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義理道德

人義理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2-08 00:56:01

㈠ 人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一、通常抄的寫法是「仁義道德」。
二、仁義道德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
1、「仁」的含義
「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本意是兩個人在一起、親近友愛。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親近友愛、善待他人。
愛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①倡導性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②勸誡性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義」的含義
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後來,人們常說「正義」。義或正義就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原則。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把「仁義」作為道德的最高准則。

㈡ 人理道德指的是什麼

道德的定義很廣,有天道,天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不仁,專以萬物為芻狗屬)地道,地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人理道德,實質上主要說的是人世間所奉行的一種普遍社會價值觀,像中國的人理道德就是以儒家的仁義為主的社會道德。。。故這里的人理道德,就是說的仁與義。

㈢ 人義道德意思是什麼

一、通常的寫法是「仁義道德」。
二、仁義道德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專。
1、「屬仁」的含義
2、「義」的含義
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後來,人們常說「正義」。正義就是符合客觀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心理規律)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原則。義(作為動詞)就是按照符合客觀規律的原則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把「仁義」作為道德的最高准則。

㈣ 中國文化中的義理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蘊含意思

中國文化中的義理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講求經義、探求名理的學問。 義理蘊含的意思有: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講求經義、探求名理的學問。

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唐末農民大起義,摧毀了豪強地主的政治經濟勢力,經過五代十國短暫的戰亂時期,北宋王朝重新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封建生產關系得到了某些調整,於是社會經濟得以發展。

科學技術也有了重大成就。在此新的條件下,封建統治階級需要一種能夠維護統一的思想武器,理學便應運而生。理學又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

唐中期以後,一些名儒舉起批判佛教的旗幟,力圖全面恢復儒家的權威。韓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統說,認為仁義道德之中,道德是「虛位」,仁義是「定名」,道德自仁義出;實行仁義,才是道德的實際內容。

由此提出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軻的儒家道統。李翱提出「復性說」,認為性善而情惡,只有消除情慾,才能恢復善性。這些思想,為理學的產生開了端緒。北宋以後,隨著佛教理論的日益衰落,形成了廣泛的新儒學運動。

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家,努力提倡儒家學說;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學者,主張從「本」上否定佛教。所謂「本」,就是儒家仁義學說。被稱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孫復、石介,開始從理論上進行探討。

他們以儒家《周易》、《春秋》為依據,提倡道德性命之學,發展了韓愈的道統說。胡瑗提倡「明體達用」之學,把儒家經典作為治理天下國家的根據。孫復作《春秋尊王發微》,為統一的封建國家作論證。石介倡言:「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萬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們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

(4)人義理道德擴展閱讀:

易學術語:

《易》的組成要素。指《周易》的文義、道理。即《周易》的哲學思想。

「義」指卦名、卦辭、爻辭的意義,含義; 「理」指《易》的原理、道理。易義中包含有易理成分,易理是對易義的展示和發揮,易理體現了《易》的哲學思想。

也宣揚」天尊地卑「的等級觀念以及」自天佑之,害無不利「的神靈思想。有人認為《易經》和《易傳》反映樸素辯證法思想、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主義自然觀,反映當時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道德倫理思想,社會進化歷史觀,《周易》義理經後世發揮而至為龐雜。

魏王弼以老莊玄學解說易理,宋程頤、朱熹以理學解說易理,張載以氣學解說易理、楊簡以心學解說易理等等。均以自己的見解主張發揮易理。其中不少已偏離《周易》原義。參見」義理派「、」義理學「條。

先秦指普邀皆宜的道理,漢晉指經義名理,宋以後指儒家的經義、名理。清代,將學問分為義理、辭章、考據蘭方面。姚鼎《復秦小峴書》:「天下學向之事,有義理、文章、考據之分。」

㈤ 人情義理忠信服從是什麼意識

人情義理
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重新塑就人與人之間應對自如、進退有度的處事方法與態度。
忠孝節義(注意是節不是傑)
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忠主要指臣對君的竭誠;孝指子女對父母的順從;節主要指妻子對丈夫的服從;義具有封建道德准則的意義,這里主要指君臣之間或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之間的一種道德責任。忠孝節義明清時期開始盛行。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倡「 忠孝節義 」的實質,在於強化封建禮教,增強封建道德對人心的約束力,並掩蓋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㈥ 人情義理,忠孝傑義是什麼意思

人情義理
為人處世抄的基襲本原則,重新塑就人與人之間應對自如、進退有度的處事方法與態度。
忠孝節義(注意是節不是傑)
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忠主要指臣對君的竭誠;孝指子女對父母的順從;節主要指妻子對丈夫的服從;義具有封建道德准則的意義,這里主要指君臣之間或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之間的一種道德責任。忠孝節義明清時期開始盛行。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倡「 忠孝節義 」的實質,在於強化封建禮教,增強封建道德對人心的約束力,並掩蓋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㈦ 什麼叫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范,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內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容和。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於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與道德是有著顯著區別的兩個概念,倫理范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道德范疇側重於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
「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於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當代「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二者劃界與范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域。

㈧ 正義論理道德三者之間聯系,與人的本質追求的關系,和一些超自然現象有何相呼應的地方

先後道德才有倫來理之後正義才隨自著產生。人的本質追求離不開這幾樣。與生俱來就懂得了道德與倫理,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為社會的負責才使到有些人道德敗壞,又因為社會的多變又出現了倫理的喪失。於是正義也就被遺棄。所以一切的一切,人要始終清楚,道德、倫理、正義是人的基本要素。

熱點內容
非法學專業可以報考司法考試嗎 發布:2025-07-04 19:50:03 瀏覽:804
電視劇田法官 發布:2025-07-04 19:47:45 瀏覽:717
勞動法91條內容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4 19:08:48 瀏覽:293
開福區法院院長 發布:2025-07-04 18:58:13 瀏覽:85
四川原石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04 18:54:41 瀏覽:910
托馬斯大法官 發布:2025-07-04 18:34:18 瀏覽:906
中國人民大學2014年出版的合同法 發布:2025-07-04 18:24:04 瀏覽:744
公司規章制度獎懲 發布:2025-07-04 18:24:01 瀏覽:617
合同法與民法總則適用 發布:2025-07-04 18:23:02 瀏覽:287
新編經濟法教程第四版真題 發布:2025-07-04 18:13:59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