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黨司法

法治黨司法

發布時間: 2021-02-14 01:45:24

Ⅰ 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回處理國家各種事務答。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Ⅱ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治生命線是什麼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治生命線是: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這就把司法公正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必須把提高審判質量作為確保司法公正的著力點,嚴肅認真對待每一起案件,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把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法律關,重視發揮二審、再審和信訪的糾錯功能,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預防錯案,努力使每一起案件的審判都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要加強審判流程管理,嚴格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的條件,健全案件繁簡分流和速裁工作機制,完善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大力推行庭前調解、繁簡分流、小額速裁等制度措施,加強對訴訟和執行中止的監管,減輕當事人訴累,切實解決少數訴訟案件久拖不決、久拖不執、久執不結的問題。

(2)法治黨司法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並按照法律理性化和程序化的內在邏輯,以司法權的合理配置為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司法改革的具體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西方法治傳統中有益要素的積極吸收。

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應該具有定紛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應該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

司法機關要緊緊圍繞司法公正這一目標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起案件,堅決防止和依法糾正冤假錯案,維護司法權威。

Ⅲ 什麼是法律,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則。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黨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並將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全面推進」上,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新的依法治國格局,將滲透到從科學立法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個環節,將全方位覆蓋國家、政府與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將更加註重法治建設的民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將努力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互補契合。

Ⅳ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

(4)法治黨司法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24字新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Ⅳ 高中政治,黨,政府,司法機關,人大如何推進依法治國。

黨:依法執政,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
政府:依法行政。
司法機關:依法司法,嚴格司法。
人大:依法立法,行使立法權,保證有法可依,完善我國法律體系。

Ⅵ 法治信仰在黨的哪個文件中出現過

如何讓法治成為國民信仰
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必須被國民信仰,且被國民信仰的法律只能且必然是良法。在我國,要使國民信仰法律、法治,必須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創設起使法律能夠順暢運行、公權力受到嚴密制約、違法行為受到有力制裁、社會正義得到有效維護、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法治國家機制。
伯爾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①亞里士多德認為,構成法治要素的「法律」必須是「良法」,而且這種「良法」必須被國民所信奉,所遵循。「我們應該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依然不能實現法治。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②「一種不可能喚起民眾對法律不可動搖的忠誠的東西,怎麼可能又有能力使民眾普遍願意遵循法律」?③顯然,伯爾曼所主張的對法律的信仰實際上是指對良法的信仰。綜上觀點,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必須被國民信仰,且被國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良法。而一個國家的國民有良法可依、可循,且國民都信仰良法,遵循良法,這個國家就是法治國家了。既然作為國民信仰的法律只能且必然是良法,而國民普遍信仰和遵循良法就構成法治,那麼,國民對法律的信仰實際上就是對法治的信仰。
國民為什麼要信仰法治,因為法治優於人治,法治能限制公權力的膨脹、濫用、腐敗,為國民提供民主、權利和自由的保障,提供平等、安定、可預期的秩序,提供環境、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沒有法治,人們就要面臨和經受很多苦難、災難。過去人類在幾千年的社會里,受人治之苦、之難已經是夠多的了。人類從自己的經歷、經驗里應該深深感受到法治對自己的意義、價值,人們信仰法治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我們的許多國民,包括一些擔任國家公職並不信仰法治: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信訪不信法。有些國民,雖然在一些時候、一些場合也依法、守法,遇事通過法律途徑、法律方式解決問題,但他們並非相信和信仰法治,他們依法、守法,走法律途徑、循法律方式辦事,只是在一定時候、一定場合迫不得已做出的選擇,或僅將之作為一種博弈的策略。只要有非法律途徑、非法律方式可選擇,並可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利益,他們會首選其辦事和解決他們的問題。
這是為什麼?我們的許多國人為什麼不信仰法治?我認為,個中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我們國家的現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尚未形成和創設一種使國民對法治產生信仰並不斷堅定這種信仰的整體機制。如果我們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創設起這個機制,使法律能夠順暢運行、公權力受到嚴密制約、違法行為受到有力制裁、社會正義得到有效維護、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國人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法治的信仰。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保障法律的權威
要建立國民對法治的信仰,首先要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保障法律的權威。法律運行不暢,法律沒有權威,人們如何信仰法治?關於法律運行機制,中共十八大報告歸納為四個環節: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學立法是產生和形成「良法」的前提與基礎。國民信仰法律,是因為法律集中反映和體現了他們的利益和意志,是良法。如果法律違反民意,不以人為本,只追求管理秩序而忽視人權,損害人的尊嚴和自由,如現已廢止的《收容遣送條例》、《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和現在還在實行的《勞動教養試行辦法》等,如果我們的立法機關(包括行政立法機關)不斷生產出這樣的「法律」,讓國民怎麼信仰?為了避免立法機關生產這樣的「法律」,保障立法機關科學立法,即有必要通過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吸收公眾和專家學者參與立法,改進和提高立法質量。堅持科學立法是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一個重要環節。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二個重要環節是嚴格執法。有了良法並不能自動實現法治,並不能自動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良法只有得到嚴格執行才能形成法治,國民只有在嚴格執法中感受到法治的正義和良法之「良」時,才能增強對法治的信仰。嚴格執法的反面是亂執法、濫執法和不作為,導致了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損害了行政執法的公信力,損害了國民對法治的信仰。因此,要增進國民對法治的信仰,必須改進行政執法,盡量消除亂執法,濫執法和執法不作為,真正實現嚴格依法執法。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三個重要環節是公正司法。司法是保障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因此司法公正對國民的法治信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政法部門連續推進的司法改革有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整體的司法公正,但是局部性的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問題仍然嚴重存在,一些地方陸續曝出的因刑訊逼供而導致的司法冤假錯案,如佘祥林案、趙作海案、浙江叔侄案等,更是對司法公信力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召集專家學者和律師專門研討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問題,與會人員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各種防止司法不公,糾正和避免冤假錯案的建議、對策,如法院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地方當局的干預,強化司法公開,法院判決書逐步上網,接受社會監督,嚴格遵守證據規則,堅持疑罪從無,等等。毫無疑問,這些建議、意見如被法院採納,對解決當前司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四個重要環節是全民守法。國民守法與國民的法治信仰是密切聯系的。一個國民看到周圍的國民都守法,特別是看到作為國家官員的國民也守法,他就會增強對法治的信念和信心,久而久之,他看到守法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成了全體國民的一種習慣,他對法治的信仰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生長和增強。反之,如果他看到周圍到處是違法之人、違法之事,特別是到處看到、聽到政府官員違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他就會逐漸對法律失去信心,對法治失去信仰。因此,要使國民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就不僅要有法可依、可循,有良法可依、可循,還必須逐步建立一種全民守法,特別是政府官員帶頭守法的氛圍。當然,國民對法治的信仰與全民守法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互動過程:守法的人越多,人們會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而人們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守法的人就會越多。

Ⅶ 黨的18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新四項要求是什麼

黨的十八來大報告指出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十八大對依法治國的最新闡述。對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檢察機關來說,它是新的目標、新的追求,更是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如何在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更好地發揮檢察機關的職能作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Ⅷ 司法考試法治理論熱點

一、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黨對法治事業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二、深刻認識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領導的客觀必然性
(一)黨在長期革命建設中逐步形成的歷史地位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必須把黨的領導作為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二)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實際推行必須依靠黨的領導。世界各國實踐表明,在任何社會條件下實行法治,都必須依賴於該社會的主導性政治力量。
(三)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推進黨的各項事業,必須加強黨對法治事業的領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提出了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執政理念。加強黨對法治事業的領導正是實現這一理念的重要舉措。
三、准確把握黨在社會主義法治事業中的定位
(一)黨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積極倡導者。
(二)黨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主要推動者。
(三)黨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堅定維護者。黨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特別是注重維護司法的權威,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努力為法律的實施、特別是為司法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黨對法治事業領導的集中體現
(一)思想領導。這是保持我國法治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和關鍵所在。
(二)政治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與其他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黨對社會全面領導的重要保證。法治工作的一切環節要「三個效果統一」。
(三)組織領導。這是實現黨的思想領導和政治領導的必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組織構造的重要特色。

Ⅸ 堅持依法治國,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求,人大,政府,司法機關,黨,公民分別怎麼做

如何維護憲法與法律權威呢?四中全會《決定》有很多具體的要求,並很有新意,會實實在在起到維護憲法與法律權威的作用。

《決定》中提出,依法執政,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這意味著黨要把憲法法律作為治國的首要規則,在憲法法律的范圍內予以執政。《決定》中提出,要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並且把法治建設情況作為對領導幹部的考核指標之一。這意味著,憲法所內含的約束公權力運行的法治價值得到重視,憲法與法律的權威在公權力運行的部門得到維護。《決定》中要求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這意味著今後的改革要發揮法治的引領與規范作用,憲法法律的權威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全會充分肯定了「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這一重要論斷。所以,在維護憲法權威方面,除確定每年的12月4日為國家憲法日外,還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實施,並針對現行憲法的規定,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制度。這意味著違憲審查制度的運行會逐漸予以程序上的設計與啟動,憲法的權威將得到實實在在的維護。事實上,依法治國要求法律至上,而法律至上的核心則是憲法至上。憲法至上意味著憲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法律包括社會規范都不能與憲法的原則與精神相沖突,任何國家機關和個人都要尊重和遵守憲法。法律的權威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更在於實施。

另外,《決定》中還確定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要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等等。這些內容,非常具體,也便於落實,讓人們對憲法法律的權威會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依法治國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為此,必須要有科學的立法,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在黨的領導下,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同時,也要有嚴格的執法,公正的司法,以及全民的守法。盡管做到這些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法治建設的推進,隨著憲法法律權威的樹立和得到強有力的維護,四中全會所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定能實現。

熱點內容
教師法律知識培訓演講稿 發布:2025-07-01 14:29:22 瀏覽:24
男人出軌要接受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1 14:24:11 瀏覽:269
湖北人防條例 發布:2025-07-01 14:24:08 瀏覽:315
民事訴訟法第205條 發布:2025-07-01 14:10:37 瀏覽:852
最新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 發布:2025-07-01 13:56:32 瀏覽:609
違反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五條 發布:2025-07-01 13:50:48 瀏覽:634
金沙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01 13:49:30 瀏覽:61
湖北勞動法護理假規定 發布:2025-07-01 13:39:10 瀏覽:106
清華q法學 發布:2025-07-01 13:37:26 瀏覽:934
工程建設法規試題 發布:2025-07-01 13:25:43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