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分公司法律關系主體與法律主體

分公司法律關系主體與法律主體

發布時間: 2025-10-03 22:21:46

⑴ 會計主體、法律主體和法律關系主體的區別

會計主體是現代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礎,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之進行探討,有助於會計學界從更高層次理解和把握會計基本理論問題。主要討論和研究經濟方面的問題。
企業要成為真正的會計主體,必須在法律上被賦予獨立的財產權。而現代公司制度滿足了這一點。現代公司制度可以從不同側面來描述,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
完整的法人財產權制度至少包括三項內容:
①法人財產的形成制度或會計學上所說資本金制度。在投資者依法將其資金投入公司之後,這部分資金就與投資者的其它財產相區別,投資者不再直接支配這部分資金,也不能隨意從公司抽回。所有投資者注入公司的資金加上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負債所形成的資產,構成公司的法人財產。
②法人對其財產的權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對法人財產行使各項權利如財產的支配權、使用權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財產承擔民事責任。
③投資者對公司法人財產及其權利的制約機制:董事會和監事會。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礎。
這是因為:
①如果公司沒有必要的財產,公司就不具備法人條件;
②如果公司對其法人財產不具有獨立支配的權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也不可能成為民法關系的主體;
③如果公司沒有法人財產權利,公司就不可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在這里,會計主體實際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的同義語,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在現代公司制度上達到完美的統一。
納稅主體就是納稅人
納稅人又稱納稅義務人,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納稅人的規定解決了對誰征稅,即誰該交稅的問題。現代稅收制度中,稅法規定的納稅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是法律上成為權利與義務主體的普通人,自然人以個人身份來承擔法律規定的納稅義務。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是現代經濟法律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個法人的確立就意味著它與現行的經濟法律制度和管理體系的關系確定了,它就要服從現行的制度,否則就是違法。從稅收角度來看,法人必須承擔納稅的義務,以其自己的名義納稅,否則也會受到各種處罰.
稅法作為公法的一個典型代表,與民商法等私法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因其依據稅法確定,因而是公法上的一種金錢債務。
作為金錢債務,納稅義務與民商法上的金錢債務有一定的共性;但作為公法上的債務或稱「稅收債務」,它又與私法上的債務有很大不同。其差異尤其表現在:
第一,納稅義務是法定債務,僅能依法律規定來確定,而不能像私法債務那樣依當事人之間的合意或意思表示來決定;
第二,納稅義務的履行只能依強行法之規定,一般不能像私法債務那樣依當事。人的主觀意願進行和解;
第三,涉及納稅義務的爭議,須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途徑來解決,一般不能通過解決民事糾紛的途徑來化解。
納稅義務的上述性質,對於在稅收征管實踐中處理相關問題很有意義。特別是有利於增強納稅義務的剛性。
事實上,依據稅法確定的納稅義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應當對納稅人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和執行力。強調納稅義務的法律效力,有利於提高稅收執法活動的效率,有利於促進納稅義務的履行。

此外。納稅義務的上述性質,還與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有關。
對於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曾經有「權力說」和「債務說」兩種理論。
其中,「權力說」是德國行政法學的奠基人奧托?梅耶(OnoMayer)所力倡的,它強調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之間的權力服從關系,認為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的存在與否,只有經過征稅主體的「課稅處分」才能確定,從而說明徵稅機關行政權力的重要性。
與「權力說」不同,「債務說」是德國法學家阿爾伯特亨澤爾(AlbertHensel)所倡導的,他認為稅收法律關系是國家請求納稅人履行稅收債務的關系,國家與納稅人之間是公法上的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
強凋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的成立與否,並不是由征稅機關的「課稅處分」來決定,而是應依據是否滿足稅法規定的「課稅要素」(或稱「課稅要件」、「稅收要件」)來決定。該理論與德國1919年的《稅法通則》的精神是一致的。

其實,對於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很難一概而論。
若能區分稅收關系的不同階段和環節,也許有助於深化相關認識。事實上,稅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並非同質,而是可以分為稅收體制關系和稅收征納關系。在稅收征納關系中,又可進-步分為稅收征納實體關系和稅收征納程序關系。上述的稅收體制關系和稅收征納程序關系,的確具有一定的權力服從性質。
因而「權力說」的某些解釋也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稅收征納實體關系中,又確實更側重於稅收債務的履行;並且,納稅義務是否成立,並非由行政機關單方決定,而是需要依據稅法所規定的「課稅要素」來具體加以確定,從而使「債務說」又更有解釋力。
因此,針對稅法所調整的復雜社會關系,確有必要作出具體區分,以針對具體階段的社會關系,來確定稅收法律關系的性質。

基於上述考慮,可以認為,由於納稅義務是屬於稅收征納實體法律關系的內容,因而用「債務說」來解釋是更為合適的。
這也是前面把納稅義務定位為公法上的金錢債務的重要理由。事實上,在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的立法上,已經把這種納稅義務直接規定為稅收債務或金錢債務。

明確納稅義務的上述性質,對於稅收征管很重要。它使稅收征管的目標更加明晰,也使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從而有利於形成國家與納稅人之間良好的稅收互動關系,有利於改進征納雙方之間的博弈。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不完全對等,法律主體可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法律主體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獨立的資金,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收支盈虧並編制會計報表,因此可以作為會計主體,會計主體的獨立性主要表現在有獨立的資金、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收支、盈虧並編制會計報表,如果一個會計主體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則不是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是會計信息反映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法律主體是法律上承認的可以獨立承擔義務和享受權利的個體,也可以稱為法人。從概念上講,會計主體的內涵要廣,即會計主體包容法律主體。

法律主體往往是會計主體,任何一個法人都要按規定開展會計核算。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比如,企業集團、內部銷售部門和生產車間均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核算,但它們不是法人。

⑵ 分公司、子公司的法律地位如何

‍‍‍‍

一、分公司的法律地位

公司根據生產經營的需要,可以設立分公司。分公司是相對於總公司而言的,它是總公司的組成部分。分公司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法律上,都不具有獨立性。分公司的非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不能獨立享有權利、承擔責任,其一切行為的後果及責任由總公司承擔;

二是分公司沒有獨立的公司名稱及章程,其對外從事經營活動必須以總公司的名義,遵守總公司的章程;

三是分公司在人事、經營上沒有自主權,其主要業務活動及主要管理人員由總公司決定並委任,並根據總公司的委託或授權進行業務活動;

四是分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其所有資產屬於總公司,並作為總公司的資產列入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

‍‍‍‍

⑶ 子公司和分公司誰是法律主體

子公司是法律主體的,可以承擔相對的責任,需要履行義務和擁有權利。子公司的對母公司債務的不承擔責任,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是獨立的主體,因此要承擔各自的責任。
一、子公司是法律主體嗎
子公司既是法律主體,也是會計主體。
總公司是相對分公司來說,分公司是總公司的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也就是說,總公司是法律主碰衡橡體,分公司不是;
子公司是相對母公司來說,母公司是子公司的股東,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也就是說,子公司是法律主體;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是否法律主體按照是否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判斷,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是否會計主體按照是否進行獨立核算進行判斷,依據的是會計規則;
總公司和子公司既是法律主體,也是會計主體;分公司不是笑旁法律主體,但有可能是會計主體,這決定於是否進行獨立核算。
二、子公司的對母公司債務的承擔責任嗎
子公司的對母公司債務的不承擔責任。母公司按照相關規定成立子公司後,子公司應當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母公司本質上是子公司的控股股東,以其對子公司的投資額為限承擔責任,然後子公司對於控股股東母公司沒有任何的責任,母公司的債務應當由母公司以其全部財產承擔責任,跟子公司沒有任何的關系。
三、子公司有哪些特徵
1.子公司受母公司的實際控制。所謂實際控制是指母公司對子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項擁有實際上的決定權。
2.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控制關系是基於股權的佔有或控制協議。
3.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4.子公司具備設立公司法人的條件:
一是股東或發起人達到法定人數和資格;
二是具有法定的公司注冊資本額;
三是有公司的章程;
四是具有公司名稱及內部組織機構;
五是具有住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四條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攔慧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
市場主體設立分支機構,應當向分支機構所在地的登記機關申請登記。

⑷ 有限責任公司的分公司能否成為訴訟主體

可以作為訴訟主體。

根據新修訂的《公司法》第l4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民事訴訟法》第48條、最高人民法院《民訴法意見》第40條第(5)項規定,法人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可以作為獨立的民事訴訟主體。

《公司法》的規定解決的是實體民事責任的最終承擔問題,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是訴訟主體資格問題。有限責任公司的分公司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又有自己的財產,可以獨立參加民事訴訟,以方便訴訟。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其他司法解釋也持此種態度。

(4)分公司法律關系主體與法律主體擴展閱讀

《公司法》

第十四條 分公司與子公司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章訴訟參加人

第一節 當事人

第四十八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第四十九條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

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熱點內容
勞動法違法常識 發布:2025-10-04 00:32:12 瀏覽:309
2018年4月自考行政法學真題 發布:2025-10-04 00:25:14 瀏覽:193
中山大學法律碩士代碼 發布:2025-10-04 00:11:25 瀏覽:575
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 發布:2025-10-04 00:06:17 瀏覽:621
法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發布:2025-10-03 23:58:11 瀏覽:128
勞動法工資休假 發布:2025-10-03 23:56:33 瀏覽:887
美國勞動法pdf 發布:2025-10-03 23:53:48 瀏覽:760
伺服器租賃條例 發布:2025-10-03 23:53:46 瀏覽:747
社會與法5集連播都幾點 發布:2025-10-03 23:52:54 瀏覽:200
總經理虧損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3 23:50:44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