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立法度的活用
⑴ 商君輔佐秦孝公"內立法度"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商鞅共輔佐秦孝來公實行源了兩次變法:
第一次,秦孝公任命其為左庶長,主持變法:1、實行連坐法;2、用法令迫使大家族分為小家庭;3、禁私鬥,鼓勵秦民殺敵立功;4、實行重農抑末的政策;5、要求宗室立軍功。
第二次,秦孝公升任商鞅為大良造(相當於相國),繼續變法:1、推行縣制;2、廢除井田制,平賦稅;3、統一度量衡。
⑵ 《過秦論》中有哪些詞類活用
詞類抄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襲「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於」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布置,引申為「引,招致」。)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
⑶ 《過秦論》虛詞用法和詞類活用
給你我們老師的自編學案吧,很有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還有,要評最佳哦!
通假字:(讀本字音)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 制其弊(通「敝」)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贏糧而景從(通「影」)
百有餘年(通「又」)
A.名詞的活用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席捲、包舉、囊括 名詞作狀語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天下雲集響應 同上 像雲一樣、像聲音一樣
贏糧而景從 同上 像影子一樣
內立法度,南取漢中 同上 在國內、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詞動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繩系
B.動詞的活用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追亡逐北 動詞作名詞 逃走的人
卻匈奴七百餘里 使動用法 使……退卻
約從離衡 使動用法 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動用法 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 使動用法 使……爭斗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使動用法 使……滅亡
C.形容詞活用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會盟而謀弱秦 形容詞使動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詞使動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詞使動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詞動用 變小,變弱
①制
例句 出處 釋義
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制衣則寒 《齊桓晉文之事》 製作、縫制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後漢書•張衡傳》 製造、製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赤壁之戰》 壓制、控制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 制服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 統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 《齊桓晉文之事》 規定、制定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規模
②亡
例句 出處 釋義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逃跑、逃脫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過秦論》 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後亡 《六國論》 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 《赤壁之戰》 死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過秦論》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 使動用法,使……滅亡
③固
例句 出處 釋義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 牢固、堅固(的地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 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廉頗藺相如列傳》 堅持、堅決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肅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本來、原來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既、已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 固執、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報任安書》 固然、誠然
④利
例 句 出 處 釋 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 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 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 利益、好處
商人重利輕別離 《琵琶行》 利潤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孫子•謀攻》 勝利
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 《馮婉貞》 有利於
⑤遺
例 句 出 處 釋 義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 《過秦論》 丟失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封神演義》 丟失的東西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遺漏、忽略
此三者,吾遺恨也 《伶官傳序》 死去的人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給予
⑥度
例句 出處 釋義
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子》 尺碼、尺度
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 《論積貯疏》 程度、限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規章、制度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荊軻刺秦王》 風度、常態
一年一度秋風勁 《採桑子•重陽》 次、回、量詞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揚州慢》 譜寫、創制
生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錄)後序》 考慮、思慮
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 量、計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問說》 推測、猜測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通「渡」,過
3說明下列各句的特徵。
①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判斷句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被動句
③陳利兵而誰何。 賓語前置句
④謫戌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介詞結構後置
2.通假字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勝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
3.一詞多義
【舉】
A動詞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不就(推薦《張衡傳》)
今之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行動、發動《陳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攻取,佔領《阿房宮賦》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抬起,本課)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成功《孔雀東南飛》)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完畢,盡,本課)
B副詞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全、皆《六國論》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整個《屈原列傳》)
【謝】
動詞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謝罪、本課)
乃令張良留謝(辭別,本課)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訴、詢問《孔雀東南飛》
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信?」(辭退《孔雀東南飛》)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謝恩,本課)
【如】
A動詞
沛公起如廁(到……去,本課)
江城如畫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戰》)
B連詞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假設,如果《答司馬諫戰書》
C助詞詞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樣子《論語•述而》
【斗】
A名詞dǒu
玉斗一雙,欲與亞父(古代盛酒器,本課)
則與斗卮酒(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本課)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北斗星,在此是名詞用作狀語《小石潭 記》
B動詞dòu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爭斗《廉頗藺相如列傳》)
且引且戰,連斗八日(戰斗《史記•李廣傳》)
【因】
A名詞
無因而至前也(原因《獄中上樑王書》鄒陽)
B動詞
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沿襲《漢書•循吏傳》)
C介詞
不如因善遇之(趁機,本課)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憑借《廉頗藺相如列傳》)
如因榮木變為枯木(由,從《神滅論》范縝)
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由於《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D副詞
秦軍解,因大破之(於是,就《史記•高祖本紀》)
E連詞
相如因持璧卻立(於是《廉頗藺相如列傳》)
4.詞類活用
A名詞用作動詞
籍吏民(造產籍冊或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B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發上指(向上)
C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D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5.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由婚姻關系而形成的親戚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句式解析】
1.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斷
所以遣將守頭者,備他盜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後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後置)
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
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
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4.被動句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5.省略句
為擊破沛公軍(省介詞賓語「之」)
加彘肩上(省略狀語「於盾」)
6.習慣句式(凝固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字詞
崤函:xiao3
雍州:yong1
逡巡:qun1
鏃:zu2
蒙恬:tian2
鞭笞:chi1
隳:hui1
鋒鏑:di2
瓮牖:you3
墨翟:di2
氓隸:meng2
鋤耰:you1
棘矜:ji2qin2
鉤戟:ji3
長鎩:sha1
度長些大:o2 chang2
《過秦論》知識點總結
一、知識點: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請關注它們各自出現在文中何句中:
從(縱) 衡(橫)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沒(歿)
2. 古今異義詞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黃河以西一帶 今:河的西面
贏糧而景從——古:擔負 今:輸贏的「贏」
山東豪俊並起——古:崤山以東,即東方 今:指山東省
流血漂櫓——古:盾牌 今:使船前進的工具
3.詞類活用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 (名作狀)
贏糧而景從 (名作狀)
雲集響應 (名作狀)
內立法度 (方位詞作狀語)
外連衡 (方位詞作狀語)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詞作狀語)
斗諸侯 (動詞作使動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動詞作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 (形容詞使動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詞使動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被動句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3)賓語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
5、難句譯注
1)外連衡而斗諸侯
斗:使動用法,使……爭斗.文言中,不及物動詞的後邊有賓語時,這種不及物動詞大都是使動詞.這里,在「斗」的後邊帶有賓語「諸侯」.
譯文:對外採取連衡的策略來使(其他六國)諸侯相互爭斗.
2)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於是:連詞,相當於「因而」 「之」,助詞,的.。
譯文:這樣一來,秦國就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魏國)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會盟而謀弱秦
會盟:聚在一起訂立盟約.「盟」,動詞,訂立盟約.文言中,當用「而」把(或動詞短語)和名詞連接起來時,這種名詞就用作動詞.。
弱:使動用法,使……弱。
譯文:(他們便)聚在一起訂立盟約來謀劃削弱秦國(的勢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敗兵. 北:敗逃,這里指潰敗的軍隊.這句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追」和「逐」為互文,「亡」和「北」為互文。
譯文:追逐逃亡的敗兵。
5)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陳:陳列,布置. 利兵:銳利的兵器.
而誰何:即「其誰奈之何」,也就是「那(陣勢)有誰敢惹他」.
譯文:用忠臣的臣子,帶領精銳的士兵,陳列著銳利的武器,緝查盤問往來的人們.
6)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為:當作,雲:作「集」的狀語,譯為「像雲一樣」,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譯文:(他們砍伐樹木作為武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像浮雲一樣聚集起來響應(他們的號召),(大家)擔著糧食像影子隨形那樣跟著(他們起來造反).
7)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於:介詞,在形容詞之後引出比較對象,相當於「比」.
譯文:鋤頭 槍把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呀!
二、小測驗:
1、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籬 躡(shè)足
B.遷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鋒鏑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隸 勁弩(nǔ)
D.萬乘(shèng) 銛(guā)利 鉤戟(jǐ) 阡(xiān)陌
2、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名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詞類活用之名詞作狀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1)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2)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3)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6)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4、詞類活用之名詞作動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5、 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動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動用法 ,找出句中那個使動用法的詞,並解釋
外連橫而斗諸侯
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吞二周而亡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詞多義
(1) 制
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2)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諸侯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5)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蒙故業,因遺策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7)以為
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為桂林、象郡
……,以為固 守之勢異也。
⑷ 商鞅變法中的內立法度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馬上,親,記得採納哦
⑸ 內立法度務耕織哪句是名詞作狀語
A. A,罾:用網捕,名詞活用作動詞;兄:用對待兄長的禮節;面:當面;內:在國內
⑹ 急求《過秦論》的字詞解析.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
【字詞整理】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鉏耰棘矜,非……鎩也(「鉏」通「鋤」。讀chú。)
2、 一詞多義
①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②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③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⑤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動詞)
⑥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座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⑦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⑧ 舉
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⑨ 遺
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跌,丟失,動詞)
⑩ 策
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振長策而御宇內(鞭子,名詞)
3、 詞類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尤世之業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於」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布置,引申為「統轄」。)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⑺ 內立法度的度什麼意思
制度,對內訂立刑法制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賈誼《過秦論》啊,呵呵,學過都七年了啊!
⑻ 求《過秦論》中的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鉏耰棘矜,非……鎩也(「鉏」通「鋤」。讀chú。)
2、 一詞多義
①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②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③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⑤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動詞)
⑥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座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⑦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⑧ 舉
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⑨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詞)
3、 詞類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於」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布置,引申為「引,招致」。)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
古今異義
務耕織(從事)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兩手相合)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承受)
西舉巴蜀(攻取)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來,召納)
相與為一(援助)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鑄以為金人十二(金屬)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把;作為,認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作為,認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雲集而響應(象回響一樣應)
將數百之眾(帶領)
斬木為兵(兵器)
嬴糧而景從(擔負,背)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餚山以東)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復仇)
⑼ 內立法度的內什麼意思
D 形容詞用作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