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法的立法目的
㈠ 完善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環境保護法》依據憲法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並借鑒了國外環境立法經驗,規定了環境保護的原則、基本制度和管理措施,還把環境影響評價、污染者的責任、徵收排污費、對基本建設項目衽「三同時」等,作為強制性的法律制度確定下來。該法的頒布這對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進入法制軌道奠定了基礎,為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法學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它為環境法律關系的調整設定了一系列制度,也曾經解決了一定的環境法律問題,在保護環境特別是控制污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作為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項基本法律,指導著我國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第一,界定了「環境」的定義、范圍,明確了環境法的調整對象,確立了我國環境保護觀是「大環境」觀的基本思想,明確了環境法調整的對象是們在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防治污染及公害中產生的社會關系。
第二,進一步明確了污染者的責任,將污染者的責任納入了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有利於促進合理利用環境和自然資源、減輕環境損害,公平負擔。
第三,推動了環境單行法律、法規的創建,為我國《環境保護法》法律體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礎,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進入法律化階段。《環境保護法》從環境保護的目標、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違法責任等做出了原則性和指導性的規定,對後續單行的頒布實施和修改完善起到了指導作用。
第四,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環境管理制度的法律地位,為我國環境保護行政與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㈡ 我過環境保護法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合理地利用環境與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內和生容態破壞;二是維護清潔適宜的生活環境,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三是協調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保護法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環境保護法的根本任務,也是環境保護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相互制約和依存的關系。這三項立法目的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首先,社會生產水平決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並進而決定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會在要求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要求進一步建設清潔、安靜、優美、舒適的環境。因此,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維護人民身體健康三者聯系起來為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反映
㈢ 環保的目的是什麼
保護資源,減少污染。
㈣ 制定環境法律制度的意義
一、環境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法律部門,正是在人類對生態法律終極訴求的過程中伴隨著人與自然沖突日益加劇卻難維持的情況下做出的理性反應。
1、環境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堅持生態主義倫理主導的法治觀即生態法治觀。
2、人類在行使自己消費權利的時候,應當受到合理的限制。
3、環境法以維護人類和生態的共同利益為己任,強調對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重建要求,力圖消除人類消費活動中所帶來的種種對立和不協調,從而在消費活動中培養出社會公眾自覺的生態法治意識。
二、環境法是引導社會公眾塑造健康文明、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1、環境法承認人與自然關系的互動和整體性,不是要求社會公眾單向片面地為生態平衡而放棄消費活動和生活水平的增長。
2、環境法是和諧性法律、限制性法律而非遏止性法律,是制度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
3、環境法所堅持和主導的發展理念就是協調共生的和諧發展理念。
三、環境法律制度與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都具有超凡的深遠意義
1、對人與社會的價值意義
2、對人與自然的價值意義
3、對人與自我的價值意義
四、結束語
總之,基於前述價值意義作為洞察的進路來解讀環境法發展觀的意義,我們可以發現環境法絕非只是國家蓄意強加在個人身上的「戒律」,其更為重要的乃是協調個人自由、群體自由與自然生態、社會秩序相互和諧的關鍵手段。筆者以為,環境法倡導的和諧發展理念,也並不僅僅局限於一種社會發展理論,而是在建構一種新的哲學、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實現人類過一種簡約、真實、有節制、有德性的幸福生活,並最終達致身心合一、物我兩契、人際和諧溫馨、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境界。當然,這種本真生存的主體必然是全面發展、內外和諧的本真的人,而造就這種本真人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實踐中讓我們每一個人處於環境法律制度的限制與調整之中。
㈤ 自然資源保護法的目的
自然資源保護法是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和自然規律的法律。其目的,是通過法律手版段,調節人類在開發權利用自然資源的活動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國家制定自然資源保護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調整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集體哦你可以去下載關於自然保護法的PPT,網址:http://jpkc.cqu.e.cn/law_hjzyfx/ppt/09.ppt
文件不是很大,只有260多KB,只要幾秒鍾就ok了
㈥ 我國制定《環境保護法》的目的
我國《環抄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此條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這一點是基礎的直接的目的,這也是環境法的基本的任務,因而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保障人體健康,這是環境法的根本任務,是最終目標之一,強調人的利益。第三、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即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環境法的最終目標之一。
㈦ 簡述我國環境立法的目的及體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態基礎和根本保障回。環境保護是答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法目的,並區別於其他部門法。
目前我國環境法律體系主要由五部分構成:
(1)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這是各種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依據.(第九條、十條、二十二條);
(2)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一般規定的具體詳細,是進行環境管理、處理糾紛的直接依據.
(4)環境標准.
(5)其他部門法中的在關環境的法律規范.(包括中國加入或簽署的國際法或公約)
㈧ 如何評價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目的的 一元論 與 二元論
世界上,環境法立法目的可分為一元論和二元論。其中,匈牙利、日本等國的環境法實行的是一元論的立法目的,即以保護環境為其唯一目的;中國、德國等國的立法目的是二元論,即既要保護環境,又要促進經濟發展。
㈨ 在環境法學中為什麼環境立法要對"環境"的定義作出立法解釋
在環境法學中,環境立法要對"環境"的定義作出立法解釋,是因為:
保護和改回善環境,防治污答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立法的直接目的、前提性目的,只有確認和實現這一目的,才能保障後面規定的各項"間接目的"的實現。取消了上述目的,就失去了環境法律與其他法律的根本區別與界限。
"保障公眾健康",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反映了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與保障公眾健康的密切關系,是環境法既區別於重在GDP增長的經濟立法、又區別於作為保護人體健康權的民事立法的一個價值目的。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反映生態文明理念的價值目的,也是環境立法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色目的、新型目的。通過確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目的,表明我國環境法正在逐步實現從以防治污染為標志的環境保護法向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標志的生態法的歷史性轉變。
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立法目的,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已經成為我國環境資源法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法已經發展到可持續發展法的新階段。
㈩ 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環境保護法來的立法目的有以下三自個方面:一是合理地利用環境與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二是維護清潔適宜的生活環境,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三是協調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保護法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環境保護法的根本任務,也是環境保護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相互制約和依存的關系。這三項立法目的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首先,社會生產水平決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並進而決定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會在要求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要求進一步建設清潔、安靜、優美、舒適的環境。因此,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維護人民身體健康三者聯系起來為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