多,給不誠信的人留下了空間,延長訴訟時效,可以更好地避免因錯過訴訟時效而失去勝訴機會的情況發生。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訴訟時效作出特別規定,是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有利於他們維權和健康成長。

⑻ 開門立法成為我國立法工作的常態得益於哪些因素開門立法體現了怎樣的立法理念

律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這本身就是一筆寶貴財富,必將對我國今後法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起到重要指導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有關負責人說。「開門立法」可追溯到五十多年前其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開門立法」要上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是:討論制定新中國的根本大法―――憲法。「大會執行主席宣布表決結果:投票數1197張,同意票1197張。許多代表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高呼共產黨萬歲。」這一幕,雖時隔五十多年,親歷者卻仍歷歷在目。有專家分析,1954年憲法之所以深得人心,是因為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制定這部憲法時,草案初稿曾下發各大行政區、各省市、自治區和50萬人口以上的省轄市,組織了大規模的憲法草案大討論,提出了5900條修改意見。6月15日,憲法草案向全社會公布,徵求意見歷時2個多月。其間,先後有1.5億多人次參與討論,對憲法草案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見。根據這些意見,憲法起草委員會對原來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社會全文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正是由於全民意志和智慧的投入,1954年憲法經受住了時間風雨的檢驗。時至今天,它所確立的許多重要制度,仍被現行憲法所繼承。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這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制定一部全面反映新時期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新憲法,成為當時一項迫切的重要任務。1982年4月26日到8月底,草案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這是改革開放後第一部公開徵求意見的法律草案。這次全民討論的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影響之廣,成為公民參與立法工作的範例。許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見都得到採納,具體規定作了許多補充和修改,共計近百處。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這部新憲法,這也是我國立法史上第一部公開表決結果的法律項目。公布法律草案從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邁上一個新台階。1998年3月21日,在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李鵬明確提出,立法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在立法過程中,「要採取各種形式,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九屆全國人大組成之後的一年中,就向全民公布了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和合同法草案。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1998年4月29日公布徵求意見後,31個省、市、自治區全部反饋了意見;25個大中城市和52個中央有關部門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共收到人民群眾來信675件,其中,來自單位的意見173件,來自公民個人的有502件。許多來信多人聯署,人數最多的一件共有836人簽名。還值得一提的是婚姻法的修改。2001年1月11日,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
截至當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收到群眾來信來函3829件,後來又陸續收到一些,大約共有4000多件,通過報紙、期刊和網路等媒體也收到數以千計的意見。來信者中,年齡最大的90歲,最小的僅有13歲。公眾對原婚姻法的絕大多數條款都提出了意見。這次徵求意見是當時參與立法人數最多的一次,提出意見最廣泛的一次,也是人民群眾第一次通過互聯網參與立法。將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會公布,廣泛徵求全民的意見,使他們有了直接表達訴求的機會,有了發表意見甚至是表達不滿的權利。而最高立法機關,也拓寬了一個最廣大、最直接評價法律草案價值取向的民主渠道,將百姓的意見擺到立法的桌案,並吸納進法律之中。「使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就有了如谷穗般沉甸甸的實在意義。法律界人士評價說。大規模討論效果優於大規模學習「『開門立法』本身就是一個普法教育、釋放意見、凝聚共識的過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4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宣布,今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以公開,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成為常態,這一突破清晰地彰顯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立法理念上的重大改變。「所有的法律草案原則上都向全社會公布,聽取全民意見,這無疑將對我國的

⑼ 立法理念由限至開發轉變為保護優先說明了什麼

所以應該說明了我們的法律必須進行以環保為主的國家的政策法律

熱點內容
語文的教法學法 發布:2025-07-02 04:33:39 瀏覽:363
人民法院民間借貸糾紛 發布:2025-07-02 04:32:42 瀏覽:778
民法典通過的重要意義 發布:2025-07-02 04:27:44 瀏覽:288
吃空餉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2 04:21:57 瀏覽:719
姜燕法學 發布:2025-07-02 04:12:20 瀏覽:817
行政法案例判決書 發布:2025-07-02 04:02:59 瀏覽:192
淘寶司法拍賣北海 發布:2025-07-02 03:59:50 瀏覽:879
行政前台部門規章制度可復制 發布:2025-07-02 03:58:04 瀏覽:61
道德古語6 發布:2025-07-02 03:52:37 瀏覽:167
勞動法關於加薪 發布:2025-07-02 03:51:56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