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婆術道德
⑴ 蘇格拉底的資料
蘇格拉底(∑抄ωκρ襲άτης,英譯:Socrates; 前469年—前399年) 蘇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古西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被雅典城邦,公決為離經叛道,並處以極刑,被賜以毒葯。雖然後來人們普遍意識到,這是整個雅典城邦的恥辱,但歷史的悲劇,已經無可挽回地駐成了。作為當時全西臘學校的雅典城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當時的雅典,雖然經歷了殘酷的斯巴達戰爭的失敗,以及殘暴的專制壓制,但是後來畢竟恢復了,在當時最先進的奴隸主民主政治時期,蘇格拉底之死,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生,這才是真正的悲劇色彩。
蘇格拉底是無辜的,那麼錯,蘇格拉底想通過一死來諷刺和揭露民主虛偽的一面和實現真正自由的艱難歷程。
他雖然反民主,但是他的死卻成了民主思想的深植於歐陸的起源。正是通過他的奮身一死,人類反思民主和自由真諦的高度從此得以提升。他和中國的孔子,同時在公元前四世紀對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提出了最深刻的洞見。他們離去的身影都如此寂寥和悲壯,但其足音更勝萬鈞雷霆。
⑵ 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的異同
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的同:
1、採用問答法。
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都採用了問答法的方式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孔子的問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淺入深的特徵。
同樣,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也採用了問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師發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發問直到學生發現自己的無知,教師再幫助學生「助產」獲取知識,最後將特殊事物歸為一般定義。
2、有教無類。
在教育對象上無論是孔子還是蘇格拉底都認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無論貴賤、種族與身份地位。孔子擁有弟子三千,他們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顏回出生貧寒、子貢是經商的、公治長坐過監獄等。孔子對弟子資格沒有特殊的要求,10條干羊肉就能成為其弟子。
蘇格拉底對教學對象也沒有特殊要求,無論貧富貴賤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隸都可以成為他的學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都會不厭其煩地開導,直到困惑消失。
3、思維訓練。
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法都反對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他們主張通過啟發學生的方式讓學生獲得知識,在啟發誘導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蘇格拉底將美德定義為「美德即知識,知識是一個絕對定義,我對於此一無所知」。蘇格拉底說他自己對知識一無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學習者傳授知識,於是就出現了「產婆術」,為知識接生。
不同之處:
1、主體地位。
雖然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採用啟發式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孔子信奉的是學生自己是教學中的主體,他們要學會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礎上教師才可以啟發學生。
在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中,教師占據了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從一定意義上就是一種教師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法。
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習者熟悉的事物提出問題,按照自己的預設目的不斷追問,達到讓學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後再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得出教師希望看到的結論。
2、教學形式。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種多樣且與實際緊密結合,而蘇格拉底的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孔子的教學組織形式既包括個人單獨教學、集體形式講學還有周遊列國、實際考察等方式。
相對孔子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靈活化,蘇格拉底的教學形式就顯得比較單調,他大多針對一個人進行單獨教學,通過蘇格拉底法的4個步驟讓學習者改變原來是似而非的觀念,形成正確的認識。
⑶ 蘇格拉底德育的啟示
一、蘇格拉底德育範式的解讀
關於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國內外的教育研究多有闡述,但基本上被簡單地視作一種技術性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即等同於他的「對話——問答」教學法。這顯然是一種孤立的、膚淺的認識,至多隻是從外顯的形式或實際的操作上所作的局部性和階段性的理解,沒有將活動的整體和運行的全程納入視野,遮蔽了其承載的內隱性的精神內涵。蘇格拉底本人是「把自己的教育活動看作是幫助學生產生思想的助產術(maietica)的」。誠然,教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方法的保證,但教育活動的本身不可能與活動開展的方法等同。如果從蘇格拉底「精神助產術」的整體建構與實踐全程來看,筆者認為,「精神助產術」是蘇格拉底獨創的,集其哲學思想、教育理念、德育目標和實現手段於一體的德育活動範式。他通過創建自己的唯心主義哲學,來確立啟發教育的理念;通過採用問答式教學方法,實現其追求「善」的德育目標。各個要素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教育活動體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對話辯證法已不是一種達到某種目標的工具性手段和方法,而是人的最為基本最為原始的存在方式。」[1]成為真理及人本身生存和顯現的境域。
1.唯心主義的哲學基礎
在西方哲學史上,蘇格拉底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者。他的唯心主義哲學觀是創立「精神助產術」的思想源泉,也是構建整個「精神助產術」範式的根基。在蘇格拉底以前,古希臘哲學是從探究客觀世界的本質開始的,主張世界萬物都產生於一種特殊的物質,從而形成了古希臘所謂的自然哲學傳統。哲學家從理性的思考出發,注意探索自然界,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還原為原始的物質,而這些物質是世界萬事萬物和人類的本原,求索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是自然,因而什麼是人類?」。這種自然哲學傳統的本質是在自然界中尋找世界的終極原因。但從智者學派開始,希臘哲學的研究興趣從自然轉向了人和社會,關注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是人類,因而什麼是自然?」。研究人類思想和人類行為,研究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政治學,表現出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在這個重大的哲學轉折中,蘇格拉底不僅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完成了對希臘自然哲學傳統的徹底顛覆。他第一個將精神與物質明確對立起來,不僅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不同本質的精神實體,而且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神,神是世上萬物的最終主宰。神不僅根據自己的目的安排了客觀世界的一切,也「在人的身體里安排了能思考的靈魂」。於是,希臘哲學發生了從探討自然界向探討人的倫理與道德問題的轉向,「注意力更特別集中於倫理問題:什麼是至善?什麼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標?倫理學成了主要課題,研究邏輯和形而上學是為了解決道德問題」。
⑷ 科爾伯格在德育理論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哪些如何評價他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階段理論」在道德教育領域中具有切實深遠的意義,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文章就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結合我國德育工作展開現狀進行了反思和對比,以期對一線的德育實踐工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現代德育;啟示
美國現代教育家及心理學家科爾伯格作為當代最為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之一,在大體上繼承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親自對兒童行為的研究和道德認知發展,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時至今日,該理論依然被很多學校和德育工作者所採用。其中「三水平六階段」的論述,是其在認知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貢獻。本文通過對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分析與整理,結合現代學校的德育工作進展的實際情況,試圖探析具有實際運用價值的反思與啟示。
科爾伯格理論的思想來源及內涵
思想來源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主要是建立在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的學術觀點之上的。皮亞傑的學術觀點從頭至尾都貫穿著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通往『自律』的過程」。所謂「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而「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皮亞傑將品德的發展即道德品質的發展僅僅歸於道德判斷這一個方面,顯而易見存在局限性。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從道德判斷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兒童道德水平的發展,也是皮亞傑學術觀點的一個先進之處。科爾伯格繼承皮亞傑學術觀點特點的同時,通過大量的實踐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發展理論。
有學者稱科爾伯格的理論思想來源十分豐富,包含了諸多宏大的理論,其中包括蘇格拉底的「知識即美德」「產婆術」,柏拉圖的「公正至上原則」,杜威的「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康德的道德學說「道德自律原則」,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塗爾乾的「團體和集體意識」等。
⑸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在現代叫什麼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個接生婆。他從小跟著母親到別人家去接生,幫助遞遞器械,打打下手。這一段生活經歷在蘇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從助產中得到了啟迪,創立了一種教育方法。他稱其為「產婆術」。
在當時的雅典,人們普遍認為智慧是天生的。蘇格拉底則認為,知識和美德是能通過受教育而得到的,唯一的困難是缺少既懂美德的概念又能將它教給別人的人。盡管他認為自己沒有智慧,不足以施教於人,但卻甘願去盡一個社會道德教師應盡的義務。經常同青年交往接觸,教育引導他們。在實踐中,蘇格拉底形成了一種很獨特的教育方法,其基本原則是;回答問題必須非常簡潔,明快乾脆。回答對方所提出的問題,不能是提出別的問題,不許反對對方的問法。兩個人可以相輪換提問,但須雙方都同意。這種方法包含有辯證的色彩,能幫助對方糾正錯誤觀念並產生新的藝術。整個過程彷彿產婆幫助孕婦生產下嬰兒一樣。它分四個步驟。一是譏諷,即通過不斷提問,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認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二是助產,就是幫助對方拋棄謬見,使他們找5U正確、普遍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幫助真理產生。蘇格拉底曾經對朋友說;我母親是產婆,我向她學到了接生術。所不同的是,她是肉體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三是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善行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美德。四是定義,就是把單一的概念歸納到一般的東西中去。有一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方法的應用過程。
產婆術,即"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方法包括諷刺(不斷提出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並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由於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也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西方教育學傳統始於古代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國最早提出啟發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⑹ 有關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
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後人對其活動、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據於他的學生柏拉圖、色諾芬等人的著作。
1、"美德即知識"倫理問題是蘇格拉底的哲學的主題,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題,他一生都在以倫理的要求自勵並以之教人。
蘇格拉底到處勸勉人們"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們要"努力成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倫理學的最重要的命題,也可以說是蘇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來,人的行為之善惡,主要取決於他是否具有有關的知識。人只有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趨善避惡。由此,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出發,蘇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張。這種主張不僅否定了當時盛行於希臘的道德天賦的觀念,而且賦予道德以一種普遍的基礎。由於強調知識與道德之間的內在聯系,就肯定了知識的傳授與道德教育之間直接相關;同時,由於認識到道德的知識基礎,也就是為道德教育的進行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2、蘇格拉底方法為了有效地傳授知識,以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蘇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學法--"蘇格拉底方法"。
所謂"蘇格拉底方法",是指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並不直截了當地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萬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最後得出正確答案的方法。在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中,記述了蘇格拉底與學生講座有關"五義"和"非正義"的對話,在這個對話中,蘇格拉底就採用了這種方法。蘇格拉底要求學生列出兩行,正義歸於一行,非正義歸於另一行。他首先問"虛偽"歸於哪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又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於哪一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反駁道,如果將軍懲罰了敵人,奴役了敵人,戰爭中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作戰時欺騙了敵人,這些行為是否是非正義的呢?學生最後得出結論,認為這些都是正義的,而只有對朋友這樣做是非正義的。蘇格拉底又提出,在戰爭中,將軍為了鼓舞士氣,以援軍快到了的謊言欺騙士兵,制止了士氣的消沉;父親以欺騙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葯,使自己的孩子恢復了健康;一個人因怕朋友自殺,而將朋友的劍偷去,這些行為又歸於哪一行呢?學生得出結論,認為這些行為都是正義的,最後迫使他們收回了自己原來的主張。
蘇格拉底方法包括諷刺(不斷提出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並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啟發、引導學生,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由於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也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
蘇格拉底方法作為一種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有助於激發和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⑺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講的是什麼呢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又叫蘇格拉底方法,由於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版底方權法"也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
這是指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並不直截了當地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最後得出正確答案的方法。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包括四個步驟:(1)譏諷:即不斷地提問使對方自己發現自己認識上的矛盾;(2)助產:即幫助對方得到問題的正確答案;(3)歸納:即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質;(4)概念:即把個別事物納入一般概念。
(7)產婆術道德擴展閱讀
歸納的論證:
蘇格拉底方法作為一種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有助於激發和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內部已有的知識引出來。亞里士多德稱其為「歸納的論證」。
⑻ 蘇格拉底的助手突然發現一個人才她將怎樣勸對方見蘇格拉底
元前469年,蘇格拉底生於離雅典城不遠的阿洛佩凱。據第歐根尼?拉爾修記:他生於第77屆奧林比亞賽會第四年,死於第95屆奧林比亞賽會的第一年,享年70歲。他的父親索弗羅尼斯科斯是一個石匠出身的雕刻匠,母親法伊納列特是助產醫生。
子承父業是當時希臘的習俗,所以,蘇格拉底青少年時代跟父親學習雕刻,據說陳放在雅典衛城上的一組美神鵰像是蘇格拉底的作品。與此同時,他還讀過荷馬的史詩以及一些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
蘇格拉底青年時期同當時雅典的學者名流交往甚密,同時又師從著名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斯的弟子阿爾赫拉於斯,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他靠自學成了一名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的時候,他轉而探討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成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自願做他的學生,向他請教,而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同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特別是倫理道德問題。所以,40歲時他就展露出了傑出的才華,聲譽漸起,成了雅典聞名的人物。
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蘇格拉底的後半生幾乎都是在長達27年的戰爭中度過的,他曾和當時還是青年軍人的阿爾基比亞德一起當過重裝步兵,曾三次參戰。在波特伊達伊亞附近的一次戰斗中,阿爾基比阿德斯身負重傷,蘇格拉底奮力保護,終於擊退敵人,救了他人性命。在另一次戰斗中,色諾芬身受重傷,不能行動,也是賴於他的援救,才得倖免一死。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慘遭失敗,民主政體被斯巴達支持的「三十僭主」的統治所取代。「三十僭主」的頭目就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克利提阿斯。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召去,要他帶領4個人去逮捕一個名叫列昂的富人,欲殺之以奪其財產。其餘4人欣然從命,蘇格拉底卻拒絕合作,拂袖而去。他不但敢於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他的暴行。克利提阿斯把他叫去,不準他再接觸青年,但他威武不屈,不予理睬。
公元前403年,「三十僭主」被推翻,克利提阿斯一命嗚呼,民主派重掌政權。
當時一位並不著名的悲劇作家米列托斯和其他兩個人對蘇格拉底提出指控,罪名是「不敬國家所奉的神,並且宣傳其他的新神,敗壞青年」。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交付法庭審判。
法庭上蘇格拉底發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說。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對被告進行判決之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一。但蘇格拉底理直氣壯地自稱無罪,認為他的言行絕不屬於犯罪,而是有利於社會。他覺得只有讓他終生在衛城的圓頂廳享受國家提供的免費餐,才算合理。在朋友們的規勸下,他才提議對他罰款30明那。結果他還是被判了死刑。
雅典的宗教習俗,每年五月,雅典都要派聖船「帕拉洛斯」號滿載祭品去提洛島的阿波羅神廟朝聖,往返時間是30天。在這個特定時期內,不得處決犯人,蘇格拉底判決之日適逢聖船啟航之時,所以未被立即執行。
收監期間,他的朋友克利托等人已經買通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力勸他逃走。但他堅不從命,認為自己應該服從國家的法律。在就要處決他的那天晚上,他打發妻子和親屬離開牢房,與克利托等人侃侃而談地講了一番靈魂不死的問題,然後鎮定自若地從獄卒手中接過毒葯,一飲而盡。就這樣,蘇格拉底在70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
據說蘇格拉底長得很醜:臉面扁平,嘴唇肥厚,大獅鼻,挺一個大肚子,著一件襤褸外衣,光著腳片到處走。和人談話時,偏低著頭,象條壯實的公牛;然而他目光炯炯仍能貫透一切,使人感到一種超人的才智和內在的精神美。
還有的記敘說,蘇格拉底不僅是一個最能控制激情嗜欲的人,而且也是最能經得起冷熱和各種艱苦勞動,非常慣於勤儉生活的人;盡管他資財微薄,但他卻能應付裕如。
蘇格拉底的哲學不是研究自然,而是研究人,研究人的道德、倫理,讓人們去信仰宗教,信仰神學。因為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按一定目的安排的,不需要人去認識和研究,研究自然就是對神的干涉和不敬。而研究人也主要是探討什麼樣的道德、倫理才符合於貴族奴隸主的利益,完全排除了手工業者和農民,認為他們是低賤的,不通情達理,不懂得美。他有許多關於美和藝術的見解,都是從這種反民主的思想出發的,但是從中也流露出一些值得重視的觀點。
關於美,在他以前的哲學家都是從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研究,而他卻是從社會科學的觀點來研究。他的哲學是宣揚神學的,認為人的各個部分都是根據神的意志,或者說是神根據有用的目的來創造的。斷言美的東西都是有用的,把美的標准規定為有用,有用的就美,有害的就丑,認為人愈是認識到什麼是美,也就愈有道德,從而將美和善緊緊聯系在一起。可是,有用的東西也不是絕對的,對這個有用,對那個可能就有害,所以,他認為美具有相對屬性,他說:「盾從防禦看是美的,矛則從射擊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同一件東西對這個有用是美的,對另一個有害就是丑的。美是有用的,是相對的,這是他美學思想的核心。
對藝術的本質,他承認早年流傳的「藝術摹仿自然」的說法,肯定藝術活動的實質是摹仿、再現。但是,他認為藝術再現的對象是精神上和肉體上美的人。但肉體要服從精神,不僅要摹仿外形,更要摹仿心靈。他反對把「摹仿」看作「抄襲」,主張畫家畫像,雕刻家雕像,都不應只滿足於外貌細節,要表現出「活人的形象」,「現出生命」,把心理活動,心靈狀態表現在活的形象上,顯出生命感。他強調形式為內容服務,達到形象的逼真和生動。認為要塑造出這樣的形象,就應該有選擇,有提煉,構成一個美的整體。他說:「在塑造優美形象的時候,由於不易找到一個各方面都完美無瑕的人,你們就從許多人身上選取,把每個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來,從而創造出一個整個顯得優美的形體。」主張藝術高於現實,畫出的人,雕出的像,要比原來的真人更美。他對塑造藝術形象的論述,在古希臘算是第一個。
可是,當他談到創作靈感時,卻充滿了神秘色彩。他把靈感視為天賦,輕視理智,認為「詩人並不是憑理智,而是憑一種天才和靈感;他們就象那種占卦或卜課的人似的,說了許多很好的東西,但並不懂得究竟是什麼意思」。他的文藝思想到柏拉圖那裡,得到了繼承,並給予了充分發揮。
蘇格拉底是一個吟遊詩人,他四處漂泊,遍訪「智者」,平和的談吐,給芸芸眾生奏響智慧的歌謠;蘇格拉底是一個先知,他祝福和啟迪著世人的靈感,善意的指出人們對於人生的誤解和無知;蘇格拉底是一個神使,他代表著神,代表著智慧,代表著人生純凈的本質,他將神諭帶到人間,灑播向蒼生大地。
在蘇格拉底受審的判決書中這樣寫道:「蘇格拉底是一個作惡者,是一個怪異的人,他窺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壞的說成是好的,並且以這一切去教導別人。」看看,窺探天上地下的事物!多麼令人起敬和神往的蘇格拉底阿!這那裡是審判書,分明記載的是蘇格拉底的光榮。
在他七十歲的一天,他送走妻子、家屬,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還沒給錢,請幫他償還。說完,他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他安詳的走了,留給歷史一聲沉重的嘆息,留給他的景仰者們無限的哀痛,留給人類罪孽的烙痕。
歷史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小人,總是錯了以後才醒悟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蘇格拉底臨終前宣布:「我要向你們這些殺害我的兇手們預言;我死去之後,立刻就有比你們加之於我的更重得多的懲罰在等待你們。……如果你們以為你們用殺人的辦法就能防止別人譴責你們的罪惡生活,那你們就錯了;那是一種既不可能而又不榮譽的逃避辦法。」
蘇格拉底的預言實現了,從此以後,哲學和智慧再也沒有逾越過蘇格拉底時代所塑造的高度;孔子、老子、蘇格拉底成為了智慧高峰永久的象徵。雖然人類的思想鬥士們一次次的在歷史上出現,試圖拯救人類的靈魂,但是每一次都是徒勞無功,他們只能為先人的智慧做一些注腳,就足以著書立說以表彰自己的功績了。再也沒有人能夠像蘇格拉底那樣平和、安詳、從容不迫、只用最自然的交談向人們傳遞智慧的真義了。人們生活在愚昧和無知之中,被肉慾和暴力蒙蔽了心靈而陷入無窮無盡的輪回,直到現在。
蘇格拉底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純粹的探索智慧為生命唯一要旨的人。
30多歲時,他開始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向人們講述自己的理論,從此一直以傳授知識為生。他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子弟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清教。他只交談,從來不著書立說。如果他能看到他的弟子柏拉圖因為將文字整理成冊而成為開創哲學的大人物時,也許會報以微微的一笑。
他有種習慣,隨時隨地會站下來,並且無緣無故地出神。有一天早晨蘇格拉底在想著一件他不能解決的事;他又不願意放下這件事,所以他不斷地從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地在想著;到了中午人們就注意到他來了,來來往往的人傳說著蘇格拉底從天一亮就站在這里想事情。最後,晚飯以後天黑下來,有幾個伊奧尼亞人出於好奇,就搬來他們鋪蓋,睡在露天里,為的是要守著蘇格拉底,看他究竟會不會站一整夜。他就站在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來,他向太陽做了祈禱,才走開了。
除了智慧,再沒有什麼在他心裡是重要的了。
他並不羸弱,他有堅韌不拔的忍耐力。無論酷署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在作重步兵的時候,他比任何其他的士兵都更加能夠忍受飢餓和寒冷,並且不止一次的救護其他的士兵。
他很少飲酒,但當他飲酒時,他能喝得過所有的人;從沒有人看見他喝醉過。在愛情上,哪怕是在最強烈的誘惑之下,他也始終是「柏拉圖式」的。他是一個完美的奧爾弗斯式的聖者;在天上的靈魂與地上的肉體二者的對立之中,他做到了靈魂對於肉體的完全的駕馭。
當我們現在談論蘇格拉底的時候,我們說「一是蘇格拉底為捍衛言論和思想的自由而甘願赴死,使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為言論及思想自由而殉難的智者,是人格神;二是蘇格拉底的哲學智慧和論辯方法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高峰和最早源頭,他是哲學智慧之神。」
實際上是這樣嗎?
蘇格拉底只是從容自若的傳播智慧和神諭,他是自由的,因為他從來沒有認為所謂的制度需要他去重視,在他看來,那隻不過是一個無知的孩子犯的一個幼稚的錯誤。他也沒有去著意捍衛言論和思想的自由,因為它們本來就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只是的人們的心靈。他在審判席上說:他之所以申辯乃是為了他的審判官而不是為了他自己。他是被神派遣到這個國家裡來的一個牛虻,而且再找一個象他這樣的人是不大容易的。在他被宣布處死的時候,他依然在試圖喚醒人們的心靈:「如果你們以為你們用殺人的辦法就能防止別人譴責你們的罪惡生活,那你們就錯了;那是一種既不可能而又不榮譽的逃避辦法,最容易最高貴的辦法並不是不讓別人說話,而是要改正你們自己。」
在我們宣布蘇格拉底是一位殉難者的時候,蘇格拉底只是用憐憫的目光注視著世人,在心底發出一聲惋惜的嘆息。
蘇格拉底留下了智慧么?沒有,他的智慧已經隨著他飲下的毒葯而去。至今我們對他印象最鮮明的是他熟練運用的辯證法,可是辯證法,那隻不過是他試圖向人們說明智慧的方法而已,遠遠不是他要說明的智慧本身。他死後,他的弟子柏拉圖追憶記載了他的部分言論。可是,這種追憶對於蘇格拉底的智慧能夠反映多少?毋庸置疑,最精華和最本質的部分已經無法追憶。
所以,今天,當我們試圖找尋蘇格拉底的具體的智慧的時候,卻發現我們已經無從查起。我們可以找尋他特立獨行的性格,找尋他從容不迫的舉止,找尋他浮雲遊子的浪漫,找尋他慈悲廣闊的胸懷,但是他一生宣揚的智慧,我們已經再也無從找尋。
他的智慧不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高峰和最早源頭,而是西方哲學的最後一個高峰和終結――如果哲學不是憐憫的同義詞。
在歷史的無盡長河中,有一個孤獨的身影,他只穿著一件單衣,不穿鞋;他隨時隨地會站下來,並且無緣無故地出神;他在市場、運動場或者街頭向四周的人群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就是被人們拋棄和景仰的先知: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研究的重點是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對自然哲學不感興趣,正因為他把哲學的重點從自然界轉向人的問題,人們才稱他為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請回人間的哲學家。
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他說,他聽到神諭說他是人間最聰明的人,他感到自己並不聰明,就到處找有知識的人談話,想證實神諭。結果他發現這些所謂有知識的人並沒有知識,並不聰明,又進而發現他自己的聰明之所在就在於他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他以自己的無知而自豪,並認為人人都應承認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美德就是知識。他認為人應當關心自己的靈魂,只有靈魂和理智才能教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成為有道德的人。他把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以理性作為判斷道德行為的標准。他還認為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這個永恆的、普遍的、絕對不變的概念的認識。善包括健康、有力、財富、有地位、榮譽、節制、正義、勇敢、敏捂、強記、豪爽等美德,這些美德和知識雖然是人天生就有的,但只有經過啟發和引導,人才能意識到這些內在的美德和知識。
在討論知識和倫理道德問題時,蘇格拉底慣於採用問答法,雙方一問一答,通過揭露對方回答中首尾不一致的地方進行詰難,使對方陷入矛盾,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知,同時逐步引導對方修正意見,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導致真理。把這種方法稱之為"產婆術"。它其實是一種歸納法,它通過歸納來尋求一個概念的定義或形成普遍概念,也就是通過揭露思維矛盾或對立意見的沖突,來發現真理。歸納法的創造和運用對哲學思維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清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酷署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他從個別抽象出普遍的東西,採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譏諷」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自相矛盾,承認對此問題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拋棄謬見,找到正確、普遍的東西,即幫助真理問世;「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規律;「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到一般中去。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三十僭主的統治取代了民主政體。」三十僭主的頭目克利提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帶領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富人,要霸佔他的財產。蘇格拉底拒不從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於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惱怒地把他叫去,不準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說:「你小心點,不要叫我們不得不再減少羊群中的一隻羊。」蘇格拉底對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三十僭王」的統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權。有人控告他與克利提阿斯關系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說毒害青年。蘇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獄。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對被告叛決以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蘇格拉底藉此機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們拚命勸他逃走,並買通了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就這樣,這位70歲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的中等階級家庭。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個雕塑作坊。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蘇格拉底面目醜陋,身材矮小,步履蹣跚,性格尤其特別。他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是一個勇敢、頑強的戰士,平時生活像一個智者,以教育青年為己任。他的對話式教學方法也有智者風格,但他與智者有本質的區別:他從不收學費,更反對詭辯和似是而非的誇誇其談。他自稱是沒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詡為有智慧的人。「愛智慧者」和「有智慧者」雖只有一字之差,含義卻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確定真理的哲學家,後者指靠炫耀知識賺錢的智者。哲學對於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對城邦所盡的義務。在此意義上,他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聖牛虻。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幾乎與孔子同時代,古希臘出了一代先賢蘇格拉底,他畢生愛智慧,追求認識自己,雖沒有聚眾講學,但因學識淵博且不獨學而無友,故身邊聚集了很多可稱為弟子的志同道合者。
柏拉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交談切磋中,蘇格拉底憑借其絕頂的聰明和無人能及的知識創造了自稱「產婆術」的談話方法,直到今天仍被西方教育界推崇備至。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不是他傳授給學生的,他所做的無非就是把學生心中的真知喚醒並挖掘出來。
就像接生婆一樣,他所做的是幫人生孩子(知識),孩子(知識)是每個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學方法稱為「產婆術」,而把自己比喻為知識的接生婆。
也許純屬巧合,蘇格拉底的母親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蘇格拉底算是子承母業,母子倆共同做著助產的工作而樂此不疲。
接下來就讓我們領略一下培養出了柏拉圖的「產婆術」的魅力何在。齊諾芬的《紀念錄》中有一段關於蘇格拉底和歐西德的對話。
兩人討論的是關於「正」與「不正」的話題,其中的片段翻譯如下:歐:我生平所做之事,沒有「不正」的。蘇:那麼,你能舉例說明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嗎?歐:能。蘇:虛偽是「正」還是「不正」?歐:不正。蘇:偷竊呢?歐:不正。蘇:誘敵而竊敵物,是「正」還是「不正」?歐:正。蘇:你方才說偷竊是不正,現在又何言正呢?歐:以前是對友,現在是對敵。蘇:小孩生病,不肯吃葯。父親騙他說「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這是「正」還是「不正」?歐:正。蘇:你的朋友因精神失常欲取刀自殺,你將他的刀偷走,這是「正」還是「不正」?歐:正。蘇:你說不正只可對敵,不可對友,現在又何以對友呢?歐:蘇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蘇格拉底就是這樣常常從對方所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開始,通過提問,揭示對方的自相矛盾之處,如此層層推進,直至最終得出雙方都認可的結論。
且不說蘇格拉底的認識論正確與否,他所創立的「產婆術」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確是匠心獨具,開了西方「啟發式談話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國人才,蘇格拉底潛心研究哲學並積極從事教育工作。
蘇格拉底對教育的意義、目的、內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決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才行。
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伯里克利死後,雅典由於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化,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家領導人都用抓鬮或抽簽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為了培養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他母親是產婆,他藉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盧梭、布魯納等人提倡的「發現法」,也明顯受到蘇格拉底方法的啟發。
由於蘇格拉底堅持真理、主持正義,經常批評雅典統治階層的腐敗,甚至批評一些最高領導人,因而遭到他們的忌恨。在他70歲的時候,他被雅典的統治者以「不敬神」「腐蝕青年」為罪名判處死刑。他的學生和朋友們多次勸他逃離雅典,並為他安排了萬無一失的逃跑計劃。但他堅決拒絕。他認為,盡管加給他的罪名純屬誣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應該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來看望他的學生和親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卻鎮定自若,談笑依舊,最後從行刑官手裡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從容赴死。
蘇格拉底雖是古希臘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沒有留下,我們只能從他的學生如柏拉圖、色諾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這一點頗像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沒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們將他一生的言行整理、匯集成《論語》這部著作,我們今天也無從知道孔子的活動和思想了
⑼ 請問有誰知道蘇格拉底的資料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生於雅典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蘇格拉底一生經歷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過程。在他青少年時代,雅典的民主制度蒸蒸日上,盛極一時。由於伯里克利的改革,過去只有上層貴族能享受到的權利,現在一般公民也能享受到。像蘇格拉底的父親這樣的手工業者也有參加選舉和擔任公職的權利。希波戰爭的勝利,使雅典成了愛琴海各城邦的盟主,迅速繁榮富足起來。這時雅典工商業發達,文化藝術達到當時最高的水平。但是繁榮富足背後也隱藏著危機。雅典人開始變得驕傲自滿、奢侈淫逸、見利忘義、道德敗壞。民主制度逐漸變質,變成無政府主義,國家政權被一些爭權奪利和平庸無能的人所掌握,民主徒有形式。這樣,雅典經過一段時期的繁榮之後,逐漸走向衰落,最後竟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吃了敗仗。中年以後的蘇格拉底目睹了雅典的衰落過程。
蘇格拉底熱愛祖國雅典,熱愛雅典的人民,眼看著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風日下,他十分悲痛,決心用自己畢生的精力來挽救祖國的命運。
為了保衛祖國,他三次從軍作戰。在戰斗中,他機智勇敢,不僅能英勇殺敵,而且能保護戰友,曾兩次冒死救出他的學生和戰友。和他一起作戰的戰友都說,與蘇格拉底在一起作戰就會感到安全。在行軍中蘇格拉底特別能吃苦耐勞。有一次行軍正值嚴冬,他穿著單薄的衣服,光著腳在冰上行走,卻和穿著鞋的士兵走得一樣好。他從小注意鍛煉身體,體格強健,這為他行軍作戰置若等閑、奮不顧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國人才,蘇格拉底潛心研究哲學並積極從事教育工作。
在他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出於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並有自己的教育理論。但是他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那麼他在哪裡施教呢?他怎麼施教呢?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當時的其他教師——智者,是收取學費的,他們以當教師作為賺錢的手段,而蘇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學費的,他是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義務教師,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蘇格拉底對教育的意義、目的、內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決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才行。
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伯里克利死後,雅典由於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化,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家領導人都用抓鬮或抽簽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為了培養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關於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最後,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只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他母親是產婆,他藉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盧梭、布魯納等人提倡的「發現法」,也明顯受到蘇格拉底方法的啟發。
由於蘇格拉底堅持真理、主持正義,經常批評雅典統治階層的腐敗,甚至批評一些最高領導人,因而遭到他們的忌恨。在他70歲的時候,他被雅典的統治者以「不敬神」「腐蝕青年」為罪名判處死刑。他的學生和朋友們多次勸他逃離雅典,並為他安排了萬無一失的逃跑計劃。但他堅決拒絕。他認為,盡管加給他的罪名純屬誣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應該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來看望他的學生和親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卻鎮定自若,談笑依舊,最後從行刑官手裡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從容赴死。
蘇格拉底雖是古希臘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沒有留下,我們只能從他的學生如柏拉圖、色諾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這一點頗像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沒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們將他一生的言行整理、匯集成《論語》這部著作,我們今天也無從知道孔子的活動和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