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學是啥
⑴ 什麼是道德心理學
簡介
例如,心理學家 勞倫斯Kohlberg 被問的男孩和年輕人關於他們的想法過程,當他們面對a 道德困境. 相反,哲學家歷史上傾向於忽略實證研究和研究理論問題的結果做以概念、行動和心理學。 當柏拉圖共和國問關於什麼的問題可能刺激人道德上行動,他是詢問問題道德心理學。 從晚20世紀,工作在道德心理學的許多哲學家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方面認真採取了研究的結果,並且工作在這個區域的有些心理學家考慮了在他們的工作之後說謊的哲學假定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Rest』s Model of Monal Psychology)8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J.雷斯特明確提出了道德心理四過程模型。其基礎是自70年代中期以業以他為代表的明尼蘇達大學有關學者的大量研究。它集中反映了當代道德心理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 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與他對個體道德及其來源的看法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認為,個體的道德是類型特別的一種個體社會價值觀,它與協調社會中個體間的種促合作活動有關,也與解決個體間發生的種種利益沖突有關,而這種協調和解決的主旨是增進人類的福祉。
特點
雷斯特指出,個體的道德根植於社會環境。因為,群居生活是人類生活的一個特點,人們在相互作用中既需要協調和合作、又需要竭力避免矛盾和沖突,道德在這方面起飛豐與禮儀、習俗、法律等相仿的制約、調節作用。同時,個體的道德也根植於其自身的發展之中。因為,親社會行為方面、群體心理方面、人格發展方面和人類學方面的研究表明,個體發展早期已可發現道德發展的胚芽,個體具有重視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傾向,個體普遍具有當個有道德的正直的人的願望。
但是,反觀心理學對個體道德現象的研究,認知發展學家主要從認知方面加以研究,心理分析學家刻意從情感方面進行考察,社會學習論者則著重從行為習得方面加以探討。這無疑忽視了個體道德具有既源自個體,又源自社會,且屬於一種個體社會價值觀的特點。其實,雷斯特認為,不存在完全排除了情感影響的認知,也不可能有不受任何認知影響的情感,更不會有絲毫不受認知和情感影響的行為,這是個體道德現象的明顯特點。
據此,雷斯特認為,對個體道德這一心理現象應該從這樣的問題入手探究:個體的道德行動是如何產生的?即面對具體情境的個體形成道德行動會經歷哪些心理過程?雷斯特的回答是,合乎邏輯地說,這必然至少經歷四個基本心理過程,也就是遵循著他的道德心理四過程模型。 雷斯特對其模型的四個過程及有關研究的論述如下:
過程一,解釋情境。面臨特定的具體情境,個體必須先竭力加以理解,對自己說明當前發生了什麼,然後估計可能採取哪些行動,以及它們對自己和他人有何影響和後果。
需要指出,在社會情境被解釋的時候,個體還會有情感的強烈喚起,即人們在理解情境的同時就已可能對事件或人物懷有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這不是指情感可以獨立於認知,而是表明了隨著最初的認知會一下子產生沖動性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喚起常不依個體主觀意志為轉移,而且會使個體去突出或抹殺情境具有的某種意義,故它對動機的形成起著一定的作用,從而也就成了研究者注意的一個熱點問題。 與過程一有關的心理學研究及其成果主要有:旁觀者對突發事件之反應的研究,這方面的結果表明許多個體甚至在解釋相對較為簡單的情境時也會出現困難;助人行為的研究,這方面結果表明是否理解及如何理解情境中的有關線索與是否實施助人行為或是否有自覺而持續的助人行為有密切聯系。上述兩方面的研究表明,不可低估有些個體在解釋社會情境時所面臨的困難,更不能把不當的解釋誤認為是個體心理防禦機制使然。個體對情境的道德意義的理解、解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今天,社會認知研究指出它含有線索檢索、信息整合、作出假設、進行推斷等等,而它們都與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有關。
道德敏感性的研究也與過程一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發現,對其他人的需要、利益的敏感程度,個體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如有的個體會把別人的每一個舉動、每一項活動、每一種表情都視為飽含著道德意義,而有的個體直到目睹鮮血才會意識到面臨了道德問題。個體的道德敏感性一般會隨年齡和經驗而發展。當前,這個方面有兩位活躍的研究者,他們是M.貝博和J.活爾克,都曾是雷斯特的研究生。貝博的研究在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進行。活爾克的研究則在方法上對前乾作了變化,主要是以心理咨詢情境為刺激材料,並製成了錄像帶。他們都致力於發展這方面的測量記分系統。
過程二,作出判斷。在解釋情境的基礎上,個體從各種可能的行動中決定其中的哪一個在道德上是正確的,這也就是作出道德判斷的過程。 以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為代表的道德認知發展學家在這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成果。他們向個體直接呈示道德問題的情境,要求對此作出選擇判斷並陳述其理由,從而了解他們道德推理的依據和道德思維的框架。由此,他們發現了個體道德判斷的圖式和發展階段,而公正觀(感)則是圖式和發展階段的核心問題,它幫助個體對社會情境作出何為道德上是對的判斷。
雷斯特本人於70年代中期以來所進行的「確定問題測驗(DIT)」也與這「過程二」有關。該測驗仍以科爾伯格揭示的道德發展階段為基礎,以兩難道德情境為材料。但該測驗具有的簡潔、易學、易用的特點,使其在80年代初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確定問題測驗」即「DIT」是當代了解個體道德判斷在方法技術上的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過程三,道德抉擇。在道德判斷的基礎上,個體對自己認為在道德上是對的那個行動所賦予的道德價值超過了其他觀念的價值,從而可作出把認識和判斷付之以行動的抉擇。這是一個涉及道德行動的決策過程,有賴於個體的道德價值觀在其價值觀體系中處於相對優於其他價值觀的地位。
雷斯特認為,這一過程是判斷與行動、認識與行為之間的必要環節。基於道德判斷的道德價值觀常常不是個體唯一的價值觀,非道德的價值觀念常頗具誘惑力而使個體不能遵循道德判斷去作出相應的道德抉擇。如在達蒙的研究中,先讓被試說出把一定數量的糖果分給做了手工的兒童時自認為是公正的分配方案,然後讓被試真的去實施,結果是相當部分的被試偏離原來的方案而給自己留下了較多的一份。這表明了被試原來的認知向另外更重要的動因妥協了。 究竟是什麼促使個體把道德價值觀置於其他的價值觀念之上,是什麼能使個體從道德判斷的認識繼而過渡到作出道德行為的抉擇?雷斯特指出,對這一道德抉擇的過程至今研究得不夠,但從已有的心理學理論觀點中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對此,雷斯特列出了八種理論觀點及其代表人物,它們是: 1、個體行為之所以能夠是道德的,是因為進化使利他主義成為了人的遺傳基因。如威爾遜等。 2、良心使所有的人循規蹈矩,是害羞、內疚、懼怕促使個體變得道德。如阿倫弗里德、艾森克等。 3、個體的道德,只是因其反應獲得了強化和模仿的機會,也可以說個體中是「學會」了社會行為而已。如班圖拉、戈爾戴蒙德等。 4、需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這樣的社會離不開社會性合作,個體本人則是其中休戚與共的一員,這種認識是個體道德的動力。如杜威、皮亞傑等。 5、道德動機源自對那些比自我更為偉大的東西,如國家、上帝、神、宗教等的敬畏感或自我服從感。如德克海姆、埃里克森等。 6、移情是利他主義、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如霍夫曼等。 7、生活在建立了公正和關懷關系的環境中,其結果會使個體承擔起道德義務。如羅爾斯、科爾伯格等。 8、關心自我完善、關心自我同一性,這是促成道德行為的動因。如布萊西、達蒙等。 雷斯特建議,道德抉擇過程的研究不妨這樣入手:針對特定情境,上述諸觀點中究竟哪一咱或哪些才起著作用以及起了多大作用。 過程四,實施行為。在道德抉擇的基礎上,個體就得進一步把道德意向具體轉化為道德行動。這一把意向外化或物化為行動的過程不僅需要個體具有相應的體能和技能,而且需要個體能明確行動的具體步驟,克服可能出現的阻礙,戰勝疲勞和挫折,排除分心和干擾。 雷斯特通過引用已有的若干心理學研究指出了影響這一過程的重要因素。如克雷布斯研究欺騙行為時,對被試不僅按道德認知水平而且還按「自我力量」、「自我管理」加以分類,結果發現後者同樣是欺騙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又如,米切爾在研究有關的認知轉換技術對行為的作用後指出,掌握並運用這類技術會使個體在努力追求自己目的的過程中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抵禦可能面臨的極大的情境壓力。又如,馬斯特斯和桑特羅克的研究認為,由某種認知引發的積極的情感狀態是與堅持有成效的工作密切聯系的,個體對行為性質和成效的期望會決定他是否去從事某種活動、願付出多大努力克服困難和克服消極體驗而堅持下去。再如,倫敦的訪談調查表明,「社會性肯定」也是影響行為的一個因素。 雷斯特的上述四個過程組成的模型就是這樣勾劃了個體從面臨道德情境到形成道德行動所經過的心理歷程。這四個過程既不是指個體所具有的基本特質,也不表示一個理想的有道德的人應具有的四種美德。 雷斯礦物質 模型中的每一過程各有其自己的功能。一個人有能力處理某一過程,卻未必有能力勝任另一過程的處理。如能作出復雜判斷、推理的人卻有可能不去實施行動過程,付之以行動並能持之以恆的人卻可能基於相當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雷斯特的模型指出了產生道德行為的合乎邏輯的發展過程,但這不是說組成模型的四個過程必然是隨時間推移的一個線性過程。如一個人在確定什麼在道德上是對的,即作出道德判斷時(過程二),可能反過來又會影響這個人對情境有新的或進一步的理解和解釋(過程一)。 雷斯特模型的四個過程之間也存在著交互作用和影響。這方面已有實證研究,較突出的有達利和巴特森的研究,以及施瓦茨的兩項研究。前者發現,當前情境的行為(屬過程四)會影響對情境中新因素的敏感性及認知加工(屬過程一),一個人對某一過程的專注會使他對其他刺激或過程的反應變得遲鈍。後者發現,個體會作出防禦性評價來否認或減輕自己的道德責任感,比如,在過程二和過程三以後,表境的道德意義和個人的道德行動代價變得清楚了,個體會防禦性地重新注釋情境,或者對受害者的大辯論況作較低的評估(屬過程一),以求付出較小代價而又不受良心譴責。 雷斯特模型的四過程,雖與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行為有聯系,但已不是單一的品德心理成分。如過程一解釋情境時總會有相應的情感喚起,過程二作出判斷時還受過程一形成的情緒狀態和情感體驗所影響,實施行為的過程四更離不開認知、情感和意志活動了。 總之,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否定了種種道德發展理論用某個單一的變數或心理成分來表示的做法,而能綜合地考慮知、情、意、行的各種心理活動。該模型實證地指出了個體從面對情境到產生行動的合乎邏輯的心理過程,縱向地剖析了這些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交互作用。這種動態的、更貼近生活實際的研究提供了理解個體何以有「德行」的分析框架,能更真實地反映個體道德品質形成的全貌。該模型對道德教育也有啟示,道德教育雖可以著眼於道德品質的諸心理成分,但還可以從對環境的感知到身體力行這樣一個縱向的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入手。從該模型的研究動態來看,組成模型的四過程的研究深度依次是,過程二即道德判斷最為廣泛和深入,其次是過程一即解釋情境,再次是過程的各個環節入手。從該模型的研究動態來看,組成模型的四過程的研究深度依次是,過程二即道德判斷最為廣泛和深入,其次是過程一即解釋情境,再次是過程四即實施行為,最後是過程三即道德抉擇,故尚有許多工作有待進行,以完善和充實該模型。
⑵ 什麼是道德
中國道德
《易經.系詞》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陰陽之說」是中國哲學重要的宇宙起源說,也就是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統一的辯證法。太極陰陽之理,就是物質矛盾統一率。陰極之中有一陽生,陽極之中有一陰生,就是量變導致質變。也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質的無形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顧名思義,有形之物為器,就是我們通常說到的物質。而德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依照道理行為,既是「善行」,積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賴宇宙而存在,同時也受著天體運行的制約,這就是矛盾。而人類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時也受自然界的制約。原始社會,人類生存必須依賴人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形成人群對個人的制約。因此,上古時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為,他可以做到無私把人們集中起來。
人類群居自然根據道理建立秩序,這個秩序為「道德」。只有少數的所謂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並維持秩序,這就是古人所謂「得道」者。而那時人群大多是處在愚昧狀態,因此,這個秩序就是外力對人們的制約,用今天的話講叫做「倫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領,因為他明白道理,能給人們化解矛盾,共同創造利益,抵抗野獸和自然界的威脅。
因此,給人們帶來福利的智者就承擔起人們的分工協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時人們都認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啟示或者神的啟示。而《易經》就是聖人觀察自然界摸索規律的一部集哲學、科學、數學於一體的中國的神奇文化瑰寶。
《易經.系詞》有雲:「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段對於「易」的描述,在今天看來是描述人處於異常安靜的狀態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產生的靈感,既是「感而遂通」,進而發現內心世界的靈魂,也就理解天下萬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這種人類生命的一種奇妙狀態當成神的啟示,或者天的啟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類似的經歷,也都認為是天啟或者神啟,後期笛卡兒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靈魂。無論東方與西方,人類在生命進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東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國的天命。
尤其上古時期,人們都非常單純樸素,而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確實是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所謂靈感就是良知。這些偉大的靈魂都是無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為,他們深刻地理解慾望對個人和子孫後代的危害。
後來,人們發現治理天下可以獲得分配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就出現了爭奪天下的中古時代,而中古時代的統治者無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慾望驅使。因此,這個時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偽道德。德者是積蓄數量以大多數為准則,因為陰陽之道理是量變導致質變,多數永遠是真理,違背這個真理,人類的分配就會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時期是人類物質慾望的強烈膨脹而導致的災難時期。所謂「物極必反」,人類開始了斗爭而不是和諧,矛盾發生對立,陰陽劇烈運動開始無休止地重復暴力,中古時期正是喪失道德的人類發展時期。
⑶ 什麼是道德
【禪院網路】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是客觀規律和法則。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是賢人追求的修養和品質。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的人崇高的思想和行為准則。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若一個人的言論行為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且言論行為對社會、對他人、對大自然有益,就說明這個人有道德,道德品質好。反之,若一個人的言論行為不符合自然規律和法則,且言論行為對社會、對他人、對大自然造成傷害,就說明這個人缺乏道德,道德品質差。
人類實際上一直過著不道德的生活
如何才能獲得一個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人生呢?
這就要從道德下手,什麼是道德?維護如來本性的行為方式就叫道德,違背如來本性的行為方式就叫不道德。具體點講,能使人生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說教、行為、生活方式符合道德,妨礙或阻擋人生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說教、行為、生活方式都不符合道德。
縱觀人類的歷史和現狀,人們實際上一直過著不道德的生活,家庭、國家、宗教、政黨的存在是不道德的,尤其婚姻家庭和國家的存在,是極不道德的,因為婚姻家庭和國家妨礙和阻擋著人們過上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人生。可以這么說,凡是維護和歌頌婚姻家庭和國家的說教、理論、憲法、法律、行為、方式都是不道德的。
既然不道德,我們就必須逃離婚姻家庭和國家,逃離宗教組織和政黨組織。
當今社會,誰具備了道德?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經常上網瀏覽,讀了許多官員專家、教授學者、大師名人的文章,其中論及道德的話語令人感覺十分有趣,就像聽學齡前兒童在談論量子力學,觀賞蒙著眼睛的人在迷宮中轉圈那樣,感到非常可愛、滑稽、有趣、逗人。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什麼人能具備道德?
現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黨成員恐怕難以具備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個宗教組織或政黨組織內,我們就會發現,都在那裡惟我獨尊,都說自己的教義或者學說是唯一正確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說」,為了控制教徒或黨員,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義或學說暴露出破綻,總「循循善誘」教徒和黨員除了本門說教外不要去接觸「異端邪說」,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質疑和打擊,久而久之,一點「免疫力」都沒有,怎能具備道德?
還有一批人,就是「正統」的維護者,他們就像手不離經典,嘴不離經典的法利賽人或是中國歷朝歷代老皇帝門下維護「祖訓」的老癲董,張口閉口全是「經典」和「祖訓」,只要哪兒聞著點新思想、新事物的氣息,就會氣急敗壞地議論一番、攻擊一番,儼然像個道德的維護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盡花崗岩腦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們就會寢食不安、七竅生煙。這類人無法具備道德。
不能認為老癲董都是已達耄耋之年的人,一些連《聖經》的皮毛都沒有弄清楚的年輕人,時不時地摘錄出一兩句《聖經》中的話語,裝出一副基督維護者的樣子或是《聖經》博學者的架勢對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東道西、嘲三罵四,這類人離道德遠矣。
純粹的自然科學者或是純粹的社會學者也難以具備道德,因為他們的思維已成定勢,要讓他們反常思維,只能讓太陽從西邊出來,假如我說「人體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災難全是由於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質結構的不完美導致的」,他們會接受嗎?不要說探索,讓他們想像都不可能。
至於普通大眾,一輩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員的吃穿住行問題解決好了,就已經不錯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和條件去探索物質和反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生命的龐大體系知識,所以,也難以具備道德。
那麼,誰能具備道德?
答:生命禪院的禪院草們有希望具備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義和政黨學說在生命禪院面前會顯得蒼白無力,生命禪院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總在變易中不易,不易中變易,它毫無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黨及個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絕來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為哪個宗教,或政黨,或組織,或個人,或階層,或階級,或民族,或國家服務,而為整個宇宙體系的生命服務,生命禪院的禪院草不具備道德,難道其他人士會具備道德?說來聽聽。
將來,若說我們不了解莎士比亞,不了解瑪雅文化,不了解《古蘭經》和佛經、不了解相對論,不了解科學種田等等,都不會貽笑大方,但若說不了解生命禪院,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落伍了,僵化了,腐朽了,趨向木乃伊了。
不久的將來,一大批生命禪院的禪院草會「羽化出繭」,當他們一旦從沉睡的思維狀態下醒過神來,一個個就象鯤鵬展翅那樣,翱翔海宇,揮斥八極,向人類展示頂天立地、才華橫溢的風采,一個個將具備道德品質,向人類展現美好的未來。
道德,惟生命禪院禪院草將具備。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
我指出下列不道德的現象,這些現象沒有了,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道德。。。。
⑷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4)道德學是啥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⑸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5)道德學是啥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⑹ 道德是什麼
德行之力,十倍於身體之力。拿破崙(法國政治家)
道德無所謂新舊,惟真純的人才能夠說得上道德兩字,若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那不管你天天在高叫道德,結果終是一個壞人。郁達夫(中國小說家)
在毫無慈悲的生存競爭中,道德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傑克·倫敦(美國作家)
美德藐視人間的一切譏嘲,清白受到誹謗身價越高。
笛福(英國小說家)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繩。比徹(美國作家)
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
達·芬奇(義大利畫家)
一個人的美德不應由他特殊的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日常的品行來衡量。
帕斯卡(法國物理學家)
一切美德都是由於放棄自我而成的,果實之所以極度甘美,便是由於企求萌芽使然。紀德(法國作家)
道德的根本,是自製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
費希特(德國哲學家)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計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
托馬斯·曼(德國作家)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托馬斯·曼(德國作家)
道德的恩惠是時間和勞力的節約。道德的損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
薩迪(波斯詩人)我們即便在有關生命的問題上,也不允許說謊。顯克微支(波蘭作家)
有德而富貴者,乘富貴之勢以利物;無德而富貴者,乘富貴之勢以殘身。
胡宏(中國古代學者)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養。
約翰·洛克(英國哲學家)
我們想要涵養公正的品德,就應養成一種「不苟」的優良習慣。
林肯(美國政治家)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從實際生活鍛煉出來的。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
良好的品德是從對壞傾向作頑強的斗爭中培養出來的。
德克斯特(德國心理學家)
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
孟德斯鳩(法國啟蒙思想家)
勝利是暫時的,而美德卻將千古流芳。普希金(俄國詩人)甚至在我們的歡迎中,惡習也會刺痛我們;但美德卻能使我們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彌爾頓(英國詩人)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個心裡感到誘惑就對誘惑進行反抗,而決不屈從於它的人。弗洛伊德(奧地利心理學家)
道德觀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泰戈爾(印度作家)
有比快樂、藝術、財富、權勢、知識、天才更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求,這極為寶貴的東西就是優秀而純潔的品德。塞繆爾·斯邁爾斯(英國作家)
道德面貌渺小的地方,不會有偉大的人物出現。
羅曼·羅蘭(法國作家)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斷地為人服務,為人類的愛而工作。
甘地(印度政治家)
誰能從道德敗壞的地方脫出來,還保持潔白,便是有了更偉大的道德。
顯克微支(波蘭作家)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融入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萊(英國詩人)美德具備了純然無限的價值,人生的不幸變成了不可比擬的渺小。
顯克微支(波蘭作家)
⑺ 什麼是 道德的形上學 和 形而上學的道德學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new_404315/
道德的形上學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15172/
形而上學的道德
⑻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8)道德學是啥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