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代道德評價

古代道德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2-09 08:12:44

① 古代的道德規范有哪些

古代的道德規范首推「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② 怎樣評價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利弊兩方面 一個弘揚和傳承名族文化,一個禁錮人們思想導致君主專制

③ 古代人的道德好,還是現代人的道德好

1、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非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內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容系。
2、道德是從簡單到縝密、從愚昧到科學、從盲從到自覺的不斷進步的歷史過程。
3、從整體上看,現代人的道德好於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說現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例如,在古代,吃人(死人或活人)曾經是道德的;在現代吃人是不道德的;在古代,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兒」;在現代社會有更加合理的孝道。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④ 以道德批評為方法評價中國古代文學~~字數大於1000字~~謝謝

還是就一部或者幾部作品來講吧,不然很難說的,1000字有限。
建議你可以寫《詩經》在漢代的地位(被尊為經,是為了約束百姓,明禮義),相關的書很好找,霍松林《中國詩論史》、陳伯海《先秦詩論史》等等

⑤ 古代道德完美的人是什麼樣的

全天全德全人

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福淮酥?餃?輪?恕!??堵朗洗呵錁硪幻洗杭偷諞弧?/p>

《呂氏春秋》對聖人的描述是:制萬物,全天性。

這個「天性」跟佛家講的「佛性」、「自性」差不多。當年釋迦摩尼佛悟道後有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說的就是人的「天性」。

六祖慧能大師說的更具體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也說人的「自性」裡面什麼都有。而且是天生就有!

所以,「全天」之後,也就是保全天性或悟到自性之後,精神和暢、耳聰目明、鼻子靈敏、口齒伶俐,全身三百六十個關節都通暢利索。

聖人之聖,天生就有

這就是「全德」之人,道德完美的人。這樣的人:

一、能力強。說話讓人信服,辦事自然得當。做什麼都是自性的流露,無為而無不為。

二、思維廣。精神思想接通天地,覆蓋宇宙。思維方式既廣且寬,不像普通人,要麼堵死在這,要麼堵死在那!

三、格局大。格局大如天地,世間萬物沒有他不能接受的,沒有他不能包容的。

四、心態好。當上皇帝也不驕橫,當個百姓也不郁悶。

這就是古代道德完美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聖人」。

自性之光,照耀千古

其實,聖人也是人!也不是什麼應運而生、應劫而生的救世主。說什麼「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也是指思維和意念。斷不是說,肉身可以白日飛升,上究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能,無所不會!

只可惜,多少人被這個聖人的「聖」,給嚇住了。認為,那都是別人的事兒,自己就是個平頭老百姓,該吃吃,該喝喝,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就理所當然地說服自己:咋!你本來就是一凡人,還想成聖是咋的?

而我們本來可都是「全」的。

人人皆可「成聖」,修德罷了!

(這是看客先生的第9篇原創文章,供各位看官消遣,若有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⑥ 你怎麼看待中國古代人的道德修養素質

至少在我心裡還是很高很高的,這在現代是很缺失的

⑦ 中國古代的道德標準是什麼

中華民族自古尊師重教,並將這一傳統視為社會文明進步之基。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其道德操守、行為舉止,向來受到嚴格的約束。「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師,首先是由於教師德高身正,嚴於自律,所以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養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贏得社會尊重。這個簡單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作深入的思考。

最早的師德標准

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范若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准,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准,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范,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准。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葯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么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范的最高追求?

朱熹手訂《白鹿洞教條》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里,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范,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范疇,後面的「篤行」

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范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

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

明清書院的師德規范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

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范」、「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里,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系,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

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范。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范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咸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征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

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

「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熏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⑧ 來說一說你是否感覺古代人的道德修養素質比較高

古代人素質相當高,因為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還有孔孟學說儒家經典被人廣泛流傳。

熱點內容
刑法第七部224條69800 發布:2025-07-04 23:01:12 瀏覽:402
網路道德與文明 發布:2025-07-04 23:00:12 瀏覽:415
70年代的教育行政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5-07-04 22:58:45 瀏覽:999
法律碩士法學初試科目 發布:2025-07-04 22:57:47 瀏覽:143
東莞市人民法院王 發布:2025-07-04 22:56:47 瀏覽:301
癌症病人勞動法 發布:2025-07-04 22:56:38 瀏覽:579
蕉城區人民法院招聘 發布:2025-07-04 22:41:20 瀏覽:829
順德法院雇員 發布:2025-07-04 22:28:19 瀏覽:945
2016法律碩士研究生考試分析 發布:2025-07-04 22:22:10 瀏覽:332
司法考試沈陽 發布:2025-07-04 22:19:03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