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道德
① 李世民殺兄奪嫂逼宮,可以說是個人品德淪喪,這樣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怎麼被稱為明君的
首先,還是先肯定樓主說的事實。眾所周知,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事後還謀得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楊氏。這點不假。
但是,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能割裂他們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片面的評價,甚至以現代的標准批判古人。如果這樣,就會出現「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的論題,這無疑是荒謬的。評價李世民也是如此,第一,李世民本人出身於一個鮮卑族和漢族結合而成的家庭,長於西北邊地,可以說,他起碼是半個胡人。在那個時代,胡人生活在西北邊陲,食肉飲乳,騎馬打獵,私生活上也比較自由。第二,唐朝是一個尊重婦女的時代,沒有禮教的束縛,婦女可以靚裝美衣、袒胸露乳,當然也可以隨意改嫁。第三,歷來的政治斗爭都是毫無親情可言的,李世民殺兄戮弟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分析完背景,讓我們來看看李世民這個人的人品如何。這一點可以他對待一個人的態度上可以說明,那個人就是魏徵。魏徵曾為太子洗馬,多次鼓動太子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欲將李世民置之死地,斬草除根。照理說,李世民在奪取政權後應第一時間剪除這個敵人吧,但他沒有殺了魏徵,還成就了一個千古諍臣的名聲。由此看來,李世民這個人的公心是大於私心的。而且他把敵人變成了親人,把仇人變成了情人,如果沒有相當的人格魅力總歸是不成的。
總結一下,不能說李世民是個道德敗壞的人,可能他有好色的缺點,但不失為一個千古明君。另外再給樓主補充一個他好色的罪證,他還搞上了過去主子「隋煬帝」的大老婆——蕭皇後。或許老天也跟這個好色明君開玩笑,唐朝皇室就此有了「偷人」的傳統,後世史家有了「唐烏龜」的說法。
② 李世民的感人事跡
李世民『唯才是舉』的事跡
魏徵並不是李世民從民間選拔上來的賢士,而曾經卻被李世民的大哥太子李建成所用,當時復雜的環境中魏徵還多次勸太子李建成在李世民還未有什麼防備的時候先下手為強幹掉他,只是兵好將不靈,經過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稱帝。按照一貫的歷史作風和人性一般規律來說,李世民一定會殺了魏徵,可事實的情況是,他不僅沒有殺魏徵,反而使之成為自己的輔佐,對於一個如此有魄力和膽識魅力的君王,性格直率耿直的魏徵徹底被李世民所征服,成為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親厚大臣。
如何選拔利用知識型人才來構建一個官僚團隊,「選拔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是歷代帝王的夢想。天才的隋煬帝創立了科舉制,宣布公開向社會吸納人才。於文人和統治者而言,科舉制都是一件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文治工具。文人向來反對暴力,通過考試來謀取功利,比起血酬,自然成本很低。聰明才智人士為了從這一條窄窄的縫隙進入政府,把全部生命消磨在儒書之中,就沒有精力謀反作亂了,統治者因此很省心。但是因為隋朝的短暫統治,這一發明沒能得到很好的實踐應用。後起之秀的唐代繼承並大大發展了楊廣的這一偉大設想。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從宮殿高處望到進士們魚貫而入的肅穆行列時,曾興奮地表達了他對科舉的看法:「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
科舉制度確實有很多好處,它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擴大了唐朝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科舉考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族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③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中的德性修養
弒兄殺弟還有什麼德行修養?
④ 李世民貞觀集團的法治思想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注重立法,著力創制完備的法律體系。為了通過法律對國家實施有效管理,他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在此基礎上經過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完善形成了《唐律疏議》,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唐律,後來經不斷修訂完善在整個唐朝都得以實施。從一定意義上講,唐律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特徵,它和羅馬法、拿破崙民法典是並駕齊驅的三部世界意義的重要法典。唐律的產生標志著中華文明,特別是中華法制文明走向成熟,也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到來。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堅持從嚴治吏,抓住了法制的根本。他多次強調:「官吏違法犯罪,不能有所姑息,而應一斷於律,如果違法就應堅決給予制裁。」他的叔叔李道宗曾有貪污行為,被按律削爵,貶為庶民。因此,唐律雖不嚴苛,但較為嚴密,依然對官員有很強的威懾作用,從而有效地防止了各種腐敗現象的發生。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有強烈的民本思想,注重通過法律來促進民生。他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東西,國家以百姓為本,百姓則以衣食為根本,而生產衣食又以不喪失農時為根本。」他設立了死刑覆奏制度,在京城要在兩日內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為了防止和嚴懲誣告行為,他規定誣告者要「反坐」,即誣告他人什麼罪名,就用這種罪名懲罰誣告人。他還推行了發展經濟的措施很多,例如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佣調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奪農時:設置義倉,救災備荒;增殖人口,獎勵婚嫁,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等等,從而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
最後,唐太宗李世民強調德本刑用的思想,重視發揮道德的約束作用。他提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他注重用本階級的倫理道德去約束統治集團,特別是上層。他善於把對官員進行反貪教育與嚴格執行唐律結合起來,有效地遏止了官員腐敗之風,減少了貪污、賄賂這類職務犯罪案件的發生。他不顧自己的「老寒腿」,在即位之初堅持居住在隋朝留下的舊宮殿里。至於官吏們的奢侈浪費他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風尚,涌現出了戴胄、魏徵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模範廉儉大臣」。
⑤ 李世民的道德修養史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大唐太子李建成與其弟齊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愛妃張婕妤慌張而來。她告訴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誣陷他和元吉淫亂後宮,今日又帶了諸多兵將前往玄武門。
李元吉明白,欲進宮就必須走玄武門。他所認識的李世民陰險狠毒,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況且,李世民還帶著兵馬。他建議太子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馬集結起來,然後派人告訴父皇你我生病了,看看形勢再說。」
建成卻道:「集結兵馬倒有必要,但託病不去卻不可。世民誣陷我們,我們要去父皇處說明白。倘若不去,不正說明了我們心裡有鬼嗎?」
兩人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只帶了幾名扈從騎馬趕到玄武門。進了門,到臨湖殿時,兩人覺得形勢不對。父皇的侍衛一個也未見。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來,總覺得天上地下都是殺氣。
建成道:「恐有不測。」
一向驍勇善戰的元吉也感覺到了這種危機,拉著建成掉轉馬頭正欲回東宮,臨湖殿左右早閃出了李世民和諸多兵將來。元吉扭頭看李世民,大驚失色。只見李世民渾身著鎧甲,手挽硬弓,騎在一高頭大馬上,儼然是兩軍對壘時的裝束。元吉一面叫建成快跑,一面向世民開弓放箭。但因為過於緊張,力道不夠,準度又失,三箭皆未中。元吉拍馬就跑,李世民卻並未向他放箭,而是把弓對准了李建成。一箭射去,李建成應聲落馬。
李元吉見建成落馬,扭轉馬頭欲救,旁邊又閃出李世民的爪牙尉遲敬德和七十餘騎來。元吉曾是這個爪牙的手下敗將,此時一見,更是慌亂非常。一不留神,被對方射中坐騎,跌落塵埃。李世民趁勢拍馬過來踐踏之,不想被樹枝掃落馬下。元吉大怒,上前揪住李世民,拔出長劍,可惜李世民渾身鎧甲,無處下手。元吉搶過李世民的弓來,對著笨拙的李世民當頭罩下,想要勒死他。誰知尉遲敬德趕到,手起刀落。元吉緊隨著太子建成而去了。
在這一弒太子過程中,建成帶來的扈從大部分被殺,只有幾人逃出了玄武門,趕到東宮報信。翊衛車騎將軍馮翊與馮立得知建成已死,痛哭嘆息道:太子生前待我等不薄,此刻正是報恩之時。遂與領副護軍薛萬徹、謝書方率領東宮、齊府精兵兩千人飛馳玄武門。
李世民早已安排張公謹關閉城門,兩千精兵不得入,放箭萬支。掌握玄武門衛兵的敬君弘開城門與翊衛車騎將軍馮翊與馮立大戰,瞬間被殺。守門兵與東宮精兵戰多時,喊殺聲驚天動地。領副護軍薛萬徹主張去攻打秦府,來個釜底抽薪。李世民張皇失措,令尉遲敬德舉起建成、元吉二人首級,東宮兵將見大勢已去,大部分逃散,但仍有小部分士兵在奮力攻門。
李世民令爪牙尉遲敬德手持長矛,去見唐高祖。高祖大驚失色,「今天誰作亂?你來此干什麼?」
尉遲敬德不拜高祖,緊握長矛:「太子與齊王作亂,已被秦王誅之。秦王怕驚動陛下,派我來保護你。」
高祖長嘆,問一向支持李建成的大臣裴寂:「事情想不到真發生了,現在該如何是好?」
裴寂不答。因為惡棍尉遲敬德的長矛閃爍著帶血的光。
早被李世民收買了的大臣陳叔達恬不知恥地介面道:「建成與元吉無功於天下,常嫉妒秦王大功,今被秦王誅之,實是人心所向。陛下現在如果能將國事交於秦王處理,就沒有事可發生了。」
尉遲敬德又道:「現在外面仍有東宮與齊府亂賊頑抗,請陛下降手書,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
高祖在心裡講,我不答應行嗎?你不給我一矛?
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的頭顱血已滴盡,李世民在玄武門下脫掉戰袍,去面見唐高祖。高祖前後左右之衛兵早被李世民在埋伏之前鏟除,李世民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那一天無論如何都應該讓後人記得,因為本應該是大唐天子的太子李建成用血染紅了玄武門的城牆。
三天後,李世民稱太子。兩月後,李世民稱帝,將李淵視為太上皇。
武德九年(626年)發生的玄武門兵變並沒有隨著建成太子的血跡而消失,自這次玄武門兵變後,大唐又發生了三次宮廷政變。或許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李世民,似乎有些不仁道,但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他失敗了,他沒有坐上本該是他坐的龍椅。因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個比他在心機上要高出許多,但在品德上要差許多的李世民。
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歷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大唐創業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戰功,卻被幾個混蛋史官一筆勾銷。他禮賢下士,溫文爾雅,常能提出治國良策,卻被幾個無恥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計。他一直得父皇賞識,被朝野上下愛戴,卻因居安而不思危,終被他的弟弟所殘殺。
於歷史貢獻,我們不敢斷言他登基後會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絕不會太差。可於仁義道德上,我們敢下定論之於李世民的矯揉造作、陰險毒辣,李建成會更磊落光明、仁者無敵。
諸多人認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於他對歷史之貢獻。可歷史除了這些,還有更重要的。真正的王道,不摻半點虛偽的仁德,李世民永遠缺少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備。不然,他也不會有君子之心而血灑玄武門。
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我們只能嘆息地說一聲: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⑥ 唐太宗李世民善聽諫言的故事
1、貞觀元年(627年),一個名叫元律師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孫伏伽對於這種判法有所不滿,所以進諫說:」按照現行的法律,元律師不該被處死刑,法官不能因為憎恨而濫加刑罰。」唐太宗聽了之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把價值百萬錢的蘭陵公主園賞賜給了孫伏伽。
一些大臣對此不理解, 便向太宗詢問為什麼這樣做。唐太宗回答說:「我剛剛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於直諫的風氣。孫伏伽是我登基以來,第一個敢於批評朝政的,所以我要好好獎賞他。」群臣看到唐太宗有虛懷納諫的誠意,於是競相直諫,涌現出一-批敢於批評朝政的諍臣。
2、貞觀元年,太宗下令官員凡假造官階和閱歷的,不主動交代就要處以死刑,後來, 果然查出有造假的人,唐大宗判了他們死刑。 大理少卿戴認為依照唐律,這些造假之人不應判處死刑,極力反對皇者一生氣就殺人的做法, 唐太家聽以了他的勸諫。赦免了這些人的死罪。
3、貞觀三年(628年)唐太宗下詔關中免兩年租稅,關東免一年的租稅,但是沒過多久,他就改變了主意。魏微知道後,批評他言而無信,唐太宗虛心接受了魏微的批評。
4、貞觀五年(630年),唐太宗輕信讒言,殺害了大理承張蘊古,事後,房玄齡澄清了事實,唐太宗十分後悔,隨後頒下詔令說道:「從今天開始,凡是判處死罪,即使是斬立決,也要審核三次後再執行。」
5、貞觀六年(631年),唐太宗想去封禪泰山,魏微屢次勸說太宗:「現在百姓生活還不十分殷實,倉廩還沒有充實,國力還比較弱,您在這個時候祭告天地,以為帝王功業已經實現了,這是十分不妥的。」唐太宗隨即打消了封禪的念頭。
⑦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虛心納諫的事例
任用房玄齡、杜如晦。
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
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魏徵犯顏直諫
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後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鍾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貞觀六年(舊唐書魏徵傳為貞觀五年)開始准備嫁妝,唐李世民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後所生,朕及皇後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
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於是進言請求雙倍於永嘉長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李世民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得知此事後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並對他大加贊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現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
(7)李世民道德擴展閱讀: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
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乾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
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⑧ 李世民的軼事典故
就是民間所流傳的一些關於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早年在軍中,曾迫降尉遲敬德等人,一些降將背叛後,眾將懷疑尉遲敬德也會叛變,就把他囚禁在軍中,並建議李世民殺掉他,以杜後患。
李世民沒有採納眾將的意見,下令立即釋放尉遲敬德。又命人把尉遲敬德領到卧室內,賜給金銀珠寶,對他說:大丈夫最關鍵是相互信任和講義氣。對別人的懷疑不要介意,我終究不會聽信讒言而殘害忠良,請你放心。如果你一定要離我遠去,就把我賜給你的這些珠寶當作你的資費,以表達我對你的深厚情誼。
尉遲敬德非常感動,當即下跪,表示願意跟隨李世民永不變心。最後成了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猛將。
有一年,劉武周勾結突厥南侵,唐朝軍隊損兵折將。唐高祖李淵大為震驚,親筆書寫命令給前線的次子李世民曰:「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可棄河東,謹守關西。」
李世民上奏道:「太原是稱霸王業的基礎,是國家的根本。河東富足,對國家來說,丟掉河東就失去京城物資的供應地,我願意帶領三萬人馬前去征戰。經過殊死博斗,終於打敗劉武周,保住唐軍的後方基地。
⑨ 唐太宗李世民簡介簡短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李世民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外開疆拓土,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謚號為「文皇帝」。
(9)李世民道德擴展閱讀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