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紫薇道德真經

紫薇道德真經

發布時間: 2021-11-23 22:31:59

㈠ 老子道德真經 莊子南華真經

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這篇文章,在其流傳過程中,不斷有後人增刪、意改、錯置等情況發生,因而形成了極其復雜的版本問題。
考古學家發現的最早的版本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本帛書《老子》。這兩本書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此本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范傳福書法
據《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載,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遊入秦的老子至函谷關,在樓南高岡築台(位於現陝西周至縣終南山北麓樓觀台),老子述《道德經》五千言以授之,在這里寫出了這部凝結了華夏智慧的絕世之作,故此處勝跡又稱樓觀台。《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莊子 -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周易》《老子》合稱"三玄"。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像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與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題。
《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她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㈡ 為什麼老子要寫《道德真經》。

老子我國周代是一位偉大思想家,當社會正處在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回起而爭雄的時期答。 老子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就是因為統治者多私慾,追逐權力與財富,高居於萬民之上,欲斂盡天下所有的財富所造成的。
要想天下太平,統治者必須要做到無私無欲,追求奉獻於民而不索取於民,不貪圖富貴 不過奢侈生活,願與百姓同衣同食。這就是老子講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也就是無為。老子說,天下自然會不治而大治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講道是為講無為,因為道於萬物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道無為就等同於天無為,從而法無為就是法天道,從而老子的學說就不簡單的只是一個政治學說,而成為宇宙自然與社會的根本原理了。

㈢ 五千言道德真經,道之源,德之宗,字字珠璣明哲禮

千百載炎黃子孫,江之頭,河之濱。

㈣ 《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是怎樣的一部書

《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是唐代王真「獨以兵戰之要」,即從軍事角度注釋《老子》的一部著作,它基本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中的軍事思想。

㈤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5)紫薇道德真經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㈥ 道理和智慧與世間的道德真經有什麼區別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白話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
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㈦ 道德經和道德真經是一本書嗎

道德經有,道德真經應該與它無關。

㈧ 金庸3 內功排行誰知道哈,紫薇心法咋樣

九陰真經、九陽真經、先天功、龍象般若功、易筋經都是很厲害的內功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全文舉證規定 發布:2025-05-29 07:43:28 瀏覽:251
法學概論上 發布:2025-05-29 07:28:06 瀏覽:529
強化司法監督制約 發布:2025-05-29 07:26:31 瀏覽:12
關於經濟法總論 發布:2025-05-29 06:47:50 瀏覽:688
司法島僵屍 發布:2025-05-29 06:40:39 瀏覽:61
國際經濟法的實務書籍 發布:2025-05-29 06:18:01 瀏覽:969
河源勞動法最低工資 發布:2025-05-29 05:55:42 瀏覽:196
道德健康認識 發布:2025-05-29 05:51:25 瀏覽:842
法律援助是以下哪一種主體的責任 發布:2025-05-29 05:41:20 瀏覽:943
黨建司法改革 發布:2025-05-29 05:41:19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