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法治重要原則

什麼是法治重要原則

發布時間: 2021-02-13 19:44:19

A.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原則

6、( C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原則。
A.堅持依法執政,科學執政 B.堅持公平專正義
C.堅持以人為屬本,堅持執法為民,維護人民權益 D.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B.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立法就等於間接把黨視為超越於憲法甚至獨立在憲法之外的最高權威。黨領導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我國依法治國的本質不再是純粹的法治而是法治服從於黨治的人治。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而我黨歷來都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一份子,「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思想就相當於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際上就等於堅持了黨的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領導依法治國實際上強調的是黨靠黨規黨紀依憲治國,而黨規黨紀又嚴於憲法法律。作為人民一份子的黨員和人民另一份子的非黨員,他們在黨規黨紀或憲法法律面前並非是人人平等的。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這一提法著重強調了法律治理的規范作用和道德治理的自律作用,卻忽略了政治治理的調控作用及其這一核心治理本身的法律性和道德性問題。政治調控、法律規范、道德自律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種調整機制,三者都不應偏廢。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所以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從法治理念和模式服從於政治體制構架體系要求這一角度來分析,這是對的。一般說來,政治體制構架體系決定了與之相應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在這里迴避不了兩個核心問題:到底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外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到底是外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我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體現。「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成為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做法的借口。

C. 法治原則的介紹

《布萊克法律辭典》對「法治」的解釋是:「法治是由最高權威認可頒布的並且通常專以准則或邏輯命題形屬式表現出來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律原則。」「法治有時被稱為法律的最高原則,它要求法官制定判決(決定)時,只能依據現有的原則或法律而不得受隨意性的干擾或阻礙。」德國《布洛克嚎斯網路全書》第15卷認為:法治國家的要素有如下內容:頒布在法律上限制國家權力(尤其是通過分權)的成文憲法;用基本法規來保障各種不容侵犯的民眾權利;法院從法律上保護公民的公共與私人權利不受國家權力的干涉;在因徵用、為公獻身及瀆職而造成損失的情況下,國家有賠償的義務:法院獨立,保障法官的法律地位,主張刑法有追溯效力,最後是行政機關的依法辦事原則。

D.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容可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專的領導五個方面。屬
這五個理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協調一致地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E.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五項原則。
1、堅持中共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鮮明的標志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

F. 什麼是法制原則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是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重要的民主原則。如洛克認為,政府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潘恩也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其核心思想在於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
這種主張對於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確立和維護資產階級的民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在其憲法規定和政治實踐中貫徹了法治的精神。在他們看來,憲法本身就是國家實行法治的標志,並且一般都在憲法規范中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作為1791年法國憲法序言的《人權宣言》宣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全國人民都有權親身或經由其代表去參與法律的制定。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們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擔任一切官職,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別外不應有其他差別,等等。然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立國基礎是資本的特權,因此法治原則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不可能真正實現。
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建立,使法治原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如果說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是體現資本特權的法治,那麼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則是以消滅特權為目的的法治。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不僅宣布憲法是國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全體公民最高的行為准則,而且還規定國家的立法權屬於最高的人民代表機關。這樣,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不僅憲法和法律具有廣泛深厚的民主基礎,所有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而且以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作為堅強的後盾,從而使社會主義的法治原則有了真正實現的前提條件。

G.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和保障人權。
人權是人之作為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對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確認。人權來源於人的理性、尊嚴和價值。基本人權則是當代國際社會所確認的一切人所應當共同具備的權利。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確認為權利,不僅是因為它們經常面臨著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險,需要社會道德的支持和國家強制力量的保護,而且是因為人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和動力。現代法律就是保護人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和強制力量。正是人權體現了現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權保障奠定了現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礎。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一切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就是為了爭取和實現人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改革開放的時代,隨著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完善,社會利益多元化和社會矛盾復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黨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突破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理論,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把工作重點從調整對立的階級關系轉移到承認和保護社會利益多元化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等權利義務關繫上來,轉變重政權輕民權的觀念,克服「防民」思想,提高人權保障意識和依法執政的能力。當前,在刑事司法領域,一些執法人員還存在著重打擊犯罪、輕人權保障的觀念,習慣於有罪推定,忽視刑事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提倡打擊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增強以人為本、文明執法的意識。
其它的內容也簡要列一下:
一,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四,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五,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六,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H. 什麼是法治的重要原則 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

職權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

I. 什麼是法治原則

權力制約原則 嚴格的法治,首先應該建立對行政權的嚴格控制制度,要求依法行政,因為行政權代表公權力,行使的廣泛性、主動性、強制性、單方面性 控權的有效辦法是權力分立和以權制權,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立和制約 在法治國家中,對公權力的三大制約方式為道德制約、一種權力對另一種權力的制約、權利對權力的制約,但最終表現為法律對權力的控制。這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 2、權利保障原則 尊重和保障人權: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法治的終極性的價值目標,對國家權力的限制目的就是保障人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首先法律的適用上平等,即執法和司法上平等②要求在立法上平等分配各種社會資源③尊重社會多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消除偏見 權利和義務相一致:①確認和保障主體的權利和自由是法治的根本目的②權利和義務又有一致性,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對國家權力而言,在資源分配上要平等分配權利和義務。對社會主體而言,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和社會的相應權利,不能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 3、權利保障原則與社會自由原則 權利保障原則 權利的保障制度開始形成於法律對權利的宣告,即法律宣告了公民的權利,同時限制了國家的權力,權利宣告就是法律在告知權力有多大限度 權利宣告是權利制度的第一性機制;其次依次為:權利侵害的預防機制、侵害發生時的救濟機制,以及公民個人獲得權利遇到障礙時的國家幫助機制。這四種機制的統一,構成實效的權利保障制度。 社會自由原則 權利制度不可缺少的條件是社會自由原則。 在法律上,權利與自由的關系是種屬關系,而在法治上,權利與自由代表不同價值,實定化的權利只有一個來源,即法律規定;而自由不局限於法律,法不禁止即自由,自由的范圍大於權利。 自由對待國家是排拒的,自由要求國家把限制減到最低限度,這便是社會自由原則。此原則有以下含義:①自由只受法律限制②自由不僅存在於法律之中,還存在於法律之外,法不禁止即自由③法律意義上的自由指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自由,而不是法律范圍的自由。 法治對於自由的價值表現為以法束縛權力以防權力對自由干涉和限制,保障自由實現 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原則 現在的權力責任,除由濫權及怠權所產生的責任外,還有滿足公民權利請求的責任和由管理而帶來的保證責任。 國家責任的主體應該是全方位的,不論哪種權力主體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運動之後,以使權責成為不可分的整體和使國家任何一個權力主體都無法逃避其責任 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原則 法治意味著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義務的相對化,就是指在義務的種類確定後,公民承擔任何一類義務都有法律的定量,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需要兩條法治原則,即法律不得溯及既往和法定義務需具有明確性 法治條件下義務:①為實現國家和公共利益而需承擔的基本義務②與自己權利相伴的對應義務③自願承擔的義務 ④高素質的執法、司法人員 ⑤較高的全民法律意識

記得採納啊

J. 什麼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用權受監督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落實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的必然要求

熱點內容
最新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 發布:2025-07-01 13:56:32 瀏覽:609
違反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五條 發布:2025-07-01 13:50:48 瀏覽:634
金沙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01 13:49:30 瀏覽:61
湖北勞動法護理假規定 發布:2025-07-01 13:39:10 瀏覽:106
清華q法學 發布:2025-07-01 13:37:26 瀏覽:934
工程建設法規試題 發布:2025-07-01 13:25:43 瀏覽:558
法治織金公眾號 發布:2025-07-01 13:10:12 瀏覽:160
婚姻法公證 發布:2025-07-01 13:00:10 瀏覽:586
勞動法對兼職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07-01 12:28:14 瀏覽:884
韶關找律師 發布:2025-07-01 12:26:47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