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

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

發布時間: 2021-02-13 23:34:16

㈠ 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
應當分得清先與版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權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
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
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㈡ 大學生應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

(一)認真學習理論,不斷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越徹底,認識越正確,進行修養的自覺性就越高,在修養實踐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時地識別錯誤傾向,少走彎路,免遭挫折。修養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方向努力,必須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須認真學習黨的文件,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當前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總政策。必須認真學好必修和選修的思想教育課程(即德育課)。還必須認真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學方面有關的知識如倫理學、心理學、人才學、社會學以及現代管理科學等學科。只有理論上的堅定,才能有行動上的堅定,才不致於隨波逐流,附和錯誤潮流。
(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第二課堂活動。
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狀況如何,主要以社會實踐來檢驗。俗話說:「聽其言,觀其行」,這個「行」就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不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們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社會實踐中,在待人處事中表現和形成的。人們要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改造,也必須通過社會實踐,離開了社會實踐,便談不上自我修養,自我改造。人們總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列寧曾經指出,舊社會給我們遺留的最大禍害之一,就是「書本與生活實踐完全脫節」。我國儒家倡導的「內省」、「自訟」、「吾日三省吾身」之類,雖可借鑒,但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脫離社會實踐,因而收效甚微,正如明朝的黃館所說:「歷數十年猶未足以純德明道」。當代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國情、鄉情,耳聞目睹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氣象以及碰到的許多新問題,既激發了為振興中華,建設四化的雄心壯志,同時又看到改革、開放前進道路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勢發展的差距。在平時,大學生在學校的許多活動包括第二課堂活動中,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也是思想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例如擔負黨、團、學生會、系班幹部職務,工作實踐、參加集體組織的各項有益活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教育實習、專題報告會、討論會、聽錄音、看錄象、電影、開展書評、影評以及文娛、體育的比賽等。每個同學參加這些活動,既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才能,又表現了自己的思想品德,可以從同學們的議論中得到大家對自己思想品德的評價,學習他人的優秀品質,從而促進自己思想品德的修養。馬克思曾說:「人來到世間,既沒有帶著鏡子,也不象費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什麼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頁注)說明人象照鏡子那樣,要從認識別人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認識和評價自己的。特別是一個健康的集體,對於培養一個人優良思想品德影響更大。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所學理論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結合點,才能架起書本知識與現實之間的多層次的立交橋,也只有這樣,才能了解社會,豐富思想,堅定信念,陶冶品德。
(三)向先進人物學習
思想品德修養的目的在於學會如何做人,培養高尚的情操。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以先進人物作為楷模,就會不斷激勵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是很有道理的。學習先進人物,可以從歷史上學習,也可以從現實中涌現出來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貴的品質,更要注意學習身邊先進典型的精華。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特別是同齡人的先進業跡更發人深省。因為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差異不大,主要是努力程度的不同。
(四)掌握批評的武器,發揚「慎獨」精神
思想品德修養,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思想品德修養的過程,主要是自我意識、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過程,它要求人們對自己要進行正確的評價,即正確認識自己有那些長處,有那些短處,有那些優點,有那些缺點。優、缺、長、短對一個人來講是客觀存在的,只有正視這些問題,嚴於解剖自己,才能不斷發揚優點,不斷克服缺點。也就是說要有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象掃把一樣,經常打掃灰塵才能清除;而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則應抱著負責、實事求是的態度,誠懇指出。同時,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自己應該虛懷若谷,認真進行反省。在我們大學生中,一些同學沾沾自喜於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對自己的缺點、短處不樂於別人指正,這是片面的,不利於思想品德的修養。修養貴在自覺,應提倡「慎獨」精神。「慎獨」語出《禮記·中庸》,原話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情況下,也很警惕。最隱蔽的東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顯出人的靈魂。所以,君子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總是非常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獨」精神從防微杜漸,培養自覺自我改造精神來說是可貴的,是一種較高的思想品德修養境界的表現。
(五)思想品德修養同學習遵守校紀、校規相結合
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修養,主要是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通過理論的學習,能動地指導修養,通過實踐,檢驗修養的效果。而法律、法規,則是從理論、實踐的結合上去指導人們進行思想、意識行為的修養,是對人們偏軌行為的制約。大學生在學校里,應該認真學習,模範地貫徹執行學校所制定的一切規章制度。因為這些規章制度是密切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而具體地貫徹執行法律、法規的行為准則,是保證高校貫徹執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需要,是促使大學生沿著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方向健康成長的需要。
思想品德修養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必須善於總結提高,很下功夫。思想品德修養,貴在自覺,貴在實踐,從點滴做起,從我做起,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㈢ 如何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

多看新聞聯播,多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的新聞。

㈣ 如何加強個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修養

第一:反省自身行為
內因即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間的矛盾。它們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同時需要,缺一不可。但兩者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具體說:

第一、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內在本質。
第二、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局部改變事物發展的面貌,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能否實現起決定性作用。
第三、外因必須通過內容而起作用。外因對事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有時能引起事物性質的變化。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從自身做起,做到誠信對待他人。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需要講誠信、講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誠實做事,誠實做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自覺端正態度,堅守道德規范,才能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第二:向他人學習
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與社會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因此,人與社會有著共同點:都必須依賴對方才能生存和發展。所以,人與社會能夠和諧發展。 但是,個人與社會又是相互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如果將社會比喻成大海,那麼個人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可見,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用。必須承認社會的決定作用,但不能忽視個人的作用。中國文化推崇的是集體主義,反對的是個人主義。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我們強調以大局為重,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集體利益。如果長期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換取集體利益,那麼個人利益就會受損,個人的積極性會降低,個人會出現仇視社會的心理,有些人甚至會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此時,個人與社會的矛盾頻繁出現,人與社會處在一個極不和諧的狀態下。要解決這種情況,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就必須在集體主義基礎上,承認個人的價值,維護個人的利益,實現個人的權利。個人與社會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二者相互促進,不斷變化發展。在這個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中,人與社會不斷尋找共同點,實現和諧。古人都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雖說道德模範不多,但在我們身邊的還是很多的,他們擁有的良好的道德修養,他們的身上擁有著許多的閃光點。例如見義勇為,愛心助人,尊老愛幼等等呀。我們只有從他人身上看到他們的優點,才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我們才能意識到我們是需要加強道德修養。

第三:從身邊做起
以上兩點都是理論的,而我們應該明白只有理論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將我們學到的向道德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每天早起對自己說今天我要做個有道德的人。

㈤ 如何理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的作用和關系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可以說,法律包含了最低層次的道德准則版。

2、道德所能約束的范圍遠超過權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對某些事情也無法約束,還是要靠道德約束,但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

3、道德約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約束是滯後的。也就是說只要當一個人已經做出觸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而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素質可以使人不去作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5)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擴展閱讀:

思想道德修養在生活中的主要任務:

1、積極推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

2、貫徹落實「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

3、教育和引導高職生正確認識高等職業教育、認識自身、認識環境、認識時代特徵;

4、對高職生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5、提高高職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評價能力,培養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6、引導和幫助高職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觀、成才觀,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念;

7、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㈥ 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養的關系

思想道德素質主抄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人們在為實現本階級利益而進行的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素養和能力。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

㈦ 什麼是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律素養

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體現著人們協調各種關系、處理專各種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是非屬善惡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是政治素養、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識的綜合體,決定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目的和方向。

二者的關系表現在:人生需要道德,也需要法律。二者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協同發揮作用。一方面,法律是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證和依靠。另一方面,道德是執行法律的基礎,遵守道德規范,對預防違法犯罪有著積極作用。

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過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

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

(8)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擴展閱讀:

正確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同時應該看到,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

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磊專欄:道德與法律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205條 發布:2025-07-01 14:10:37 瀏覽:852
最新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 發布:2025-07-01 13:56:32 瀏覽:609
違反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五條 發布:2025-07-01 13:50:48 瀏覽:634
金沙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01 13:49:30 瀏覽:61
湖北勞動法護理假規定 發布:2025-07-01 13:39:10 瀏覽:106
清華q法學 發布:2025-07-01 13:37:26 瀏覽:934
工程建設法規試題 發布:2025-07-01 13:25:43 瀏覽:558
法治織金公眾號 發布:2025-07-01 13:10:12 瀏覽:160
婚姻法公證 發布:2025-07-01 13:00:10 瀏覽:586
勞動法對兼職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07-01 12:28:14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