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危機的原因
1. 道德危機的根源是什麼
這么大的問題,估計專家會告訴你很多原因,咱不是專家,估計說了也是不讓發布。所以你這問的不是白問嗎? 整個民族價值觀的喪失就是道德危機的根源。別再繼續追問了,明知道答案還出來刁難度娘。
2. 中國社會道德敗壞出現的原因 要有主要的論點,有根據性,請詳細點
中國已經進入泛娛樂化時代,無道德標准,無行為准則,無是非觀回念,無理想追求,無答英雄崇拜,無歷史觀念。天上地下滿嘴都跑舌頭,歪曲歷史、調侃英雄、醜化崇高、八卦人生,貶抑真善美、褒揚假丑惡。人慾橫流的,人文生態惡化,自然環境高危,唯權唯利唯實唯用成為時尚,主要原因是:人口多成分雜、道德素質偏低、價值觀念多樣、道德教育不夠,信仰產生危機。
3. 社會道德急劇下降根本原因是什麼
信任危機越來越嚴重了,大家互相都不信任,才發生了各種爾虞我詐的事情
4. 整個社會的道德都幾近淪喪的原因都有哪些會產生哪些後果
性開放是最最主要的原因,看看那些骯臟的娛樂場所,還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影視作品,目前妓女內,小三橫行,容家庭破裂。過不了多久將鴨子二爺橫行,學壞不是任何人人的專利,毛主席在山清水秀,就看這些人有沒有責任心..一些淫穢之徒總有借口,說開紅燈區就不會發生強暴之類,現在沒紅燈區嗎,愛滋病上升怎麼沒人說了。政府睜之眼,避之眼。。強暴依舊上新聞,兒目標居然是一些未成年的兒童,,一些男人怎麼了,這個社會怎麼了。。。欲與非洲似比高嗎
5. 當今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現象
1.我們現在社會的道德狀況是怎麼樣的?
面對以「小悅悅事件」為代表的敗德現象,有人認為是「道德滑坡」了,甚至「中華民族到了道德危機的地步」。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危言聳聽」,我們道德的主流還是積極進步的。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的道德狀況呢?
事實最有說服力。
積極方面我們看到,以任長霞、沈浩、楊善洲為代表的優秀領導幹部,還有以「當代雷鋒」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最美教師」張麗莉為代表的「平民英雄」,這些時代楷模、道德典範不斷涌現。他們以關愛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義舉,以無私無畏、勇於奉獻的責任擔當,向我們詮釋著道德良知,彰顯著人間大愛,影響著文明風尚。
關鍵時刻,特別是大災大難面前,都會出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動人場面。每逢重大活動,從北京奧運會的「鳥巢一代」到上海世博會的「小白菜」??成千上萬志願者匯成了一股強勁的力量,他們服務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令西方媒體也不吝贊美、艷羨。
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人們的遵法守規意識、敬業進取精神大大增強,公共秩序明顯改善,文明禮儀廣泛普及,志願服務蓬勃開展,這些都反映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悄然提升,人民群眾日益煥發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另一方面,社會上也還存在許多傷風敗德的現象。
一些官員腐敗案件屢屢發生。王益、黃瑤、許宗衡、張春江、劉志軍等腐敗分子,以權謀私、貪污腐化,情節嚴重,性質惡劣。
一些無良企業被頻頻曝光。黑心棉、毒奶粉、毒膠囊??商業欺詐現象屢禁不止,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喪失起碼的道德底線。
一些見危不扶、見死不救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老人跌倒路邊無人相助,救人之前先提出高額費用,公交車上面對歹徒行凶乘客袖手旁觀??令人倍感世態炎涼人情淡漠。
由此可見,我們正經歷著道德的進步,也承受著道德的陣痛;我們身邊處處演繹著濃情大愛的「最美」事跡,也不時出現令人寒心的失德行為。正如有人所說,中國的道德狀況是一幅「感動與疼痛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主流進步與問題突出並存」的復雜圖景。因而,要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道德的「全貌」,對存在的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粉飾太平,也不能從一些失德敗德現象簡單推定出「道德滑坡」的結論。
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告訴我們,社會道德進步從來都不是平坦的、直線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在戰勝各種挑戰中不斷前行的。種種失德敗德現象,是道德前進途中必須跨越的荊棘,是文明發展路上必須經歷的磨練。我們既要增強道德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斷推進社會風氣的改善,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中華美德的傳承光大充滿信心和希望。
6. 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道德危機
我國有很嚴重的道德危機,需要法律的制約,依法治國是改變這種現象的起點。
7. 中國人為什麼陷入了道德危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古到今,道德在中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犧牲自己以利他人,犧牲個人以利整體的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宣傳比任何別的國家都響亮。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當下的中國正在討論的卻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根本談不上去建設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中國人的道德是怎麼敗壞的?作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在逐步建立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但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社會的道德倫理機制,這才是中國人變得「缺德」的真正根源。眾所周知,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發展了幾百年,而市場經濟理論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經濟學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傑出的倫理學家。亞當·斯密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留下了兩部傳世佳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富論》)。他在《國富論》中闡述了「看不見的手」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已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熟知,但在《道德情操論》中闡述的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卻長期未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關注,而這兩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和倫理學基礎。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典故:辛亥革命前,嚴復先生於1901年翻譯了《國富論》,卻把《道德情操論》留在了英國。「五四運動」期間,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種理論學派和著作大量湧入中國,但奇怪的是,其中竟沒有市場經濟社會的倫理學基礎著作《道德情操論》,由於思想理論界對《道德情操論》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直到今天,中國也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據筆者考證,中國最早《道德情操論》的中譯本是在1997年,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被整整耽誤了96年,這實在是中華民族之不幸。 為什麼說《道德情操論》建立了西方市場經濟制度的倫理道德基礎呢?在亞當·斯密所處的18世紀,英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西方傳統的道德學家們仍堅信「貧則德高、富則腐化」,贊美古代社會為有德的社會,近代商業社會則是「奢侈、墮落」的社會。當時的學術界及社會輿論,普遍關心的核心問題也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道德是否會墮落。當時大多數的「有識之士」皆認為:商業化的發展必將使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衰敗,終將招致人類文明的衰退。 亞當·斯密對當時的英國社會現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與傳統道德學家們完全不同的看法。亞當·斯密將其倫理學研究建築在激發利己心的基礎之上,他認為仁慈、利他主義等都是不穩定的、偶發的、非持久性地心理驅動力。面向普通的人們,傳統的道德說教方式——樹立聖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謂的先進事跡教育大眾的方式無濟於事,這樣的理想,在現實中不過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而利己心則是人類的本能,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制度下,利己心具有自發地趨向美德的內在力量。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社會中,無需道德說教,市場化過程本身就是培育並實現良好道德、倫理的場所。它不僅擁有自動調節社會資源分配的經濟力量,還具有自動調節人性,使之趨向公益的道德力量。在市場經濟中,追求富裕的過程就是道德修煉的過程,這是一個無意之中的結果,意味著每一個市場的參加者誰也沒有意識到在經商中使自己高尚起來。 亞當·斯密還提出,自由和獨立的人格是自然產生美德的兩大條件。在市場經濟社會里,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主體必須具有自由和獨立的人格,其個人倫理或者說國民性才表現為基於利己心的慎思之德。隨著商業的發達,市場社會的國民在經濟上自立為生的過程中自然會具備道德涵養,勤勉、謹慎等美德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從長期看,一個民族或國家將通過自由的市場經濟而成為有德之國,其國民的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將自然而然地同時實現。即國民在積累經濟資本的同時,積累勤勉、節儉、誠實、守約、守時等道德。這是因為市場社會存在著看不見的道德強製作用,無形之手的倫理學涵義正在於此。 理解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的民主,不難理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將數百億美元巨額財富捐獻給社會的慈善行為,他只不過按照亞當·斯密所奠定的社會道德准則行事,鋼鐵大王卡內基、「股神」 巴菲特的慈善行為不也是對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忠實履行嗎?因為在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中,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最終結果就是:市場社會的國民富而有德,因為國民在追求富裕的過程中進行了道德修煉。 跟儒家思想在中國一樣,亞當·斯密的原著雖然比較晦澀難懂,但其倫理思想在西方的影響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亞當·斯密的學說成為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主流道德倫理標准,已經滲透到每個西方發達國家國民的骨子裡面。這些國家的政府就是要讓所有的國民,包括從嬰兒到老人,清清楚楚地知道,作為一般的國民,不需要太高的道德要求,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來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與道德就可以同時實現。 作為市場經濟的聖經和商業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說已無須冗言論證。但由於中國社會的主體人群長期以來對亞當·斯密道德哲學的了解甚少,在這種背景下,亞當·斯密的商業道德哲學能否結合中國的國情,逐漸形成新的市場經濟社會條件下的道德標准,尚是個未知數。 可以說,千百年來,中國從沒有進入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國的道德傳統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礎上的,現在我們進入了市場經濟社會,我們的道德倫理教育要麼停留在以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階段,要麼祭出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法寶,但這些道德教育都解釋不了市場經濟社會的各種現實,很多道德說教甚至是與現在的市場經濟完全矛盾的,所以主張回歸道德傳統的論點可能會使國人的道德價值觀念更加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學習,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使得原有的價值觀沒人信奉,而新的價值觀又沒有形成。所以今天中國社會的道德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傳統的、沒落的連同新生的許多道德觀念混雜在一起,尚沒有形成被普通大眾信服和接受的主流道德標准。缺少適當的道德理論引導,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約束作用,中國人也就無所畏懼,不擇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來。 按照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國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前提條件並沒有出現。特權階層依靠制度缺陷和社會不公迅速致富,大量沒有經過道德修煉過程的暴發戶成為社會道德淪喪的毒瘤,他們使整個社會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勤勞致富,這些都是違背亞當·斯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理論而種下的惡果。 亞當·斯密的理論在幾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釋了商業社會中道德敗壞和腐敗產生的根源。他認為妨礙人們勤勞工作、阻止人們實現生活改善願望的制度就是社會道德墮落的根源。例如:特權、壟斷、管制、保護等制度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道德風險,不僅僅阻礙了社會經濟的自然運行,而且還造成了商人的腐敗和墮落,它使商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機取巧而獲得壟斷和超額利潤上,導致腐敗的產生和社會道德的敗壞。 選擇了資本主義並不等於就是市場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主要看這個國家市場的自由競爭程度。如果中國消除不了特權、壟斷以及不勞而獲的各種根源,讓社會中的特權階層繼續依靠權力和關系去掠奪財富,而不是讓國民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去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並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商業社會的道德倫理觀,目前中國社會道德觀念的混亂狀態就難以改變,也就無法防止整個社會的道德下滑。 作者並不主張完全模仿西方的東西,特別在國人最重視和引以自豪的倫理道德方面,如果傳統的道德理論能夠解決現有道德危機問題,則無需畫蛇添足地學習西方。理論無國界,市場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發展了幾百年,除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尚沒有任何其它理論能夠解釋市場經濟社會所發生的一切,不實行拿來主義,借鑒經過西方社會幾百年檢驗的商業道德哲學,中國很難避免國民「缺德」和「文明古國」世風日下的道德尷尬。
8. 導致中國社會道德敗壞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這個危機
你不敢說,沒人逼你。不要在這里給你槍頭,不怕你可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