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客觀跟道德

客觀跟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3-10 17:26:05

道德中的對與錯,與客觀世界的多與錯的本質區別是

這就是所謂的道德真理與事實真理。
事實真理是「實然」的,例如運動遵循物理規律,或某件事情是否已經發生,如太陽剛剛升起。這類知識是絕對的,不受意志支配,沒有第二種可能。
道德真理是「應然」的,所謂的對或善,只是說某人應該如是去做,但他可以選擇不去做,蘋果卻不可以選擇不下落,它只有一條路可走(雖然有失重的環境,但客觀條件不一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⑵ 為什麼說倫理是客觀抽象的法與主觀的道德的統一,是客觀精神的體現

倫理是客觀抽象的法與主觀的道德的統一,是客觀精神的體現。倫理是現實的存在,而自由法和道德則是無現實性的,它們必須通過倫理體現出來。倫理有兩個特點:首先,它是具體的存在,有固定的內容;其次,它包含法律和權利,有現實的權威和力量。倫理包含三個環節: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

⑶ 倫理和道德有什麼區別

1、屬性不同

倫理是復生命個體制內在的自我理性控制行為的原則,是個體動物性本能不可逾越的標准底線。比如懶惰。

道德是個體在實際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外在規則,即道德只是相等同的個體之間相互性約定或應該遵守的規則,它介於倫理與法律法規、職業規范等社會管理的條文之間,

既是倫理的高級形式,又是社會化行為規范的下線,即當社會或群體的約定達到法制化規約或職業化限定時,就已經不是道德范疇。

2、側重點不同

倫理強調的是家庭內在或社會生活中作為生物性個體間的秩序與規則。

道德以各個體的獨立為原則,強調的是個體自我的平等與規則,實現相互或相對的公平與公正,因而道德的主體是個體的自我,而不存在集體道德的概念,也就是道德的實踐本身只能標量個體德行而不可能代表別人也有這種或必須擁有這種德行。 

3、主客觀性不同

倫理具有客觀性,即它往往客觀存在著相對固定的規則或限定著當事者行為的實施,存在必須或不可以、可以等肯定或否定的事實判斷。

道德往往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即道德行為的判斷、實施的標准等因個體的變化而變化,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情感、理智等決定著道德判斷的不同因素。

⑷ 求幾個道德客觀性的例子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觀性是自古以來爭論不休且至今未決的難題。該難題圍繞道德回的一般性和特答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客觀性和主觀性的討論展開,並形成了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客觀主義兩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對性和主觀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絕對性和客觀性,後者卻認為道德是二者的統一。目前學術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對主義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對主義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觀主義正確反映了道德本體。

⑸ 誠實守信和客觀公正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在於:個人與事業...聯系在於:人品與道德...
也就是說..誠實守信是你個人的品德...而客觀公正是事業上的判別...
你不但要有誠實和信用...並且同樣用在事業上..這樣你就不會為錯誤的判別而失去了你的誠信和信用..

⑹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社會關系。

道德作為一種內社會容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6)客觀跟道德擴展閱讀

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1、道德的認識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2、道德的調節功能。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⑺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⑻ 如何客觀的判斷一個人道德素質比另一個人的道德素質更高或更低

我個人感覺是看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人的道德素質表現在很多方面的,比如言語,表情,辦事能力等。還要從內心去深入了解,了解他的內涵,看他對社會,對集體和個人的態度,如果一味的追求個人主義就偏離了社會主義的軌道,學會感恩,學會奉獻,學會愛他人,集體和國家

⑼ 人品、素質、道德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人品:人品到底是什麼,根據上下文,好像是個奇妙的東西,當你不順不走運的時候就是在攢它,當你走運的時候就是在用它,攢的和用的是保持平衡的,也就是人品守恆定律。粗看來,人品守恆只是一個噱頭,是BBS上的人為了搞笑提出這個定律,用來增加帖子的...
素質:基本素質分為5類:
1。道德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修養素質。
例如一個有一定修養的人,不會亂沖紅燈,不會亂拋垃圾、不會亂講粗言爛語等等;
2。智力素質(或稱為智能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學問和能力。
例如你的人文素質和科學修養等等,或者你的藝術/創新能力、邏輯/數學能力、語言/文字能力;
3。身體素質(或稱為身體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以及所具有的體育才華。
例如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體,以及能打幾場羽毛球,跑得800米等等等;
4。審美素質,也就是指你個人的外表衣著是否得體和內心審美情趣是否高雅了;
5。勞動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實踐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了。可以說,勞動素質是現代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必定要擁有的,否則他她就很難獨立和健康發展。
概括起來,就是——
德、智、體、美、勞,
辭典的解釋是,素質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相信是沒錯的,可是太過於抽象。比如說,對於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之類,這樣的解釋還勉強湊合。可是,當我們說「中國人的素質」如何如何時,這「素質」看來另有其意。
我以為,這里的「素質」,是指一個人「對於社會秩序遵守、維護的自覺程度」。梁漱溟先生認為中西文化的最大差異在於「中國人的社會性較差」。這里的社會性,我把它理解為我上面說的素質,只不過我力圖使之具體化一點。
是什麼樣的社會秩序呢?我想,其表現形式或許千姿百態,但其「性質」卻一:能夠保障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利益。人作為一個類而言,是通過我們稱之為科學、技術的東西向自然界獲取利益。但是,落實到具體的人,情形是我們向他人獲利,或者,被他人獲利——交易普遍地存在於社會成員之間。因為獲利手段之不同,才有了道德的高低之判,甚至進而產生了法律。道德、法律本身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還是人的利益:使人這樣一個具有復雜社會性的類得以存續下去,因為某些獲利的手段,如暴力、欺詐,如果失控的話,最終的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大家都遭殃。對這樣一種社會秩序的遵守和維護,其自覺程度,就是「素質」,而我們常說「中國人的素質很差」,實際上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作的判斷。
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然這樣的社會秩序能夠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什麼大家反而不去遵守呢
道德: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其實道德是不是1個人追重要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⑽ 道德的客觀性體現在哪些點 辯論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觀性是自古以來爭論不休且至今未決的難題。該難題圍繞道版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權、絕對性和相對性、客觀性和主觀性的討論展開,並形成了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客觀主義兩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對性和主觀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絕對性和客觀性,後者卻認為道德是二者的統一。目前學術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對主義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對主義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觀主義正確反映了道德本體。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民法老師 發布:2025-09-28 13:38:33 瀏覽:367
安全生產管理員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13:22:36 瀏覽:871
新條例九大亮點 發布:2025-09-28 13:17:33 瀏覽:559
勞動法不保護個體戶 發布:2025-09-28 13:03:20 瀏覽:292
勞動法關於福利待遇減少 發布:2025-09-28 12:57:15 瀏覽:292
廣東省綠化條例 發布:2025-09-28 12:57:14 瀏覽:307
勞動法兼職臨時工 發布:2025-09-28 12:57:14 瀏覽:771
夢見法官背對我 發布:2025-09-28 12:57:12 瀏覽:639
勞動法關於病假事假的規定2015 發布:2025-09-28 12:56:25 瀏覽:642
呂梁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28 12:55:49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