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道德淪喪
1. 從道德和法律角度分析大學生論文抄襲和學術造假現象
1、處罰機制的缺失
對於曝光的國內學術剽竊事件,在反思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目前的監督和處罰機制的缺失。要根絕類似的現象,社會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嚴厲的處罰體系,讓所有的人不敢「以身試法」。參加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代表表示,中國學術界和政府要及時行動起來,共同捍衛學術尊嚴,讓剽竊、造假行為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指出:「我建議政府採取嚴厲的措施,在打擊學術腐敗方面一定不能手軟。今天容忍一個偷竊,明天就有十個偷竊。」目前,我國對論文剽竊的處罰手段還沒有一個統一、客觀的基本標准。國內對待大學生抄襲和剽竊的處罰案例經常見之報刊。2005年12月,北京大學出台了《本科考試工作與學術規范條例》,對論文作弊的學生不再手下留情。北大決定本科生有下列情況之一,學校可以開除學籍:提交的論文、實驗報告、科研論文存在抄襲事實,抄襲篇幅超過總篇幅50%的;提交的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抄襲事實,抄襲篇幅超過總篇幅30%的;由他人替自己撰寫論文和替他人撰寫論文的[10]。北京大學希望通過嚴厲的處罰杜絕剽竊行為。無獨有偶,2006年6月,暨南大學一名研究生因為兩次遞交的課程論文被認定為抄襲,被學校開除學籍。暨南大學認為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學校可以對學生行使管理和獎懲權。條款明確規定: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學校可以給予開除學籍的處分: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情節嚴重的。後來,當地法院支持學校決定,駁回原告的上訴。除高校學生之外,高校和科技界對學者抄襲行為建立處罰制度設想也很多:例如,為了杜絕高校學術和科研腐敗,教育部2002年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年5月,為了在我國科技工作者中形成良好的學風和職業道德,中國科協起草了《科學家行為准則》,科協主席周光召呼籲制訂科學道德公約和規范,建立科技人員誠信檔案。同月,教育部宣布將要成立學風建設委員會,負責制訂處罰學術不端行為的基本准則與實施細則,給有關單位參考。我國的相關法律也有類似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6條明確規定: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並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沒收非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處罰:剽竊、抄襲他人作品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營利為目的,復制發行其作品的。我們需要一個統一、客觀的第三方監控機制,對抄襲、剽竊的認定有基本的定性,當然我們要求量化指標,達到什麼程度可以認定。在這里,我國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例如,美國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對論文的剽竊區分得很詳細,列出剽竊的5個層次,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處罰。美國還在1989年初成立「科學求實辦公室」負責處理科學家的越軌行為。美國的公共衛生服務部也專門成立「研究誠實辦公室」,負責處置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隨時公布違規者的姓名、單位、情節、處罰決定。一旦某個人「榜上有名」,其學術生涯基本宣告結束。
2、學術道德的缺失
學術沒有道德便失去了靈魂。作為學者和科學家,誠實是最起碼的基本素質。中國古人認為,誠是真實、表裡如一的品格,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說人文本質是「求善」,藝術的本質是「求美」,科學的本質便是「求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科研人員必須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學問,努力鑽研一個方向,潛心塑造精品論著,成為該方向的專家。學術造假之所以讓人痛心疾首,是因為學者和教師――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道德的最後底線。學術和學者腐敗了,就會動搖這個社會的道德基礎。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認為學術腐敗的發生並不單純是制度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誠信缺失,價值導向出了問題在教育界的反映」。 中國政法大學楊玉聖教授也強調「學術道德是一項基礎工程」,並以此呼籲學術者要保持「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北京大學校長許志宏院士也呼籲高校教師在科研中要以德修身,率先垂範,「用心血做學問,用生命寫文章」。中國政法大學徐顯明教授指出「學術的本質是發揚真理,學術一旦腐敗了,真理就失去存在的空間。大學一旦出現了學術腐敗,其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就會喪失。」學術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脈,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形而上」,是不能工具化、實用化的。然而,今天的學術評價體制,把學術和學術研究當成一種工具,用以獲取學術之外的實際利益。由於一些人道德操守的淪喪,弄虛作假成為謀取個人利益最便利的「捷徑」,於是學術成了某些人的升降機和敲門磚。對於學術和學術研究,正確的觀點是「為學術而學術,為研究而研究」。
3、對策和思考
(1)建立客觀、科學的監督機制
僅僅靠道德的力量去維持學術的純潔性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國內建立一個統一的、客觀的、科學的學術規范機構,專職調查和處理學術領域的違規行為。美國的類似機構我們可以借鑒:1989年,美國建立「科學求實辦公室」,從科學研究的不同環節加以防範,例如,從選題、研究、論文發表、成果公布等階段監管。美國的公共衛生服務部設立有「研究誠實辦公室」,調查和處理由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的造假行為,最近幾年接連曝光了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上的不誠實行為、南卡羅納醫科大學博士的論文捏造數據行為、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師的研究報告造假行為、密蘇里大學教授研究成果的變造行為,令這些越軌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有的人從此失去了學術生命。可以設想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科學道德監督機構,專門接受舉報、調查、處置,由這樣一個機構做出客觀、中肯的報告,依照規定處置。在處置過程中接受人們的申訴,公布越軌情節,展示具體證據,讓人們口服心服。同時公布違規者姓名和情節,通過處理給更多的人以警示。讓所有的學術界人士明白一個道理:不具備誠實品格的人不配搞科研和學術研究。
(2)加大相關立法和處罰力度
要杜絕科技造假行為,必須通過立法去制止。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呼籲採取有效的立法手段預防和防止類似現象的發生。我國目前還沒有懲治剽竊他人成果的法律,有關部門應該著手考慮如何制訂一部有效的行政法規或著作權法規的具體細則,在學術和科技領域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局面。此外,加大目前規則的處罰力度,讓人知道應該「有所不為」。美國現有的處罰措施是相當嚴厲的: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的「誠實辦公室」一旦發現學者涉嫌造假,隨時公布其姓名,並與越軌者簽署「自願排除協議」。在未來3―5年內不得參與任何由政府資助的所有項目,同時向被侵權者公開道歉和賠償。美國的一些雜志處罰的力度也相當厲害,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規定:未註明出處地全文復制一篇論文,將導致在該文章記錄中註明違規,並吊銷違規者在(IEEE)刊物上發表權利達五年;未註明出處的大量復制(達一半篇幅的),處罰同上;未註明出處地照搬句子、段落或插圖的,可能在該文章記錄中列入違規,必須向原作者道歉以避免吊銷發表權利3年。
2. 誠實的其它相關
1.學會尊重別人;
2.信守承諾;
3.盡量去了解、幫助別人;
4.寬待他人;
5.培養耐心;
6.守時;
7. 盡量完成答應別人的事;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對個人而言,誠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處世的基本准則,是每個公民正確的道德取向。從修身的角度看,誠信是人內心升起的太陽,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溫暖別人;誠信是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人的心鎖,也可以打開知識和財富的大門;誠信綻放著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對企業而言,誠信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對城市而言,誠信等同於它發展的機遇;對國家民族而言,誠信是其繁榮昌盛、自強自立的基礎。而一旦誠信缺失,危害甚大。墨子雲:「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言一朝不信,人就會失掉立身之本,企業就會失掉生存之根,城市就會失掉發展之機,國家民族就會失掉興盛之源。老子曰:「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誠信是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道德基礎。一旦誠信缺失,社會上便會欺詐成風,市場混亂,道德淪喪,人心惟危。當今社會,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假文憑假學歷盛行,假政績假數字屢禁不絕,信用欺詐防不勝防,假新聞假廣告層出不窮,正是誠信缺失的具體體現。尤其是學術造假非常嚴重,典型案例有: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被爆剽竊論文。浙大共核查了賀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關人員涉嫌學術道德問題的論文20篇,其中賀海波涉及論文9篇。事發後,賀海波被撤銷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浙大將其開除出教師隊伍。
據悉,中國每年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相當於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誠信的缺失,將會影響社會的發展,阻礙人類文明的進程。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和其它優秀文化傳統一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每一個時代都會賦予它不同的內涵,都會為它打上政治、經濟和階級的烙印。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現代誠信既是對傳統誠信的傳承,又是對傳統誠信的發展和超越。和傳統誠信相比,現代誠信有如下特點:
一是調整社會生活的內容更為廣泛。傳統的農耕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交通落後,信息閉塞,人的活動范圍很小,人與人之間交冬天的范圍很窄,交往的頻率很低。除了少數經商的人群外,社會生活的主體人群之間的交流一般是局限於親戚、朋友和熟人之間。而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它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交往,如果調整主體缺失,這種規范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也就降價。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禮樂記》雲:「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可見,在古代,儒家所推崇的「信」也多是朋友之「信」,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大義中,「信」在很大程度上局限於「修身齊家」這一層面上。現代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信息暢通,交通方便,人類社會逐漸由農耕文明走向商業文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范圍擴大,交流的機會增多,交流合作的形式逐漸多樣化,交流的對象也由熟悉的人群擴展到陌生的人群。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信息網路化,經濟全球化,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誠信這一道德規范所調整范圍已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熟人朋友的日常生活交往,大到國家政治經濟組織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現代誠信已超越了傳統意義的誠信,具有了更深廣的內涵,已從「修身齊家」的層面擴展到「治國平天下」的層面。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了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其中「德」的重要內容便是「誠信」。
二是誠信缺的危害更大。由於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的交流多限於親戚朋友熟人之間,傳統誠信只是居於「修身齊家」的層面,誠信的缺失往往是傷害親戚朋友熟人的感情,失朋友之「義」,是個人修養的缺失,是道德取向的偏差,是人性的墮落。而現代誠信一旦缺失,不但個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企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一次金融詐騙,可導致上億的資金流失;一紙合同不履行,會使一個企業破產;一言承諾失信,可使一個國家威信掃地。
3. 為什麼說程朱理學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程朱理學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嗎怎麼會導致道德淪喪
1、宋代朱熹首次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並給其作出註解,隨著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中對儒家經典解讀的標准答案,孟子地位快速提高,「孔孟之道」成為儒學精神的核心表達,答案選C。A
4. 為什麼說程朱理學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程朱理學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嗎怎麼會導致道德淪喪
程朱理學主要會把你的思想和行為給束縛住。
因為理學里有很多條條框框,你只能在這些條條框框里活動,但不能跳出去。
舉個例子,理學規定你只能吃香蕉和蘋果,但你哪天想吃梨子了,結果理學說梨子不能吃,你要吃的話就是離經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