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莊子
『壹』 莊子的核心思想
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一、無為而治。莊子的無為理由,與老子完全不同。
老子的無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真正的偉大社會成果,你不要妄動而要遵循規律。老子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
而莊子的無為,其理由是萬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規矩,都是壓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遙游。論幸福的兩種方式。
首先,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遙游的第一個層次,叫做萬類霜天競自由。
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鳥的幸福就是枝頭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遷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實現了自己的自由,那他們是等同的幸福。
(1)法治莊子擴展閱讀:
莊子觀點:
擺脫外物的束縛與羈絆,或者說擺脫對外物的依賴,才能逍遙游。
不追求名利,不需要智巧謀劃。哪怕是擁有天下的君王,跟保全德性的聖人神人至人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爭辯是非,不講求仁義。「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是非只是源自於每個人的成見,沒有統一標准,無人能夠評判。有是就有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爭辯是非不如包容調和是非。
不在乎功用成敗尊卑榮辱。無用即是大用,成就和虧敗通一。不用而寓諸庸。
不糾結於生死。生死一條,都只是軀體的變化而已,都是造物者的安排,善生則善死,安排去化。
不刻意求知。生有涯,知無涯,人固有所不知,知止其所不知。
以上這些不應有的追求和執念,都是追求自己所喜好的,排斥厭惡的,都屬於「內傷其身」的益生,損害了德性。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那麼應該怎麼樣呢?只剩下:
養生。天養,保全天賦的德性。
不得已而為之。安之若命,安排去化,順其自然。
才全德不形。與萬物和諧共存,達到和悅而又平靜的最佳狀態。
治國之道,無為自然,無私心成見,使物自喜。
參考資料:網路-莊子
『貳』 莊子為什麼批判儒家法家的法律思想
總體來說:《莊子》發展了《老子》中否定禮、法等的主張,又發展了《老子》中的虛無傾向,提出了中國最早的道德虛無主義和法律虛無主義。法家儒家在戰國時期逐漸變成了一種控制手段,這點被莊子所不齒。
法家有自己的哲學體系,在某些方面承接儒道。但李斯之後的法家過於極端偏離了商鞅和韓非子的「法治」,變成了「法制」。
而儒家雖然先師孔子對於禮尺度的把握比較靈活,但他的徒弟們對於這點非常較真。之後對於儒家的"禮」更是嚴格,即與法家類似由「禮治」變成了「禮制」。
之前的思想是認為用那些東西可以治理天下,但後世卻形成了一種制度。即變成了對人的束縛,法家因秦亡後檯面上被批判,這點較弱,但儒家在宋明時期將這種束縛加固的非常嚴重。
而莊子時期,各派思想以法儒影響最盛(兵、農、陰陽、名等其實道家都不怎麼喜歡),所以當莊子對這兩個思想進行辯論的時候才會讓我們更注意,而後來的發展也說明了莊子有很強的歷史眼光。
莊子主張絕對自由,反對任何約束和限制《莊子》將《老子》的「無為」之道推向「虛無」,主張絕對無為。無為是道的基本屬性,是天地萬物尤其是社會人事所遵循的原則.
其一,認為仁、義、禮、智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壞。
其二,認為仁義禮樂是導致社會分化和混亂的根源。
其三,認為仁義禮樂是大盜「竊國」的工具。
《莊子》認為「法制」也是致亂之源。指責說:「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法家的兩面「賞罰」不切實際,是欲治反亂的措施;法家崇拜的「明主」、「聖王」只能「喪人之國」,無一利而有百害。
在《莊子》中很多篇目都可以看出來,莊子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就算死亡也只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比如他老婆死了他卻大笑一樣)。
而既是自然的一種存在形式,又是自然的一種造化,因此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目的都應該從天地自然之中去尋找,自然之情便是人的本性。《莊子》將它的「逍遙游」概括為「心游」、「游心」、」心有天游」等,是一種脫離社會現實的抽象的內心自由。
《莊子》的自由還表現在超越時空的絕對性,在它描述的自由境界中,沒有時間的流逝,沒有空間的限制,但卻與天地萬物同體,與絕對之道合一。《莊子》在充分肯定精神自由的同時,還提出了達到這種自由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齊物」;二是「無為」;三是「安時順處」。
總之,《莊子》在命定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與西方現代自由觀完全不同的個體的、絕對的、精神的自由。而絕對的自由一定會反對各種束縛。
『叄』 求 孔子,孟子,荀子,莊子,老子,法家和墨家思想對現代的影響,eg:法家_依法治國
孔子——仁
孟子—— 民本思想。仁政學說。法先王。
荀子——性惡論
老子——道法自然
莊子——天人合一。清靜無為
法家——以法制為核心思想
墨家——兼愛非攻
『肆』 莊周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倡禮治,反對法制,《莊子》一書便體現了這種主張。為什麼錯
樓主題目共有三個分論點,其中有正確,也有不正確,分析如下:
命題1:莊周是道回家學派的重要代答表 ——(√)
命題2:他(莊周)提倡禮治 ——(×)
>莊周揭露了禮治的弊端,但未提出系統的替代機制。
命題3:(莊周)反對法制 ——(×)
> 莊周非但不反對法制,而且有自己卓越、實用的「法治理念」。
》關於莊周的法治思想,引《南華經》原文以為證:
【道者,非聞於廢法毀約,德者,不可以妄施爵祿】
【君人者以己出經式法度,是欺德也!】
【經式法度者,應物而不窮,應時而變之也,不矜於同,而矜於治】
【無遷令(朝令夕改)、無勸成(急於求成),常情勿溢】
【】
『伍』 那些名人說過關於法治的名言
名人名言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陸』 莊子的主張思想是什麼,還有韓非子的主張是什麼
莊子: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物,繼承並發展啦老子的道家學說和唯心哲學,認為世界就是「me」的主觀產物。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商鞅的嚴刑峻法主張比韓非子更早)。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意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的約束,「法不阿貴」。這種思想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種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
『柒』 莊子墨子的治國主張
墨子的主張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墨家思想所崇尚的是:平等、博愛、大度、奮進、競爭、節儉、守紀律、注重自然科學更適於共和社會及國際競爭社會。莊子則主張道的實體用來保壘身體,它的剩餘用來治理國家,它的渣滓用來治理天下。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主張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法術勢)。法家思想對當今社會「依法治國」的實施有著深遠的影響。以獨到的眼光來看待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對後世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分析各家各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對後世中國社會的影響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論述有理有據,條理清楚,滲透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依法治國理念,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來源:讀天下
『捌』 莊子的理想治國方案是什麼
莊子反對儒家的以仁義治國和法家的以刑罰治國。
莊子不贊成以智治專國屬, 以法治國, 以仁義治國, 因為在《莊子》中提出的治國之道都是指理想國的治國之道,而不是現實中的治國之道,因此莊子是從「精神的自由境界」 和「理想國度」出發,闡明所有內容, 所以《莊子》之書, 是脫俗之書,是理想之書, 不可以現實衡量之。如果以丑惡的現實衡量之, 則《莊子》似無無用之處。。《莊子》乃思辨之書,。。當然邏輯上可能會有些問題,但是作為對理想的描述,十分好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聖人,而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你可以理解為莊子的思想就是像弄出一個民主社會
『玖』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主張的分別是什麼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主張如下:
一、孔子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
2、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譯文: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二、孟子
1、政治思想: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體,是對孔子德政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完善。
2、哲學思想:性善論是孟子道德哲學的核心。
3、教育思想:順應自然,順應天性。
4、文藝思想:"與眾樂樂","知言養氣"。
三、莊子
1、哲學思想。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2、政治思想。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3、文學思想。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
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四、老子
1、思想上: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
2、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9)法治莊子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