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法理學的論文

法治法理學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26 00:01:28

⑴ 法理學的論文怎麼寫

法理學的論文
多少字,視情況而定,早的話5天足有可出

⑵ 有法理學的小論文借鑒借鑒嗎

法理的小論文(論述題),表面上看,可以論述的自由度大,又沒有標准答案。好像無從准備。在考場中有限的時間內寫出漂亮的小論文並不容易。在平時准備時可以總結出有效的答題步驟(模板)。

首先,我們要明白以下幾點:
1.論述題是一種典型的應試型題目,其規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題目,完全可以理解成考試經常見到的供材料作文。其考查的觀點明顯的隱含的隱藏在材料中,因此閱讀材料時注意提煉觀點。
2.我們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讓閱卷老師在短短的時間內給我們一個理想的分數,而不是其他。這樣短的時間,閱卷者只能是去尋找題目所要求的有效信息。這樣一來,如何將最有效的信息明確無誤地提供給閱卷者,就是考生遵循模板式答題技巧所要達到的目標。
3.模板式訓練的目的是有效縮短答題時間,避免因為時間不夠用而做不完題目。在訓練中,我們可以嘗試把論述題變成「填空題」,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答題並取得理想的分數。

其次,我們把一篇文章分成五個段落,可能會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段 原材料概述,提出文章總的觀點。
第二段 主要概念的界定。為什麼會提出這個觀點?——原因的分析:邏輯的或理論的。(析概念,寫原因)
第三段 從正反兩面論述提出這個觀點的好處和壞處。(如何好,如何壞)
第四段 如何做到這樣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怎樣做,注意點)
第五段 總結和提升全文觀點。

第三、因此,對論述題的訓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文章結構訓練(模板式答題法),要求考生熟練模板的每一部分結構。這種訓練不需要太多的時間,一般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就可以徹底掌握。
2.文章提綱訓練(五段式提綱),通過訓練快速把握題目所蘊含的真正法學觀點。需要提醒考生注意,論述題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的基本法學素養。
3.卷面整潔訓練(湊字數能力訓練)。由於考試題目中有字數的規定,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每一個段落的字數限制。要控制總的字數。字數太少的話,會給閱卷老師以字數不足的印象;而字數太多,又會浪費你太多的答題時間,也容易造成卷面結構的不均衡。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卷面的整潔,寫字不求漂亮,但一定要一筆一畫地去寫。還要注意千萬不要隨意修改,寧可錯了的字不改動,也不要弄臟了卷面,更不可以大面積地修改。
4.法學專題訓練(應試法言法語)。論述題的語言是與大家平時的法學素養息息相關的,總的來說靠的是日常的積累。但對於考試來說,可以去記憶些「法律格言」,不要多,30條就足夠用了。另外,一定要注意在文章中避免用極端的語言,而要以客觀、平實的語言來反映你的觀點。

第四、以一遍司法考試的論述題為例分析:
(西政的法理小論文與司法考試卷四論述題比較象似,可以作為參照)
這是2005年考試論述題,也可以使大家理解模板式答題技巧的奧妙。

2005年司法考試卷四第八題(本題25分):

英美法系國家實行判例法制度,法官的判決本身具有立法的意義,並對以後處理類似案件具有拘束力。我國主要以成文法律及司法解釋作為審判案件的依據,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也通過公布案例指導審判實踐。請圍繞「判例、案例與司法解釋」談談你的看法。

答題要求:

1.在分析、比較、評價的基礎上,提出觀點並運用法學知識闡述理由;

2.說理清楚,邏輯嚴謹,語言流暢,表達准確;

3.字數不少於500字。

【答題思路】

這是一道有關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特點對比的題目,屬於自由評論式的論說文。它考查的重點是考生對於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的優缺點的認識,但千萬注意不要做成一道簡答題,僅僅解釋什麼是大陸法系,什麼是英美法系,這樣分數肯定是很低的。論述必須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

簡單分析後,我們會發現,它能談的觀點就三個,根本不用大家過多思考。一是贊同英美法系而排斥大陸法系;二是贊同大陸法系而排斥英美法系;三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各有其優缺點,並正在互相學習和融合。只有選定一個觀點,全面闡述即可,但觀點要鮮明,切忌「立場不堅定」。

對於論述題擬個標題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有的考生害怕寫跑題了而不寫題目,這是不可取的。如果怕跑題的話,可以寫出籠統的題目:如《淺議「判例、案例與司法解釋」》、《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之對比》、《有關「判例、案例與司法解釋」之我見》等;當然也可以直接寫出自己的觀點如《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相互融合》等。

為了保證寫作時卷面的整潔,一定要先列出一個簡要的寫作提綱,比如:

淺議「判例、案例與司法解釋」

第一段(129字) 抄原文,提觀點——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某種走向融合的趨勢。

第二段(268字) 析概念,寫原因——什麼是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釋?我國古代就有融合的實證。

第三段(350字) 如何好,如何壞——法律必有漏洞,判例可做補充;成文法的滯後性。

第四段(135字) 怎樣做,注意點——美國、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

第五段(88字) 喊口號——借鑒但不照搬。

【範文賞析】

淺議「判例、案例與司法解釋」

英美法系國家實行判例法制度,法官的判決本身具有立法的意義,並對以後處理類似案件具有拘束力。我國屬於大陸法系,主要以成文法律及司法解釋作為審判案件的依據,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也通過公布案例指導審判實踐。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某種走向融合的趨勢。(抄原文,提觀點)
判例是指對以後的審判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院判決,具有造法功能,是英美法系國家重要的法律淵源。案例可以將其界定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具有指導審判實踐作用的個案判決。司法解釋是指司法機關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對有關法律問題所作出的解釋,其中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是規范性解釋。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歷朝歷代的司法改革都是從變法修律開始的,成文法是主要的法律淵源,但這並不代表我國不存在判例制度,秦代的「廷行事」、漢代的「決事比」、宋代的「斷例」都是以成例作為判案依據。因此判例在我國古代的司法體制中是佔有一席之地的。(析概念,寫原因)

拉丁法諺雲:「法律必有漏洞。」這是因為立法者的觀察能力有限,不可能預見將來的一切問題,也不可能所有的法律問題都能在立法上完全體現。當司法活動中遇到法律漏洞、又不能以法無明文規定而拒絕裁判時,怎麼辦?在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是重要的法源之一,因此,可運用判例來補充法律漏洞。新中國成立後,繼續延續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成文法傳統,將制定成文法律、編纂法典作為法治建設的成就,在審判案件時更是將制定法作為審判的唯一依據。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制定法的滯後性弱點日益凸現。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不斷出台司法解釋,以適應形勢的發展,這些司法解釋本身已經具備法律規范的要素,並且實際上也起著法律規范的作用,其在審判實踐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其修正過於僵化的法律條文、實現個案公平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如何好,如何壞)

目前,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已不再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而是呈現出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之勢。例如,美國先後制定了《證券法》、《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破產改革法案》等;又如,日本《裁判所構成法》規定,下級法院必須遵循上級法院的判例;法國行政法則將判例作為其重要法源之一。(怎樣做,注意點)

當前我國也在積極探索判例法制度和成文法適用機制的完善和改革,注重繼續發揮和完善司法解釋機制的作用,注意借鑒但不照搬普通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審判指導制度。(喊口號)

從該例文可以看出,對於應試型的論說文來講,只要弄清了題目要求,就可以輕松地寫出前兩段,也就是提觀點和析概念。後面幾段的寫作就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五、現在,你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試著寫一下輔導班上法理老師發的題中的10道論述題了。最好考前能夠練習完。肯定會用益匪淺的!
例析我校主觀題打分方法
我校考試評卷基本是按采點給分的模式。因此答題貴在「全深兼顧」,見前文《我校研究生考試答題經驗:貴在「全深兼顧」》出自http://874866775.qzone.qq.com/,此處不贅述。以下舉例說明如何采點給分。
一、概念比較題
法律效力和法律實效(5分)
評分標准:
法律效力與法律實效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第一,法律效力指法律具有的約束力和保護力,屬於「應然」范疇;法律實效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的實際實施狀態,屬於「實然」范疇。(1分)第二,法律效力一般強調形式有效性,即法律只要滿足由有權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即獲得約束力和保護力;法律實效一般側重實質有效性,即法律只有在實踐中部分或全部被遵守、執行、適用,才是有實效的。(1分)第三,法律效力是證成法律存在的必要條件;法律實效是對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實施以及實現狀況的一個評價指標。(1分)沒有法律效力的「法」就談不到法律實效問題;但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在實踐中也不一定都有實效。(2分)
二、辨析題[即判斷分析題](判斷命題正誤,並簡要說明理由)
法律價值之間不可能存在沖突(5分)
評分標准:
錯誤(1分)
法律價值本身是一個體系或者系統。(1分)組成法律價值體系的各法律價值並非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每一個價值都有自身相對的獨特性。(2分)多種規定性不同的價值共存,在邏輯上舊有沖突的可能。(1分)
三、簡答題
簡述正義與法律關系的學說並說明通過法律實現正義的基本方法。(10分)
評分標准:
(1)通過立法分配權利以確立正義,使正義要求規范化、明確化。(3分)
(2)通過法律實施,發揮法律的特殊強制性,懲罰費正義行為,促進正義的實現。(3分)
(3)通過公正地解決沖突和裁決糾紛,補償損失以恢復正義。(4分)
四、論述題
結合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論述人類的平等訴求及其法律保護機制。(15分)
評分標准:
法律與平等的一般關系。(4分)
法律將平等權利化。(5分)
法律為平等提供統一標准。(3分)
法律保護被確認的平等。(3分)
五、案例分析題(15分)
位於重慶市主城九龍坡區繁華地帶的一個危舊房改造項目工地中,二百八十戶拆遷房屋已搬遷,僅剩一戶未搬遷。三年多來這里孤獨地聳立著一棟二層小樓,小樓周圍已向下挖空數米。這座像「孤島」一樣的小樓照片在今年三月流傳開來,被網友稱為重慶甚至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釘子戶」。
重慶「最牛釘子戶」的房主楊武、吳蘋夫婦在現身兩天內迅速成名。據了解,夫婦倆要求開發商在原位置給其安置一套面積相同的房子,開發商未答應,並向當地拆遷主管部門提出行政裁定。後雙方協商未果,主管部門向重慶市九龍坡區法院提出司法強拆的申請,法院作出楊武夫婦限期自行搬遷的裁定。
面對裁定,房主吳蘋表示,他們「要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合法財產」;楊武則重回空置兩年、已被斷水斷電的小樓中,掛上國旗,打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橫幅。
某位學者斷言,個人在行使物權時,必須要顧及公共利益。…這個公共利益如何界定…這需出台具體的規定來完善。…在完善之前,根據目前公眾對公共利益的認識,開發商建商業用房,一般來說不屬公共利益范疇,所以,若《物權法》已生效,該「釘子戶」應可勝訴。
另一位學者提出,認為吳蘋一家拒絕拆遷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的觀點是不成立的。舊城改造本來就是一項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而且法院已經作出了裁定,認為拆遷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果吳蘋一家自己不把房子拆掉,那麼就是違法行為。這位學者支持支持強制拆遷,認為法院已經下達了裁定,就要按照(法院的裁定)執行。
兩位學者的意見都是根據物權法作出來的,關於什麼是「公共利益」,他們的認識並不統一。
試根據法律與利益的相關理論和人權理論,談談你對這個案件的中出現的「公共利益」的爭論。
答題要求:
1、運用掌握的知識闡釋你的觀點和理由;2、說理充分,邏輯嚴謹,語言流暢,表達准確;
評分標准:
觀點突出。(4分)
論證充分。(4分)
邏輯嚴謹。(4分)
文字通順。(3分)
六、材料分析題(15分)
案件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後,4299年春末夏初的紐卡斯國。5月上旬,該國洞穴探險者協會的維特莫爾等五位成員進入位於石灰岩洞探險。但當他們深入洞內時發生了山崩。五位探險者發現受困後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
由於洞穴地點地處偏遠,山崩仍在繼續,營救工作非常困難,而在營救過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奪去了十名營救人員的生命。與此同時,洞穴內五位探險者隨身所帶的食物有限,洞內也沒有可以維持生命的動物或植物,探險者很可能會在出口打通前餓死。
在探險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營救終獲成功。但當營救人員進入洞穴後,人們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維特莫爾已經被他的同伴殺掉吃了。
根據四位生還者的證詞,在他們吃完隨身攜帶的食物後,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來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通過抓鬮來決定吃掉誰,因為他身上剛好帶了一副骰子。四位生還者本來不同意如此殘酷的提議,但在危急的情況迫使他們接受了這一建議,最終選定了一種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他們的命運。擲骰子的結果把需要犧牲的對象指向維特莫爾,他於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險者獲救後因營養失調而住院治療。出院後,四位獲救者被指控謀殺維特莫爾。初審法庭經過特別裁決確認上面所述的事實,根據紐卡斯國刑法的規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謀殺維特莫爾的罪名成立,判處絞刑。四位被告向紐卡斯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法院意見:
紐卡斯國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組成,他們分別是特魯派尼、福斯特、基恩、漢迪和唐丁。現在他們的判決將決定四位被告的命運。
特魯派尼首席法官扮演了案情敘述者的角色,這讓他所闡釋的維持初審原判的理由非常簡單。特魯派尼認為,作為民主國家的法官,他的職責就在於根據法律條文的平常含義來做出自己的判決,而不能在立法機構所制訂的法律條文加入自己的價值偏好。刑法規定:「任何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須被判處死刑。」雖然同情心會促使法官體諒被告當時身處的悲慘境地,但法律條文不允許有任何例外。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張推翻初審法院的判決,並為此提出了兩項各自獨立的理由說明。首先,福斯特認為紐卡斯國的刑法並不適用於這些受困於洞穴絕境中的探險者。根據社會契約理論,自然狀態下的人們正是為了在文明社會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國家,這一契約也構成了國家法律的強制力基礎。但在五位探險者受困於洞穴時,現實的困境決定了他們並非處於「文明社會的狀態」,而是處在社會契約論所說的「自然狀態」。在這種自然狀態下,維特莫爾所提出並經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協定就構成了他們的社會契約,也是在本案中應該適用的有效法律。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維持初審法院判決的第二票。基恩法官一開始就說:「我不想討論的問題是關於這些人所作所為的對錯善惡。這同樣是個無關法院職責的問題,因為法官宣誓適用的是法律,而不是個人的道德觀念。」
第四位出場的漢迪法官主張撤銷本案初審的有罪判決,漢迪法官就指出,如果統治者理解民眾的感情和觀念就會帶來仁政。但如果統治者缺乏這種理解,民眾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那麼民眾的常識和意志是什麼?漢迪提出了主流媒體的一個民意調查,「你認為最高法院應該如何處理洞穴探險者?」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寬恕被告或僅給予象徵性的處罰。民眾的態度顯而易見。因為「法庭應該考慮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鑒於四位法官的表決形成2比2的平手,最後出場的唐丁法官的態度就決定了被告的最終命運。唐丁法官最終做出最高法院歷史上沒有先例的裁決:宣布退出對本案的判決。
問題:如果你是第五位法官,你將如何作出判決?
答題要求:
1、在分析、比較、評價的基礎上,提出觀點並運用法理學知識;
2、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評分標准:
對材料的簡要敘述。(4分)
法律與人權相關理論的闡釋。(6分)
論證充分。(4分)
邏輯嚴謹。(4分)
文字通順。(2分)

⑶ 法理學論文題目

  1. 標准論文格式模板
    http://jingyan..com/article/90bc8fc8599d81f653640c83.html

  2. 最新無限免費下載法理學論文題目範文的方法
    http://jingyan..com/article/ca2d939d02d5caeb6c31ce2e.html

  3. 法理學論文題目範文、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等不限量免費下載的方法
    http://jingyan..com/article/f71d6037975e1b1ab741d163.html

  4. 用CNKI中國知網免費入口整本下載論文範文的方法
    http://jingyan..com/article/ff411625cc500712e5823763.html

  5. 通用論文範文的免費不限量下載方法【超實用】
    http://jingyan..com/article/6b182309a808bcba58e1592d.html

⑷ 求法律局限性論文(法理學)

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律在其創制和實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弊端和不足,它是法理學中經常被人關注的一個問題。許多法學專家從法律自身屬性來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其在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歷程,認為法律並非十
全十美,而是有缺陷的,這個事實是法律本身不可避免的。本文擬在法律自身及法律的運行等角度對法律的局限性進行探討,以資實踐。
一、法律創制過程中表現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創制是立法者為分配和協調社會中的各種利益而對人們權利義務進行設定的一種活動。法律的創制以立法者認識社會中的各種利益關系為前提,在認識世界是可知的同時也並不否認世界上存在未知之物,因而,人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只是局限性的正確把握。人對特定的具體事物也只是對其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確的反映。徐國棟教授曾提到法律不周延性。所謂法律的不周延性是指應受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沒有能夠完全被法律所調整。不周延性是法律在認識表現出的量的局限。法律不周延性使得人們只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完善的、良好的法律體系。法律不周延性的存在讓人們清晰地認識到法律無所不包的觀點都是虛幻的,不切實際的。他們指出,立法者認識能力有限,不可能預見將來的所有事情,即使預見到將來的一些事情,立法者也可能由於表現手段有限而不能把它們完全納入法律規范,因而法律必然是不周延的。正是因為存在法律的不周延性,更進一步說明,法律無法窮盡一切可能發生或存在的社會現象,因為會存在遺漏。從另一方面講,立法當時不可能完全預料社會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物,法律畢竟是通過簡明扼要的言辭來表述社會現象的,任何語言都不可能是萬能的,它不能包羅萬象去窮盡所有的行為與事件。這就是法律的不周延性,它使得應該受到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得不到法律的調整。
二、法律自身屬性上的局限性
(一)滯後性。法律是對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的肯定。法律作為肯定現存利益關系的工具,當變更某些利益關系時,往往遭到現有利益者的反對,這些都構成了法律發展的阻力。同時,作為一種設定人們權利義務的制度,法律也必須具有穩定性,這是樹立法律權威的必然要求。如果法律朝令夕改,極度缺乏穩定性,人們將無所適從,也就無法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後果,法律就會失去其權威性和確定性。法律必須具有穩定性,它意味著法律是一種不可以朝令夕改的規則體系。然而,法律所調整的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卻是不斷發展的,而且社會關系的發展往往比法律的變化快,這樣便產生了法律的穩定性和社會發展的矛盾,法律的這種滯後性總體上是不利社會發展的。如果立法者總是只把成熟的東西才制定為法律,那麼法律將只能在經驗上被動地爬行,這是不利社會發展的。
(二)僵化性。法律的僵化性是就法律的形式結構而言的,它由法律的普遍性引起。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作為抽象性規范對在其效力范圍內的主體都具有約束力。它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指法律規范的抽象性,即法律只注意對典型的、重要的社會關系作類的調整,而舍棄個別社會關系的特殊性和次要性。二是指法律規范的一般性,即法律對象的普遍性,法律對其調整范圍內的所有人或事具有同等效力。法律的普遍性是法治的要求,它使每一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和權利,它也防止法律變為具體命令而為某些人開專斷之門。但法律的普遍性也帶來了其不利的一面。「法律始終是一種一般的陳述」,它只是由一些抽象、概括的術語所表達的行為規則,這就使得法律在形式結構上表現出僵化性:它只能規定一般的適用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法律是普遍的,然而法律所解決的卻是特殊的、具體的案件,用概括的法律規范去處理解決各種具體的,千差萬別的行為、事件、關系,這是不可能的。法律所要解決的卻是各富個性的單一問題,正是存在法律形式結構的僵化性。共性與個性,變化多端的事實關系與法律關系是司法操作中一個大難題。
三、法律運行過程中表現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運行過程就是法律功能的發揮過程。法律功能的發揮也旨在實現法律自身的價值。如果法律達不到既定的價值目標,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那麼我們說法律在功能上是有局限的。法律的功能像其它事物的功能一樣,受到其自身要素的性質、數量及其結構體系的決定,從而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這也就是法律運行過程中表現出的局限性。
1、法律的行為規范功能上的局限性。法律的行為規范功能是指法律對社會關系中的個人行為的作用和影響。它通過評價、指引、預測、保護、強制、思想教育等方法和途徑來完成。由於法律自身屬性上的局限以及社會系統結構對法律功能的決定,法律的行為規范功能往往受到限制。具體表現在:其一,法律的不周延性、不確定性使得法律評價、指引、預測人們行為及其後果的作用難以實現。法律的滯後性、僵化性也使其難以全面保護人們的權利和自由。這里著重談一下法律形式結構的僵化性對法律功能正確發揮的影響。如前所述,法律是普遍的,法律為所有人都設定一個硬性標准,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在這一點上,法律形式上是正義的。但是,社會生活千差萬別,把普遍的硬性標准一律加於不同情況,又難免會喪失法律的正義價值。比如:違反某規定將受到罰款1000元的處罰,這對某些貧窮的農民來說,無疑過於苛刻,而對某些富裕者而言,1000元的罰款不過是九牛之一毛,這無異於賦予了那些富裕階層某些特權。公平、正義要求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處理,然而「任何權利都是把同一標准運用在不同的人上、運用在事實上各不相同、各不等同的人身上,因而「平等權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8〕。其二,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調整方式, 它是社會調整系統中的一個構成要素,其功能又受到其它社會調整方式和整個社會調整系統的制約和影響。法律規范必須與其它社會規范(如道德規范、社團規范、習慣等)相配合、相協調,其功能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比如:法律是訓誡,不是勸說,它通過強制性的外在法律形式規范人們的外在行為,因而,法律只能對人們的外在行為產生作用和影響,它不能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這就需要道德的輔助與補充。
2、法律的社會組織功能上的局限性
法律是由各種性質、對象、效力不同的規范建構起來的有機結構體系,它除了具有規范人們的一般行為功能外,還擔負著巨大的社會組織功能。法律的社會組織功能就是通過法律有計劃的社會中各種不同的要素或部分組合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社會關系客觀上需要法律對之施以一定的調整,以擺脫單純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在秩序中求進步。但社會關系對法律調整的需要又有質和量上有限度,如果法律對社會關系給予過多或過大的干預,就會把管理變為限控,束縛社會關系的發展,導致社會系統的超組織性;如果法律對社會關系的干預過少或不力,又會使法律秩序達不到社會的要求,使社會生活缺乏組織性。無論是超組織性還是缺乏組織性,都不利於社會發展。現代社會由於社會事務紛繁復雜,法律的社會組織功能大多體現在行政機關的執法活動中,因而社會關系對法律調整質和量上的需求限度常集中表現為國家賦予行政機關權力的質和量的限度。行政機關權力過小,社會秩序將得不到有效維護,人民權利也得不到保障;行政機關權力過大,往往又會侵害公民的正當權利,影響社會關系的有效發展。這一點在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我國以前的單一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經濟控製得過多、過死,故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限制了市場的正常運行,社會經濟發展也受到一定限制。當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運用法律手段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同樣要適度。法律作為上層建築,始終應為其經濟基礎服務,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發揮其組織功能,然而,人們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客觀需要往往是難以恰當把握的,因而,法律在社會組織功能上也就常表現出在某些領域的超組織性和缺乏組織性。
3、法律的語言及成文規則的局限性
法律語言有其不足之處,它有留有許多自由裁量的餘地,給適用帶來標准難以統一的問題。盡管法律是統一的行為尺度,但它存在許多不能作具體、確定規定的地方,這主要有:一是需要作價值判斷的規定,如涉及:適當必要正當合理等詞彙之外;二是後果歸結中關於罰則幅度的規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這樣的規定,就需要進行自由裁量。法法律推理過程中往往會離不開適用者主觀意志。因而也就滲透了適用者個人非理性因素。

⑸ 寫對依法治國的認識作為法理學的論文算不算跑題

好的,
這邊完全看給你,寫 的,
幫忙的,

⑹ 求關於國際法治的論文

法治與法治國在起源、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分歧已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著名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革命》中認為,英國所實行的「法治」不僅僅是「法治國」意義上的「以法而治」。(伯爾曼,同前,頁259)高道蘊認為,形成於19世紀的德國「法治國理論」,不同於產生於17世紀的英國「法治」學說。(高道蘊:「中國早期的法治思想?」見高道蘊、高鴻鈞、賀衛方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頁218)林毓生在比較「法治」與中國古代的「以法治國」後,得出的結論是:法家所談的那一套主要是把法律當作政治統治的工具,與英美民主社會所依靠的「法律生活」的法治完全相反;法治是「法律生活」,並不是古代中國法家思想所謂的「依法而治」;法治也並不僅指依法而治的意思,法治是以基本人權為其基礎,是維護人的自由與人的尊嚴的架構。(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92,頁92、292、318)

與法治不同,法治國思想的基本主張是最高立法者,不論是專制君主、獨裁者,或是民選的立法機關完全是不受任何一種更高一級法律的束縛。統治者的權力可以受到法律的限制,但是立法者在認為適當的時候可以變更法律。可以預見,在法治國下,統治者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手中握有的任意修改法律的權力來逃避法律的約束。一個法治國可能是一個法制高度民主完備的國家,但卻不是一個法治的國家。

法治國,就其德文本意及康德的解釋而言,指的是有法可依、依法治國的國家,或者說一個有法治的國家。

法治國是實證主義法理學傳統的一部分。根據這一傳統,立法者的意志是法律的最高淵源,沒有任何其他法律淵源高於國家的立法權。直到二戰結束語前,一直主導著大陸法傳統的法治國概念始終不承認最高立法者(不論是專制君主、獨裁者或是民選理發機關)應受更高法的約束。這種法治國的概念雖承認國家的權力應受到法律的限制,但是立法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何修改法律,因此,它排斥了憲政主義。這種法治國的首要目標是確保一切國家權力的運用須根據(事實上,而非名義上的)最高立法者的知道。法律被看作是迫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政府機構服從最高立法者所頒布之法律的工具。因此,這樣的法治國不是法治,而是依法治國。

這種(依)法治國的傳統在形成中與憲政民主或基本人權沒有多少正面的關聯。相反,對一切國家機關服從法律顧問的強調,根據伯爾曼的看法,為納粹和其他獨裁統治以法治國之名行專制之實打開方便之門。(Harold Berma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Law-Based state (Rechtsstaaat)」 in Donald D. Barry ed. Toward the Rule of Law in Russia?(Armonk : M. E. Sharpe) pp.43-60; John C. Reitz: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Rule of La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Robert D. Gray ed. , Ddemocratic Theory and Post- Communist Change (Prentice-Hall, 1995)

法治國的目的是要確保一切國家權力,包括法院的權力在行使時都應接受最高立法者的指導。所以,統治者可以運用這樣的法律來迫使人們就範,自己卻超然於法律之外。在實行(依)法治國的國家,通常都有一個權力的機構都十分龐大的行政官僚系統來幫助統治者推行法律,這方面以普魯士的例子最為典型。法治國強調一切國家機構和公民只能服從最高立法者所頒布的法律,而無不服從惡法的權利。

在(依)法治國之下,法律與政治(作為統治權)的關系是政治權力高於法律的「政法」關系;在法治之下,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是法律高於政治(權力)的法政關系。由此可見,法治國與法治不可相提並論、同日而語。

從上述對兩者的比較對照中,我們不難觀察到法治與(依)法治國之間的一些根本分野:

1、法治起源於自然法思想,基於自然法的契約觀。作為契約的憲法要求法治,要求保護民權,要求1限制政府的權力。所以,法治與憲政有著天然的聯系。法治國則起源於實證主義法學,強調作為立法者的統治者的意志及權力至高無上,須被無條件服從。因此,它排除了體現著平等精神的契約思想和為限政提供依據的憲政主義。

2、法治,不論是作為一條法理原則,還是作為一項法律實踐,都體現了它對公民權利與自由的偏愛;而法治國則偏愛國家,尤其是偏愛作為無上立法者的統治者。法治限制統治者的專橫權力,而法治國則隨時有可能為統治者的專橫權力大開綠燈。自然法認為,法律超越政治;實證法和維辛斯基法學則認為:法律任何時候都是國家(統治階級或統治者個人)的工具,即實現那些行使政治權力的人們意志的手段。

3、法治強調法律是被人們能動地發現的自然法則,而決不是統治者的權力意志。人們對自然法則的認識可能有變化,但法則自身是不會消亡的。所以在法治之下,修改法律意味著修改人們認識自然法則過程中的偏差。法治國則強調法律是統治者的意志,作為特定個人意志的法律當然也就會隨著個人的消亡而消亡。因為修改法律意味著統治者在塑造自己新的意志。魏瑪憲法正是這樣按照新的統治者的新的意志沒名正言順地修改了、拋棄了。

法治強調法律作為自然的法則,故注重法律的穩定性、持久性,一部憲法可以實行數百年而不必作重大修改。(依)法治國強調法律的意志性,故注重法律的靈活性,因而憲法需要頻頻修改、更換,乃至在一百年內更換了數十部憲法。自然的規則是萬古不易的,意志則是因人而易的、變幻莫測的。法治與法治國的不同政治實踐一再證明了兩種法律觀在實踐中的重大分野。

4、根據法治的思想,人們服從法律時,是在服從普遍的、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而根據法治國的思想,人們服從法律時,是在服從統治者本人的具體的個人意志。服從自然法則的人是自由的,而時時處處服從他人意志的人顯然不能說是在享受自由。可見法治國與人治並無根本的差別。這種作為意志的法律觀印證了人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結論: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法治是有目的的,有價值的觀念。其目的就是保障個人自由。法治不能是惡法之治,法治不僅以法律統治老百姓,更是以法

⑺ 請問誰有法理學的論文,請給我一篇!謝謝!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反思與發展

【內容摘要】從當前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來看,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應包括兩類關系,一類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內部的關系,另一類是
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隨著知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法理學受到相鄰學科的沖擊,因此法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是
重新認識法理學研究對象的全新視點。
【關鍵詞】法理學 研究對象
中圖分類號:D920. 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 9106(2004) 03 - 0073 - 02
一、我國學者對於法理學研究對象的研究
我國法理學近20 年的研究在許多問題上都取得較大
進展,但在法理學的研究對象上卻基本上沒有變化。從能
反映這一問題的教材中可以看到關於法理學研究對象的說
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認為法理學是研究法律現象的共性
問題和最一般規律的法學學科。例如:
(l)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法和法學的一般原理(哲
理) 、基本的法律原則、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這些法律制度
運行的機制。
———劉金國、舒國瀅主編:《法理學教科書》,中國政法
大學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第3 頁。
(2) 法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一般的法律」和「一般的法
律現象」問題,包括法律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發展、形
式、法律運用、權利與義務等法律和法律現象的基本規律和
基本原理。
———孫笑俠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6 年6 月第1 版,第14 頁。
(3) 中國的法理學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研究一般的
法,特別是有關中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
民主與法制、法的制定、實施、實現、法律監督的基本原理和
規律。
———張貴成、劉金國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
版社, 1992 年8 月第1 版,第11 頁。
(4) 法理學當以法為研究對象,其主要內容是研究法的
一般概念、范疇與原則,包括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的功
能、法的類型、法的形式、法律體系、法律關系、權利義務、法
的效力、法律責任、法律制裁、法律意識、法治思想等,還包
括法的創制、法的實現等等的一般原理。
———王果純著《: 現代法理學———歷史與理論》,湖南出
版社,1995 年9 月第1 版,第3 頁。
(5) 法理學以整個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法理學
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規律和共同性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卓澤淵主編《: 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8 年11 月
第1 版,第3 - 6 頁。
(6) 法理學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
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盧雲主編:《法學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4 年6 月第1 版,第5 頁。
(7) 法理學是以法的普遍適用的原理、范疇、原則、規
律、價值等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分支學科。
———徐顯明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4 年8 月第1 版,第4 頁。
(8)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具體來說,是法律起源、本質、
歷史類型、法律與經濟基礎和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法
律的制定、形式、規范、作用、法律意識、法律關系、法律體
系、法律實施保證、法律的發展規律等。
———劉瀚、劉兆興、劉翠霄編著《: 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指
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年1 月第1 版,第5 頁。
(9) 法理學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理論,特別是我國社會
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具體地說,它要研究有關一般的法,特
別是有關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形式、
發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實施等基本概念、原理與知識。
———沈宗靈主編《: 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1 版,第28 —29 頁。
(10)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即法哲學方向,法社會學方向
和法的理論方向。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年1 月第1 版,第10 頁。
(11) 法理學以「一般法」即整體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
———張文顯主編《: 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 年10 月
第1 版,第12 頁。
歸結這些觀點,對法理學研究對象的表述實際有如下
幾種: (一) 以「一般法」即整體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 (二) 以
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
(三) 以法和法學的一般原理(哲理) 、基本的法律原則、基本
概念和制度以及這些法律制度運行的機制為研究對象;
(四) 以法哲學為研究對象; (五) 以法為研究對象,其具體內
容包括法律起源、本質、歷史類型、法律與經濟基礎和其他
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等。
從上述羅列的幾種略有不同的觀點看,我國學者關於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如下五種:
(一) 一般法; (二) 法律現象的共同性問題; (三) 法的一
般理論; (四) 法律的本質和一般規律; (五) 法律的最一般規
律。在這五種觀點中,有三種表述談到了法理學研究對象
是法律的規律,有兩種表述沒有談到規律問題,這一點可能
是我國法理學者對法理學的研究對象的認識有其不同之
處。當然,這幾種關於法理學研究對象的認識與西方法理
學流派相比較,有其突出的特徵,主要表現為:第一,關於法
理學研究對象有較為一致的認識,這就是法的共性問題和
規律性問題;第二,這種定位目標高遠。
二、法理學的研究對象
那麼,究竟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呢? 從宏觀來看,
法理學一詞有著多種含義。一般來說,作為一個概念,我們
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它進行界定:第一,它作為「法律知
73
識」或「法律科學」的同義語,是在最廣泛的程度上使用的,
它包括法律的研究和知識;第二,它是最一般地研究法律的
一門學問,即法律科學的一個分支,有別於某一法律制度的
制定、闡述、解釋評價和應用,是對法律的一般性研究,著重
於考察法律中最普遍、最抽象、最基本的理論問題。
由於法律這一特定社會現象的紛繁復雜性,使得法理
學的內容變得極為龐雜。正如英國法理學家哈里斯(J ·W·
Harris) 風趣地指出:「法理學是一袋雜七雜八的東西。關於
法律的各種各樣的一般思辨都可以投入這個袋中。法律是
干什麼的? 法律要實現什麼? 我們應重視法律嗎? 對法律
如何加以改進? 可以不要法律嗎? 誰創製法律? 我們從哪
里去找法律? 法律與道德、正義、政治、社會實踐或赤裸裸
的武力,有什麼關系? 我們應遵守法律嗎? 法律到底為誰
服務? 等等。這些就是一般法理學所包括的問題,人們可
以不管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並不消失。」①當代美國著
名的法理學家波斯納(Richard·A·Posner) 則認為法理學是
關於法律這種社會現象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和最理論化的
分析。他認為法理學的問題通常包括法律是否以及在什麼
意義上是客觀的(確定的、非個人的) 和自主的,而不是政治
性的和個人的( Personal) ,法律正義的含義是什麼? 法官的
恰當的和實際的角色是什麼,司法中裁量的作用;法律的來
源是什麼;法律中社會科學和道德哲學的作用,傳統在法律
中的作用;法律能否成為一種科學;法律是否進步;以及法
律文本解釋的麻煩②。
從以上引文,我們可以看出,法學家關於法理學的研究
對象實際上為兩類關系,一類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內部的關
系,另一類是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正如美國
已故法學家帕特森( E·Patterson) 所說:法理學是由法律的
(of law) 一般理論和關於法律的(about law) 一般理論構成
的。用這樣兩個命題,人們可以表明有兩類法律理論和分
析。一類關於法律的內在方面(internal) ,一類關於法律的
外在方面(external) ③。當然,這種概括是就整個西方法理
學而言的,並不是指個別法理學家體系。可以這樣說,在西
方國家,有多少法理學家就有多少法理學體系。
因此,從當前的理論和實踐發展水平來看,法理學的研
究對象應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一般法」,這是法理學研究
對象的第一層次。所謂「一般法」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古
今中外的一切法,即法理學應是對古今中外一切類型的法
及其各個發展階段的情況的綜合研究,它的結論應能解釋
法的一切現象。其二是指法的整個領域或整個法律現實,
即包括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訴訟法等在內的
整個法律領域,以及從制定到實施的全過程。法理學應當
以各個部門法和部門法學為基礎,應是對各個部門法的總
體研究,是對整個部門法學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
法理學研究對象的第二層次是(法定) 權利。如前所
述,法學的基本問題是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問題,現代法學則
以權利為本位。作為法學體系最高層次的法理學應以(法
定) 權利為其研究對象。
法理學研究對象的層次中,第一層次是基礎,第二層次
是核心。確定第一層次可以使法理學的研究在面上有個范
圍,以使它與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如倫理學、政治學等) 及
法學其他學科(如憲法學、行政法學等) 相區別,確定法理學
研究對象的第二層次,可以在點上有個中樞,使在面上所研
究的對象具有一個中心。這兩個層次的結合構成了完整的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法理學的研究對象的發展
法理學在歷經上世紀的百年的演進之後,已經走向新
的發展之路。從時代的世界背景看,法理學的研究兌現也
要有所發展:
我們當下所處的是一個整合時代,學科之間的滲透與
合作成為科學發展的一個總趨勢。因此,法理學在與其他
人文社會科學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相鄰
學科的入侵,學科之間的邊際界限變得有些模糊,這就給法
理學造成困境———難以確定純粹屬於本學科研究對象和范
圍的界限④。或者說,傳統上專屬法理學研究的問題(如
「法律是什麼?」) ,可能會成為一個哲學、社會學或人類學探
討的問題;而一個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如「進步與代
價」) 或部門法學的問題(如「犯罪與刑罰」) 也可能會納入法
理學研究的視野。以問題為中心來選擇研究的方法和理論
的姿態已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方向,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和
本學科內部的交流顯得愈加重要,不同法理學流派和學說
之間的滲透、吸收成為必然。法理學家們也已感受到:單靠
某一學派的方法和觀點,不可能完成法理學所應完成的任
務。當今的法理學所需要的就是把分析法學(關於法律的
概念、淵源、形式、效力的解釋) 、社會學法學(關於社會和文
化事實的社會學解釋) 以及自然法理論中的價值(如自由、
平等、安全、人類幸福等) 分析統一起來,建立一門聯合諸法
學流派的「綜合法理學」。
而從整個法學體系來看,法理學又居於一種非常獨特
的地位:一方面,法理學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則、概
念、制度,這種研究對象與人類的生活式樣、理念、價值和人
文的總體精神息息相關。因此,法理學總是要站在法學學
科發展的最前沿來追蹤、吸納入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
學的成就,反思法的基本問題,同時也從法學的角度對各種
人文思潮做出回應。在一定意義上,法理學(尤其是法哲
學) 也屬於研究人類精神的學問(人文科學) 之一種,與那些
專注於法律的應用與操作的學科(應用法學) 是存在較大區
別的。另一方面,從法學體系的內部關系看,法理學在整個
法學體系中具有「基礎理論」的地位。它是建立在諸應用法
學(部門法學及其應用學科) 之上的具有普遍意義、屬性和
職能的法學學科,其內容具有基礎性、根本性、一般性、普遍
性和抽象性,從而對各種應用法學給予理論上的指導,法理
學是溝通法學諸學科的橋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法學
發展的水平。法理學研究的不發達,必然會對法學其他學
科的研究產生不良的後果。因此,強化法理學的基礎地位,
深化法理學的研究,對於建立一國法學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法理學與法學其他學科的結合,是法理學的研究
對象的發展必然所在。法理學是一門開放性的學問,這不
僅是指它的對外的開放(即法理學與整個人文科學、社會科
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 ,而且也指它對內的開放,即在法學
體系之內與其他法學學科的結合,不斷從其他學科中獲取
理論和方法上的資源,以豐富和完善法理學自身的理論。
例如,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國內部門法學(民法學、刑法學、
憲法學等) 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各自學科的優勢和特點,
它們對歷史上的法和現實的法所進行的實證考察,是法理
學所不可替代的。而且它們從各自學科出發對法的本質和
現實問題所作的結論,對於法理學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因此,法理學若不與法律史、國內部門法學結合,很可能會
陷入空泛和游移無根的窘境,也不能起到前導學科的作用,
不能對法學其他學科予以理論上的指導。然而,法理學與
法學其他學科的結合,決不意味著法理學可以完全照抄、照
搬法律史學、國內部門法學的理論,將別的學科的東西據為
己有。否則,也就失去了法理學自身的特色。
注釋:
①[英]J·哈里斯著:《法律哲學》,倫敦Butterworth 公司1980
年版,第1 頁。轉引自沈宗靈著:《現代西方法理學》,北京
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第2 —3 頁。
②[美]A·波斯納著,蘇力譯:《法理學問題》中國政法大學
出版社1994 年版,序言第1 —2 頁。
③[美] E·帕特森著:《法理學》美國Foundation press 公司
1953 年版,第2 頁。轉引自張文顯著:《當代西方法哲學》,
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 年版,第2 頁。
④舒國瀅《: 戰後德國法哲學的發展路向》《, 比較法研究》
1995 年第4 期。

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希望有所幫助吧

⑻ 關於法理學類畢業論文題目,與買篇文多少錢美國青少年

這些選題你參考下,寫過很多,你自己參考參考
1、全球化與中國法律變革 2、論法的國際化內與本土化容 3、論自然法學派(社會法學派、分析法學派、統一法學派……) 4、論法學研究方法的革新 5、論法律在政治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6、論法治社會與法律權威 7、論公私法的劃分 8、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9、論法律的局限性 10、論文化傳統對當代中國立法的影響 11、論傳統法律資源與法制現代化之關系 12、論法律職業共同體在法治社會中的作用 13、論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之良性互動 14、診所式法律教育探索 15、歐盟法的法理學思考 16、WTO的法理學思考 17、論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關系 18、論民法(刑法、經濟法、國際貿易法……)的價值 19、現代法的人文困境及其出路20、論法治的文化基礎 21、論法律信仰 22、論中國比較法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23、論法學在依法治國中的作用 24、法理學視野中的可持續發展 25、論司法改革 26、論傳媒與司法的關系 27、論司法公正與新聞自由 28、論程序正義 29、論法律解釋 30、文學作品的法理學

⑼ 我看法理學 論文 1500字 求大蝦!急!

元芳,你怎麼看

熱點內容
工勤人員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4-05-03 01:02:13 瀏覽:493
醫療損害鑒定司法鑒定 發布:2024-05-03 01:01:57 瀏覽:656
2015民法李建偉 發布:2024-05-02 23:52:47 瀏覽:592
民事訴訟法第187條和179條內容 發布:2024-05-02 23:49:30 瀏覽:843
商法得分高 發布:2024-05-02 23:33:53 瀏覽:719
鄭州知名刑事律師 發布:2024-05-02 21:45:24 瀏覽:970
法學家金句 發布:2024-05-02 20:55:25 瀏覽:635
民法典關於文明 發布:2024-05-02 18:56:17 瀏覽:600
法治六小 發布:2024-05-02 18:08:09 瀏覽:236
倫理於法規 發布:2024-05-02 17:09:53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