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由社會成員共同
Ⅰ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1)法是由社會成員共同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Ⅱ 如何理解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
式,表現為特定的法律文件形式才能成立。
(2) 法憑借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獲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由國 家強制力保障其實施的規范。法的強制性是由國家提供和保證的,因而與一般社會規范 的強制性不同。其他社會規范雖然也有一定的強制性,如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強制, 但這種強制不同於國家的強制。國家強制力是以國家的強制機構(如軍隊、警察、法庭、 監獄)為後盾,和國家制裁相聯系,表現為對違法者採取國家強制措施。
(3) 法是確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具有規范性。法是調節 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具有能為人們提供一個行為模式、標準的屬性(概括性)。 法的主要內容是由規定權利、義務的條文構成的,法律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分 配利益,從而影響人們的動機和行為,進而影響社會關系,實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要求, 維持社會秩序(利益導向性)。
(4) 法是明確而普遍適用的規范,具有明確公開性和普遍約束性。法具有明確的內 容,能使人們預知自己或他人一定行為的法律後果(可預測性)。法具有普遍適用性, 凡是在國家權力管轄和法律調整的范圍、期限內,對所有社會成員及其活動都普遍適用。
【例1-3】下列關於法的本質與特徵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
B. 法是全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
C. 法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D. 法憑借國家強制力的保證獲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解析】答案為B。法不是全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而是統治階級整體意志的體現。
二、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
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的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即法 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或者說,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的,因而調整它的法律規范也是多種多樣的,如調整平等主體之間 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形成的法律關系,稱為民事法律關系;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而形 成的法律關系,稱為行政法律關系;調整因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管理而產生的社會經濟關 系,稱為經濟法律關系。
(二)法律關系的要素
法律關系是由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內容和法律關系的客體三個要素構成的。 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構成法律關系。
1.法律關系的主體。
(1)法律關系主體的概念。法律關系主體,又稱法律主體,是指參加法律關系,依 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法律關系主體的數目依法律關系的具體情況而定,但 任何一個法律關系至少要有兩個主體。因為最少要有兩個主體,才能在它們之間形成以 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法律關系。
(2) 法律關系主體的種類。什麼人或者組織可以成為法律關系主體,是由一國法律 規定和確認的。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①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具有生命的個體的人,即生物學上的人,是基於出生 而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