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與道德無虧
㈠ 庶於道德無虧 庶的意思
庶:大概,或許。
「庶於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
翻譯:大概對道德沒有損失,卻對身體有好處。
㈡ 荷戈庶無愧 為人推轂亦復佳 的含義是什麼
抗日戰來爭時期,葉聖陶同志避居敵源後鄉間,結識了一位姓俞的老農民。俞把唯一的小兒子送到前線當兵抗日,自己卻在家裡為人推獨輪小車糊口。葉聖陶同志十分感動,春節時親自撰書了一副春聯,把它貼在老人的大門上。其聯曰:
有子荷戈庶無愧;
為人推彀亦復佳。
戈是兵器的意思,彀是張滿弓箭意思,這是副互文春聯
㈢ 無虧是什麼意思
無虧
1、沒有欠缺;沒有損害。
《楚辭·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 朱熹 集註:「無虧,保守志行無損缺也。」
《舊唐書·懿宗紀》:「賜 盧簡方 詔曰:『……切令大節無虧,勿使前功並棄。』」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凡人許己,務在得中,但士行無虧,不必太苦。」
2、不輸;不差。
《南史·陸厥傳》:「 厥與約書曰:『…… 孟堅精正,《詠史》無虧於東主; 平子 恢富,《羽獵》不累於憑虛。』」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之文]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雖使古人復生,臣亦未肯多讓。」
3、沒有減少或損失。
《莊子·齊物論》「有成與虧,故 昭氏 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 昭氏 之不鼓琴也」 晉 郭象 註:「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弦,雖有繁手,遺聲多矣……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成而虧之者, 昭文 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 昭文 之不鼓琴也。」
宋 蘇軾 《瓶笙》詩:「瓶中宮商自相賡, 昭文 無虧亦無成。」
4、人名,公子無虧(?—前642年),姜姓,名無虧,一名無詭,謚武,又被稱為武孟,是齊桓公的庶長子,母為長衛姬。齊桓公病重時,易牙、豎刁、衛開方等人,禁錮桓公於室,築高牆不準入,到了冬天齊桓公餓死,屍體在床上六十七日,蛆出於戶外,無人敢收葬。易牙、豎刁殺群吏,立公子無詭,不久太子昭出逃至宋國,求助於宋襄公。宋襄公率兵攻打齊國,齊人素恨易牙、豎刁,於是里外應合,大軍勢如破竹,齊大夫高子、國子將無詭處以絞刑,在位僅三個月。
㈣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是什麼意思!!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內今而後,庶幾無容愧!作者:文天祥,出自文天祥死後在其衣帶中發現的文字,世上稱之為《衣帶贊》。
翻譯:
孔子教導成仁,孟子教導取義,只要把道義做到了極點,那麼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極至. 我們讀聖賢之人的著作,學習的是什麼東西?(設問句 意思學習的就是仁義).(既然學會了仁義)那麼從今往後,就幾乎沒有什麼可慚愧的了……
拓展資料: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過零丁洋》等。
歷史背景:當時,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感其忠、重其能,關押數年並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最後從容伏法,就死如歸。受刑前留下這段話,看以看成是他明志之言,表達他身為人臣,既回天乏力,寧肯赴死也不事二姓的決心,堪稱是民族氣節之最強音。
㈤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問題。一日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
1.這句話是蔡元培對青年學子的懇切勉勵,他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專,而不是做官發財屬的進身階梯,因此,學生在校應努力鑽研學問,增長見識。(意對即可) 2.蔡元培提出了兩點要求,希望青年學子在學業上,要抱定研究學問的宗旨,孜孜求學;在品行上,能砥礪德行,以天下為己任,以身作則,擔當起匡正流俗的職責,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意對即可) 3.文章基本的框架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詞和文言句式,多用單音詞、語氣詞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較淺顯,有許多口語成分,比起古文來好理解。因此,本文讀起來既有文言的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又有口語的明快易懂。(意對即可) |
㈥ 五兵永戢,七德無虧的意思
原句應該是出自《柳州賀破東平表》吧?
我記得是「五兵永戢,七德無虧含內生比堯、舜容之仁,率土陋成、康之俗。」?
大致的翻譯是「五種兵器可以收藏起來,七種武德沒有受到損缺。所有生靈都感受到堯、舜那樣的仁政,天下的百姓都覺得如今並不亞於當年成康之治的興盛。」
五兵:這里應該是指五種兵器,至於哪五種的話就說法不一了。我個人覺得也可以泛指各種兵器。
戢:發音[jí] 有收斂,收藏的意思,詞語載~干戈(把兵器收藏起來)就和文中的意思差不多。
七德:這里應該是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現在的話就是制止暴力、防止戰爭、保障強大、鞏固勝利、穩定社會、團結人民和發展生產。
大概就是這樣了,畢竟我不是專業的老師,也不是中文系的,可能有點出入,請見諒。
㈦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發表的演說是什麼
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於學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令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於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於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問心無愧,於我何懼?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於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求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盪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苟不於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仕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願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勵人。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幾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肘,曾填寫願書,遵守本校規則,苟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於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至於同學共處一室,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苟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於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三也。
余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日改良講義。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以後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二日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採,無虞缺乏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後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
㈧ 庶於道德無虧 庶的意思
庶:大概,或許.
「庶於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
翻譯:大概對道德沒有損失,卻對身體有好處.
㈨ 「庶於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的翻譯
道德沒有損失,卻對身體有好處。庶:大概,或許。
㈩ 蔡元培說的「根基深固」是什麼意思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於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於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下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於我何損?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盪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鎔淪喪。今諸君苟不於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願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勵人。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於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願書,遵守本校規則,苛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於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至於同學共處一堂,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勵,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苛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於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三也。
即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