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道德經
㈠ 詩經 關雎的思想內容
《關雎》是一首意思很單純的詩。大概它第一好在音樂,此有孔子的評論為證,《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便是音樂結束時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關雎》不是實寫,而是虛擬。戴君恩說:「此詩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牛運震說:「輾轉反側,琴瑟鍾鼓,都是空中設想,空處傳情,解詩者以為實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見。《詩》寫男女之情,多用虛擬,即所謂「思之境」,如《漢廣》,如《月出》,如《澤陂》,等等,而《關雎》一篇最是恬靜溫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作為樂歌,它被派作「亂」之用,正是很合適的。
然而不論作為樂還是作為歌,它都不平衍,不單調。賀貽孫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此四句乃詩中波瀾,無此四句,則不獨全詩平疊直敘無復曲折,抑且音節短促急弦緊調,何以被諸管弦乎。忽於『窈窕淑女』前後四疊之間插此四句,遂覺滿篇悠衍生動矣。」鄧翔曰:「得此一折,文勢便不平衍,下文『友之』『樂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疊二字句以為句,『輾轉反側』,合四字句以為句,亦著意結構。文氣到此一住,樂調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雖然「歇拍」、「前腔」雲雲,是以後人意揣度古人,但這樣的推測並非沒有道理。依此說,則《關雎》自然不屬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經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來。其實也可以說,「詩三百」,莫不如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興也。」但如何是興呢,卻是一個太大的問題。若把古往今來關於「興」的論述統統編輯起來,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書,則何敢輕易來談。然而既讀《詩》,興的問題就沒辦法繞開,那麼只好敷衍幾句最平常的話。所謂「興」,可以說是引起話題吧,或者說是由景引起情。這景與情的碰合多半是詩人當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實景,後者則是心象。但它僅僅是引起話題,一旦進入話題,便可以放過一邊,因此「興」中並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則即為「比」。至於景與情或曰物與心的關聯,即景物所以為感為悟者,當日於詩人雖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則已是微妙,其實即在詩人自己,也未嘗不是轉瞬即逝難以捕捉;時過境遷,後人就更難找到確定的答案。何況《詩》的創作有前有後,創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帶著興義的句子,後作者現成拿過來,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時之感,則同樣的興,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義。但也不妨以我們所能感知者來看。羅大經說:「杜少陵絕句雲:『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或謂此與兒童之屬對何以異,余曰不然。上二句見兩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於此而涵泳之,體認之,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我們何妨以此心來看《詩》之興。兩間莫非生意,萬物莫不適性,這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為看待人間事物的一個標准:或萬物如此,人事亦然,於是喜悅,如「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小雅·鹿鳴》),如此詩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萬物如此,人事不然,於是悲怨,如「雄雉於飛,泄泄其羽」(《邶風·雄雉》),如「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邶風·谷風》),如「毖彼泉水,亦流於淇」(《邶風·泉水》)。《詩》中以純粹的自然風物起倡的興,大抵不出此意。總之,興之特殊,即在於它於詩人是如此直接,而於他人則往往其意微渺,但我們若解得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萬物的死生消長,都看作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那麼興的意義便很明白。它雖然質朴,但其中又何嘗不有體認生命的深刻。
「鍾鼓樂之」,是身分語,而最可含英咀華的則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親愛之意也。」輔廣申之曰:「以友為親愛之意者,蓋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風·谷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這「友」字一個現成的註解。若將《鄭風·女曰雞鳴》《陳風·東門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並不是泛泛說來,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時代以歌詩為辭令,我們只認得當日外交之風雅,《關雎》寫出好婚姻之一般,這日常情感生活中實在的諧美和欣欣之生意,卻是那風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時候,《詩》不是裝飾,不是點綴,不是只為修補生活中的殘闕,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顧頡剛語),《關雎》便好像是人生與藝術合一的一個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現在文學史的黎明。
㈡ 詩經--關雎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釋:先師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過分放縱,哀愁而不沉溺於過分的憂傷。」 】
【討論】:「《關睢》」的「睢」,讀音為jū。是《詩經》的第一篇。描寫一位年青男子追求心中戀慕的女孩,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並幻想著與心愛的女孩鍾鼓相樂、琴瑟相諧的歡悅。
一位顯然受過良好教育的男子,以他的德性與知識才藝,當然可以稱為君子了。他想念著心中思慕的女孩。吟唱著《關睢》的詩歌,幻想著戀愛中兩情相悅的快樂而不失於放縱,體味著愛而不可得的憂愁而不至於過度的哀傷。
不過本章是八佾篇,從通篇的結構看,很明顯談論的是禮樂之道。所謂禮樂之道,狹隘言之,禮教就是文化教育及其賦予一個國家大多數公民的內在精神思想修養 和表現於外在的語言、行為、裝束等。而並且如過去所宣傳的封建統治階級用以愚化百姓、鉗制民眾精神的如「女子纏腳」、「包辦婚姻」、「寡婦守節不再蘸」之 類的封建「吃人禮教」;樂教則運用音樂陶冶與開拓一個人心靈境界。國家文教思想及方法方式通常對國民的精神產生巨大影響。這恰是今天我們的國民教育中最薄 弱的一個環節。
本章從禮樂之道突然拐到《關睢》這首情詩上,而這首詩歌恰是《詩經》的第一篇章,請問此中有何深意?
原來人類中除了立志出世超脫的絕少數外,大部分成員普遍的追求,不外乎三樣:基本生存、功業成就、男女情愛。孔子曾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與孔子同時代的告子也說:「食色性也。」尤其異性相引相慕,是自然的規律使然。不過人間社會的復雜性每每賦予原始的兩性情愛更多的附帶因素,因此也導致男 女情愛的復雜性。因此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男女情感是古今中外大多數人都會遭遇而絕少能夠超脫的問題。試觀千鹵乥來無數 的風雲人物也無一例外。從商紆丌妲已、周幽王與褒姒、曹操、唐朝開國大將李靖與他的妻子紅拂女、唐中宗李治與武則天、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軍因領導人之一 李信與紅娘子、明朝吳三桂、清攝政王多爾袞乃至國父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蔣介石與宋美齡、周恩來總理與鄧穎超、高君宇& #19470;石評梅、毛澤東與楊開慧、賀子珍、江青等。
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不當,通常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如商紂與周幽王的失國、曹操放縱情慾而慘遭敗績、李治皇權旁落、吳三桂的叛國、江青利用與毛澤東的關系組織四人幫對於國家民族的危害等等。
歷史風雲人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普通百姓,感情與婚姻在今天的社會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困擾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們,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
本節所述《關睢》 中的這位君子,是個真正的男子漢,他能夠以高度的智慧,駕馭自我的感情,縱難免為愛情所困擾而浮想翩翩,但沒有墜入不可自拔的幻想。縱然感受求之不得的情 苦,但絕不因此過分沉溺於一已的情感中患得患失,忘記自己為人立世的職責本分,也沒有因為男女情戀而殆己誤人;更不會因此失去精神心理的平和。
對待男女之情是這樣,對待功名富貴也應是這樣。這里孔子特以《關睢》中原始自然的男女愛情,也指代世間一切如地位、權勢、金錢、美酒、榮譽等任何一切可 欲的事物,揭示對於世俗一切都應該「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展現「不為物喜、不以已悲」的精神修養。同時也是孔子在此地借著對於《關睢》的評 價,表達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即思想中不要有偏斜的成分----的觀念。
最後,我們有必要談一談《關睢》以及《禮記/樂記》中有關音樂的理念:
《關睢》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篇,是一首高雅的單相思情歌。
原文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詩歌大意為:
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麗的女孩,是男兒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在水中左右漂搖。
善良美麗的女孩,醒來時與夜夢時都想念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來時與夜夢時都深深思念。
悠悠思念情意深切,夜間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女孩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麗的女孩,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女孩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麗的姑娘,敲鍾擊鼓取悅她。 」
詩歌和音樂是人們內心思想和情感的體現。這種表現最高標准即是和諧、優雅的美感。可以感動天動驚鬼神。因此和諧的詩歌和音樂可以培育、陶冶人的情操,養成高雅的君子性情。
當時孔子編輯《詩經》的目的,就是將文學詩歌和音樂作為培養學生理想人格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在於自我發泄或娛樂消遣。而流行音樂、交誼舞絕不能培養優雅、深沉、純凈、高遠的胸懷與情感的。
詩歌藝術對於社會政治,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們可以從抗戰時期,在黨的領導下的藝術工作者以包括詩歌在內的各種藝術形式激勵國人為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奮斗努力的巨大作用。
《禮記-樂記》上說:「凡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 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指引,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道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只 有德,德者,得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一切 音樂都產生於人的內心。音樂與一切事癩的倫理相通。所以,只懂得聲音不懂得音樂的,是禽獸。叨懂得音樂而不懂得樂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扅具備真正的 音樂修養。因此,從分辨而理解音樂,從分辨靂樂而理解樂理,從分辨樂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這就具備了社會政治的方法。所以不能領會聲樂的人,不可與他討論 音樂。不能領會音樂的人,不可與他討論樂理。明白了樂理就接近於「禮」了。禮儀和音樂的修養都具備,就叫做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得到。……所以音樂的隆盛, 並不是好聽到極點的音樂。所以,先代聖賢制禮作樂,目的不是為了盡量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慾望,而是用禮樂來教導民眾,使好惡的情志得到節制,從而回歸到人 生的正途上來。」
因此《禮記/樂禮記》中還說,文化禮儀的教育是用來誘導人心的。音樂修養是用來調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來協調人們的行為的,刑罰是容來防止邪惡行為的。禮儀、音樂、刑罰和政令,它們的最終目的相同,都是用來統一民心、治理國安定天下的方法。
㈢ 關雎的解釋
1、關雎解釋:
(1)《詩·周南》篇名。為全書首篇,也是十五國風的第一篇。
(2)鳥名。魚鷹。
關雎一般指國風·周南·關雎。
2、《詩經》的《關雎》內容: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鍾鼓來取悅她。
(3)關雎道德經擴展閱讀
1、重點詞彙:
關雎(jū):篇名,《詩經》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幾個字(一般是兩個字)作為篇名。
關關:鳥互相應和的鳴叫一聲。
雎鳩:鳥名,又名魚鷹,雌雄有固定的配偶。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淑女:美麗純潔的女子。窈窕,美好的樣子。淑,善良的,品德好的姑娘。
君子好逑:能給君子做好妻子。君子,周代對奴隸主貴族男子的通稱,這里是對男子的美稱。
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逑,通「仇」,匹,這里指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淡水湖泊中,夏秋季開鮮黃|色*花,根莖可食用。
流:指順水勢採摘。
寤寐:醒來和睡去,即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寤(w&ugra一ve;),睡醒。寐,睡著。
思服:思念、牽掛。
悠:長,指思念綿綿不斷。
輾轉反側:身體翻來覆去,不能入睡。輾轉,轉動。
琴瑟友之:彈著琴瑟和他親愛地在一起。琴瑟,兩種樂器。
芼(m&agra一ve;o):選擇,採摘。
鍾鼓樂之:敲鍾擊鼓使她快樂。樂,讀l&egra一ve;,使……快樂。
2、賞析: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周代詩歌三百零五首,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包括十五國風,大多是民間歌謠。這首詩選自「國風」之「周南」,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寫一位男子對一位姑娘的思慕,以及他追求美滿婚姻的願望。「關雎」是《詩經》第一篇,取詩中第一句的一、三兩個字合成篇名。
作品可分為三章,前四句為一章,五至十二句為一章,十三至二十句為一章。
第一章:開篇以雎鳩和鳴起興,喻男一女相悅,是完美的一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小河,綠草茵茵,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水中嬉戲鳴唱,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採摘荇菜,她撩一撥起了少年男子的無限情思。這一章的妙處就在於運用舒緩、平和、形象的語言,以輕快甜美的筆調,描述了一幅和諧美麗的愛情場景,打開了愛情故事的開端;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興起,渲染了和諧悠揚的氣氛,並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領全篇,形成了全篇的基調。
第二章:寫男子思念女子之情。
「參差荇菜」是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小洲上生長荇菜即景生情。姑娘的「窈窕」攪亂了小夥子平靜的心,使小夥子決意要追求她,可是那姑娘的態度又不確定,這弄得小夥子日思夜想,牽腸掛肚,難以成眠。體現在詩中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表述的是小夥子艱難執著的追求過程,深切的相思之情。這是愛情故事的發展。
第三章:寫男子求得女子之後的親愛歡樂情景。
「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承接「寤寐求之」,是「寤寐求之」的理想結果,描述的是追求既得之後的情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鍾古樂之」 中的「友」和「樂」,用字頗有分寸,各有輕重,深淺不同,既寫出了小夥子心中的快興滿意,又不涉於侈一靡一,正所謂「樂而不婬*」。這一章是全篇精髓之所在。寫出了生動逼真的歡一愉快樂的形象。
縱觀全篇,作品寫的是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㈣ 關雎原文翻譯及賞析
關雎
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日日夜夜總思念她。綿綿不斷的思念,叫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彈琴鼓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邊去挑選它。賢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鍾鼓來取悅她。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
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
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系的結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㈤ 詩經中關雎的賞析!!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
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班。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鍾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
原文:
關雎
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
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鍾鼓來取悅她。
(5)關雎道德經擴展閱讀: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
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㈥ 關雎作為詩經首篇的原因
透過一些詩文解釋,我們來一起看看此詩內在深意與對今天人的影響。《關雎》的內容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從後一句「鍾鼓樂之」我們可以了解到,君子對淑女的追求是以美滿婚姻為最終目的,「君子」是兼有人品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合,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系,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
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完全不曾想過,愛得要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從詩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
《禮記·禮運》中「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話不是說人有『七情六慾』你就可以胡作非為,而是要克己復禮,剋制自己的私慾符合道德禮儀的。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規范的就是做為人所遵循的道理。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所應具有的『仁義理智信』的品質。一提到這個有人就給扣上封建禮教的帽子,那我就要說了:君有君德、臣子廉潔、父親慈愛、子女孝順。君臣合德、家道昌盛。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那不天下大亂了嗎!不要老是抱著排斥傳統的態度,動不動就扣個帽子啊!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具有人的道德。非如此則與獸無別了。
我之前一直不太明白,為何網路不引導人懂得什麼是中國的傳統價值,而是為了賺錢什麼污七八糟的東西都扔到上面,倫理價值盪然無存?社會亂象、淫穢污濁的那些東西看多了只能傷害我們人自己。當我看到馬克思在詩中這樣說我才知道原來這樣......
它說「我年輕的雙臂已充滿力量,將以暴烈之勢,握住並抓碎你 ---人類。黑暗中,無底地獄的裂口對你我同時張開,你將墮入去,我將大笑著尾隨,並在你耳邊低語:「下來陪我吧,朋友!」。這個話讓人看到都覺得不寒而慄,但是它卻在現實中發生著!但是有良知的人誰也不願意成為它的陪葬。恢復傳統道德這不是哪一個權勢為其利益的假借說教。而是我們中華兒女所要面對的。
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其實不管什麼樣的時代,中國五千年的傳統價值能展現給我們今天的人,一定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