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南方周末
❶ 法制類報紙雜志有哪些
法制日報,南方周末也有涉及的,挺好看,還有中國法制報
❷ 「南方周末孫志剛案」的報道原文是什麼
報道原文:《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
3月17日:在廣州街頭被帶至黃村街派出所。
3月18日:被派出所送往廣州收容遣送中轉站。
3月18日:被收容站送往廣州收容人員救治站。
3月20日:救治站宣布事主不治。
4月18日:屍檢結果表明,事主死前72小時曾遭毒打。
孫志剛,男,今年27歲,剛從大學畢業兩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點,他像往常一樣出門去上網。在其後的3天中,他經歷了此前不曾去過的3個地方:廣州黃村街派出所、廣州市收容遣送中轉站和廣州收容人員救治站。
這3天,在這3個地方,孫志剛究竟遭遇了什麼,他現在已經不能告訴我們了。3月20日,孫志剛死於廣州收容人員救治站(廣州市腦科醫院的江村住院部)。
他的屍體現在尚未火化,仍然保存在殯儀館內。
孫志剛死了。
先被帶至派出所,後被送往收容站,再被送往收容人員救治站,之後不治。
孫志剛來廣州才20多天。2001年,他畢業於武漢科技學院,之後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20多天前,他應聘來到廣州一家服裝公司。
因為剛來廣州,孫志剛還沒辦理暫住證,當晚他出門時,也沒隨身攜帶身份證。
當晚11點左右,與他同住的成先生(化名)接到了一個手機打來的電話,孫志剛在電話中說,他因為沒有暫住證而被帶到了黃村街派出所。
在一份《城市收容「三無」人員詢問登記表》中,孫志剛是這樣填寫的:「我在東圃黃村街上逛街,被治安人員盤問後發現沒有辦理暫住證,後被帶到黃村街派出所。」
孫志剛在電話中讓成先生「帶著身份證和錢」去保釋他,於是,成先生和另一個同事立刻趕往黃村街派出所,到達時已接近晚12點。
出於某種現在不為人所知的原因,成先生被警方告知「孫志剛有身份證也不能保釋」。在那裡,成先生親眼看到許多人被陸續保了出來,但他先後找了兩名警察希望保人,但那兩名警察在看到正在被訊問的孫志剛後,都說「這個人不行」,但並沒解釋原因。
成先生說,其中一個警察還讓他去看有關條例,說他們有權力收容誰。
成先生很納悶,於是打電話給廣州本地的朋友,他的朋友告訴他,之所以警方不願保釋,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孫志剛「犯了事」,二是「頂了嘴」。
成先生回憶說,他後來在派出所的一個辦公窗口看到了孫志剛,於是偷偷跟過去問他「怎麼被抓的,有沒有不合作」,孫回答說「沒干什麼,才出來就被抓了」。成先生說,「他(孫志剛)承認跟警察頂過嘴,但他認為自己說的話不是很嚴重」。
❸ 有哪些好看的時事政治法制類的報紙和雜志如參考消息..
《環球時報》現在變成日報了,以前上高中時,一周才出三刊,每次同學都搶著內看,參考消息是站在外容國人角度看問題,可以參考,但不可以全新,而環球時報,則有國外媒體的摘要,也有國內專家的點評。
《青年參考》青年必讀報紙,統觀全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報道,是個很全面的報紙,趣味性也比較高。
《環球》 大家都知道這本雜志的名氣有多大,都說是中國的時代周刊。
《世界知識》 比環球分析問題更加深入簡出,一些評論的比環球還要有水平,裡面的評論家有很多是清華的老師。分析的很務實,不像環球那麼小資,經常找些港台的作家寫些雜七雜八的文章。
❹ 卞建林的論文年表
4. 《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保障》,載《法學雜志》1995年第2期;
5. 《直接言詞原則與庭審方式改革》,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6期;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變革》,載《月旦法學》第14期(1996年6月版);
7.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載《法學家》1996年第2期;
8. 《國外規范律師辯護行為的立法與實踐》,載《政治與法律》1996年第2期;
9. 《起訴制度的重大變革》,載《中外法學》1996年第3期;
10. 《集中審理與延期審理之研究》,載《兩岸比較刑事訴訟法》,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9月版;
11. 《懲治貪污賄賂犯罪的訴訟問題研究》,載《第七屆國際反貪污大會文集——反貪污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中文版)》,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2. 《更新律師執業觀念,完善律師執業制度》,載《政治與法律》1996年第4期; 14. 《保障〈刑事訴訟法〉正確實施的重要舉措——試議全國人大法工委等六部門〈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載《中國法律》1998年第2期;
15. 《略論刑事簡易審判程序中的若干問題》,載《法學雜志》1998年第3期;
16. 《公訴審查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3期;
17. 《西方六國刑事訴訟制度》,載《法制日報》1998年4月25日;
18. 《依法治國與刑事訴訟》,載《訴訟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9. 《關於建立我國證據規則的思考》,《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20. 《英國對沉默權的限制》,載《比較法研究》1999年6月版;
21. 《沉默的權利》,載《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8月6日; 22. 《起訴效力與審判范圍》,《訴訟法學新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3. 《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
24. 《起訴效力與審判范圍》,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7期;
25. 《美最高法院重申「米蘭達警告」》,載《檢察日報》2000年7月13日第8版;
26. 《如實陳述與抗拒從嚴》,載《廣州日報》2000年8月;
27. 《訴訟證明概念辨析》,載《檢察日報》2000年8月31日第3版;
28. 《提起公訴實施問題研究》,載《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9. 《略論我國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11期;
30. 《從起訴效力看刑事審判中的罪名變更》,載《訴訟法論叢》(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1. 《司法鑒定及其規范運作》,載《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1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2. 《論訴訟證明的相對性》,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33. 《規范我國司法鑒定的思考》,載《檢察日報》2001年4月5日第3版;
34. 《兩大法系司法鑒定製度比較》,載《檢察日報》2001年4月9日第3版;
35. 《罪刑法定的程序價值》,載《檢察日報》2001年5月8日第3版;
36. 《為司法改革切脈》,載《檢察日報》2001年6月5日第3版;
37. 《訴訟證明:一個亟待重塑的概念》,載《證據學論壇》(第3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8. 《舉證責任的承擔》,載《檢察日報》2001年11月29日第3版;
39. 《主張責任與量刑建議的關系》,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3日第3版;
40. 《主張責任的實現》,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6日第3版;
41. 《關於舉證規則》,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10日第3版;
42. 《舉證責任的轉移、倒置及免證》,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17日第3版;
43. 《控方應否承擔通知證人出庭責任》,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20日第3版;
44. 《證明標準的若干問題》,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24日第3版; 45. 《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6. 《個案監督與審判公正》,載《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年1月刊;
47. 《查明 證明 判明》,載《檢察日報》2002年1月10日第3版;
48. 《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載《法學論壇》2002年第3期;
49. 《個案監督研究——兼論人大審判監督的合理取向》,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3期;
50. 《刑事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2年第4期;
51.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辯——辯訴交易的一點啟示》,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6期;
52. 《綜合各種力量解決問題》,載《檢察日報》2002年3月1日第3版;
53. 《個案監督與審判公正》,載《公正與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4. 《困境與對策: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刑事訴訟現象分析》,載《司法公正與律師辯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5. 《論刑事證明的相對性》,載《司法公正與司法改革》,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6. 《刑事證明責任的分配與轉移》,載《訴訟法學研究》(第3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7. 《關於公訴制度的討論》,載《司法改革報告:檢察改革、檢察理論與實踐專家對話錄》,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8. 《論刑事證明的相對性》,載《訴訟法論叢》(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9. 《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載《刑事法評論》(第11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60. 《證據法學三人談(一)》,《證據學論壇》(第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61. 《解析「辯訴交易」》,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7日第3版;
62. 《「證據展示」面面觀》,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3. 《如何看待公訴中的檢察一體化》,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4.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辯:辯訴交易的一點啟示》,載《政法論壇》2002年12期; 65. 《中國刑事證據立法的基本理念》,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66. 《刑事證明主體新論——基於證明責任的分析》,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1期;
67. 《司法鑒定的基本屬性與制度定位》,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4期;
68. 《應審慎推進沉默權》,載《檢察日報》2003年3月7日第3版;
69. 《證據法學三人談(二)》,載《證據學論壇》(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0. 《中國刑事司法的現代化圖景——兼論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普遍性》,載《四川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
71. 《刑事犯罪的證明標准》,載《法學家眼中的中國法治》,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2. 《人民才是法律監督的源頭活水》,載《檢察日報》2003年12月22日第3版; 73. 《證據法學三人談(三)》,載《證據學論壇》(第7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4. 《中國刑事辯護的困境與出路》,載《「3R」視角下的律師法制建設——中美「律師辯護職能與司法公正」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5. 《從我國刑事法庭設置看刑事審判構造的完善》,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3期;
76. 《行政許可法的出台對司法鑒定管理的影響》,載《中國司法鑒定》2004年第3期;
77. 《「證據法的基礎理論」筆談》,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78. 《檢察官:司法品性和職業素養同等重要》,載《檢察日報》2004年10月29日第1版;
79. 《執正義權杖 護法制尊嚴》,載《檢察日報》2004年11月7日第1版; 80. 《論我國偵查程序中檢警關系的優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為中心》,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81. 《規范司法鑒定程序之立法勢在必行》,載《中國司法鑒定》2005年第4期;
82. 《關於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改的若干思考》,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13期;
83. 《再論訴訟模式轉型與證明觀念更新》,載《證據學論壇》(第10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84. 《建構訴訟證明標準是「烏托邦」嗎》,載《檢察日報》2005年11月29日第3版; 85. 《See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trial structure from China』s criminal courtroom arrangements (tribunal design)》,載《Frontier of Law in China》2006?Volume1?Number2?April;
86. 《無罪推定與舉證責任問題》,載《山西檢察》2006年第2期;
87. 《論司法鑒定的訴訟程序立法》,載《中國司法鑒定》2006年第4期;
88. 《論我國檢察機關領導體制和職權的改革與完善》,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89. 《訴審關系論辯——兼論對訴審關系異化的程序性抑制》,載《環球法律評論》2006年第5期;
90. 《檢察機關沒有理由不介入死刑程序》,載《檢察日報》2006年4月6日第3版;
91. 《公訴案件終有證據標准可資參考》,載《檢察日報》2006年6月11日第3版;
92. 《保持特色不斷創新》,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2期;
93. 《人民監督員制度立法芻議》,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5期;
94. 《重構被追訴人主體性權利》,載《檢察日報》2006年10月16日第3版; 95.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之展望》,載《中國法律》2007年10月號;
96. 《被追訴人主體性權利構成論要》,載《金陵法律評論》2007年春季卷;
97. 《我國非法證據排除的若乾重要問題》,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98. 《論我國檢察院組織法結構體系的立法完善》,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期;
99. 《邁向理性的刑事訴訟法學》,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2期;
100. 《鑒定機構性質辨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7年第2期;
101. 《刑事訴訟中「訴」之辨析》,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8期;
102. 《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比較與借鑒——從各國經驗看中國刑事訴訟改革路徑》,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3.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背景和熱點難點問題》,載《人民檢察(湖北版)》2007年第12期;
104. 《點評「堅持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統一」》,載《檢察日報》2007年9月28日第1版;
105. 《人物專訪:刑事訴訟中如何實現權力和諧化》,載《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1日第3版;
106.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面臨五大熱點與難點問題》,載《法制日報》2007年10月14日第2版;
107. 《以死刑案件為切入點建立程序制裁機制》,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3期; 108. 《刑事程序法治化的期待》,載《中國司法》2008年第1期;
109. 《刑事程序中「訴」的功能思考》,載《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10. 《西方司法證明科學的新發展》,載《證據科學》2008年第2期;
111. 《行進中的中國刑事訴訟法學:關鍵詞展開——2007年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述評》,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2期;
112. 《優化偵查程序中的檢警關系》,載《檢察日報》2008年2月22日第3版;
113. 《抓住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契機 推進我國刑事程序法治建設》,載《訴訟法學研究》2008年6月第13卷;
114. 《媒體監督與審判公開》,載《法制資訊》2008年第4期;
115.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與檢察權的配置》,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16. 《論刑事訴訟中權力的和諧化》,載《人民檢察》2008年第4期;
117. 《陳光中: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領軍人》,載《中國審判》2008年第5期;
118.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論要》,載《法學》2008年第6期;
119. 《論刑事訴訟中權力的和諧化》,載《刑事訴訟法修改問題與前瞻》(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07年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20. 《對話:偵押分離,打開律師會見之門》,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6月29日第3版;
121. 《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回顧與展望》,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17日第3版;
122.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載《東方財經》2008年11月;
123. 《構建刑事和解的中國模式——以刑事諒解為基礎》,載《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
124. 《訴訟模式視角下的證明責任》,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❺ 在北京如何更加優惠的訂閱北京青年報等報紙及雜志
2010年大收訂促銷政策一、早訂優惠2009年10月31日前,訂閱一年期《北京青年報》、內《法制晚報》、《第一財經容日報》的本市自費訂戶,除可享受相應優惠政策外,還可獲贈價值1900元的「訂戶專享旅遊代金券」一套。由以下單位提供: 北京眾信國際旅行社 北京捷達假期國際旅行社二、《北京青年報》促銷政策1、288元特惠區
❻ 時事政治、經濟、法治類的報紙和刊物有哪些
世界知識》 比環球分析問題更加深入簡出,可以參考,但不可以全新,也有國內版專家的點權評。分析的很務實,不像環球那麼小資。
《青年參考》青年必讀報紙,統觀全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報道《環球時報》現在變成日報了,以前上高中時,參考消息是站在外國人角度看問題,一周才出三刊,每次同學都搶著看,裡面的評論家有很多是清華的老師,而環球時報,是個很全面的報紙,趣味性也比較高。
《環球》 大家都知道這本雜志的名氣有多大,都說是中國的時代周刊,一些評論的比環球還要有水平
但一般《南方周末》的文章比較長,因為它的信息是很全面的,建議買一份,對於全面了解我們國家也很好。另外《南方周末》主要是我國底層的一些報道和解析,而且不是那種官方的報道
❼ 請推薦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法律評論的期刊雜志
《法制日報》、《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南方周末》、《司法考試論述題之高分解密》
❽ 法律政治演講稿(查找)
小引;尊敬的向主編、尊敬的各位教授、尊敬的各位律師,晚上好!
很高興今天能夠參加這個論壇,我想今天大家之所以來到這里,都是懷著共同的一個心願,就是為中國法治而奮斗,都是懷著共同的一個理想,為律師事業而奮斗。所以大家到這里來,就是來討論我們的未來,來傾聽這些學者的演講。他們的演講,一定會對我們有很多啟迪,今天在這里不光是中國最大律師協會、中國最大周報的合作,還有品牌。中國律師論壇已經成為我們律師界一個很重要的品牌;今天出席我們這個論壇的著名的教授也是品牌;第三,還有《南方周末》這個品牌,我們三個品牌在一起,加上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視野,我們的合作一定會非常愉快。在這里請允許我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歡迎諸位的到來,並祝願今天晚上的自由論壇圓滿成功!
總結; 最後講話的人壓力最大也最小。壓力最大,是因為我曾經說過,要是和這些教授一起講課,一定是死定了,可是這樣死,我願意;壓力最小,是因為這些教授已經把最精彩的講完,同時他們講的話也就是我要講的。今天我要是講好了,是在座各位的功勞,講得不好,是我自己的過錯。本屆「中國律師論壇」的主題:拓展與規范,拓展的是權 利,規范是義務。規范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義務,同時也是管理者的義務,政府的義務。我們這個分論壇的主題是「律師法制與法治中國」,我要講的一個觀點就是「感動中國」。我們要關注我們自身的命運,關注司法改革的命運,關注法律制度的命運。我們律師每天乾的活都是明知可為而為之的事,但我們要「感動中國」的話,我們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里的不可為是指現在不可為而以後成為可為,這里的不可為是指你不可為而他可為,這里的不可為是指在這里不可為而在其它地方可為。但是律師應該有這種覺悟和追求。賀衛方教授談到了轉型期的法律人的權利和社會公正訴求,張衛平教授講到了律師在公眾事務中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公正中的司法公正,陳瑞華教授講到了司法公正當中的程序公正。我覺得我們「感動中國」的律師有的在這個會場,有的不在這個會場,有些老律師雖然退了二線,卻依然在關注著中國律師的發展,比如王工律師,他是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也出了好多本書。律師要做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可為是指可能在法律實踐中不可為,但是可以在立法中希望得到改變。本來我今天打算談的題目是如何實現犯罪嫌疑人的律師幫助權,但為了讓各位律師更多地聽到學者們的精彩演講和精深思想,我准備放棄我的演講時間。大家知道律師幫助權有很多方面,而對犯罪嫌疑人的幫助權主要要體現在偵查階段。我個人非常喜歡「法治中國」這個詞語,無論是立法也好,司法也好,都有深遠的意義。盡管這只是一個概念,但作為律師來講,更多的關注還應該在自身這個行業。我今天要講的問題還是比較狹窄的,把時間留給在座各位律師和其他教授們吧。最後,我還是要講:律師要明知可為而為之,但我們更多的是、應該是、永遠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就是為我們的律師制度,那就是為我們法律的命運。我最後要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我們每一天都在努力,我們每一天都在進步,我們每一天都看到了希望,感謝南方周末!感謝精彩的南方周末與我們全國律協的「中國律師論壇」的精彩合作!
❾ 最新南方周末刊文「法律應當是所有人的擋箭牌」是否有什麼指向
烏有之鄉就是傻××××××逼和腦殘的集中營,正常人都不看的,南方周末我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