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的書法
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子毛筆書法隸書(圖片)
答案如圖
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自《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其主要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1)道德與法治的書法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意義: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
Ⅱ 科學好道德與法治沒有考好的原因是什麼
就如果說沒有考好的話,可能是自己的問題,這個不用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回事情,所以說考不好答考不好肯定是自己的原因,所以說這個科學道德法治的話,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法律理論,會有自己的一個復習效果,所以說是在考試的過程中也要成為加強對自己有自信的。
Ⅲ 如何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我們常說「文以載道」,作為教師,在我們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即「育人」。書法教學中應巧妙的滲透德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備良好的「書德」進而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
一、書法價值的德育滲透
藝術是人民創造的,它最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可以賦予我們高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書法更是如此,它是人們使用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毛筆,來書寫中國的漢字而產生異態紛呈的視覺效果,表達人們內心復雜的思想情緒。正如邱振中在他的《書法美學引論》中所說:中華民族選擇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書面語言的視覺形式,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使這門藝術積淀了極為豐富的歷史內容,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由於漢字的豐富性,成為固有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只有我國的漢字,在不斷演化中,形成了獨立的藝術,其他國家的文字雖然也有書寫好壞之分,但是始終不能獨立成為藝術,可以說書法為中國之特有,實乃國之寶也。而且,自唐代以來,書法遠播海外,如日本人學習漢字和書法,其重視程度亦絕不在我國之下。現在書法藝術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這是多麼讓我們自豪的事情,讓小學生了解書法的意義和地位,產生民族自豪感,不正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嗎?
二、書法本體的德育滲透
1、 漢字的結體,也可以說間架結構,具有無以倫比的美感,耐人尋味的情趣,這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小學生以學習楷書為主,教師在教學間架結構時,不應該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挖掘蘊涵的德育因素,比如:漢字組成中大多為合體字,是由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而成的字,這樣,產生了許多的偏旁部首(單立人旁、三點水旁、草字頭、提手旁……),實際上這些偏旁部首,都是由獨體字演化而來,像單立人旁就是變「人」字的捺畫為豎畫,這樣,在組合成其他的合體字時,作為偏旁的單立人旁就占據了次要的位置(如「體」字,左邊單立人旁,書寫時較小,為的是避讓右邊的「本」字,使「本」字成為這個字的主體,學生剛開始書寫漢字時,不懂得避讓的道理,寫的鬆散。我們在講解時,可以通過這種「結構上的避讓」產生美感,引申到「做人的避讓與謙遜」也會產生美好的道德),偏旁部首和其他獨體字的組合多為錯落、避讓的組合形式,表現了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的「禮、讓」之風,正如翩翩君子之態。又如「明」字的「日」讓著「月」,反過來,「月」字的撇畫穿插到「日」字之下;「都」字左邊「者」字偏上,右邊的右耳旁偏下,再如:將兩個相同的獨體字組合成一個合體字時(林、朋、羽、竹、赫……),可以稱這樣的字為:相隨結構。概括它們的從屬規律。傳統的道德觀在書法中的結構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滲透了德育,同時激發了興趣,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2、毛筆的獨特性,古人雲:筆軟則奇怪生焉,產生了中鋒、側鋒用筆,楷書多用中鋒,堂堂正正,起收轉折,一絲不苟,學習楷書用筆,可以使學生形成始終如一,認真嚴謹的態度,這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除了以書法成就名傳千古之外,其"心正則筆正"的"筆諫"也被世人傳為佳話。有一次穆宗皇帝問柳公權如何將書法寫好,柳公權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如果人品不高,則落墨無法。蓋因穆宗怠於朝政,柳公權以書喻政,一方面說明其面對書法創作的態度,一方面也巧妙地藉由書法藝術的精神進諫。從此"心正筆正"說一直流傳至後世,成為書法倫理標准之一。學習楷書正是適合培養學生的認認真真學習,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品質。
3、書寫的內容上,體現積極向上的德育因素,那些優美的字詞篇章,積極向上的名言佳句都是我們書寫的對象,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應著力精選適合學生特點的內容,或者結合一些重大活動,組織學生創作。如在全國少工委無煙日宣傳中,組織學生自編內容,學生寫下了「花季少年,遠離煙草,德智體美,健康成長」等,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書法創作的能力,又較好的滲透了德育。教師要善於創造這樣的機會給學生,使德育內容潤物無聲。
4、書法作品的布局謀篇和書寫內容的完美結合給人以美的感受,進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教師在講解名家作品時,或者介紹書法家時,要著力和學生探討書法藝術的主觀因素——書法家的功力、修養、 情感、 氣質等內容以陶冶學生的心靈。
清代揚守敬指出: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不同的書法家的不同風格,產生了諸多不同的美感因素,可以使人感受到或蒼勁、古拙,或飛動、飄揚,或莊重、嚴謹,或俊秀、瀟灑,或粗獷、豪放,或疏朗、空靈,或方正、嚴整,或敦厚、凝重等等不同的抽象意念,這一系列美的因素,通過人的視覺感官,從心理上使欣賞者產生共鳴,形成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潛移默化地起著陶冶性情,鍛煉品格,啟迪思維,培養情操的作用。
小學生的知識面不寬、理解力還不是很強,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才能形成正確良好的欣賞習慣。如我們在講授顏體楷書時,要讓學生了解其書法的時代背景和人格魅力,有助於對書法的理解,學生知道了顏真卿剛正秉直,曾高舉義旗,抗擊安、史叛軍,後來為維護大唐的統一,堅貞不屈,英勇就義,事跡被後人稱頌。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網路、書籍,自己查閱顏真卿的勤學故事,同學間交流,再欣賞顏真卿博厚雄強,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的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最終師生探討「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的含義,使學生思想境界升華。
5、書法的題款中包含著極強的傳統思想道德觀,如表示謙遜的常用語有:斧正、指正等。表示尊敬的落款方法是:贈送給別人的作品,把受贈者的名字放在前面或較高的位置,自己的名字在後。書寫名人的詩詞時,加上「敬錄」二字,(如:敬錄陳毅元帥詩一首。)當然,古人在落款時時常有些過分的謙詞和客套語,已經不可取,我們在教學中,要辨證的講解,讓學生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表現出謙虛文雅的態度,有些教師忽略了這些德育因素的挖掘,是不可取的。
三、學習過程的德育滲透
蘇東坡說:「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一個人在某一項專業上取得成績,其智力因素和學習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往往智力一般,但是非智力因素優秀者,取得成就的人比那些雖然聰明伶俐,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要多得多。可以說,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很難成功。學習書法有助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發展。
學習書法必須要精神專注,細致精微,在臨摹碑帖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一點一畫的運筆方法,到字體的間架結構,點畫的位置關系,一絲不苟,看到精確微妙變化,使其獲得專注、細致的精神。學習書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古語說:字無百日功。學習書法雖然不象有些人說的那樣高不可攀,但決不是短時間就看見成效的,有了正確的方法,必須經過相當長的練習,才能逐漸掌握運筆的方法,以至揮灑自如,間架結構更是長期的臨習和不斷研究中逐步提高的,沒有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換言之,書法學習正是鍛煉毅力,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和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一種途徑,在我國的書法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藝術大師,如:王羲之、顏真卿、米芾、歐陽詢、懷素、文徵明……,他們各具風神,其勤奮好學,意志堅強更是學習的榜樣,教學中,教師穿插他們的勤學故事,激勵學生,如「懷素二十年不下樓,刻苦練字」、「王羲之墨池的故事」、「顏真卿辭官拜師」等等,這樣上課時教師旁徵博引,使課堂教學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有了生機,激勵了學生。當然課上教師侃侃而談,來自教師課下的精心准備。
總之,小學生學習書法的過程,要成為滲透德育的具體化的體現,需要教師深挖其諸多德育因素,積極探索,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最終達到陶冶性靈、鍛煉品格、啟迪思維,培養情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