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課程主要成效
Ⅰ 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自由發展空間。文章首先概述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隨後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幾點建議。
2016年9月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師大舉行,提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為內涵的中國學生培養思路。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基礎課程,以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成為現階段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1.文化基礎
文化學習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僅以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以樹立科學精神和正確價值觀念,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2.自主發展
以往的中學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理論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受到限制。而核心素養則提倡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例如要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勇於質疑、敢於提問,培養學生的發問精神。此外,也要注重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直接幫助,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3.社會參與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學科,而核心素養也主張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所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另外,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責任擔當,提高社會活動中的創新創造能力,這些都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和發展起到必要的促進作用。
二、道德與法治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1.促進深度體驗,提升探究能力
教師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重視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層次價值,不僅讓學生通過書本教材「知其然」,更要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標。為此,教師要積極嘗試師生角色轉換,以更加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向主動參與轉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美好集體有我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集體給自己成長帶來的積極影響,進而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在「五一勞動節」時,組織班級中的學生成立志願者隊伍,有的隊伍負責清理校園花壇中、草坪中的垃圾,有的隊伍負責宣傳和製作黑板報。最後由教師進行活動經驗總結,大家在活動中互幫互助,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也間接的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2.釋放學習主動權,開展共享式教學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主動「放權」,同時要能夠更多的關注當代中學生的學習訴求,從而確保課程教學模式能被學生所接受。例如,當代學生被稱為網路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有著較高的興趣,教師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體、互聯網進行課堂教學,包括現階段比較常見的MOOC(慕課)、公開課、微課等,都可以嘗試引進並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基於互聯網的輔助教學模式,也繼承了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教師可以將教案發布到校園網、QQ群里進行共享,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下載課件,自行學習,溫故而知新。
3.進行學科整合,培養綜合素養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備批判和創新思維……都至關重要,而這些素質無一例外都是跨越學科的綜合素養。對於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就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道德與法治與初中其他文化課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歷史、地理等,教師在進行本學科內容講解時,也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適當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在講解《國家利益至上》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聯系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像林則徐、周恩來等,這樣不僅使得道德與法治內容更加生動、靈活,而且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015年下發的《關於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實踐中,我們也在不斷深化對綜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結語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代中學生必備的一種品格和能力,從中學階段開始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有助於學生基礎文化課的學習,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從教師角度來說,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也要注重轉變傳統觀念,例如充分藉助於現代化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整合等,為學生營造相對寬松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本位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Ⅱ 積極推進法治教育進課堂會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培養新一代守法的公民;還可通過學生向父母宣傳法律知識,達到普法的目的。也可讓老師在宣講法律知識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法律知識,進一步推進依法治校,加快依法治教和依法治學的步法。
Ⅲ 如何評價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取得的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主席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專局出發,對推進社屬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各級政法機關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職能、忠誠履職,大力推進法治中國、平安中國、過硬隊伍建設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國政法系統呈現出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依法辦事的新常態。
Ⅳ 學法守法用法,讓法治為青春護航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學法守法用法,讓法治為青春護航上完這節課。
Ⅳ 實行依法治國和我國在依法治國方面的成效
近年來,我國在完善立法、嚴格執法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在依法治國進程中專取得了很大成績。
人權保屬護方面,1997年3月14日修訂的刑法典,取消了類推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相適應三大基本原則,使我國刑事法律在注重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和受害人權益的同時,也注意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了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並重的立法思想。1996年3月17日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疑罪從無」、「無罪推定」規則,並規定死刑執行方式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體現了我國維護人權尊重人格的司法理念。
民主立法方面,聽證制度的確立與實踐、重大法律草案全民討論的實行,為人民參與立法提供了有效途徑。
1999年憲法修正案正式寫入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將其確定為我國的治國方略。
Ⅵ 在法治知識課程中你體會到了哪些法律
通過近期的學習,我收獲很多,能夠對我國法律制度建設的現狀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覺得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貴在堅持,我們應該注意...
Ⅶ 道德與法治學科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
王 旭 琴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反思 2019-12-09
本論文在2019年《思想政治教學》雜志第二期發表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
——以《行為與後果關聯》為例
內容摘要:本文以《行為與後果關聯》為例,談筆者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四個具體做法:第一、明晰教學目標;第二、精選教學案例;第三、精心組織教學;四、布置有效作業,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在日常教學中讓核心素養入腦入心,著力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理論認同和價值判斷力、道德責任感,提高踐行的自覺性、自信心、自豪感,卓有成效的落實核心素養,努力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和具有公共精神的合格公民。
關鍵詞:行為、後果、責任、落實、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其核心素養主要聚焦在「自主發展—健康生活(珍愛生命 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和「社會參與—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國家認同 國際理解)」兩個主要層面的素養。作為堅守在教學一線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落實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呢?下面以《行為與後果關聯》教學為例談談筆者做法:
一、明晰教學目標,落實卓有成效
依據新課改理念,重視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和可發展性,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入手,根據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特點,結合初中學生心理特點,有計劃在實際教學目標中尤其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落實學科素養,使學科素養教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能生動具體地融入到中學生學習成長的全過程。每一節課的有效教學都要有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是教材和相關教參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對學生思想現狀了解後共同制定出來的目標。要想使得學科素養的落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