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的法治建設
㈠ 如何理解法治與改革的關系
法治與改革是當下中國最突出的主題。然而,對於社會秩序的形成來說,法治與改革是存在沖突的兩種思維路徑。如果不能協調好相互關系,兩者對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功能很可能相互抵消。改革與法治之間的協調關系不僅涉及政治局面的穩定,還牽涉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在政治掛帥的前提下,以往奉行的是改革與法治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思路。這對三十多年的改革與法治事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形勢下,需要用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識,用法治來統合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因而需要重新詮釋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法治方式不僅是指立法手段,還包括了各種法律方法的綜合運用。在協調改革與法治關系的過程中,需要把法治放到優先建設的位置,即不僅把法治當成手段,以法治方式推進改革,而且還應把法治當成目標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㈡ 結合實際談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2.基本實現總體小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3.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4.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已躋身與世界科技大國行列
5.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6.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體系基本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明顯進展。1999年3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為了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國務院於1999年7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並於11月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對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作了專門部署。2004年3月,國務院又發布了指導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綱領性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些年來,國務院以《綱要》的貫徹落實為主線,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依法行政,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是政府立法為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79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了231件法律議案,制定了1133件行政法規(其中現行有效的682件);從1987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各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報送國務院備案的規章共計26200多件。
三是政府職能逐步轉變,行政管理方式不斷創新。2001年9月,國務院開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地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77600多項行政審批。與此同時,各地方、各部門積極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普遍建立了綜合性行政服務中心,採取「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等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
四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行為得到嚴格規范。1997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執法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有效地規范了行政執法行為。
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層級監督制度,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不斷強化。1979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行政復議制度。目前,全國每年通過行政復議化解的行政爭議約8萬件,及時糾正了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1987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制度,一些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法規規章得到及時處理,有效地維護了法制統一。近幾年來,國務院指導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級政府、三級監督」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體制。
六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各地方、各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建立領導幹部定期學法制度並認真執行,舉辦依法行政報告會、專題講座,實行公務員錄用和領導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考試,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依法行政培訓,利用報刊、網路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有效地促進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㈢ 結合實際談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明顯進展。1999年3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為了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國務院於1999年7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並於11月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對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作了專門部署。2004年3月,國務院又發布了指導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綱領性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些年來,國務院以《綱要》的貫徹落實為主線,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依法行政,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是政府立法為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79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了231件法律議案,制定了1133件行政法規(其中現行有效的682件);從1987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各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報送國務院備案的規章共計26200多件。
三是政府職能逐步轉變,行政管理方式不斷創新。2001年9月,國務院開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地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77600多項行政審批。與此同時,各地方、各部門積極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普遍建立了綜合性行政服務中心,採取「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等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
四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行為得到嚴格規范。1997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執法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有效地規范了行政執法行為。
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層級監督制度,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不斷強化。1979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行政復議制度。目前,全國每年通過行政復議化解的行政爭議約8萬件,及時糾正了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1987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制度,一些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法規規章得到及時處理,有效地維護了法制統一。近幾年來,國務院指導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級政府、三級監督」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體制。
六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各地方、各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建立領導幹部定期學法制度並認真執行,舉辦依法行政報告會、專題講座,實行公務員錄用和領導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考試,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依法行政培訓,利用報刊、網路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有效地促進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逐漸完善,但生活中不規則的事還是發生,你如何看待此
任何制度都是處於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我們提出批評尋找方法,但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接納這種制度目前存在的不足。
改革開放初期進行的建設,那個時候也會有人覺得社會在變好,但仍有不規則的事情發生。可如果一個人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和現在的社會,那他一定會明白:這個國家一直在為變得更好而不斷努力。
同樣的,我們感覺現在的社會建設仍不完善,因為這個制度還在進步。可我們想一想,二十年後或者十年後,社會是不是就會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了?
任何制度的建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需要每一個你我的努力。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眾多中國人民的力量終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更趨向於每一個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㈤ 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法制建設的基本概念是完善制度和接受監督,沒有合理的制度不行,不接受民主監督不行,如果不接受監督,就會成為官僚的工具,比如別人違法可以管理,自己違法享受特權。
㈥ 改革開放新時期法制建設方面意義
1982年,全面修改憲法
1982年憲法成為中國在新歷史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憲法對版國家機構權設置、職責、管理體制等作出了重大調整。
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
一、我國依法治國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確立了依法治國方略
(二)修訂完善了憲法
(三)發展完善了立法體制
(四)改革完善了司法制度
(五)發展了公民人權保障法制
二、我國依法治國存在的問題
(一)公民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二)法律制度不盡完善
(三)依法治國方略實施不夠徹底
(四)封建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三、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主要措施
(一)要加強根本大法
(二)要加強黨的建設
(三)要加強法制建設
(四)要加強公民法治意識
(五)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六)要加強政治體制改革
(七)要加強司法建設
㈦ 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三個階段是哪三個階段
新時代中國法制建設的三個階段是指:剛開始建國時期法制剛剛建立的階段、法制逐步完專善的階段、現在屬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的階段。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憲法明確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直接行使一定國家公權力。在治理現代化的條件下,執政和行使國家公權力必須以法治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