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道
㈠ 道德 道義的道怎麼解釋
道 聲母:d 字頭:道 四筆號碼:8144 注音:dào 摘要: 筆畫:12畫 部首畫:03 部首:辶部 釋義:1.路:街~|鐵~|~聽途說|羊腸小~。 2.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黃河故~。 3.方向;途徑:同~|門~|治國之~|志同~合。 4.方法;技藝:生財有~|醫~|棋~。 5.道理;事理:公~|天~|無~|坐而論~。 6.道德;正義:~義|人~|厚~|古~熱腸(表示待人誠摯熱情)|得~多助,失~寡助。 7.用言語表示:~謝|~歉|~別|說長~短|指名~姓。 8.以為;認為:你~是誰,原來是跑堂的上樓來。 9.線條細長的痕跡:橫~兒|鉛筆~兒|硬在玻璃上劃出~來。 10.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傳~|修~|孔孟之~|安貧樂~。 11.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家。 12.道教的簡稱,也指道教徒:~觀(guàn)|~袍|~士|~姑|老~。 13.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名。唐代分全國為十道,相當於後來的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設道。 14.某些國家的行政區域的名稱。 15.量詞。①用於某些長條的東西:萬~金光|一~~水,一~~山。②用於門、牆等阻隔物:兩~門|一~防線|一~高牆。③用於命令、題目等:兩~難題|下一~死命令。④相當於「層」「次」:省一~手續|一共四~菜。 部首查詢:03辶部 補充:不同字典里的『道』 [編輯本段] 道:道教教義的核心 道:中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或監察區劃 道:中國哲學的主要范疇之一 [編輯]補充 拼音 dào 釋義 (一)道路。【例】地道|鐵道|下水道。 (二)途徑;方向。【例】志同道合|請你指條道兒。 (三)道理;正當的事理。【例】頭頭是道。 (四)方法,辦法;技藝。【例】門道|醫道|生財之道|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倫理綱常。【例】道義|大逆不道。 (六)思想學說或宗教教義。【例】孔孟之道|傳道|修道。 (七)道家。我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莊周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國主要教派之一,創立於東漢時);道教徒;屬於道教的。【例】道士|道姑|道觀。 (九)某些封建迷信組織。【例】一貫道|會道門。 (十)說。【例】道白|說東道西|一語道破。 引申為用話表示情意。【例】道謝|道歉。 (十一)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在唐代相當於現在的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下設道。 (十二)線條;細長的痕跡。【例】畫了一橫道兒。 (十三)量詞。【例】一道溝|兩道題|裂了一道縫兒。 【道德】 dàodé 一種社會性的意識,是人們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為准則和規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們和諧生活的基礎。 【道理】dàoli ①事物的規律:老師在講新陳代謝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話有點兒道理。 〖例句〗父親經常給我講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嚴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樣子。多指假裝一本正經,實際表裡不一的人。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使大家心裡覺得很不舒服。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道<名> 形聲。從辵,首聲。本義: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義 道,所行道也。――《說文》 一達謂之道。――《爾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禮地官遂人》。注:「途容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老子》五十三章 道聽而途說。――《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項羽本紀》 道渴而死。――《山海經海外北經》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又如:大道,問道於盲;要道;人行
求採納
㈡ 道和德區別是什麼道德中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的終極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的終極答案兼論武全先生對道德的見解有待商榷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
錄武全先生對道與德的個人見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附:【耿閣:語】:
老子的「道」是什麼?答曰:「老子之「道」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這是鐵律定論。老子的「德」是什麼?答曰:「德也者唯道是從」。「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答曰:「答曰: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道德整體道德無間」之「整體無間無間整體」。「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長啥樣德啥樣之德長啥樣道啥樣」。(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趨向於無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達平衡是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運行始終行為的並之是整個人類事物發展變化始終因果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諦·是其宇宙的法則·是其宇宙的實質·之是其宇宙的本質·是其宇宙的本來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對道的認識認知認為認定的境界狀態:
(一):「從來都是清晰無比的」。!!!!!
(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的」。!!!!!
(三):「絕然都是斬釘截鐵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斷然都是精確至極的」。!!!!!
(六):「常然都是沒有勉強的」。!!!!!
(七):「綜然都是論欠徹悟的」。!!!!!
(八):「總然都是解老有誤的」。!!!!!
(九):「定然都是聖言自謙的」。!!!!!
(十):「鑒然都是不能亂來的」。!!!!!
耿閣: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點16分。關於對老子先生對道的認知的問題,有史以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世俗論道者們轉了九百九十九個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個誤解了老子先生數千年的那個什麼總認為老子先生自謙式所說的那種:「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話語的意思中總是傾向於誤認為的老子先生是勉強曰道,也有的人認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諦是啥?也有人認為老子先生沒有把道解釋清楚等等的那些個怪誕不經的荒謬無際的甘願自丑式的淺識陋知式的那種見識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實人家老子先對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聖道萬事萬物萬情萬理的所有的規律是啥是什麼意思的道理都講完了並都徹底的講清楚講透徹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寫的《道德經》他還能不知道「道」是什麼嗎?他所說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謙自譏」式的自應反詰之語只不過是為了更貼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順心更有序的論證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而已罷了。!他絕對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準精確到了無以復加的那種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種層次層級的之其境界境態了」。!!!!!我耿閣所著寫的:「文章三千詩萬首」的千萬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論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經》的有關問題的之其問題的」。君)著
㈢ 什麼是道德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俗語有雲;道義有道,維道本意是為己,德乃高尚也。道德也可分家而論,也可隨心而論,哈哈,見笑啦。自己高興就行,古人不雲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嗎
㈣ 道德中的道主要指
道德中的道主要指人道。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㈤ 道德的『道』指的是什麼
其實道德,道者,說白了,也就是大部分認同的觀念,形成的當時的主流觀念;德者,德行;這是本人理解的道德觀念的解釋。
㈥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㈦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起點。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開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為起點。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
「博學的起點,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行為,使人改邪歸正,以臻圓滿善境。」
《大學》起始的「道」只有一種翻譯:「起點、出發點」,即「從頭開始行走到尾」。
《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引自網路)為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對其中「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第一簡
從通行本與《郭店楚墓竹簡》的諸多對比中可發現,文字內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會導致意思全變,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變成相反含義,可見通行本已發生了很大的流變,與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沒有多少關系,現代人以通俗通行本為基礎解讀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後人以老子之名創造出來的一個偽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礎上的空中樓閣,是以玄解玄、故顯高深的自娛自樂;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從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礎才能正確誤讀,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遠是少數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㈧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8)道德的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