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目的論
① 哲學道德倫理學的四種類型究竟是怎麼回事!!救命啊!!
這個抄確實不容易搞。亞里士多德的是美德倫理學,康德是動機論。
你說的目的論和義務論也都是從他們那裡過來的,不是現代人憑空提出的。所以不用費力去分別那麼多了。
不知道你們導師是怎麼要求你做的,如果要分析壟斷的倫理問題,我看不出食品行業壟斷和其他行業的壟斷有什麼不一樣。你明白了目的論和義務論就足夠了分析了。祝你成功。
② 道德哲學是怎樣誕生的
在西方哲學史上,泰勒斯被稱為自然哲學之父,蘇格拉底則被認為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蘇格拉底號召人們把目光從自然界轉向人自身,如果說對人的身體的認識導致了神學目的論,那麼對人的心靈的認識則導致了道德哲學。
③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資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④ 道德的內涵是什麼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范是多種多樣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這些規范作為准繩;可是要判斷已知的道德規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為標准,應當尋找道德以外的淮繩,即道德的目的性。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認為這是一個公理,是經驗事實。他說:「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說,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對於快樂的可欲性,密爾說:「不是極樂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暫,快樂多而有變化,並且主動的快樂比被動的斷然佔多數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間有一些片刻的極樂。」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爾反駁責難者道,如果說快樂論是豬的主義,不是功利論者把人降格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攻擊者把人與豬等同起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快樂之外.好象就沒有別的快樂可享受似的。
密爾認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於乃是追求快樂的工具。而公道與否的外在標准則是功利。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別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留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為必需,還在於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制訂契約。社會生活關系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系。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證。
那麼,既然人人追求快樂,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又從何而來呢?這要靠理性的利害權衡,靠人類以往的全部經驗。——這是密爾的所謂「聯想原理」。「人類由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並一切道德上規律都是依據於這種經驗的。」通過以經驗為依據的理性權衡,我們就能知道獲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這個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說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人侵害公物,因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總之,目的論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理性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由此產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那就錯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從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內,我們見到功用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本性的某種願望有著真實的聯系.密爾認為這一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會感情。這是產生利他主義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會產生出公共利益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形成使「他們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成同一了;至少他們暫時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一切對社會的聯系的加強,並社會的一切健康的發展,使人人覺得在實際上顧到他人福利於自己更為有利。這種加強與發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與別人的福利化為一體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變越對別人利益加以實際上的重視。他後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然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共同利益,繼而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統一。
因此,密爾主張要盡可能地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合諧一致。他說,要使人們將最大幸福主義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訓令:第一,法律與社會組織應該使個個人的幸福或利益,盡量與全體利益調合。第二,教育與輿論對於人的品格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在達兩方面應該利用這種影響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與全體的幸福緊密聯結。尤其是,為關顧全體幸福而應有的那種種積極的與消極的行為,應該與他自己的幸福相聯系。」
那麼,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該如何實施呢?密爾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條途徑: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與樂同道德之間的倫理聯想,從而使遵循道德成為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一種社會感情即在個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義由邊沁創立,密爾發揚廣大,成為體系。盡管今天功利主義作為學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極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約翰.密爾的這本著作中,功利主義倫理觀發揮的淋漓盡致,其銳利的論戰筆調和完備的理論體系,更令人倍加嘆服
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反映社會道德現象的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道德概念的掌握在道德認識形成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重視青少年一代道德概念的教育。
在我國青年和少年兒童心目中,對道德和不道德的理解,就其反映的內容說,是非常近似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風尚和學校教育的一致影響下形成了我國學生道德的共同傾向。對297名小學生和中學生所做的關於什麼是遭德和不道德的行動的間卷調查表明,我國青少年兒童對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動的理解,盡管低年級兒童所陳述的具體行動情節不及高年級學生所陳述的詳細,前者所涉及的范圍也不及後者所涉及的廣泛,但他們所陳述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行動的內容卻具有很大的共同性。青少年兒童心目中的道德行動,93%是屬於「助人」「為公」和「誠實」三類;不道德行動的70%是屬於「損人」「損公」和「不誠實」三類。他們所涉及的絕大多數是屬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道德問題。
道德概念的掌握是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逐步完成的。關於兒童是非、好壞概念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是非、好壞概念,最初必然是具體的和特殊的。兒童對是非、好壞的意義的認識同他家長的禁止與許可有關。「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揚、贊許和許可的事情,而「壞」就是那些帶來懲罰、斥責或不再受鍾愛的事情。大約到了九歲,一般兒童就按照他自己直接的個人關系去想像是非。比如打翻飯菜、打人罵人、從家裡逃出去等就是這一年齡兒童能夠自己列舉出的壞事或不道德行動。這些顯然是父母和教師的經常禁止的結果。大約九歲以後,道德概念就變得更概括些。他們自己能舉出偷竊和打架這類過失,而不限於那些打人、罵人、拿別的兒童的玩具等具體事情。直到青年後期,他們才會認識諸如虛偽和自私等更概括更抽象的事情。
有人就中小學生對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對勇敢、負責和友誼等抽象道德概念的一些認識特點。研究者指出,從兒童對道德概念所下的定義來看,發展的一般趨向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大多隻能指出概念內涵的特殊的、具體的方面,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學生已能從概念內涵的多方面因素中加以概括,指出概念的本質方面。從兒童對故事情節中主人公的道德品質的判斷上看,小學低年級兒童是從行動的後果、行動的外部現象上去理解道德概念的,少年和青年就逐漸傾向於從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和內部動機等內心世界方面去理解道德概念。
學生的道德認識常常有許多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例如有些學生把尊敬老師錯看成是「逢迎」「拍馬」;把向老師反映某同學的錯誤行動說成是「出賣朋友」,把對這種錯誤行動保持沉默說成是維護朋友間的「忠誠」;把破壞紀律當作「英雄行為」;等等。產生這些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有的可能是由於教育工作上的缺點,但也有的可能是由於未能正確掌握道德概念或沒有把道德知識變成個人行動指南的緣故。教師要針對產生某種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的原因設法予以糾正。
道德概念是從具體的道德情境里的一些共同因素中抽象出來的。在具有明確而一貫的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在言行大體一致的環境中,兒童的道德概念,一般說來,就比較容易形成。反之,兒童倘若生活在另一種情境中,比如說,母親說對而父親說錯,今天說好而明天說壞,家庭和學校支持完全相反的道德准則,或者一個人說的和他做的相矛盾,那麼,在這樣的情境中要使兒童產生明確的道德概念,無疑是比較困難的。
學生要完成道德概念的這種抽象,並使自己所掌握的道德概念能成為行動的指南,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經驗、道德知識和道德行動的實踐。此外,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智慧也是必要的。這樣,他們才會具有從各種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道德原則,以及把抽象的道德原則遷移到其他的具體道德情境中去的能力。
⑤ 簡述道德的社會作用。
da樓上答得太復雜了,簡明扼要多好 還要抓住要領
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專幾個方面:
首先,道德屬對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其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進行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過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第五,道德對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維護和保證作用。
道德反作用於社會經濟關系是普遍的現象,但它所起的能動作用卻具有不同的性質,存在著革命與反動、進步與保守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充分肯定道德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能動作用,但並不把它看作是變革階級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性力量。
⑥ 蘇格拉底的神學目的論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色諾芬尼的《回憶錄》中,將蘇拉格底說成是一個道德高尚、助人為樂、遵守法律、有實際事務主張的好公民,對他的哲學思想則幾乎沒有談到。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他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此外,和蘇格拉底同時的詩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劇《雲》中,將蘇格拉底描寫為一個智者,以詭辯和謊言欺騙青年。但一般都認為這只是一種藝術創造,不是真實歷史。
蘇格拉底哲學的基本要點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學,特別是在批判阿那克薩哥拉的哲學中得出了目的論,在批判智者學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則,而蘇格拉底哲學的中心內容是關於建立道德原則的普遍方法。具體來說,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目的論。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轉到注重研究社會倫理和人。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柏拉圖在《斐多篇》中介紹說,蘇格拉底早年也研究過自然哲學,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當這種研究無法幫助他解釋自然現象背後的原因時,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滿足。後來聽到阿那克薩哥拉講「奴斯」,覺得很高興。但研究阿那克薩哥拉的著作後,發現他在解釋具體的自然現象時又放棄了奴斯,仍用物質作機械的解釋。而哲學所研究的應當是:為什麼生成這種東西?為什麼能夠生成這種東西?這樣,蘇格拉底在反對自然哲學中提出了自己關於原因的主張,即目的論。在蘇格拉底看來,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種支配力量,它使萬物成為如此的樣子,並且是最好的,這個支配力量就是「好」(「善」)。善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一個基本概念,是說明事物「為什麼」的原因。在蘇格拉底的哲學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認為萬物的存在和發展都追求一種完滿性原則,整個世界的萬物都具有這樣的目的性。這樣,蘇格拉底就把目的論當成了他的世界觀。
用目的論來說明世界,這是蘇格拉底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古希臘哲學正是從蘇格拉底開始,自然哲學中決定論的宇宙觀為目的論的宇宙觀所代替。目的論的提出,在於對世界的統一性,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程,及自然中諧調的現象等作出哲學上的解釋。這種解釋力圖克服自然哲學中的機械決定論,宇宙運動的循環論,和把精神、意識現象統統歸結為物質的組成方式不同的片面性觀點,同時也力圖克服智者們不重視研究原因,把一切都看成相對的、主觀的、可懷疑的錯誤觀點,這在認識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但蘇格拉底對世界統一的本質和規律性的理解是錯誤的,具有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傾向。
在蘇格拉底看來,整個宇宙都服從一種目的、一個「好」的原則。這是由於神的存在和神的力量才把世界萬物設計得如此之好,如此完滿無缺,並且追求著最好的目的,從而使世界成為一個有秩序、有意志,且發展得愈加完好的統一整體。從反對自然哲學的因果決定論,到主張目的論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再到承認作為最高目的的神的存在的有神論,這是蘇格拉底世界觀的基本面貌。蘇格拉底的神學目的論思想,直接影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並對中世紀的哲學和神學,乃至近代哲學和科學都發生過不少的影響,是歐洲哲學史上一個源遠流長的重要理論。
美德論。蘇格拉底既然把世界歸為一種善的目的,且認為這是由神決定的,那麼研究自然對人來說就是無意義的,也不會有什麼結果,而且,干涉自然的事,就是對神的不敬。這樣,蘇格拉底就主張從新方向和用新方法來研究哲學。於是,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提出了這樣的哲學口號:「知道你自己。」這構成了蘇格拉底的基本哲學主張,同時也標志了古希臘哲學史從自然哲學到人學的轉變。在蘇格拉底的思想里,所謂「知道你自己」就是要把哲學研究的重點轉向人事和自己的心靈,認識人事中的善和心靈的善,改善人的心靈,從此出發,蘇格拉底建立了他的美德論和方法論。
在蘇格拉底時代,智者運動使傳統的道德觀念面臨全面的崩潰。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普遍的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如什麼是勇敢、美、正義等等。對話者都以這種和那種特殊的事例來回答,均被蘇格拉底所否定。他說,我不是要你回答這一種美或者那一種美,而是要你說明美之所以為美,即美自身。所以,蘇格拉底所追求的不是關於「美的事物」、「正義的事物」這類具體知識,而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蘇格拉底所尋求的「美自身」、「正義自身」,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
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無窮無盡,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美德即知識」這個命題構成了蘇格拉底關於道德問題的基本主張。它與智者派的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相反。在他看來,有了知識,懂得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必然能夠做出符合善的事情。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范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也就是說,在他看來,現實的、具體的道德行為是矛盾的,具有相對性,既有善也有惡。但道德作為知識則是絕對的、永恆的,因為善的概念的本身,即善之為善,乃是完全的、絕對的善,是不包含任何惡的善。人們只有認識了道德的含意,真正懂了道德,才可以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因此,蘇格拉底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在他看來,道德既為知識,而知識、智慧當然是教育的結果,所以道德也是可以教育的。通過教育使人具有道德的知識,了解善與惡的區別,使心靈為智慧所武裝,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蘇格拉底認為,人們只有擺脫物慾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這種禁慾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後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慾為特徵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系,並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蘇格拉底道德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思想:人不會有意為惡。他認為道德既為知識,那麼有知識,深明大義,自然就會有道德,而無知、愚昧也就無道德而言。但由於愚者無知,雖做不出善事,也不知為惡,相反還會把惡看作善,所以沒有人有意為惡。他說,有意為惡的人,較無意為惡的人,還更高尚些,因為前者知道什麼是善,故具有為善的條件,而後者則什麼也不懂,所以是最無希望的了。
蘇格拉底提出的「道德即知識」的思想在倫理學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他把道德與認識、知識與行為結合起來,一方面把道德行為知識化和科學化,另一方面又把知識判斷和價值判斷相聯系,這種從認識論和科學上來了解道德本質的做法積極而又有啟發意義。但蘇格拉底把道德絕對化和永恆化了,當他完全排斥了道德的具體性、歷史性和現實性時,也就走向唯心主義了。
方法論和概念論。蘇格拉底的道德學說確定了道德就是知識的觀點。他認為,道德知識與現實無關,也不以個人感覺和相對的意見為標准。這樣,研究道德的問題,首先就必須改善人的心靈,以便應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認識真理。因此在蘇格拉底那裡,道德的問題就成了真理的問題、認識論的問題。蘇格拉底由此引出了方法論問題。
蘇格拉底的方法,主要是指討論道德定義的方法,它有如下這樣一些特點:首先,蘇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種懷疑法。據《申辯篇》中記載蘇格拉底的自述,他發現自我的途徑與追求真知識分不開。蘇格拉底曾到處尋找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他去找了政治家、詩人和巨匠等。經過他一一訪問之後,他認識到,所有認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實並不智慧,反倒證明了蘇格拉底是智慧的,而蘇格拉底所以能比他們強,不是因為他有知識,而是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識,「自知其無知」。這段自述的哲學意義在於:他認為對於自然真理的追求無窮無盡;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不確定。他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因此,從蘇格拉底開始,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這樣,蘇格拉底就確定了「知道自己無知」的重要命題。這個命題中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即認識從懷疑開始。在蘇格拉底看來,那些認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實都是獨斷論者。他認為,人們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從貿然的意見中解放出來,從而為接受智慧提供前提。蘇格拉底的「知道自己無知」的命題是反對智者學派的,更是反對普羅塔哥拉以個人作為真理尺度的主觀主義觀點的。
其次,蘇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種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意見的對立和沖突,從中不斷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後達到真理的方法。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包括四個環節:(1)諷刺。即從對方的意見中引出矛盾,迫使其陷入窘態,或者迫使其否定所肯定的東西。(2)助產術。蘇格拉底承認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他這樣解決這個矛盾: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象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採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種理論直接產生了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回憶說」,也是後來唯心主義「天賦觀念」說的先導。從教育思想看,蘇格拉底提倡啟發式教育法,反對灌輸法,有積極意義。(3)歸納。即通過諷刺否定了個別的、偶然的、錯誤的意見,通過助產術不斷找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也即由個別到一般的方法。(4)結論或定義。即是對找到的真理加以表述,或者加以定義。蘇格拉底在這里,從無知開始,經過運用諷刺、助產術、最後歸納出定義。這種方法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在蘇格拉底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就是西方哲學史上最早的辯證法形式,也就是本來意義上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的方法論提出了舍個別而求一般的重要問題。當他引導人們排除所謂主觀感覺的混亂、自以為是的意見和個別的偶然的東西時,普遍的原則也就被確定了。這就形成了蘇格拉底的概念論。尋找道德的概念,或者說尋找事物的概念,這是蘇格拉底的對話和論證所要達到的目的,而他的方法論是達到概念論的手段。
從人類認識發展史上看,蘇格拉底的方法己經觸及到了人類認識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成為後來的形式邏輯的歸納推論的先聲。他的概念論突出地強調認識的相對穩定性和確定性的原則,對後來的形式邏輯的定義學說有一定影響。同時,他的方法論和概念論對於克服智者們中間的某些詭辯論傾向也有一定意義。但蘇格拉底的方法論以一般排斥個別,否定事物的相對性和矛盾變化為特徵。而他的概念論則把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共性,看成是絕對的、不變的和超驗的,從而否定了具體事物的真實性。蘇格拉底哲學中的這種唯心主義觀點和方法,為柏拉圖的理念論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前提。
靈魂不滅說。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肉體是「多」,它可以聚合和分解;而靈魂是「一」,是單一的東西,沒有部分,它不能分散,因而無所謂聚合,所以靈魂不會生滅,它永恆存在。這種單一性的東西不是物質性的「原子」,而是精神性的實體。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但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開始了誇大主體和理性、誇大抽象思維,以哲學唯心主義的神話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蘇格拉底將精神和物質明確對立起來,就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⑦ 道德的科學內涵是什麼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質
道德的一般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本質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范是多種多樣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這些規范作為准繩;可是要判斷已知的道德規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為標准,應當尋找道德以外的淮繩,即道德的目的性.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認為這是一個公理,是經驗事實.他說:「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說,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對於快樂的可欲性,密爾說:「不是極樂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暫,快樂多而有變化,並且主動的快樂比被動的斷然佔多數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間有一些片刻的極樂.」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爾反駁責難者道,如果說快樂論是豬的主義,不是功利論者把人降格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攻擊者把人與豬等同起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快樂之外.好象就沒有別的快樂可享受似的.
密爾認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於乃是追求快樂的工具.而公道與否的外在標准則是功利.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別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留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為必需,還在於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制訂契約.社會生活關系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系.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證.
那麼,既然人人追求快樂,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又從何而來呢?這要靠理性的利害權衡,靠人類以往的全部經驗.——這是密爾的所謂「聯想原理」.「人類由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並一切道德上規律都是依據於這種經驗的.」通過以經驗為依據的理性權衡,我們就能知道獲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這個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說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入侵害公氮因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總之,目的論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理性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由此產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那就錯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從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內,我們見到功用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本性的某種願望有著真實的聯系.密爾認為這一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會感情.這是產生利他主義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會產生出公共利益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形成使「他們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成同一了;至少他們暫時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一切對社會的聯系的加強,並社會的一切健康的發展,使人人覺得在實際上顧到他人福利於自己更為有利.這種加強與發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與別人的福利化為一體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變越對別人利益加以實際上的重視.他後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然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共同利益,繼而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統一.
因此,密爾主張要盡可能地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合諧一致.他說,要使人們將最大幸福主義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訓令:第一,法律與社會組織應該使個個人的幸福或利益,盡量與全體利益調合.第二,教育與輿論對於人的品格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在達兩方面應該利用這種影響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與全體的幸福緊密聯結.尤其是,為關顧全體幸福而應有的那種種積極的與消極的行為,應該與他自己的幸福相聯系.」
那麼,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該如何實施呢?密爾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條途徑: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與樂同道德之間的倫理聯想,從而使遵循道德成為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一種社會感情即在個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義由邊沁創立,密爾發揚廣大,成為體系.盡管今天功利主義作為學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極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約翰.密爾的這本著作中,功利主義倫理觀發揮的淋漓盡致,其銳利的論戰筆調和完備的理論體系,更令人倍加嘆服.
⑧ 德性論是什麼
德性來論指德性倫理源學,是規范倫理學的其中一個理論,是把關於人的品格的判斷作為最基本的道德判斷的理論。德性倫理學聚焦在道德主體,即行為的推動者,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
與目的論、義務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德性倫理學是不會依照單一標准去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從整體判斷。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中國的孔子都被視為德性倫理學代表。代表作有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孔子的《論語》、麥金泰爾的《追尋德性》。
(8)道德目的論擴展閱讀:
德性理論應當包含以下幾個內容:解釋什麼是德性;列出哪種品格特徵是美德的清單;解釋這些美德是什麼;解釋為什麼這些品性對擁有它們的人來說是好的品性。
另外,這個理論還應該告訴我們美德是不是對所有的人都一樣,或者是否一個文化的美德與另一個文化的美德有區別,一個人的美德與另一個人的美德有區別。
亞里士多德說德性是表現於習慣行為中的品格特徵。例如誠實的德性,只是偶爾說真話,或者只有在對他有利時才說真話的人,並不擁有誠實的德性。誠實的人當然地把真誠當回事,他的行為"源自堅定而不可更改的品格"。
⑨ 什麼是黑格爾的目的論哲學啊謝謝
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生平與主要著作: 黑格爾 黑格爾學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1770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於柏林。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1801年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為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為大學評議會委員。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並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勛章,同年夏他的《論英國改革法案》一文發表,因普魯士國王下令中止,文章只發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現象學 》、《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3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等。
哲學思想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裡,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系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制制度。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仍然認為宗教高於哲學,認為哲學作為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為體系的一個轉折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為基礎的「真正的哲學」區別開來。
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月出版。它標志著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志著黑格爾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它從內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歷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為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的歷史辯證法。
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 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邏輯學》佔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應用。《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 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 發表了政論《評1815年和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制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復法國革命前的舊法制。
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歷史哲學。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歷史看作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歷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
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後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表現了明顯的近代色彩。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為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沖突的表現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己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黑格爾在柏林作了6次關於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系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為哲學。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於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網路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資產階級哲學的高峰。它不僅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性與軟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西方資產階級的特點。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
20世紀,黑格爾哲學重新受到廣泛重視。黑格爾研究成了國際現象,不同階級、不同的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釋,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今天東西方很少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不同黑格爾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系。黑格爾派或新黑格爾主義,成了歷史現象。但黑格爾哲學卻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啟發當代人的思想。在中國,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也正在得到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倫理思想 黑格爾集以往西方倫理思想之大成,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系。黑格爾關於倫理的學說就是他的法哲學,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倫理3個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從哲學上看,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內容是現實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美學思想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學講演錄》一書中,這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學體系在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表現。藝術的根本特點,是理念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現自己、認識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成為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黑格爾分別對藝術的性質和特徵、藝術發展的歷史類型和各門藝術的體系,進行既是邏輯的又是歷史的分析。邏輯方面,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有關藝術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歷史方面,他開創了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展示了宏偉的歷史觀。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劃時代的作用,成為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
哲學觀點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認為: 「 絕對觀念 」 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 「 絕對觀念 」 自我發展的結果,認為他自己的哲學就是 「 絕對觀念 」 的最高表現,普魯士王國是體現 「 絕對觀念 」 的最好國家制度。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是為普魯士專制制度辯護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
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 「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 - 這是他的巨大功績 - 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 」
⑩ 道德主義是目的論的范疇嗎
該提問不成立,這是一個錯誤命題。因為道德屬於社會規范,而主義屬於理論,二者之間沒有聯系,所謂「道德主義」一說純屬無稽之談,也就更不存在什麼「目的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