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立法會主席
A. 香港的立法會有權罷免特首嗎
有罷免程序,不過最終決定權在大陸,同學們想要換個班長,去找班主任聊聊
B. 台灣立法院的「黨團總召」就是「黨鞭」嗎那幹事長呢台立法院的「多/少數黨領袖」稱作什麼
黨團
簡單來說(細部當然還有很多規定),每屆立法委員選舉當選席次達3席且席次較多之5個政黨得各組成黨團。黨團有資格作朝野協商(法案),協商破裂就等院會表決。
黨鞭
首先要有個概念,每個黨作風不同,所以立院黨團的運作方式也不一。某些黨團的黨鞭還蠻明確,例如國民黨書記長這個職務就是黨鞭。相反,也有的即便看似所在職位是黨鞭,實際上是個掛名,黨鞭另有其人。
其次,黨鞭往往不只一個,就有所謂的大小黨鞭們、其他黨鞭們。誰大誰小,誰能當最大的那個,更多時候是看資歷威望、手腕身段和影響力。於是,與其說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是黨鞭,倒不如說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柯建銘是民進黨的黨鞭。
甲級動員令
有重大法案表決時,黨團/黨鞭通常會發出甲級動員令,要求黨團立委遵照黨團指示(不一定要投票 有時可能會選擇退席)。不遵守者,罰款、公布媒體、開除黨籍都有可能。剛剛上面提到了,每個黨團運作方式不同,國民黨有內規,所以很多時候是罰錢;民進黨則是將之公布媒體。
立院龍頭
每屆立委大選後,緊接著就是立院內部的立法院正副院長之爭。立法院長既是五院首長之一更是民意的最高機關,素有立院龍頭寶座之稱。拿下立院最多席次的黨派具有人數投票上的優勢,立法院長之位就是他們的囊中物。按此來看立院多數黨領袖也就可以說是立法院長、立院龍頭。黨鞭和立院龍頭是不同的角色,立法院長不能蠻干,更多時後要作調合,和其他黨派立委的關系不能太差。
C. 台灣立法院是什麼有行政院嗎
有行政院..
行政院為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組織機關,對立法院負責。除廣義的五院說法外,就狹義而言,1949年之後,遷徙至台灣的行政院亦稱為中華民國政府,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改革工程。1992年-2004年數度修憲後,中華民國總統權力增加。「中華民國政府」或指行政院(內政、財經)與總統府(國防、外交)兩機關統稱。
1957年啟用的行政院官署場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與監察院相隔。行政院大廈所在的建築物原為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役所(台北市政府)的所在地,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跡。
歷史
1928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東北張學良宣布支持南京政府後,於10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8日通過任譚延闓為首任行政院長。當時的行政院設有內政、外交、軍政、財政、農礦、工商、教育、交通、鐵道、衛生等10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1947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經六次修正,成為現在的八部二會。
中華民國的第一任行政院長是譚延闓,國民政府遷台時的行政院長是閻錫山,遷台後首位被新任命的行政院長是陳誠,現任行政院長為蘇貞昌。
1949年,遷台後由閻錫山召開的首次行政院院會中決議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今總統府現址)為辦公地址,於是確定中華民國行政院與總統府共署。此共署情形直至1957年後行政院搬出為止。
==================================================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在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民主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政府的權利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 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中華民國目前所實施的憲法, 源於1946年通過,次年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六次修憲,而成為中華民國目前的憲法,因而中華民國目前的國會即立法院。國會議員即立法委員。
在1991年以前,政府始終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由,未曾對立法院全面進行改選,而僅開放部分的增補選,直到1992年才首次進行全面改選。
目前立法院共有225席立法委員,任期3年。區域立委168席,原住民8席,其中4席為平地原住民,另外4席為山地原住民,均為直選產生。41席為不分區立法委員,根據政黨的得票率按比例分配(得票率須達到5%),8席為海外僑民代表,也根據各政黨得票率而分配。
根據2005年6月7日復決通過的修憲案,自2007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起,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立法委員席次減為113席,其中區域立委73席、原住民6席,均為直選產生;不分區及僑選立委34席,由單一選區兩票制中的政黨票得票比例來分配席次,任期延長為4年。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
D. 香港立法會的范國威是什麼黨,什麼派
來范國威是香港「源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臭名昭著的提倡去中國化的人物。
范國威早在美國留學時已經加入了當地的有反華色彩的組織,回港後出任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助理,並隨即加入民主黨,及後得到李柱銘的親信、民主黨新界東大佬鄭家富的扶持當選了將軍澳區議員,後在上位無望之下,范國威最終在黨內策反,另立「新民主同盟」,以最低票當選議員。
進入議會後的范國威,又再一次「變臉」,大打所謂激進、本土牌,在立場上甚至較同區的「人民力量」議員陳志全更激,以「港、獨」路線爭取政治光譜最極端的一群,讓他得以靠基本盤保住手上這個珍而重之的議席。所以,他在民主黨時從來沒有提出過這些偏激的政治理念,也裝出一副相對理性的樣子,但成為立法會議員後卻旋即變臉,說到底都是為了選票,是政治投機的表現。作為議員,市民從來不見他提出過什麽可行、有建設性的政策意見,反而是不斷向民粹及極端勢力靠攏,逢發展必反,逢融合必反,由反新界東北規劃、反「個人游」、反兩地經濟合作、挑撥兩地民眾關系,現在更明火執仗的鼓吹「去中國化」,他的偏激甚至教不少激進反對派政客都自嘆不如,不少人都敬而遠之。
E.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由年滿多少周歲的人擔任
香港 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立法會由在外國無居留權專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屬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組成。但非 中國 籍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和在外國有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也可以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其所佔比例不得超過立法會全體議員的20%。立法會由選舉產生,依法行使各種職權。立法會除第一屆任期為兩年外,每屆任期四年。
F. 香港立法會主席曾玉成簡歷
1、曾鈺成1947年5月生於廣州。1968年香港大學數學系畢業,獲文學士學位。
1981年獲香港大學教育文憑。1983年獲香港大學教育碩士學位。
曾鈺成是香港政治團體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成員,曾出任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香港機場管理局董事會成員、
香港特區廉政公署投訴委員會委員、培僑書院校監、培僑中學校監、培僑小學校董等公職。
2002年7月任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
2007年6月25日被任命為特區政府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任期從2007年7月1日開始。
在2008年9月7日香港特區舉行的立法會選舉中,
參加港島區地區直選的曾鈺成當選為第四屆立法會議員。
2008年10月8日當選為香港特區第四屆立法會主席,任期至2012年9月30日結束,任期4年。
曾鈺成是第八屆和第十一屆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2002年獲香港特區金紫荊星章。
2、資料來源:網路
G.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由年滿多少周歲公民擔任
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滿二十年並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H. 現任香港立法會主席是() A.陳馮富珍 B.范徐麗泰 C.陳方安
范徐麗泰,1945年生於上海,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 故選:B. |
I. 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是什麼立場人
理論上是沒有立場,中立的。
眾所周知,香港議會是由殖民地時期一直傳下來回的,最答開始是港督兼任主席,但是備受批評,簡單來說就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所以,一定要找一個中立的人來出任。
所以,立法會主席相當於足球比賽的球證,是確保會議可以順利進行下去和確保表決程序合法的。一切根據《議事規則》辦事,不能有任何立場。
J.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總打架
——李敖真沒看同胞笑話的意思,只是目睹此情此景也真沒法不讓人笑出來。 昨兒台灣「立法院」開著開著會又打起起來了,也數不清這到底是第幾次群毆了,據說最早的台灣「立法院」打架事件由此可上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對此怪現象中國人看不懂,歐美人同樣看不懂,路透社、美聯社包括CNN均大篇幅報道了最新一次台灣「立法院」打架,稱:台灣「國會」打架事件常有,惡名昭彰;不少「立委」在媒體關注下,越打越起勁,就連食物、鞋子,甚至是椅子都能作為攻擊武器。 台灣媒體和民眾也怨聲載道,言此舉「丟臉丟到國外去了」、「純屬錯誤示範,會教壞小孩。」;而一些致力於「品牌台灣」的人士惟有哀嘆,「立法院」打架的畫面的四海傳揚,讓台灣整體的品牌形象再度倒退十年……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偉人說過的話,通俗易懂;可台灣「立法院」一遍又一遍上演的——「拳頭裡面出民主」,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在翻閱了一些歷史資料,也咨詢了台灣朋友之後,比較統一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做秀。包括那一次李敖帶著防毒面具在「議會」上噴瓦斯也一樣,這一點事後李本人也不否認—— 「那時候台灣選所謂的『總統』,我也是參選人,只得了1.6萬票,明明知道會落選,那為什麼要選呢?可是這個聲音會出來,態度會出來,告訴大家我贊成「一國兩制」……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情?肯定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這個原因是經過老謀深算的。我在『立法院'噴了瓦斯,那個瓦斯頭一天晚上還練習過。」 據台灣媒體回顧:當1985年民進黨「立委」朱高正跳上「立院」主席台,扯下麥克風那刻開始,「立院全武行」似乎就成為了台灣「國會」殿堂永不下檔的重要戲碼。大家有樣學樣,接下來朝野間「立院」攻防戰,也動不動就用肢體沖突來解決問題。也就因為如此,這幾年看「立委」們打架,民眾已經習以為常,檯面上打得你死我活,檯面下雙方握手言和還能吃飯喝酒,講得白一點,議場如秀場,然而最近一兩年雙方卻是越打越真,越打越離譜了…… 我原以為台灣「立委」之所以打架是為了「捍衛選民的利益」,一位台灣朋友告訴我,那是扯淡!事實上絕少有「 議員」是真正為了選民的利益而「戰」;大部分都是 基於黨派的紛爭,在辯論中言語的不和甚至相互揭露私生活導致當事各方惱羞成怒,加上對媒體曝光率的追求,最後索性揮拳相向,包括一些女「議員」都敢揮舞著高跟鞋沖上去「打丫的!」。 民主需要有辯論,需要有爭議,安靜地舉手、機械地按表決器與民主有距離,但民主也篤定不該像台灣「立法院」這般「打」將出來——以一種非民主非理性甚至充滿暴力的方式追求所謂的「民主」,給公眾留下的只有「公權力何在」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