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道德規范教育
㈠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基本要求是什麼
社會主義來道德建設的基本自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簡稱「五愛」。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基本涵蓋了社會生活中最主要的道德關系,是每一個公民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則。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把這些基本要求與具體道德規范融為一體,貫穿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
㈡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
1、樹立遠大的職業道德思想;
2、掌握正確的職業道德知識;
3、陶冶真誠的職業道德情感(職業正義感、職業責任感、職業義務感、職業良心感、職業榮譽感、職業幸福感);
4、磨練堅強的職業道德意志;
5、確定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
6、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教師職業道德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知識分子職業道德之一。教師職業道德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人們教育活動的發展直接相聯系的,它對形成教師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理想,形成教師特有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傳統,起重要作用。在階級社會里,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有階級性的,它是一定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的。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教師道德"或"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准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是社會職業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准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㈢ 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什麼 他的具體體現是什麼
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概括起來是16個字,即政治堅定、業務精通、遵紀守法、為人師表。政治堅定,就是講政治;業務精通,
㈣ 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時」等觀點,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創見的關於民眾道德教化的理論和方法,這對於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啟迪作用;
民眾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條件:由立「恆心」引出制「恆產」;
孟子民眾道德教化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重視「心理—情感」因素對人們行為的決定作用;
在孟子看來,要實現道德教化的目標,關鍵在於樹立民眾的「恆心」。孟子所謂的「恆心」,簡單地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范所必需的心理穩定狀態;
有此「恆心」,民眾就能做到「不為惡」、「不犯刑」;否則民心漂浮,日常行為就極可能「放僻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因此,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問題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恆心」從無到有的轉化問題;
孟子由此通過分析民眾與其職業密切相關的心理—情感特點,考察實現這一轉化的條件;
孟子所謂「民」主要指農業勞動者,他們需要「恆產」或穩定的產業來維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認為,沒有「恆產」這一物質基礎,空談倫理要求,根本不會為民眾所接受,因為他們「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
因此,孟子得出結論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同上)。這就意味著道德教化的現實前提在於「制恆產」,沒有「恆產」作物質基礎,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進入「民心」;
為了強調制「恆產」對於立「恆心」的重要性,孟子還進一步闡釋了「恆產」對於道德教化的積極意義:首先,制「恆產」是「惠民」的表現,它能喚起民眾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立統治者的威信;
其次,孟子認為,民有「恆產」,就不會終年為生存發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閑暇」;
這一閑暇為民眾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孟子強調:「明君制民之產……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這里,「從之也輕」所描述的正是民眾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從而願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
民眾道德教化的現實過程:從有「恆產」到有「恆心」民有「恆產」是否就能保證有「恆心」呢?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孟子認為,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道德萌芽,即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喪失,這在民眾表現為「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告子上》);
就是說,如果沒有教養,無論有無衣食之憂,民眾都可能有這種表現,其原因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說,民無「恆心」的客觀原因是無「恆產」,主觀原因則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眾有「恆心」,還必須注重主觀方面的培育;
同時,也正因為人人都有「四心」,培養民眾的「恆心」,對民眾實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強調,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確立民眾「恆心」的合理途徑;
而在孟子那裡,道德教化的具體內容則是指在「人倫之理」的指導下,將一套倫理規范融入民眾的生活習慣,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行為准則,具體說就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還提出了一套實施道德教化的方法。這套方法的具體內容是:首先,與職業規律相結合,將道德教化的內容融入制「恆產」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它是「使民以時」的另一面,既要「不違農時」,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閑暇來進行道德教化。它意味著實施道德教化應把握時機,並將經濟發展和倫理建設結合起來考慮;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盡心下》),即仁義之理不離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實處,必須從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內容能指導人們的現實行動;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制度的設置。孟子主張將「政」與「教」相結合,他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
這意味著,合理的制度應既使百姓得到實惠,又能培養百姓的規范意識。這樣,倫理規范就可通過制度的實施深入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倫理的生產和生活習慣;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執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和個人思想背景,就其具體內容說,無疑具有其歷史的局限;
但不可否認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著超越時代的合理因素,這尤其表現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具體說,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論上對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鑒意義;
首先,經濟與倫理相聯系的視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個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圍繞制「恆產」與立「恆心」及其相互關系展開的。可以說,經濟倫理的視角一直貫穿在這些思想中。在現代社會,經濟倫理的視角對於我們審視、思考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尤為重要;
從孟子對制「恆產」與立「恆心」關系的論述看,它實際上力圖將「惠民」與「教民」融合為同一過程。與之相應,如果我們能在制度設計時,考慮到福利政策與社會道德建設的相互配合和有機結合,無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孟子強調立「恆心」必須以制「恆產」為前提,同時將價值理念融入到制「恆產」當中。這一思想引申到現代社會道德建設意味著:只有創建有利於人們踐行價值理念的制度環境,建立一套可供人們在實踐中體驗的制度,社會道德建設才能切實深入人心,從而指導人們的現實行為;
其次,孟子認為道德教化的實施必須「不違農時」,同時利用「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公孫丑上》),以此引導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實施應考慮對象職業的特點和規律;
這一點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也不容忽視。其具體內容應包括:通過倫理精神與職業規范的結合,引導人們形成合乎規范的行為方式;
道德宣傳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以道德的觀點審視他們熟悉的對象和行為方式。這樣既易為人接受,又切實易行;
最後,孟子注重從對象的心理—情感入手進行道德教化。他主張,通過制「恆產」來確立民眾認同倫理規范的心理—情感基礎,然後通過倡導人倫之理來逐漸改造民眾的自然性情;
這種方式可表述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它通過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於「情」、「情」「理」交融來提升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實現一個「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所借鑒。
㈤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
二、敬業奉獻。忠誠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對工作高度負責,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
三、熱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
四、教書育人。實施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啟發學生創新精神。
五、為人師表。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謙虛謹慎,團結協作。平等對待學生家長,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不以粗魯言行對待家長。
六、終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遵守教師培訓制度,不斷學習,與時俱進,自覺更新教育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教育教學業務,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水平。
(5)基本道德規范教育擴展閱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8.31」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師德素質和專業水平,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
對1997年國家教委和全國教育工會聯合印發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行了修訂,於2008年九月一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實施。共計六條。
新頒布的《規范》基本內容繼承了我國的優秀師德傳統,並充分反映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小學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
網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㈥ 簡述提出和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意義
社會抄主義道德建設中,提出襲和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要求。一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提出,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歷史條件的變化,體現了歷史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既繼承與弘揚了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道德傳統,又體現了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道德建設的要求,並對當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強烈的針對性,豐富和拓展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容.
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對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調節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個與國家有基本關系,提煉出了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礎。
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有利於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表達言簡意賅、科學准確、通俗好記,可以利於道德教育,強化道德要求,提高公民道德索質,錘煉道德品質,有助於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㈦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
(一)「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並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中小學教師的愛國守法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教師要做到將愛國守法統一於整個教育活動中,除了自己模範地愛國守法外,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這方面能夠分辨是非。
教師也要做到依法執教,首先必須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遵守社會秩序,恪守社會公德;其次,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領會有關教育、教師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把依法執教這一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聯系起來,完整地理解依法執教的全部內涵。
(二)「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教師愛崗敬業就是要把教書育人作為終身職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獻給學生和教育事業,做好本職工作,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時間抓牢。具體要求是:第一,教師要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志存高遠。第二,教師要甘為人梯,樂於奉獻。第三,教師對待工作要勤勤懇懇,高度負責。第四,教師不能敷衍塞責。
(三)「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
所謂關愛學生,簡而言之,就是關心愛護學生,這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身為人師的基本素質之一。關愛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關愛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仁愛心,關愛學生有利於增強教師的感召力。在關愛學生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平等公正地愛學生;第二,關愛的同時要嚴慈相濟;第三,關愛的體現是為學生著想。關愛學生就要處處替學生著想,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這樣的關愛才算是落到了實處;第四,關愛的大忌是體罰心罰。
(四)「教書育人」——教師天職
教書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書育人指的是學校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教育內容為載體,強健學生的體質,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向上的人格。這就要求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五)「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倡導「為人師表」就是要求教師言傳身教,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對教師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在各個方面率先垂範,做學生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
(六)「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倡導「終身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做終身學習的表率。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離你那,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用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㈧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是什麼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1、"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和護法。
2、"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3、"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4、"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5、"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8)基本道德規范教育擴展閱讀
關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舉措
1、大力加強基層的公民道德教育,緊緊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個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的行為規范。
2、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道德建設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是道德建設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3、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
4、要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文明行為,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㈨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有哪些具體規定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一、依法執教。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師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教學中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愛崗敬業。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熱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
四、嚴謹治學。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
五、團結協作。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
六、尊重家長。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取得支持與配合。積極宣傳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訓斥、指責學生家長。
七、廉潔從教。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不利用職責之便謀取私利。
八、為人師表。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嚴於律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
(9)基本道德規范教育擴展閱讀:
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1、權利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2、義務
《教師法》第八條對教師義務作了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