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2意思

道德經2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3 23:42:58

『壹』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專因為有惡屬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貳』 道德經第2段解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認為使行為變美,才是美,這就丑惡了;都認為使舉動變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
本來有和無互相生長,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伴隨。是常態。
所以聖人要抱著無的心態,去做事,行動不能灌輸教條:
教育萬物勞作卻從不言辭,創造東西不據為己有,做事不依賴別人,功業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理解:
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美和善的標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太虛假太偽善了,就會物極必反。

因為包括美和善、有和無、難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轉化、對立互補的統一常態存在。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種善惡標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的完美,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甚至精神痛苦。
所以人們認識事物就應該考慮到矛盾的對立統一,不能片面的給某種舉動下定義。

因為「名」的這種物極必反的轉化隨時存在。
比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某些偉人都定義:「給乞丐錢是一種善舉」。如果每個人都給乞丐錢,一定會養成乞丐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那麼給乞丐錢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種縱容的惡舉,如果那個乞丐是偽裝的,那你極有可能被騙或者受害。而且當你給乞丐錢後,看到別人不給乞丐錢,那麼不給錢的那個人也許會在你眼裡成為褻瀆聖言的、罪惡的人。同時這句話這種價值觀也束縛了人類思想,甚至被異化成吃人的禮教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偏執的認為某個價值觀是正確的而造成的。這也就是老子指出對立轉化之道與矛盾之相反相成這個規律的原因。

所以聖人除了要考慮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外,還要報著無我的心態,去做,行動做事的過程中不要總灌輸教條:
教萬物勞作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到處誇耀自己的功勞;生發創造新東西而不要自私的占為己有;做事的過程中也不要總想著依賴別人;大功告成後不要總沾沾自喜、不要到處炫耀、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聖人只有不驕傲不止步,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所以他的聖跡才永存於世。

注意:
呼應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美之為美,譯文為使之美是美。如果譯為美就是美,那第二十一章的「道之為物」,就變成道就是物了,這是不對的。「功成而弗居」呼應第九章「功成身退」,呼應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生養「萬物」,但大道卻從來「不辭」「不明有」「不為主」「無欲」。呼應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注釋:
知,知識、知曉。美之為美,第一個美是動詞「使。。美」,第二個是名詞美好。之,這件事。惡,厭惡,憎恨。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已,多義詞:止,句末通「矣」。
生,產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對照、表現。和,調和、協調、和解。
隨,依順、跟隨。是以,所以、因此。處,置身、引申為處理。無為,不違背。
恆,常也《說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張、號令、話。作,興起,勞作。
辭,說法、借口、口實。有,佔有。生而不有,倒裝句,不有生。恃,賴也《說文》。
不恃,不依賴、獨立。居,停留、止步、休息、處在、處於。
是,這、表肯定對的正確的、連詞。唯,因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叄』 道德經第二章翻譯和賞析

道德經》原文譯文注釋評析及解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肆』 道德經裡面的有兩個道,請說出兩個道各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問的好,喜歡這個問題。
有兩個道
一個是事物運行的規律——自然而回然,或者答:反者道之動;
一個是進步向上的模式——為而不爭,或者:弱者道之用。
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無為、不爭、知其白守其黑、負陰抱陽等等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問下,「有兩個道」這個是你自己的理解么?
如果有什麼,你可以直接問我,相互交流溝通。

『伍』 道德經第二章白化文意思

這一章節是《老子》全書中」道經「的頂峰創作,如下為原文,請參考
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將文言文轉換成今天我們都能聽懂的文字。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導讀】

老子在本章介紹了比較的方法,指出比較要有參與比較的兩個方面:本體和比較體。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一個方面:比較需要有一個比較的載體或者說比較的空間,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邏輯思維。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邏輯思維與宇宙的邏輯產生同一性,從而從邏輯上再造宇宙,解決宇宙的起源問題,除此以外別無他法。這種方法應當被納入科學的范疇。以為可以用科學實驗的手段來找到宇宙的始點是不切實際的。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個方面,宇宙的誕生是早於人的出現而出現的現象,屬於人不可能看到的現象,這就好比每一個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親眼看到自身的誕生過程,更不可能親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誕生過程一樣;第二個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實驗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體上消滅或再生人本身賴以存在的宇宙。這些簡單的理由表明,關於宇宙整體的起源的研究,註定不能屬於實驗科學的范疇。關於宇宙整體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屬於哲學、邏輯學和數學的范疇,其後才屬於(理論)物理學的范疇。

『陸』 求道德經第二章譯文,最好有2種不同的,好求精準

第二復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制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柒』 老子的2個意思

1、主要指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回後封為太答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另老子一詞在口語中有多種用法。

2、老子 lǎozi
(1) [father]∶父親
(2) [I;me]∶老年男子的自稱。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這一套.有蔑視對方的意思

『捌』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是什麼意思

這是道德經里老子的思想精華.認為世界萬物是從一個混沌的狀態開始專,經過一個時期後變成陰陽屬二氣的世界,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之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出第三種物質,即世上的萬物.這就是我們的婀娜多姿的大千世界.僅供參考!

『玖』 道德經翻譯22222

鄙人的一點淺見,不對之處還請各位手下留情。現在聞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如果真想了解道德經,我想不光要學,還要身體力行才好。找個能看懂的古版點的,身體力行,慢慢揣摩吧。

熱點內容
男人出軌要接受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1 14:24:11 瀏覽:269
湖北人防條例 發布:2025-07-01 14:24:08 瀏覽:315
民事訴訟法第205條 發布:2025-07-01 14:10:37 瀏覽:852
最新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 發布:2025-07-01 13:56:32 瀏覽:609
違反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五條 發布:2025-07-01 13:50:48 瀏覽:634
金沙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01 13:49:30 瀏覽:61
湖北勞動法護理假規定 發布:2025-07-01 13:39:10 瀏覽:106
清華q法學 發布:2025-07-01 13:37:26 瀏覽:934
工程建設法規試題 發布:2025-07-01 13:25:43 瀏覽:558
法治織金公眾號 發布:2025-07-01 13:10:12 瀏覽: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