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立法柱
Ⅰ 孔子為什麼對子產推崇備至子產都做過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英雄輩出。各種各樣的人才在這個時代涌現,在齊國有幫助齊桓公成功成為春秋首霸的管仲,以及擁有識人之明的鮑叔牙,在魯國有幫助魯庄公擊敗強大齊軍的曹劌,在吳國有著名的伍子胥和孫武,越國有范蠡和文種,秦國有百里奚,楚國有孫叔敖。
在內政方面,子產擁有著識人之明,他總是能夠選舉出優秀的人才使他們得以在合適的位置發揮出他們應有的作用。而子產又不是一個喜歡獨斷專行的人,所以每次要作出決策或是需要人具體去執行的時候,他都會去找到那一項事務最合適的人選,或是與其商討,或是直接委以重任,所以,子產當政時決策和執行都很少有失誤的時候。
子產不僅內政治理的有聲有色,對於外交,他也充分表現了身為一個小國如何在大國之間周旋的智慧。前文我們就已經提到了,鄭國因為身處晉國和楚國之間,根本無法完全擺脫兩國的影響,所以子產選擇在兩國之間左右逢源,盡力保障本國利權,而又不至於被大國欺凌。他會為了減少鄭國對晉國的貢奉毅然執行晉國執政者;也能通過外交手段解決楚國以軍隊來迎親所造成的威脅;甚至為了維護本國尊嚴,敢於在訪問晉國時毀壞晉國的賓館。子產在外交方面的氣度和能力,以及依禮而行的作風,使得他在諸侯間飽受贊賞。
子產作為鄭國執政者,被孔子贊嘆為國家的柱石。在他執政鄭國期間,一年時間,就使得浪盪子弟不再游手好閑,老年人不再需要手提負重,兒童也不再需要下田耕種;第二年,市場的買賣回歸公平,不再故意抬高物價;第三年,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年農民收工敢把農具房子田地不帶回;五年,不再強制服兵役,並簡化了喪葬禮儀,不再強制。當他去世後,鄭國的年輕人失聲痛哭,老人竟哭的像個孩子,表示,子產去世後,老百姓將來還能依靠誰?百姓自發地選擇摘下身上的珠玉,到民巷聚眾痛哭三個月以紀念子產,全國的娛樂都暫時停止。
Ⅱ 古文解釋翻譯
(傳三十·十三)鄭國的子皮把政權交給子產,子產辭謝說:「國家小而逼近大國,家族龐大而受寵的人又多,我不能治理好。」子皮說:「虎率領他們聽從,誰敢觸犯您?您好好地輔助國政吧。國家不在於小,小國能夠事奉大國,國家就可以不受逼迫了。」子產治理政事,有事情要伯石去辦,贈送給他城邑,子太叔說:「國家是大家的國家,為什麼獨給他送東西?」子產說:「要沒有慾望確實是難的。使他們都滿足慾望,去辦他們的事情而取得成功。這不是我的成功,難道是別人的成功嗎?對城邑有什麼愛惜的,它會跑到哪裡去?」子太叔說:「四方鄰國將怎麼看待?」子產說:「這樣做不是為了互相違背,而是為了互相順從,四方的鄰國對我們有什麼可責備的?《鄭書》有這樣的話:『安定國家,一定要優先照顧大族。』姑且先照顧大族,再看它歸向何處。」不久,伯石恐懼而把封邑歸還,最終子產還是把城邑給了他。伯有死了以後,鄭簡公讓太史去命令伯石做卿,伯石辭謝。太史退出,伯石又請求太史重新發布命令,命令下來了再次辭謝。像這樣一連三次,這才接受策書入朝拜謝。子產因此討厭伯石的為人,但擔心他作亂,就讓他居於比自己低一級的地位。
子產讓城市和鄉村有所區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田土四界有水溝,廬舍和耕地能互相適應。對卿大夫中忠誠儉朴的,聽從他,親近他;驕傲奢侈的,推翻他。豐卷准備祭祀,請求獵取祭品。子產不答應,說:「只有國君祭祀才用新獵取的野獸,一般人只要大致足夠就可以了。」豐卷生氣,退出以後就召集士兵。子產准備逃亡到晉國,子皮阻止他而驅逐了豐卷。豐捲逃亡到晉國,子產請求不要沒收他的田地住宅,三年以後讓豐卷回國復位,把他的田地住宅和一切收入都退還給他。子產參與政事一年,人們歌唱道:「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財物稅,丈量我的耕地而徵收田稅。誰殺死子產,我就幫助他。」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產教誨;我有土田,子產使之增產。萬一子產逝世誰來接替他呢?」
Ⅲ 為什麼說子產 鑄刑書 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概況:
公元前536年3月(陰歷),鄭國執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徵諸侯權位的金屬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
《左傳·昭公六年》記載「"三月,鄭人鑄刑書」。
中國夏商與西周的法,是一種完全依附於禮的法。叔向反對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個爭論不止的話題。晉國的叔向卻寫信給子產說:「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征於書」,「棄禮而征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叔向是反對把法律明文公布出來,反對把法律從禮教中獨立出來,他認為,人們一旦知道了刑書的條文,就不會再看重道德,遵守禮儀,而是會去「征於書」,去鑽法律條文中的空子。而且刑書一旦公布,人們就可以知道官員審判案件時是否合理合法,這樣,社會輿論就會對官員產生一股強大的監督力。這些嚴重侵害貴族利益的新事物,在叔向眼中都是不可容忍的。他所代表的是那些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奴隸主貴族進行判斷的時候,往往會標榜自己是遵從「禮」的原則,自己是以禮治國,依禮治國。在他看來,從內容上看是因為子產的刑書完全背離了"禮"的制度。
意義:
鑄刑書,公布成文法,開創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公布成文法活動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中國法律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法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勝利,是春秋時期社會變革的深刻反映。
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發生巨變的時期,舊的奴隸制度逐漸瓦解,而新的封建制度則悄然興起。各諸侯國為了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謀求生存,不約而同地開始試行新的統治方法。而創建以成文法為主體的法律體系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
自鄭國公布成文法以後,各諸侯國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紛紛效法。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李悝在魏國主持變法時期編制的《法經》。在當時這個年代,《法經》的制定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當時的一部成文法,更是一部擁有完整成文法典新體系的一部成文法,成為後世創建法典的藍本。不論是之後秦國的商鞅變法,還是漢朝的法典編纂和制定,都或多或少地繼承了《法經》的思想。
由此可見,當時所進行的法制改革是十分成功的。從法制改革這一方面,折射出了整個社會進行著的歷史巨變。
第二,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對貴族階級的特權進行了限制。
西周時期,「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做法曾一度十分流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貴族階級權利的削弱,特別是到了商鞅變法的時代,「法不阿貴」的原則逐漸取代了原先的做法,使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勞的尊貴者的違法行為也要依律斷罪,不宥不赦。
雖然這遭到了奴隸階級的強烈反對,這也反映了刑鼎法律是對全社會全體公民一視同仁的。這不僅是對貴族階級特權的限制,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體現。
第三,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結束了法律高深神秘的狀態,使法律走向了公開化,打破了貴族階級對司法的壟斷,是我國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進步。
西周時期採取的「臨時議制」是典型的不公布成文法的制度,所謂「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不公布成文法,民眾就無法知曉什麼時候犯了法,什麼時候沒犯法。這樣,首先一點,制定的法律無法很好地實施。第二,也使法律在民眾眼裡顯得很神秘,使法律在人民中產生一種距離感。
韓非子對法律的定義是:「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與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1]制定的成文法,就是要公布以使民眾知曉,讓他們「知所避就」,以便在實踐中按法律的要求行事。
另外,「臨時議制」在進行審判時,由於是少數貴族階級掌握著司法審判權,難免會造成審判的不公。如果犯罪嫌疑人是這些審判者的親屬或者友人,很難說審判者會不會給予一定的偏袒。當然,在公布成文法的制度下也不能說這種情況就不存在了。但是,在民眾把法當成上天意志的時代,審判者至少可以在這么做的時候對自己說:「反正百姓也不知道,我為什麼不能徇私一下呢?」
第四,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對傳統法律觀念、傳統法律制度以及傳統社會秩序的一種否定。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與政治的迅速變化使得傳統禮制瓦解,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傳統的法律觀念和傳統法律制度也隨著成文法的公布而逐漸被否定。
商代的神權法統治把君主與神聯系在一起,商王獨享天命,擁有絕對的權威。在制度上,也發展出了保障這種獨占性的制度,如聆聽天意的祭天儀式,只能由商王一個人進行,然後由商王告知於臣民大眾,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維護商王秉承天命的制度,也是一個有效的把商王的意志轉化為上帝意志從而獲得神聖權威性和普遍服從性的制度。在法律方面也是如此。
到了西周,西周的統治者從殷商的滅亡中吸取了教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勞動人民反抗力量的強大,使他們感到單純依靠神權不足以維系其統治,還必須重視人事,重視民心向背,珍惜天命,不再使其轉移。於是,西周開始實行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開啟了神權法走向世俗的道路。
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在西周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可以說,這一定程度上是對神權法的否定。在他主持的鄭國變法中,第一次出現了「法治」的思想。
第五,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標志著法律觀念和法律技術的進步。
春秋以前,不僅沒有成文法典,而且法律的編纂十分混亂,無法構成系統的法典。直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開展法典的編纂活動,出現了不少比較系統的、完整的法典。這些早期的成文法典不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可以看到當時最先進的立法技術,而這些法律技術比起前朝,已有了不小的進步。在以《法經》為例。《法經》有六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這些篇目中,不僅有關於政權穩定、人身安全、審判、斷獄、追捕罪犯的法律;還有相當於現代刑法典中分則和總則部分的法律。由此可以看出,《法經》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法典,它的制定,標志了中國的立法技術走向成熟。
第六,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為戰國時期及以後的封建成文法的發展與完善積累了經驗。並標志著以封建社會關系為內容的成文法律體系開始走向中國法律的歷史舞台。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使得一些法學家的思想得以貫徹實施。受前人的影響,更多的學者參與到完善成文法的隊伍中。法家就由是這樣一批學者組成的,形成與戰國時期的學術派別。其前期代表有: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等。李悝,就是那位《法經》的編纂者。商鞅繼承了李悝的思想,主持了秦國的變法,使秦國走向了國富民強的道路,並最終一統天下。
綜上所述,春秋時期制定成文法不僅打破了傳統觀念,使法律在民眾中普及;更為封建成文法的發展與完善積累了經驗,在中國漫長的法制史中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Ⅳ 「古之遺愛也」出自哪首詩
「古之遺愛也」出自左丘明《左傳·子產論政寬猛》: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Ⅳ 子產論政寬猛讀後感
子產論政寬猛讀後感
供參考
子產執政二十年,內政外交都政績卓著。「寬猛相濟」的主張是他首先提出來的,對後世影響很大。他所說的「猛」,實際是為了預防犯罪,重點還是「寬」,所以得到孔子的贊賞。其實,事物本來是錯綜復雜的,寬與猛都不是絕對的而是互相滲透的,無論立法執法,都應斟酌情理,寬嚴結合。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對聯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是對本文的補充。現代詩人流沙河又改為「不遵憲,即寬嚴皆誤」,更說到點子上了。
全文通過子產授政、大叔用寬以及孔子的評價,闡明了為政應當「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的觀點。這種觀點既是鄭子產執政二十多年內政外交的經驗總結,也是先秦儒家對歷史政治統治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提煉。後來,它便成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 文章觀點鮮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善於運用通俗淺顯的比喻說明深刻的道理;善於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刻畫人物性格特徵,塑造了子產、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頗具文學色彩的歷史短文。
《子產論政寬猛》是春秋時期創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全文通過子產授政、大叔用寬以及孔子的評價,闡明了為政應當「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的觀點。這種觀點既是鄭子產執政二十多年內政外交的經驗總結,也是先秦儒家對歷史政治統治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提煉。後來,它便成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 文章觀點鮮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善於運用通俗淺顯的比喻說明深刻的道理;善於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刻畫人物性格特徵,塑造了子產、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頗具文學色彩的歷史短文。
Ⅵ 子產論政寬猛的作品解讀
子產執政二十年,內政外交都政績卓著。「寬猛相濟」的主張是他首先提出來的版,對權後世影響很大。他所說的「猛」,實際是為了預防犯罪,重點還是「寬」,所以得到孔子的贊賞。其實,事物本來是錯綜復雜的,寬與猛都不是絕對的而是互相滲透的,無論立法執法,都應斟酌情理,寬嚴結合。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對聯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是對本文的補充。現代詩人流沙河又改為「不遵憲,即寬嚴皆誤」,更說到點子上了。
Ⅶ 誰有往年的《中國法律思想史》自考試題啊
2005年7月全國自學考試中國法律思想史試題_自考真題庫(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西周時期,使神權法思想發生重大變化的思想命題是( )
A.天命無常 B.致天之罰
C.以德配天 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級制的核心是( )
A.分封制 B.世卿世祿制
C.嫡長繼承製 D.君權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當時反對最為激烈的是晉國的( )
A.韓非 B.鄧析
C.公孫僑 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是( )
A.禮 B.仁
C.政 D.德
5.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天志 B.尚賢
C.功利 D.兼愛
6.下列各項,不屬於道家法律思想的是( )
A.無為而治 B.道法自然
C.提倡人定法 D.絕聖棄智
7.法家將君主掌握政權和駕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為( )
A.法 B.術
C.勢 D.道
8.東漢第一個從理論上系統清算和批判讖緯神學的思想家是( )
A.仲長統 B.劉秀
C.王充 D.董仲舒
9.最早提出「禮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禍亂的根源」的魏晉玄學家是( )
A.阮籍 B.嵇康
C.王弼 D.鮑敬言
10.在唐代,集中批判「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論的思想家是( )
A.韓愈 B.白居易
C.魏徵 D.柳宗元
11.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有治人,無治法 B.無為而治
C.存天理,滅人慾 D.德禮政刑
12.在丘浚看來,「明刑弼教」是刑罰的( )
A.一般價值 B.普通價值
C.特殊價值 D.根本價值
13.張居正提出「聖王殺以止殺,刑期無刑,不聞縱釋有罪以為仁也,」因此寬容犯罪是( )
A.王者之政 B.聖王之仁
C.姑息之愛 D.明刑弼教
14.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導原則是耶律楚材起草的( )
A.《大扎撒》和《便宜十八事》 B.《陳時務十策》和《大扎撒》
C.《元史刑法志》和《大扎撒》 D.《便宜十八事》和《陳時務十策》
15.「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主張與下列先秦哪位思想家的觀點正好是相對( )
A.管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
16.提出「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主張的思想家是( )
A.王夫之 B.顧炎武
C.黃宗羲 D.張居正
17.魏源抵禦西文列強侵略的思想是( )
A.民主議政 B.師夷長技以制夷
C.更法,改圖 D.廣收人才
18.「天下為天下之天下」的主張出自( )
A.龔自珍 B.林則徐
C.曾國藩 D.魏源
19.太平天國最具發展資本主義傾向的綱領性文件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原道救世歌》
C.《資政新篇》 D.《十款天條》
20.在張之洞看來,經術中之「最著者」是( )
A.禁止刑訊 B.親親之義、男女之別
C.改良監獄 D.刑罰平,結民心
21.「戊戌變法」的主要目的在於( )
A.求強求富 B.改革舊律
C.共和革命 D.救亡圖存
22.「議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說法直接體現的法律顧問思想是( )
A.君主立憲 B.民主政治
C.三權分立 D.變法維新
23.在康有為看來,「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而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正是( )
A.大同 B.苦道
C.欲 D.私
24.《大同書》中提出致刑措、達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於( )
A.設議院 B.開國會
C.去九界 D.行立憲
25.在梁啟超的觀點中,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體( )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 D.部分相同
26.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後,觸發了哪兩派之間的激烈斗爭?( )
A.改良派與禮教派 B.革命派與禮教派
C.禮教派與法理派 D.洋務派與法理派
27.在建立君主立憲 、實行三權分立的問題上,康有為著重探討的問題是建立( )
A.代議機構 B.司法機構
C.行政機構 D.憲法機構
28.近代中國歷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貴有其人」主張的思想家是( )
A.孫中山 B.梁啟超
C.張之洞 D.沈家本
29.孫中山把民生主義歸納為解決哪兩大問題?( )
A.土地和人力 B.資本和土地
C.人力和物力 D.資本和物力
30.章太炎系統闡述他對代議制的意見的文章是( )
A.《革命之道德》 B.《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C.《代議然否論》 D.《與馬良書》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西周「禮治」的基本原則有( )
A.男女有別 B.親親
C.長長 D.友友
E.尊尊
32.管仲提出的「國之四維」包括( )
A.義 B.信
C.恥 D.廉
E.禮
33.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內容包括( )
A.斷案當「以情求之」,不以刑訊為然
B.提高審判效率,勿使滯留
C.確立君主最高權威
D.強調宗室與外戚的區別
E.根據犯罪具體情節,區別對待
34.在王夫之的思想中,「三代久安長治」的主要法度包括( )
A.封建 B.郡縣 C.井田
D.肉刑 E.君仁
35.在清末禮法之爭中,沈家本為反駁禮教派,主要寫了下列哪幾篇文章?( )
A.《陳修訂大旨折》 B.《書勞提學新刑律草案說帖後》
C.《答戴尚書書》 D.《論國家主義與家族主義之區別》
E.《法學盛衰說》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令順民心
37.惟仁者宜在高位
38.三綱五常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巨之與君,名異而實同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7分,共21分)
41.簡述管子改良周禮的主要內容。
42.簡述荀子「有治人無治法」的思想。
43.簡述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法律思想。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44.試論《唐律疏議》的法律思想及其歷史意義。
45.試述沈家本的資產階級法治主張及其意義。
http://www.stsj86.com/zikaoshitishijuan/falv/6199.htm
Ⅷ 子產治鄭是什麼意思
子產一貫主張以德服民,立法、執法必須嚴格,不得徇私舞弊。這樣任回何人都不敢答以身試法。就連先賢孔子都對他十分贊賞。公元前522年,子產去世了。鄭國上下百姓都痛哭不已,為他送葬。這也充分肯定了子產對於鄭國百姓和國家的貢獻。子產為政也是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在魯襄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43年,子產在鄭國當了執政大臣,他推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整頓國家政治秩序,在當時是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對,但經過一段時間後,證明了政策是正確的,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子產也受到人們的稱贊。
Ⅸ 漢文化的哲學
在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諸侯們互相討伐,促成了中央集權制度的萌芽。中國的知識份子或探討救世的學問,或發明各種學術以利諸侯爭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年代。那時期產生的各學術,總稱為諸子百家。以下為對中國產生最重要影響的三大學派。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系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熏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先秦法家主要分為齊法家和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1]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2]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隋書·經籍志》列出的法家經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書》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韓非子》二十卷、、《新書》三卷、《正論》六卷、《法論》十卷、《政論》五卷、《阮子正論》、《世要論》十二卷、《陳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難論》五卷。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
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於,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他在政治上採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於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任蘭陵令(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慎到、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
道家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統,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3][4]
道家哲學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11]所以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由此道家黃老派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並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為、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派認為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借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態度。另外,老莊派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以實現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以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時,老莊派還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法於陰陽,以朴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而楊朱派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時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觀∶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
人生觀∶黃老道家主張因循萬物,身國同治,老莊派主張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鄭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劉向所整理之《列子》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而成八篇之數,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
老子的弟子,與卜商子夏同時,而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後的偽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確證是先秦學說思想無疑是中華文明正源。
Ⅹ (中國法制史)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關注點在哪裡(框架)
學習目的與要求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社會變革時期,中國法制在此時發生了重大轉變。學習本章,重點把握法律變革問題,理解春秋時成文法的公布及戰國時期的變法兩方面內容。
課程內容
第一節春秋時期成文法的公布
一、立法活動
楚國、晉國、鄭國的立法活動;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二、成文法的公布引起的爭論
叔向和孔子對公布成文法的異議。
三、成文法公布的意義
法的公開成為歷史潮流;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漸打開;為新的封建製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國法學伴隨成文法的公布而初步萌芽,私家法律教育逐步興起。
第二節戰國時期的變法
一、法制指導思想
厲行法治;法律公開;輕罪重罰。
二、《法經》
制定;內容;歷史地位與影響。
三、商鞅變法
背景;主要內容;意義。
考核知識點
楚國、晉國、鄭國立法活動的概況;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鄭國、晉國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爭論;成文法公布的意義;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現;《法經》的制定、內容、歷史地位與影響;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意義。
考核要求
一、春秋時期的立法活動
1.識記:楚國、晉國、鄭國的立法活動。
2.領會: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二、春秋時期成文法的公布引起的爭論
領會:鄭國、晉國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爭論。
三、春秋時期成文法公布的意義
領會:成文法公布的意義。
四、戰國時期法制指導思想
領會: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現。
五、《法經》
領會:《法經》的制定、內容、歷史地位與影響。
六、商鞅變法
識記: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