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立法計劃
⑴ 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的2013年危機
2013年9月27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民主黨把持)通過了一個避免政府關門的臨時預演算法案,發給眾議院(共和黨把持)表決,剔除了此前共和黨提議的禁止給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撥款的內容。但是,眾議院當然不會輕易就範。
2013年9月29日凌晨,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為期兩個半月的臨時撥款議案,議案同時要求將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延期一年實施。
2013年9月30日下午2點,美參議院以54比46票否決了眾議院要求把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延遲一年,並取消用於實施醫改而徵收醫療器械稅的臨時撥款議案,這表明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10月1日關門的風險增大。
當前的局面是非常的微妙,共和黨議員們表示不能接受參議院版本,眾議院議長博納說會在30日再發一個修正案給參議院。共和黨人也承認說,眼下還拿不出修正案,畢竟在是否要給奧巴馬醫改法案提供資金支持這個方面上,驢象兩黨的立場是很難調和的。
根據美國立法程序,在年度財政預算沒有獲批的條件下,參眾兩院必須通過完全相同版本的臨時撥款議案並送交奧巴馬簽署生效,方可保證聯邦政府免除關門危機。參議院預定30日復會,留給兩黨的協商時間已經不多。
2013年9月30日,奧巴馬在白宮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如果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在10月1日停擺,馬上就會給美國民眾的生活和美國經濟增長帶來真實的沖擊。雖然軍隊、邊防、公共安全、獄警等核心部門的運營不會受此沖擊,郵局還會照常運營,退休人士的社會保險福利金也會照常發放,醫療保健項目的享有者依舊可以去醫院看病,但是數十萬文職政府雇員將會停工,所有的國家公園將會關門,私營部門申請政府貸款的進程將被迫延期。 當晚,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西爾維婭·伯韋爾宣布,由於聯邦政府本財年的預算已經耗盡,而國會尚未批准新財年的預算或臨時撥款議案,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她敦促國會應當盡快批准臨時撥款議案,使得政府可以正常運轉,並盡快通過新財年的政府預算。
2013年10月1日,美國聯邦政府的2014財年開始,由於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尚未解決新財年的政府預算分歧,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此次聯邦政府「關門」風波將持續多久取決於兩黨何時能解決預算分歧。 奧巴馬對軍隊發表電視講話時說,盡管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美國在國內和國外的軍隊將正常運轉,國會兩院都已通過議案讓軍人可以在政府關門期間按時領取工資。造成本次美國兩黨分歧無法彌合的關鍵原因在於即將全面推行的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法案。同時美國各州的健保交易所也將開張,該交易所是美國醫療保險改革法法案中擴大醫保覆蓋面的核心舉措,旨在為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提供政府補貼的醫保產品。
美國政府關門已使兩黨「戰火」迅速燒至美債。奧巴馬和財政部輪番發難,均稱如果美債半個月後違約,將引發甚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屆時,美國政府已有73萬多人被迫休假。
2013年10月2日,美國白宮通報,受政府關門所迫,奧巴馬決定取消訪問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2013年10月3日,奧巴馬總統呼籲眾議院議長博納立刻將參院通過的臨時預演算法案發眾院全院投票表決,從而結束眼下這場鬧劇。 同日,著名股神巴菲特接受美CNBC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他相當擔心政治僵局,認為情況將會惡化到「極度白痴」(extreme idiocy)的程度,痛斥共和黨不惜以國家倒債為要脅,否定推行美國醫療保險改革,但預言這種招數無法持久。
2013年10月4日,據外電報道,印度尼西亞稱,由於美國聯邦政府關門,美國總統奧巴馬將缺席將於巴厘島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
奧巴馬急簽軍方支薪案:五角大樓9成員工或復工
據香港《文匯報》10月7日報道,美國政府停運令國防部文職員工被迫無薪放假,不過司法部研究過停運前由總統奧巴馬緊急簽署生效的軍方支薪法案後,認為法案適用於直接支持軍人的後勤職員,因此防長哈格爾前日已下令五角大樓大部分文職人員,於本周起重返崗位。負責審計的副防長黑爾表示,暫時未能估計確實復工人數,但大概超過90%。他表示,國防部受影響文職員工數目約為35萬,少過報道指的40萬,按此推算,復工人數約為31.5萬,相當於全體被迫放無薪假的公務員的40%。
結束聯邦政府關門
2013年10月16日晚,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通過議案結束聯邦政府關門。
美國會達成預算協議
2013年12月16日據英國媒體報道,美國眾議院通過為期兩年的財政預算協議,而協議也即將在參議院表決,以避免政府關門重演。
報道稱,這份由共和黨眾議員萊恩(Paul Ryan)和民主黨參議員默里(Patty Murray)協商而成的預演算法案模糊且不夠具體,對較為存在困難和分歧的問題採取迴避做法。然而國會明年的議程全都是一些具體問題,包括提高舉債上限、政府各項目的資金提供、移民政策改革以及通過一項農業法案。 美國政府關門迫使幾十萬聯邦雇員下崗回家,許多政府服務項目受限或關閉,並引發了一系列的民眾抗議。抗議者對國會議員表示不滿,並呼籲他們結束預算僵局。
2013年10月1日美國進入新的財政年度後,預算方案遲遲沒有通過,國家公園關閉,負責調查食品引發的疾病的工作人員下崗,政府停止公布有關經濟狀況的報告。 這些影響讓人們走上大小城鎮的街頭抗議。14日,在首都華盛頓大草坪,在保守的茶黨組織下,好幾百人拆掉了搭建在被關閉的國家紀念碑和紀念園周圍的隔離障礙。他們把一些障礙物帶到白宮,還打出批評總統奧巴馬的標語。
在芝加哥、波士頓、特蘭大市以及德克薩斯州的普拉諾、新澤西州的紐頓和賓西法尼亞州的斯普林蓋茨波里等地,聯邦雇員都走上街頭抗議。
⑵ 小作坊可以依據食品安全法處罰嗎
食品安全法不適用小作坊小攤販,《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食品小作坊攤販管理由地方人大立法解決。
【拓展資料】
北京:北京市XX關於印發《北京市XX的通知
天津:天津市XX關於印發天津市XX2013年度立法計劃的通知(津政辦發〔2013〕35 號)【2013年已列入天津市政府立法計劃】
上海:上海市XX關於轉發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市食品葯品監管局制訂的《上海市XX的通知(滬府辦〔2015〕4號)
關於公布《上海市XX的通告(2016年第1號)
DB31/ 2019-2013 食品安全地方標XX(2014-1-1實施)
重慶:重慶市XX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7-05-01實施】
重慶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重慶市XX食品流通攤販餐飲服務攤販及家庭集體宴席服務者備案管理辦法的通知(渝食葯監法[2015]21號)
重慶市XX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渝質監發〔2011〕125號)(2013年修正本)
河南: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於印發《河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備案辦法(試行)》的通知(豫質監字〔2012〕89號)
河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六十二號)
吉林:吉林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吉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吉林省人大常委公告第66號)
吉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於印發《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及《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審查通則(試行)》的通知(吉質監食[2012]144號)
內蒙古:關於徵求《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審查登記及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十號)【2015-10-01實施】
關於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加工小作坊審查登記及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送審稿)
山西:山西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監督管理辦法
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福建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辦法〉的決定(省政府令第124號)
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員會關於印發《福建省食品攤販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閩食安委〔2012〕2號)
山東:山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山東省規范旅遊景區及周邊餐飲店食品店食品攤販經營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魯食葯監餐飲〔2015〕84號)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魯政辦發〔2011〕13號)
湖南:湖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7-01-01實施】
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
廣東:關於印發《廣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管理辦法》的通知(粵食葯監局食產〔2016〕29號)【2016-04-01實施】
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送審稿)
浙江: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店小食雜店和食品攤販管理規定(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3號)【2017-05-01實施】
甘肅:甘肅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徵求《甘肅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管理條例(草案)》(第一稿)意見建議的通知
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甘肅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甘食安辦發〔2015〕27號)【2015-10-01實施】
江蘇:江蘇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6-07-01實施】
⑶ 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是哪個國家出台的
英國《清潔空氣法》。
1952年後,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1956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
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
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3)2013立法計劃擴展閱讀
早在1851年,芝加哥和辛辛那提市就開始了進行保護空氣質量的立法嘗試。就聯邦層次的立法而言,美國從1955年的《空氣污染控製法》到1963年的《清潔空氣法》,1967年的《空氣質量控製法》。
再到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以及後來的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多次修正而逐步完善,建立起來了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體系。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修改完善,美國的清潔空氣法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則。
中國早在1979年就出台了《環境保護法》。2008年,有關方面曾召集專家探討奧運會空氣質量對策。當時有專家提議,可以把美國的《清潔空氣法》翻譯過來,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
2013年11月,隨著「383改革方案」的對外公布,加快環保立法已經提速。作為大氣治理的基本法,制定於1987年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已經啟動第三次修改,被列入《國務院2013年立法工作計劃》。
該次《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法被要求徹底修改,屬於大修大改,修法思路也將由過去的就污染談污染,變為從改善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來談大氣污染治理,從而制定出一部更為有效的大氣污染防治法。而修改後法案的名字,很可能採用新的命名——《清潔空氣法》。
⑷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修訂稿說明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的說明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修訂)為2013年、2014年、2015年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項目。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總局)認真研究,深入論證,廣泛調研,反復修改,完成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起草工作。現就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一、修訂的必要性
化妝品是指以塗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施用於人體表面(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等)、牙齒和口腔黏膜,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以及保持其處於良好狀態為目的的產品。
化妝品的特點是:多用於體表,作用緩和,人體吸收少,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的可能性小,但使用對象多為健康人群,目的是美化儀表,與用於治病救人的葯品和醫療器械「風險與效益比」的理念不同,對產品的安全性要求高,風險零容忍。化妝品屬於快速消費品,產品季節性、時尚性強,品種多、批量小、銷售周期快,根據市場需求配方和標簽調整較為頻繁。目前,全國有化妝品生產企業約4000家,中小型企業約佔90%,但市場份額不到20%。這些特點決定了既要嚴把化妝品安全關,減少安全風險,又要管好管活,給企業創新發展留下空間。
現行《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1989年發布,1990年實施。25年來,《條例》在規范化妝品生產經營行為、加強化妝品監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和化妝品產業的快速發展,化妝品消費需求迅速增長,新原料、新技術層出不窮,現行《條例》已不能適應需要,主要問題表現在:
一是立法理念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現行《條例》重事前審批和政府監管,未能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與黨中央國務院的新要求不適應,與產業提升需求不一致,也與國際趨勢不協調。化妝品作為時尚產品,除衛生和理化指標外,其正常使用性能、實際功效等均與消費者密切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包括納米材料在內的新原料的使用對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也需進一步評估,傳統的「衛生監督」的理念也已不能滿足保障消費者健康的需要。
二是管理手段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現行《條例》中規定的監管手段相對匱乏,法律責任比較粗放,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較弱,沒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品原料和功效宣稱管理、生產過程的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要求、經營過程的可追溯性為核心的風險管理制度,缺乏行業自律要求和社會參與渠道,難以適應規范化妝品生產經營秩序的實際需要。
三是監管體制滯後於改革實際。2008年和2013年兩次政府機構改革,國務院分別將衛生行政部門的化妝品衛生監督職能和質量監督部門的化妝品生產行政許可、強制檢驗職能劃轉到食品葯品監管部門,由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對化妝品質量、衛生實施統一監管。現行《條例》規定由衛生行政部門對化妝品進行衛生監督的管理體制早已與實際不一致。
二、修訂的總體思路
《條例》修訂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轉變政府職能要求,以問題為導向,以風險管理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從國情出發,立足化妝品特點和行業實際,借鑒國際經驗,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學、高效的化妝品監督管理體系。
《條例》修訂的總體思路,一是簡政放權,適當減少事先許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二是分類管理,根據風險程度,科學設計原料、產品和企業分類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制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四是倡導社會共治,充分發揮各個部門和社會各界作用。
三、修訂的主要內容
送審稿共7章79條,包括總則、原料與產品、生產經營、標簽與廣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送審稿落實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對於現行的新原料審批、國產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首次進口化妝品(包括特殊用途和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化妝品生產許可5項行政許可,取消其中的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將生產企業衛生許可和生產許可合二為一,縮小新原料和特殊用途化妝品兩項行政許可的范圍,並按照化妝品研製、生產、經營、上市後管理全生命周期設計了全過程、全要素的管理制度。主要內容包括:
(一)目錄管理與審批備案相結合的原料管理制度。
1.原料實行目錄管理。參考國際經驗,對化妝品原料實行目錄管理,由總局分別制定化妝品禁用原料目錄、限用原料目錄和准用原料目錄(第八條)。
2.新原料實行審批與備案管理相結合。現行《條例》規定所有新原料均應當經過批准後方可使用。送審稿根據風險程度不同,對防腐劑、防曬劑、著色劑、染發劑、美白劑等高風險原料實行審批管理,其他新原料報總局備案即可。同時,明確企業要按照要求定期報告新原料使用及安全狀況(第九條、第十條)。
(二)以安全性評價和功效宣稱為核心的產品分類管理制度。
1.根據產品安全風險調整普通化妝品和特殊化妝品的名稱與范圍。考慮到原來的「特殊用途化妝品」「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名稱與按照產品風險分類管理不完全吻合,將其分別修改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在延續特殊化妝品注冊、普通化妝品備案管理的同時,將特殊化妝品由原來的9類減為染發、燙發、美白、防曬以及總局認為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化妝品,育發、脫毛、美乳、健美、除臭等其他5類特殊化妝品,將根據監管需要,予以取消或者轉為葯品或普通化妝品管理。送審稿規定總局可以根據風險評估情況,對特殊化妝品的范圍進行動態調整(第十一條)。
2.增設安全評估要求。借鑒歐盟做法,強化產品上市前的安全評估,規定申請人、備案人應當開展化妝品安全評估(第十八條);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時必須提交產品安全評估資料(第十三條、第十七條)。
3.規范功效宣稱管理。出於營銷的需要,化妝品通常都進行功效宣稱,但現行《條例》缺乏相關管理規定。由於化妝品功效宣稱與保護消費者權益關系密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對此進行嚴格規范。參考國際經驗,送審稿規定,化妝品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企業對功效宣稱負責,並應當將有關文獻資料、研究數據或者功效驗證材料在指定網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第四十四條)。
(三)以生產者為主體的質量安全責任制度。
目前,化妝品注冊管理實行注冊證持有人與實際生產者可以分離的制度,產品注冊證上註明「生產企業」和「實際生產企業」,「生產企業」是注冊證持有人,可以沒有生產許可證,「實際生產企業」是產品加工地,須為持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送審稿對此予以確認,並在此基礎上對國產化妝品的注冊人和備案人不再作資格限定,放寬至自然人和研究機構,並規定產品注冊證可以轉讓(第十六條、第十九條)。同時,明確化妝品生產者以自己的名義將產品投放市場,對產品質量安全承擔主體責任(第二十二條),規定生產者在生產行為和質量安全管理(第三十二條)、不良反應監測(第五十三條)、缺陷產品召回(第三十八條)等方面的義務。生產者可以自己取得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化妝品,也可以委託具有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生產化妝品(第二十三條);生產行為違法或者生產的產品不符合法規要求的,對委託方和受託方均按規定予以處罰(第六十五條)。向我國出口化妝品的境外企業應當由其在我國的代表機構或者指定我國境內的企業法人作為代理人,依法承擔相應的化妝品質量安全責任(第十九條)。
(四)以事中事後管理為主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
1.以生產許可證和GMP為抓手加強生產管理。一是落實總局「三定」規定,將原質量監督部門發放的化妝品生產許可證與原食品葯品監管部門發放的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整合為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第二十三條)。二是確定化妝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法律地位,替代原衛生部制定的《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第二十六條)。GMP的具體內容與衛生規范基本一致,但將重點提高企業管理、過程式控制制等「軟體」要求。三是強化生產環節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明確要求生產企業指定質量安全負責人負責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產品出廠放行工作(第二十九條)。四是嚴格企業自我管理義務,要求建立GMP執行情況年度自查報告制度,生產條件不再符合GMP要求的,應當立即採取整改措施(第三十一條)。
2.以可追溯為重點加強經營管理。規定經營者的進貨查驗、索證索票、妥善貯存運輸等義務,保證監管鏈條完整和產品可追溯,對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網路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提出具體要求(第三十四條至第三十七條),並將經營服務中使用化妝品或者為消費者提供化妝品的美容美發機構、賓館等納入經營者進行管理(第三十三條),形成監管全覆蓋。
3.以風險評估為依託完善上市後管理。完善不良反應監測制度(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建立不符合要求產品不予延續注冊(第十六條)等產品退出機制,增設缺陷產品召回、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置等風險控制措施(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五十五條)。
(五)以強化檢查抽驗為主、多種措施並舉構建完備的監督管理制度。
一是強化監督檢查職權,規范監督檢查措施、要求和結果處理(第四十六條至第四十八條),明確對境外生產企業的現場檢查職權(第五十六條)。二是完善監督抽檢制度(第四十九條至第五十二條)。三是加強信息公開和信用監管(第五十七條)。四是加強社會共治,發揮行業協會自律、社會共同監督、有獎舉報和專家咨詢制度作用,提高監管實效(第六條、第七條、第五十八條、第五十九條)。
(六)權威性和可操作性並重的法律責任制度。
一是加大對生產經營者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構成犯罪的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給予行政處罰(第六十條);將罰款基數由違法所得調整為貨值金額,並規定了最低罰款額度。二是法律責任設置全面涵蓋各種違法情形,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三是豐富處罰種類,設置了對違法生產經營者、檢驗機構以及相關責任人員的資質處罰。四是完善處罰制度,生產企業有違法行為的,除對企業進行處罰外,對企業負責人、質量安全負責人、安全評估人員等負有責任的自然人可以處以罰款(第六十二條至第六十四條、第六十六條),對委託生產的違法行為實行委託方、受託方雙罰(第六十五條),對經營者在化妝品質量安全管理中未違反條例規定的,設置了免責條款(第七十條)。
四、幾個重點說明的問題
(一)關於化妝品定義中是否包含口腔護理用品。
職能調整前,質檢總局將牙膏作為化妝品納入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和進出口檢驗管理。牙膏等口腔護理用品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清潔和美化,符合化妝品的定義,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均將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管理。為保持工作銜接,並參考國際慣例,《條例》修訂時明確化妝品定義包含口腔護理用品。徵求意見過程中,部分行業組織以及相關生產企業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理由:一是口腔護理用品的相關標准和行業管理規范都比較成熟,近年來一直發展良好;二是目前國家對口腔護理用品並不實行注冊或者備案管理,產品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就可以自由進入市場;三是牙膏等產品一直允許宣稱防齲、抑菌等醫療術語,原衛生部還頒布了一系列牙膏功效評價標准,許多國產牙膏配方中含有中草葯。這些方面均與化妝品的管理方式不完全一致。
送審稿明確將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范疇(第三條)。但考慮到牙膏等產品的特點,在對其功效宣稱予以規范的同時,還應保留適度的靈活性。這將在後續的具體政策制定中予以體現。
(二)關於標簽管理。
修訂過程中有意見提出,應當禁止進口產品以加貼方式標注中文標簽。主要理由:一是不法經營者通過加貼、修改等方式非法更改產品保質期等現象比較突出;二是國內外對化妝品標簽要求不完全一樣,可能出現外文標注內容與中文標注內容不一致(如我國規定防曬指數最高標注為30,但在有些國家和地區允許標注為50;部分進口產品原包裝上含有「醫」「葯」等我國法規禁止標注的內容),易誤導消費者,有的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對此,外資企業反映比較強烈,認為是設置貿易壁壘,增加了企業負擔。
據了解,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其他國家明文禁止進口化妝品加貼標簽。參考國際慣例,送審稿未禁止進口產品加貼標簽,但對標簽加貼行為和內容作出規范,規定化妝品最小銷售單元以及直接接觸化妝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進口化妝品在外文標簽上加貼中文標簽的,其加貼過程應當符合化妝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並在產品注冊或者備案資料中作出說明;標簽應當使用規范漢字,同時採用其他文字的,標注內容應與規范漢字標注內容保持一致(第四十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