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家法治6

法家法治6

發布時間: 2021-02-14 04:43:44

⑴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現在的「以法治國」有何不同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講究「以刑去刑」版「輕罪重罰權」
假如你偷了東西,就有可能被砍頭,如果你殺了人或是更嚴重的罪,就會被腰斬.
和現在的「以法治國」 有很大區別,一個是用重罪來威懾人們,一個是用一個適當的刑罰來給予告誡.
至於中央集權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淵源.法家也正是將一切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讓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來威懾人他人,以達到懲罰威懾他人的作用.
而現在的「以法治國」更多的是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也讓那些違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應的處罰,以與警示.

⑵ 古代法家的法治觀念是什麼

法家的基本考慮,乃是君王如何使用「法」這個手段去最有效地控制、役使、驅趕、壓榨人內民,使之最大限度地滿容足統治者單方面的要求。至於臣民有什麼權利則絕對在他們的視線之外。如果給出邏輯定義,那就是:中國古代法家的『法』是為最有效率地役使人民,去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意願而制定出來的不受制約、不容非議的一系列政令」。

正因為它著眼於為統治者的意志服務,徹底無視人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它不具備雙向的社會契約的性質,完全是單向強迫命令,既毫無制約,又不容非議,更沒有「雙方協商解約」的可能。這才會有秦法因毫無制約而越訂越苛,最後弄到「偶語棄市,道路以目」的極端地步(兩人在公眾場合對話就犯了死罪,因此熟人在路上遇到只能行注目禮),使得連忍耐力天下第一的中國百姓都忍無可忍,讓「失期當斬」的陳勝吳廣橫下一條心,決定「等死,死國可乎?」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顛覆秦王朝。

⑶ 法家經典有哪幾部有關於法律的嗎

法家之所以成為「法」家是因為它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
他們以主張「內以法治國」的「容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但是法家也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

體現法家思想的法律法典最著名的應該是《法經》。
另外商鞅變法也蘊含了很多法家的治國理論。
但其只是受其思想影響,並非法家諸子的思想理論產物。
法家的經典著作有:韓非子的《韓非子》 商鞅的《商君書》 申不害的《申子》

⑷ 法家和西方「法治」到底有何區別

法家和西方「法治」到底有何區別?有本質差別,兩者的基本精神和著眼點完全背道而馳。
法家的基本考慮,乃是君王如何使用「法」這個手段去最有效地控制、役使、驅趕、壓榨人民,使之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單方面的要求。至於臣民有什麼權利則絕對在他們的視線之外。如果給出邏輯定義,那就是:「法家的『法』是為最有效率地役使人民,去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意願而制定出來的不受制約、不容非議的一系列政令」。
正因為它著眼於為統治者的意志服務,徹底無視人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它不具備雙向的社會契約的性質,完全是單向強迫命令,既毫無制約,又不容非議,更沒有「雙方協商解約」的可能。這才會有秦法因毫無制約而越訂越苛,最後弄到「偶語棄市,道路以目」的極端地步(兩人在公眾場合對話就犯了死罪,因此熟人在路上遇到只能行注目禮),使得連忍耐力天下第一的中國百姓都忍無可忍,讓「失期當斬」的陳勝吳廣橫下一條心,決定「等死,死國可乎?」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顛覆秦王朝。
西方法治則與此截然相反,其基本出發點是所謂「個人本體主義」(Indivialism)。一言以蔽之:西方法治是為保障個體基本人權而訂立的一整套社會契約。
人權有著政治、經濟、思想、言論等多側面的內涵。民主社會的基本假設,就是認定個體的這些基本權利是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為了從制度上保障這些基本權利,便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保護私有財產、個體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諸如遊行、集會、罷工、言論、結社自由等等。由此可見,它的重心和法家完全不同,著重於保護人民而不是為統治者的意願服務。
隨著時代進步,人類對人權的理解越來越深化,標准越來越高,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昔日不以為惡者,今日卻成了不能容忍的惡法。過去人權只適用於白人,後來開始擴展到有色人種,於是過去制定的一系列種族歧視法律便成了惡法而被廢除。又如50年代同性戀還被視為犯罪,如今這種法律只會被社會視為對基本人權的粗暴踐踏,是不折不扣的惡法。

⑸ 為什麼法家的法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因為法家所代表的基本立場是,權力生出法律,所有法律都是皇帝的命令。

在法家看來,維護皇帝的權威不受任何損害,是保持社會政治秩序穩定的關鍵所在。法家對國家權力採取某種程度上的神化立場,其所構造的所有法律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尤其是為了確立和維護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樣的法律當然難以保障民眾的自由和尊嚴。

因此,實際上這樣的法律很難保障民眾的自由和尊嚴。法家崇拜權力,權力永遠超越法律,知法守法只是針對老百姓而言的,權力則高高在上,可以任意悔法造法。「法治」、「法家」雖只一字之別,但卻差之千里。韓非說:「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而境內卑賤莫不聞名知也,用術則親愛習近莫之得聞也,」

法家理論的缺陷之一在於其過於誇大法律的力量,以至於否定道德教化的力量,這以韓非所謂「務德而不務法」最具代表性。法家理論的缺陷之二在於其過於相信輕罪重刑(或謂輕過重罰)的威懾力,以至於喪失了最低限度的人道原則。法家理論的缺陷之三在於其對和諧的理解僅僅限於社會治理的層面,即官民普遍守法而形成一種穩定的社會秩序。

由此可證,法家的法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⑹ 春秋時期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http://ke..com/view/22147.htm#7

⑺ 法家的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

「依法治國」的「依」是依從、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從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人們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以法治國」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國」就是要求把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由統治者來使用;以法治國則更多的強調人的因素,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統治者將法律作為個人專斷、獨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國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國則體現法律至上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

「以法」者,是位高權重者將「法」作為一種手段去治理別人,不治自己。即韓非子所謂「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別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國,要求的是在治國中國家必須依法。
以法治國,是國家以法律作為武器管理國家。

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⑻ 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禮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家中的法治是主張,俢建法律,用法律統治管理百姓,儒家禮治主張用禮儀規范人的行為,看似沒有關系。實則,在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往往禮法結合,進行通知。二者在實際應用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⑼ 法家的治國之道

為了適應新的政治形勢,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國之道,他們自以為是立於不敗之地的。照他們所說,第一個必要的步驟是立法。韓非寫道:「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韓非子·難三》)通過這些法,告訴百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法一經公布,君主就必須明察百姓的行為。因為他有勢,可以懲罰違法的人,獎賞守法的人。這樣辦,就能夠成功地統治百姓,不論有多少百姓都行。
關於這一點,韓非寫道:「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韓非子。顯學》)
君主就這樣用法用勢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張的那樣,自己作出榜樣,或是通過個人的影響來統治。
可以辯論的是,像這樣的程序也並不真正是愚人就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立法的材能和知識,還需要督察百姓的行為,而百姓又是很多的。對於這種反對意見,法家的回答是,君主不需要親自做這一切事,他只要有術,即用人之術,就可以得到適當的人替他做。
術的概念,饒有哲學的興趣。它也是固有的正名學說的一個方面。法家用術這個名詞表示的正名學說是「循名而責實」(《韓非子·定法》)。
「實」,法家是指擔任政府職務的人。「名」,是這些人的頭銜。這些頭銜指明,擔任各該職務的人應當合乎理想地做到什麼事。所以「循名而責實」,就是責成擔任一定職務的人,做到該職務應當合乎理想地做到的一切。君主的責任是,把某個特殊的名加於某個特殊的人,也就是把一定的職務授予一定的人。這個職務的功能,早已由法規定了,也由其名指明了。所以君主不需要,也不應該,為他用什麼方法完成任務操心,只要任務完成了,完成得好,就行。任務完成得好,君主就獎賞他,否則懲罰他,如此而已。
這里或許要問,君主怎麼知道哪個人最適合某個職務呢?法家的回答是,也是用術就能知道。韓非說:「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韓非子·二柄》)照這樣來處理幾個實際的例子,只要君主賞罰嚴明,不稱職的人就再也不敢任職了,即使送給他也不敢要。這樣,一切不稱職的人就都淘汰了,只剩下稱職的人擔任政府職務了。
不過還有這個問題:君主怎麼知道某個「實」是否真正符合他的「名」呢?法家的回答是,這是君王本人的責任,他若不能肯定,就用效果來檢驗。他若不能肯定他的廚子手藝是不是真正好,只要嘗一嘗他做的餚饌就解決了。不過他也不需要總是親自檢驗效果,他可以派別人替他檢驗,這些檢驗的人又是「實」,又嚴格地循其「名」以責之。
照法家如此說來,他們的治國之道真正是即使是愚人也能掌握。君主只需要把賞罰大權握在手裡,這樣進行統治,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賞、罰,韓非叫做君主的「二柄」(同上)。二柄之所以有效,是由於人性趨利而避害。韓非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韓非子·八經》)
韓非像他的老師荀子一樣相信人性是惡的。但是他又與荀子不同,荀子強調人為,以之為變惡為善的手段,韓非則對此不感興趣。在韓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來,正因為人性是人性的原樣,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國之道,是建立在假設人性是人性的原樣,即天然的惡,這個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設人會變成人應該成為的樣子,即人為的善,這個前提上。

⑽ 關於中國古代法家法治觀的如下表述正確的是

關於中國古代法家法治觀的如下表述,正確的是
A.法家主張以法為本,垂法而治
B.法家主張以刑去刑,嚴刑峻法
C.「一刑」主張即現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D.法家贊同德輔刑主論
答案:AB~

熱點內容
安徽省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 發布:2025-07-01 09:00:24 瀏覽:944
山西省職工勞動權益保障條例 發布:2025-07-01 09:00:16 瀏覽:772
吉林省律師網 發布:2025-07-01 08:55:17 瀏覽:75
司法考試商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7-01 08:46:11 瀏覽:335
打架自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1 08:43:33 瀏覽:669
法學院領導 發布:2025-07-01 08:43:29 瀏覽:508
設港國安立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1 08:42:51 瀏覽:159
河北省行政處罰條例 發布:2025-07-01 08:42:37 瀏覽:253
五金一費合同法 發布:2025-07-01 08:33:29 瀏覽:333
民法典制度與創新 發布:2025-07-01 08:28:25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