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基礎是

道德基礎是

發布時間: 2021-11-24 14:49:42

道德品質的基礎是

選C

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質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質的重要保證。
道德認識是道德品質的前提和基礎。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的必要環節。

❷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是什麼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三大道德都是對人們最基本的、最低的、最必要的要求,探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然從這些道德基礎談起才有意義.
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兩大重要問題的重中之重。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融洽、有序、穩定、協調、和諧的文明狀態。而這種文明狀態絕不是雜亂無序的,需要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約束和調節才能實現。因此,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解決好這三個基本層面的道德問題。發揮三大道德在社會建設中的規范、引導、調適、融合、促進作用和精神支撐功能可以提高主體構建和諧關系的道德實踐能力,使社會主義法律、政策、制度建設的貫徹和實施效果更佳。那麼, 三大道德為什麼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呢?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根據道德所調整的關系不同, 我們可以把道德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的道德建設恰好能夠從精神道德領域解決人際關系和諧問題、社會關系和諧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因此, 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上來分別加以考察。
一、和諧社會的社會公德基礎——文明行為促進和諧
社會公德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在道德上的基本標准。構建和諧的社會,人們必須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總是要遵守一些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秩序,這就是作為和諧基礎的社會公德。這種基礎作用可以從三個層面表現出來:
首先,調節在人與人關系層面上的和諧。舉止文明、待人接物禮貌大方、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可以營造一種人際和諧的氛圍;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幫助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助人為樂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直接體現,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的幫助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他人的關心而生活,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依存、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人人都去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可以促進造就社會和諧。
其次,調節在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和諧。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構建和諧的主要內容。愛護公物要求公民關心、愛護和保護國家財產,同一切破壞和浪費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愛護公物是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得到妥善保護並保持良好的狀態,是實現公共生活和諧有序進行的基本保證;遵守公共秩序意味著個體對紀律、規章法規等社會公約的敬畏和遵守,意味著個體自我約束、嚴以律己、一絲不苟的奉獻精神,意味著個體與社會的合作態度;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公共秩序對我們每個人、對我們的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一個人有道德的表現。大家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我們才能有一個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諧社會環境,我們的生活才能正常進行。
第三,調節在人與自然關系層面上的和諧。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安全, 與自然共生共存、協同發展,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指講究公共衛生、美化個人生活環境等,還包括降低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廣泛內容。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不多,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對於可持續發展,維護子孫萬代的根本利益,推動生態和諧,實現長治久安的社會和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和諧社會的職業道德基礎——職業文明促進和諧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調節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具體說涵蓋的是同一職業內部人與人之間、從業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從業者與職業之間、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能否調整好這些關系,直接關繫到和諧社會建設的「和諧」水平和高度。職業道德隨著分工的出現而逐步形成,又隨著分工的逐步細致而不斷發展。在社會分工愈細和專業化程度愈強的現代化社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職業壓力日漸增大,社會風氣呈下滑苗頭,不文明的職業活動不斷增多。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勢必對和諧社會建設造成重大影響。
首先,調節在同一職業內部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包括同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一部門的職業道德規范將人們統一到為了正當利益而和諧勞動的統一目標下,其內部關系就會不斷融洽和諧,就會形成這樣一種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禮讓的和諧局面:同事之間團結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處、既相互競爭又相互鼓勵;部門之間顧全大局、相互配合、減少矛盾、避免糾紛;上下級之間相互理解、尊重、溝通、減少內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
其次,調節從業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和諧。主動、熱情、耐心、周到的服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重要規范,是為人民服務這一職業道德核心的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從業者通過自己的職業活動滿足社會其他行業和人員需要,同時也從其他行業的職業活動中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個從業者既是服務者又是被服務者。整個社會各個行業互相聯系、密切配合,都努力營造「主動、熱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業風氣,就可以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統一和諧整體。
第三,調節從業者與職業、職業與職業之間的和諧。所謂「干一行,愛一行」,從業者要忠實地履行職業責任,安心本職工作,恪盡職守,誠實勞動;努力培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幸福感、榮譽感,培養正確對待各種職業勞動的科學態度。忠於職守、熱愛本職既是從業者發揮才智、干出成績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生活有條不紊、和諧行進的需要。此外,對待其他職業、職業與職業,要堅持「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鄙視體力勞動和服務性職業的職業態度。因為,一個人社會地位、榮譽的高低,並不取決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關鍵是看他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所做的貢獻。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家庭美德基礎——文明家庭促進和諧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它主要包括夫妻關系、長幼關系、鄰里關系三個方面。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正確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構建文明和諧家庭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建設一個好的家庭,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系。 恩格斯說:「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說,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規范。夫妻雙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原則,培養、鞏固和發展夫妻間的愛情,並使這種愛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內涵。為什麼夫妻平等相愛具有舉足輕重的道德意義呢?因為,男女雙方的平等是愛情關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時也是維系家庭關系、社會和諧的基礎。作為共同生活伴侶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愛的基礎上,才能共同承擔好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
其次,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撫養和愛護子女,子女瞻養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諧的重要表現。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子女也有對父母贍養孝敬的義務。尊敬父母,贍養老人,既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應盡的法律義務。古語雲:「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人豈能無情無義?贍養不僅僅是在物質上供養老人,還要在他們年老體弱時在生活上給予照料,包含著精神生活的內容。當然,父母也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對待子女,要接受新觀念、新事物,不要用舊的思想觀念苛求子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敬老愛幼,全家和睦相處。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個成年人不僅要面對父母,還肩負著培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對整個家庭關系的和諧融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學的理論,身教重於言教,父母以身作則,做出榜樣,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鄰里團結塑和諧。「遠親不如近鄰」,鄰居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僅有助於克服困難,還能為我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生活環境。一個家庭同左鄰右舍的關系,是個人、家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縮影。鄰里之間坦誠相待、友好往來、禮讓為先、交流信息、溝通感情不僅能創造和諧、安寧的生活環境,而且鄰里間還會互相影響、教育和感化,有利於營造溫馨、穩定的和諧環境。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聯系,辯證統一, 共同構成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些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 可以有效確立、強化、養成實踐主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 維護和建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而引導人們更加自覺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❸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的意思

說明培養道德很重要啊 有了道德,人類的精神就得到升華,就會克制自己啦

❹ 列寧指出,共產主義的道德基礎是

共同產業,共同致富

❺ 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是什麼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道德屬於『上層建築』所以歸根結底的基礎是『經濟基礎』。

❻ 道德的基礎由什麼組成的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內發展的基容石。

一個民族或國家一旦喪失或弱化了誠信意識,各種不道德和腐敗現象的產生就是必然的了。

誠信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各種內訌和摩擦,減少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降低社會運行成本,並有助於構築良好的人際環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有利於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進而激發社會的活力。

現實中誠信的重要性體現在方方面面。

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沒有誠信就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沒有誠信社會秩序就會混亂。

所以說,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秉承誠信的道德底線。

一方面我們要忠誠老實、講信譽,也就是說要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

在與人交往時,要不說謊,不做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要以誠待人。

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工作學習上不弄虛作假,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勤奮學習,努力工作。

❼ 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誰是基礎

個人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沒有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沒有社會的道德建設。

❽ 什麼是道德的直接基礎

社會主義道德是以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襲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由無產階級自覺培養起來的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

1、科學的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設的基礎;
2、正確的道德導向是道德建設的核心;
3、良好的道德環境是道德建設的土壤;
4、合理的道德獎懲是道德建設的手段

❾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的基礎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道德體系的根本和基礎。
誠信是完人的核心價值,承諾思想行動一致,客觀證明有信用。相反無誠信者是偽君子。有關誠信,在古今中外都有談及,包括倫理學、宗教、專業操守、人事管理及政治學《君王論》。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言而有信。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待人以誠,納人以信,方為真正的誠信。

❿ 道德修養的基礎是什麼

人的思想是廣闊無邊的,道德倫理無處不在。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它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可能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大學生作為一個快踏入社會的群體,理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忠誠於國家和民族事業。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危機深深地擔憂,正觀這種現象,形成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社會共識,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
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
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
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1、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
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就是按什麼標准來修養的問題,倫理學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們往往把所謂道德上「完善的」典範,當作人們的道德理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理想有著鮮明的階級性。理想人格是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最集中的體現。判斷一種道德理想是否進步,是以其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否起促進作用,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標準的。
2、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是兩種道德觀的斗爭。
兩種道德觀的長期斗爭,在道德修養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自覺性在道德修養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沒有這種自覺性,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修養。
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加強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是以自覺的思想道德修養作為顯著標志的,它集中體現為完美理想人格的塑造。
3、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修養原則
道德修養與實踐相結合是無產階級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革命實踐和道德修養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強調要在革命實踐中進行修養,唯一的原因就是只有實踐才能夠使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的意志和品質,才能使道德教育呈現出實效性。

加強自我修養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事業。大學生只有加強自我修養,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在現階段,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能夠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准確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要求。第二,能夠抵禦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更快地發展。第三,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高自我修養
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貴在自覺。如果沒有修養的自覺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進行真正的自我修養。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首先必須有這種自覺的要求,即要有自覺性。
自覺性,在修養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現為把自我修養看成是一種強烈的需要,又表現為自我修養中的主動性,還表現為自我修養的徹底性。一個人要是有了這樣的自覺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養更富於成效。
大學生自我修養的自覺性是逐步培養起來的。
大學生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自我修養的強烈動機。
第二,要學會自律。

熱點內容
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發布:2025-05-26 10:36:00 瀏覽:882
佛山市中立法律服務社 發布:2025-05-26 10:32:27 瀏覽:533
10年行政法真題 發布:2025-05-26 10:25:50 瀏覽:96
勞動法是最沒用的法律 發布:2025-05-26 10:23:46 瀏覽:293
勞動法月200工時 發布:2025-05-26 10:17:58 瀏覽:386
莒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26 10:05:34 瀏覽:722
應當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6 10:01:29 瀏覽:204
陳維崧律師 發布:2025-05-26 09:53:51 瀏覽:878
司法考試考新的民法典嗎 發布:2025-05-26 09:46:15 瀏覽:634
湖南勞動法病假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26 09:45:40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