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是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是

發布時間: 2021-02-09 05:51:46

㈠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在當代中國法治發展的進程中,從本國的專法治國情出發屬,適應國家的根本性質、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要求,堅持走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與法治發展模式,這對於堅持法治建設與發展的正確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充分表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指導方針,也是我們黨對執法規律的基本經驗總結。

(1)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治國安邦的基本法治觀念,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規律,彰顯了建設法治中國、實現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法治價值取向,因而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基本遵循與基本准則。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㈡ 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本標准。

科學立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防線,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四者缺一不可。

(2)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擴展閱讀:

重大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依法治國

㈢ 簡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為:

一、依法治國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一)人民民主。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二)法制完備。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

(三)樹立憲法法律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四)依法執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二、執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

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

執法為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 公平正義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

(二)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

(三)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

(四)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服務大局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

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五、黨的領導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

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3)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現實和全局出發,借鑒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一、鮮明的政治性

社會主義法治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基礎上,並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服務大局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將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求全面服務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 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與依法執政能力,實現了講法治與講政治的統一。

二、徹底的人民性

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社會主義法治與全體公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民是法治的主體,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

三、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內容構成上,從而成為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四、充分的開放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也將更有時代性,更具規律性,更富創造性,不斷借鑒與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可以說,正是這種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㈣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依法治國,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2、執法為民,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公平正義,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服務大局,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5、黨的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4)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核心精髓: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㈤ 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是哪個憲法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短短十六個字,涵蓋了從立法到守法的全過程,而且富含法理。
立法的根本目標在於使法律成為公民的行動准則,指引人的行為;執法是由行政主體主動執行法律規范,使「紙面上的法」在生活中得以實施;司法是由司法機關對法律進行適用,定紛止爭、平息糾紛,以促進社會和諧。無論是立法,還是執法、司法,最終落腳點都在於使法的統治獲取至高權威,任何公民和組織都不得逾越法律之上。全體公民和社會組織都能夠遵守法律,這便是「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既是立法、執法、司法的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想追求。
伯爾曼有雲:「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從「科學立法」到「全民守法」,是促使全民信仰法律的過程,也是一個循環往復、上下響應並最終達致共識的過程。任何法律的頒布和實施,都需要接受時間與社會的檢驗。通過執法和司法使所立法律接受實踐的檢驗,通過法律解釋不斷完善已立法律,從而促使全民信服法律、自覺守法,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循環往復的互動,包括立法上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執法中接受群眾監督、司法活動中接受群眾質疑等。只有經過長期磨合,法治才可望成為共識。

㈥ 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體要求是什麼

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體要求是〈黨的領導〉
依法治國是當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立社會注意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
依法治國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變化改變.
要把握住: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的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客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依法治國就是要保證這些事務事業管理工作都要依法進行.所依之法最重要的就是憲法和法律,它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統一.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法制的健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任務: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堅持一切公民在法律前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等.
注意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時的十六字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執法必嚴(是關鍵),違法必究(是保障).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㈦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制來建設的自基本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所謂「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所謂「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㈧ 如何理解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在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在繼續加強法制宣傳和普法教育,增強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的同時,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把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推進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第一,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原則,強調的就是社會主義法律與制度的制定問題,它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依法治國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內容和首要任務。「有法可依」從立法方面要求由國家權力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和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立法工作,形成全體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要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繼續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法制,把那些被實踐證明是成熟的正確的重大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為依法治國提供法律保障;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切實做好法律、法規、規章的立、改、廢工作:繼續完善立法程序,改進立法方法和立法技術,提高審議法律的效率和水平;加強法律解釋工作,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做到法律建設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進而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高立法質量,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加強制度建設和執法監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必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政黨、武裝力量、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全體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
「執法必嚴」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關鍵。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一方面對違法行為必須依法懲處,決不能姑息遷就;另一方面必須秉公執法,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准確量刑。
「違法必究」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一項具體內容,是打擊各種形式犯罪活動,維護人民的各項民主權利的保證,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保障。
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突出任務。

第三,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是新時期賦予我國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法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後要在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同時,積極開展全方位的法律服務。

同時,要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不受侵害,使社會主義民主真正成為最廣泛的人民民主。
(三)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對於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首先必須有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國家的各項工作都有法可依。完備的法律體系,還有利於法制宣傳和法律教育工作的開展,以提高廣大群眾守法的自覺性。
第二,完善的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是實施依法治國的基礎。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依法行政的意義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我們要在明確執法機關的職責許可權的同時,注意加強執法監督,建立健全對執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執法違法的追究制度和賠償制度,促進依法行政,保證人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和完善司法制度建設,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執法和司法隊伍建設,提高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重點加大打擊司法腐敗的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品德優秀、業務過硬、忠於黨和人民、廉潔奉公的司法隊伍。
第三,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依法治國的主要條件。

㈨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法制建設方針是什麼

十一屆三中全會鄭重地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偉大任務,確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開啟了嶄新征程。

時不我待,分秒必爭。1979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剛剛成立,就著手選舉法、地方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的修改和起草,創造了4個月制定7部法律的立法佳話,邁出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大步伐。

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

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食品安全法……一批法律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立法為民」宗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表示,立法重點由經濟向社會的轉變,反映了中國進入小康社會以後強烈的社會需求。

百轉千回,夢想成真。到2011年2月,我國已制定現行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規70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一個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立法工作目標如期實現。
數十年不懈求索,實現歷史性跨越。從「無」到「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不懈奮斗,如期實現「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宏偉目標。這標志著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與改革開放同行,與國家發展同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形成過程中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出回應,又有力引導推動了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1979年,中國的立法者大膽先行,制定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這部只有15條的法律向世界宣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在不斷完善的法制保障下,外資企業在中國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從改革開放到2010年,我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萬億美元。

2003年,行政許可法的出台引發了行政領域的「一場革命」。近10年間,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2000多項,地方各級政府取消和調整77000多項,占原有項目總數的一半以上。政府辦事更快捷、更方便、更省錢,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切身感受。

2010年,在億萬百姓滿含期待的目光中,全國人大常委會高票通過社會保險法。這部社會領域的綜合性大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在東莞務工的湖南省華容縣農民工陳婕說:「這部法律的出台,方便了我們回到家鄉接轉養老保險,讓我們外出務工人員消除了後顧之憂,吃上了『定心丸』。」

從經濟領域到社會領域,從約束公共權力到保障個人合法權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各項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改革開放的偉業順利推進,百姓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有了切實的法律保障。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熊進光博士說:「從無到有,從不完整到完整,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立法背後的艱辛,非一般人所能體會,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輝煌的成就!」

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圖大業,中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進程,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補充:
●1978年12月31日

鄧小平在其著名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㈩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決定》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
參考:呼倫貝爾日報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2/html/216666.html

熱點內容
道德經68 發布:2025-07-04 16:41:21 瀏覽:582
電影誤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4 16:30:38 瀏覽:633
林鴻潮行政法音頻2017 發布:2025-07-04 16:29:12 瀏覽:567
2016劉鳳科刑法講義 發布:2025-07-04 16:28:17 瀏覽:121
cpa經濟法總結 發布:2025-07-04 16:27:10 瀏覽:120
行政法行政管理 發布:2025-07-04 16:17:02 瀏覽:353
蒙城法院開庭 發布:2025-07-04 16:16:10 瀏覽:336
民事訴訟偽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16:11:43 瀏覽:691
寧波辯護律師 發布:2025-07-04 16:10:58 瀏覽:357
法治宣貫 發布:2025-07-04 16:07:23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