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永恆嗎
㈠ 法律和道德一樣是人類社會的永恆現象嗎
不一樣。道德是永恆的,法律僅屬於階級社會
㈡ 什麼是永恆,道德是永恆嗎
存在啊,它沒有真正的定義。比如你對家人的愛,可以被稱之為永恆,你對愛人的愛,也是一種永恆。還有對朋友的愛,還有很多很多。永恆並不是被別人記住成千上萬年才叫永恆,當你給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留下了幸福與快樂那就是永恆了。
㈢ 承認「共同道德」的存在是否是承認「永恆道德」的存在
不是的,共同道德,是說的某一個時間段里,大家公認的一種品質,但專並不一定是可以屬一直如此。永恆道德,是不隨著社會的變遷進步,一直都是正確的道德品質。比如在春秋戰國時候,都認可自己親人犯罪,可以隱瞞,而且這是一種道德,現在就不會認可這樣的行為。
㈣ 法律和道德永恆存在
太有道理了。
道德沒有了。早晚會 犯罪,犯罪了。他 道德準是 敗壞。
㈤ 道德是什麽
功利與道德
——兼論道德的本質和起源
應陳希剛同學的盛情邀請,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共同就「功利與道德」一題來探討一番。功利和道德的關系,用我們先人的話來講就是「利和義」的關系,可見,這個命題真是由來已久了。可是這個如此古老的命題為什麼至今仍然充滿懸疑,議而不休呢?原因只有一種:結論不科學。
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二者作一個深入的本質研究,才可能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那麼首先,什麼是功利?所謂功利,是指與事功、功勞所對應的價值、效益、報酬。對個體的功利而言,它可以表現為純精神的自豪感,也可以表現為純物質的獎勵,更可以表現為二者兼有。岳飛的「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就主要表現為一種為君國犧牲的精神功利。焦裕祿則更是一種犧牲小我利益,實現精神大利的典型。同理,如果一種功勞,對應於恰當的物質獎勵和榮譽,也是無可厚非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如果功利對應的比例失調,就會出現利大於功的情況;比例失調越大,對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就越大。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可敵國者,就是利大於功,以致功不抵罪的典型。這是罪惡的資本主義的產物。也是蓋氏之流被世人廣為詬病的原因。這樣,功利就直接觸及到道德問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了。由此可見,道德的核心是一種公共利益(從這個角度上講,「功利和道德」的關系也可以說成是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系)。要言之,所謂道德,就是把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為一體,在二者發生沖突的特殊情況下,克已奉公,犧牲前者服從後者的一種自覺的認識和行為。沒有這種自覺的認識,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行為(所謂良心,正是一種不自覺的道德)。那麼很自然,所謂不道德,就是損公肥私,並最終害人害己的這么一種認識行為。
始終把公共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人,謂之有道德;反之,謂之缺德或無德。愛因斯坦說得好,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無不是他人勞動的成果,我們個人做得再多,都無法回報。是的,如果因為個人的某些微功而大發其財,從而危害他人的生存,那麼其不惟無功,反而有罪。
道德是社會勞動分工的產物。
我們不禁會問: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提出道德問題?「道德」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如果我們連道德的來源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弄清與道德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常識告訴我們,一種美好的思想感情來源於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也是希剛所說的物質的人的由來)。比如,我們喜歡牛不喜歡老鼠。所以,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各自為戰的獨立經濟體,不需要分工合作、互為服務,那麼,人類決不會形成社會,更不會有道德的產生。
正是由於勞動分工,產生了互為服務的勞動合作關系,形成了聯結人與人的共同利益的紐帶。道德就是維系這種共同利益紐帶的自覺行為。分工越細致,個人利益之間的聯結就越緊密,直至最後融為一體,無分彼此。對萬事靠自己、沒有分工合作的生物來說,存在就是天理,哪怕同類相殘,都不存在道德問題。對一些「社會性」生物,比如螞蟻蜜蜂之類來說,為什麼不會出現自相殘殺(指窩里斗)的情況呢?就因為它們是密切分工的合作關系。任何有損對方利益的行為,都是對自己利益的損害。所以,對螞蟻蜜蜂之類的社會昆蟲來說,「道德」行為是它們的本能行為。而人類社會卻不是自然天成的,是由三三兩兩的散居到群落到部落再到社會這樣慢慢融合、壯大、演進、發展起來的。在私有制下,整個社會生產的無序化導致了社會分工的無序化。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盲目的重復建設帶來的惡性競爭,使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演變為各個局部生產領域里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試想:在成百上千個大學生爭搶一個職位情況下,焉有道德的容身之地?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社會至今仍在進行著最殘暴最野蠻的掠奪斗爭的根本原因。毛澤東時代,為什麼涌現出許許多多像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式的道德楷模呢?原因正在於此:計劃經濟下,團結友愛,互助合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道德想不高尚都難!此外,我們知道,原始落後的勞動生產是艱苦的,哪有一勞永逸的掠奪和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剝削來得輕巧、輕松呢?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把勞動分為二重性:艱苦性和配合性。前者產生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不道德認識,後者產生互助友愛的道德認識。因而從邏輯上講,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密,組織化系統化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就會越來越相親相愛,道德水平自然就會越來越高。當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已經發展到牽一發動全身、缺一不可的地步了,人類社會的天堂時代就到來了!在這里,有一個重大問題必須引起注意:不能把官僚和資本家所從事的剝削活動與社會必要的組織管理分工混為一談,這些食利者和剝削者純屬寄生蟲和掠食動物。而且,正是由於有這類掠食者的存在,才使得本應如桃源仙境般的人間成了地獄。這些變態的異類道德已經完全淪喪,拚命鼓吹所謂的叢林法則,實不知,人之所以成為人,恰恰是因為成不了獸。必須互助友愛才能生存立足。而要寄希望於統治者剝削者進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恐怕比寄希望於老虎不吃人、蒼蠅不逐臭還要渺茫。因為他們全部的生命活動就是剝削寄生行為本身。沒有外力的強製作用,不可能自行改變,就好像不經過外部劇烈刺激自己很難斬斷自己的手足一樣。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見,請諸位不吝批評指正。
長歌 初稿於08/04/27 繕於即日
㈥ 道德相對具有永恆性嗎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㈦ 道德怎樣才算永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永恆
㈧ 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這句話對嗎
對。
道德是穩定性和變動性的統一。
㈨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 生命可以永恆嗎
課文分兩目,第一目,生命有時盡,講的是個體生命是來之不易的獨特的不可逆的短暫的,並且最終歸宿是死亡,所以個體生命不可以永恆;第二目,生命有接續,講的是每個人的生命都在身體上接續著家庭、民族、國家、人類的生命,我們還接續著社會關系中、精神信念上的生命,繼承和創造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所以生命有時可以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