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道德的例子
1. 用案例說明管理者應該確立怎樣的管理道德
企業要生存要發展:
1、加化企業制度;
2、加強企業管理;
3、提高企業所有員版工的素質;
4、企業的權領導和員工都必須對所在的企業有忠誠度和責任感;
5、掌握最新的信息,培養信息的來源,對得到的信息採取分辯的態度;
6、在規范工作流程,明確崗位責職,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服務。
2. 有關道德的確實事例
例一:某小學生放學歸來,向媽媽描述:有一位叔叔在等候公交車時,將香煙頭隨手扔到了地上,恰巧被一位環衛工人叔叔看到了。工人叔叔把肩上的垃圾箱放下來,將香煙頭掃進了垃圾箱……媽媽聽了以後,神色凝重地對兒子說,隨地扔香煙頭或別的廢棄物品,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現。看,公共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二:父親讓女兒去家門口的小吃店買冷飲,女兒去了。女兒回來以後,將找回的零錢交給父親。父親認真地加以清點之後告訴女兒缺了5分錢。女兒笑著諷刺父親「摳門兒」,隨後如實解釋說:那5分錢硬幣滾落到地上,我沒有撿起來。父親告訴女兒,5分錢確實是個小數目,但是,熱愛人民幣是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有的公德,如果誰有意毀壞人民幣,還要負刑事責任呢。父親嚴肅地說:「你想過沒有,硬幣上有國徽圖樣,將其扔到地上任人踐踏,對國家是什麼態度?」公德與愛國,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三:兩個同學鬧矛盾,彼此都不冷靜,事後仍然怒氣未消,都講了對方的壞話,其中一位同學還散布了對方的家庭隱私。這話被第三位同學聽到了,悄悄傳給了當事人,致使矛盾激化,險些鬧出大事,幸被老師及時化解。同學們得知此事以後,有的說傳話的人「嘴太快」,有的說傳話的人「太多事」。老師卻深刻指出:人應當多做促進團結、有利於安定的事;絕不能做挑撥離間、加劇矛盾的事。至於散布別人的隱私,問題的性質就更嚴重了,是缺少道德的表現。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隨處可見,都與人的道德品質有關,都很具體。 道德品質,每每被人們視為很抽象,看不見摸不著。有的家長坦言:孩子的功課是具體的,分數是可視的,而道德則不然。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就很容易「聚焦」於孩子的課業,而忽視事關道德品質的言行,讓本來呈現道德特徵的言行,在人們的眼皮下面滑過去了,該褒揚的沒有褒揚,該批評、制止的未能批評、制止。 講道德,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准則,是調節之間關系的法寶。人與人、人與自然須臾不可離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融合或矛盾乃至對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也都是十分具體的。一般情況下,舊的矛盾解決了,出現了融合;之後又會有新的矛盾和斗爭,待解決之後又有了新的融合,反反復復無窮期。或矛盾或融合,道德往往都起著重要作用。講道德是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提倡的。道德在生活的每時每刻每個角落每個領域每個人群中存在,它怎麼可能是抽象的呢?它必然是具體的。 道德是具體的、可視的,道德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抓住可資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個瞬間、一件件事。有的家長還為孩子設計某個場景,出一些題目,讓孩子置身其中去思考,去行動,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孩子認知道德,體驗道德,實踐道德。久而久之,孩子對道德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深切體驗,並且成為自身的一種重要素質,就會一生受益。 道德其實很具體。只是因為我們漠視它才忽視它,其實它實實在在存在於人的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要學會認識它,抓住它,注入孩子的心田! 道德可以成習慣 習慣,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字眼。「習以為常」,「習慣成自然」,「積習難改」……這些被人們傳講了千百年之久的話,說的都是習慣之偉力。 習慣,是外在影響作用下形成的內動力。 習慣,是人們「不知不覺」的某種行為。說「不知不覺」,未必確切。說深知深覺之後的頓悟與必然,倒是講到了根本處。 我們不必在概念上停留吧,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看看習慣的力量與重要。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暢談各自走過的人生之路。一位老科學家說,他自己的一些良好習慣是在上幼兒園時期養成的,諸如:禮讓、致歉、觀察乃至勤洗手這樣的「小事」。這些良好習慣揮之不去,伴其一生,改不了,也不能改。著名勞動模範、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橋吊隊隊長許振超說,每逢節假日,他一定要到崗當班,多少年了,已經成了習慣,想改也改不了……他們都稱自己的行為為「習慣」,都說「改不了」。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習慣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道德也能成習慣。道德是人的一種思維和理念,體現在語言和行為上。語言和行為是可以成習慣的。比如:說臟話,講假話,編謊話,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總算說了句真話,竟是:「我習慣了,張嘴就沒好話……」多麼可悲!而與其相反,說真話,講文明,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也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好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第一次說了一句假話,而且是出於善意,結果話一出口,額頭上的汗珠也出來了,最後只得從實說來。又比如:成千上萬的「志願者」,除了因為都有熱心於公益事業的美德,還因為都養成了無法擺脫也不想擺脫的道德習慣。有一個從農村來城裡親戚家借讀的孩子,加入到志願者行列。當問他這樣做的初衷時,他回答得也許不算高尚,但卻很真實,那就是:道德習慣使然。
3. 有關道德規范的事例
水平桌面,零刻度線,平衡螺母,指在分度盤的正中央,左, 右,砝碼 游碼所在刻度,天平的最大量程 。
4. 有關企業管理道德的案例
百勝企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案例(反例)
百勝餐飲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餐飲集團,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
35,000家連鎖餐廳和100多萬名員工。其旗下包括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東方既白、塔可鍾、A&W及Long JohnSilver's(LJS),分別在烹雞、比薩、火鍋、中式快餐、墨西哥風味食品及海鮮連鎖餐飲領域名列全球第一-。
但是,在2013年,經監督抽檢查實,百勝餐飲集團的部分雞肉存在原料獸葯殘留超標,針對於「葯殘雞」事件,在爆發一個半月之後,百勝集團中國CEO終於出面道歉了。然而,這份充滿官樣文章的道歉不僅遲到,而且缺乏誠意,避重就輕,並沒有就消費者的關切進行回應。百勝集團中國事業部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蘇敬軾的這封道歉信,對企業自身存在的監管不力、溝通不暢等問題只言片語草草帶過,只是提出四項承諾:堅持自檢、結果及時通報主管部門、強化供應商隊伍建設、提高供應商養殖和管理水平。且不談這些承諾百勝今後是否能做到,單從字面.上來看, 四項承諾中,三條指向供貨商,推脫責任的嫌疑十分明顯,完全不像是一一個跨國企業應有的態度。
此外,既然是道歉,就應當給已經受到傷害的消費者一一個說法。然而,百勝不僅對已經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避而不談, 也沒有就消費者受到的損失提出具體解決方案。面向未來的道歉信,無法彌補過去發生的錯誤,更無法體現企業自身的良知。在這封道歉信里,我們看不到百勝的反省,也看不到信里所說的「誠摯」真誠」。 套用原話來說,這封道歉信「令人遺憾」。
在態度背後,是更深層次的企業道德問題。百勝的表現讓人想到一個詞:店大欺客。這個詞用在百勝和肯德基身.上,並不過分。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百勝已經有多次「前科」,肯德基近年先後曝
出"蘇丹紅」「豆漿門]」"老油i門」和「葯殘雞」等丑聞,但一次次道歉之後,新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是接=連三地發生。這充分說明,百勝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更沒有將中國消費者的權益放在心上。
案例分析:企業的道德與社會責任問題,正在從保護品牌的層面延展到提升品牌形象的范疇。有些明智的公司已經認識到,公司在社會責任事務上的優秀表現可以成為品牌優勢的一個源泉。現在,令人激動的問題並不是公司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免於損毀,而是如何將樹立的品牌形象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全球公民身份完美統一起來。信任對品牌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5. 管理學案例分析(關於倫理道德的)
1.具體性。即對具體的人和工作獎賞,應使人們明白為何得獎,怎麼才能獲獎。
2. 及時性。什麼時候做出成績就什麼時候給獎,這樣能因老闆及時關心員工的工作而激發出持久的工作熱情。
3. 廣泛性。獲重獎的人畢竟是少數,大批認為自己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的人會感到喪氣。小規模的象徵性的獎勵是積極的慶功表彰目標,不應該成為爭持的焦點,所以應盡可能的擴大獎勵范圍。
4. 經常性。定期的獎勵往往會失去作用,因為人們可對它做出預測。不可預期的間歇性的獎勵效果會更佳,人們為了經常得到獎勵,會時時努力工作。
5. 關心性。純物質刺激,其作用終難持久,而當管理者用寶貴時間關心下屬,它應成為強有力的手段,關心比獎勵本身更為重要,這也就是常說的更有「人情味」。
6. 多樣性。物質獎勵以外還應有精神獎勵,如給予榮譽稱號,承認人的個性、自立性,給創新工作予以保護,提拔擔任更重要的工作,給機會深造等等。
7. 公開性。秘密獎勵易產生神秘感,增加相互間的猜疑,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和團結,並且獲獎者不能作橫向比較,只能作自我縱向比較,不易造成力爭上游的氣氛。
8. 合理性。論功行賞,功大獎高,功小獎低,有大貢獻的給予重獎,這樣能鼓勵人們盡力做出更大的貢獻。如果獎勵不當,小功大獎,大功小獎,倒不如不獎。
6.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7. 管理道德的簡介
道德,就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調整人與人、個人回與社會之間關答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是規定行為是非的慣例和原則。一般來說,道德是社會基本價值觀一個約定俗成的表現,人們一般都會根據自己對社會現象的理解、社會認同的形態,形成與社會大多數人認同的道德觀,大多數人能夠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
道德一般可分為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三類。其中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勞動和工作過程中應遵守的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或履行行為標准和要求,以及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8. 求關於管理道德與企業社會發展案例及分析
以德服人
9. 查找一個管理道德正面或者負面的案例,運用所學知識對其行為作出解釋
譬如近些抄年比較常見的一種,好心襲扶老人卻被訛詐 為例
這個真實例子:2013年時 達州城區,蔣婆婆摔倒在地,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婆婆摔倒後,手裡死死抓住一位9歲小朋友的手(3個小孩中的其中1),說是孩子撞了她才會摔倒的。小朋友家人表示,孩子當時是去攙扶老人;蔣婆婆則稱是3個小孩將自己撞倒。事件最後被證實是該老人是自己摔倒的,她想訛詐這3名好心扶她的小學生。
在道德層面來看,3名學生去攙扶一位摔倒的老婆婆,絕對是正面的,值得贊揚和提倡的。
但是另一方面,那位摔倒的婆婆不但沒有感謝他們,還誣蔑他們撞了自己才導致摔倒,這種行為是典型的恩將仇報,對社會負面影響極大,而且會助長社會一些不良風氣,讓一些心術不正的人紛紛效仿,同時還帶出「不敢扶」扶不起「 等等社會負面效應,讓很多面對老人摔倒這類事情的人不敢伸出援手,或者想實施幫助卻有所顧忌,也讓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沒有及時得到救助。 這種事情還會改變一些人的正面價值觀,會讓社會變的逐漸冷漠化。
這種案例同時具備了你要求的道德正面和負面。手打不容易,同時也是肺腑之言,望採納
10. 求有關不道德管理的事例
你去查三鹿吧,煤礦倒塌也可以作為選項。去看別人專業的論文吧,就幾塊錢的事。你去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