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晚輩

法學晚輩

發布時間: 2025-05-25 01:43:11

1. 撫養、扶養、贍養的區別

「撫養」取教養保護的意思,」扶養「取相互扶助的意思。
「扶養」取相互扶助的意思,兩者並不是簡單的包含關系,更不能等同。
撫養,簡單地說就是「保護並教養」。撫養關系是長輩和晚輩之間的,並且是長輩對無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的保護並教養,強調的是教育和保護,目的是要讓子女健康成長。
扶養,指的是對社會關系中的「弱者」所發生的經濟供養和生活扶助。從廣義上來說,泛指特定親屬以及夫妻之間根據法律的明確規定而存在的經濟上相互供養、生活上相互扶助的權利義務關系。
撫養主要是指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長輩對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等晚輩的撫育和教養等。
撫養時間的長期性是指從子女出生時開始,到子女成年乃至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為止,父母均需責無旁貸地承擔撫養義務。

2. 求助法律上的一個問題 關於代位繼承的

代位繼承是和本位繼承相對應的一種繼承製度,是法定繼承的一種特殊情況,是公民私人財產順利轉移的重要法律依據。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立法技術的提升,有必要對我國的代位繼承製度進行改進和完善,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實現公民的私人財產繼承權得到足夠的保護,進一步促進家庭的穩定和社會和諧文明的進步。
一、代位繼承製度概述
(一)代位繼承的概念及歷史沿革
1、代位繼承的概念
代位繼承,又稱代襲繼承,承祖繼承或間接繼承,是指在法定繼承中,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時,本應由繼承人繼承的遺產,由先死亡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的法律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一條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美國統一繼承法典》第2-106條規定:本法所規定的代位繼承製是指將遺產分為與死亡同親等親屬的人數相等和遺有卑親屬的已死亡之同親等親屬的人數相等的份額,該親等的每一個生存的親屬均可取得一份遺產,已亡親屬的應繼份額可依相同方式在其卑親屬中分配。我國學者從學理上為代位繼承下的定義為:代位繼承是指,屬於某一親系的最近親等的血親繼承人中有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繼承時,依法由其直系卑血親按照其繼承順序和份額繼承被繼承人的繼承製度。
2、代位繼承製度的歷史沿革
代位繼承製度,早在羅馬法中就有所涉及,代位繼承始於羅馬法中的按股繼承。羅馬市民法規定:「先死亡或受家父權免除的子之子,取得父之應繼份。」這種直系血親卑屬代位繼承的制度,逐漸延伸擴展到旁系血親 ,尤太、印度、希脂皆有代位繼承製度。原本沒有代位繼承製度的日爾曼法,由於受羅馬法影響,後來也仿效了這種制度。近代各國立法幾乎都沿用。法國、南斯拉夫、匈牙利、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國,將代位繼承的范圍擴展到旁系血親之間。《法國民法典》第739條規定:「代位繼承為法律上之擬制,其效率在於使代位繼承人,以同一親等及權利,進入被繼承人之地位。」直系卑親屬,兄弟姐妹之子女及其直系卑親屬都可以代位繼承。在親系繼承主義的國家(同祖血族主義)的國家,如德國、瑞士、奧地利,對於旁系親屬,廣泛的認有代位繼承權,代位繼承的范圍極其廣泛,幾乎囊括一切有親屬關系的人。且沒有代數限制。在韓國民法典中關於戶主繼承,只許直系卑親屬男子有代位繼承權,在財產繼承則可以由兄弟姐妹直系親屬代位繼承,而且妻子對於其夫也可以代位繼承,與其他代位繼承人的同一順序為共同繼承人。綜上可以看出代位繼承製度從羅馬法開始得到了各國的擴展與延伸,代位繼承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雖沒有民法,也沒有「代位繼承」這個詞,但是,早在唐朝就有了代位繼承製度。《唐律疏義》中就有「兄弟之者,子承父兮」的規定;明令中和清律中也有「婦人之夫,無子志者,合承夫兮」的規定。1930年民國政府時期的民法繼承編,則明確規定了被繼承人的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的制度。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一條「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明確規定了代位繼承法律制度。
(二)代位繼承的性質
1、代表權說與固有權說
代位繼承的性質即代位繼承人是基於被代位繼承人的繼承權而繼承,還是基於自己固有的繼承權而繼承的問題。在法學上關於代位繼承的性質,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代表權說,即代位繼承人代表被代位繼承人的權利而繼承。如《法國民法典》(第730條第787條)所規定的代位繼承是使代位繼承人取代被代位繼承人的地位,親等和權利,如同被代位繼承人因為死亡而繼承。」也就是說,被代位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可以繼承被代位繼承人的繼承順序而取得其應繼份額。因此,當其父或其母(被代位繼承人)拒絕繼承或喪失繼承權時,其直系血親卑親屬應當沒有代位繼承的權利。另一種觀點是固有權說,即代位繼承人的自己的固有的權利直接的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德國、義大利、日本、奧地利等國的民法典均採用此觀點。義大利民法典規定,代位繼承人因其父或其母不能繼承或不想繼承時,仍允許代位繼承。德國民法典規定代位繼承人不僅可以是先死的繼承人代表,而且可以依自己所固有的權利而繼承。瑞士民法典規定,代位繼承不僅其父或其母而來,而且是依自己的代位繼承權而繼承,即使其父或其母喪失或放棄繼承權,仍然可以代位繼承。日本民法典也採用固有權說,認為代位繼承是以自己所固有的權利以被代位繼承人的順序直接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我國台灣民法典也採取固有權說,「認為代位繼承者,應理解為代位繼承人與其固有的繼承地位,代被代位繼承人之應繼份的地位而繼承。」從學理上講,代位繼承人的性質,應採納法國民法典的代表權說,即代位繼承人是代表被代位繼承人的地位而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其法律地位與被代位繼承人同一順序繼承人相同,可以取得被代位繼承人的應繼份額。代位繼承人之所以,能夠取得與被代位繼承人相等的法律地位,是因為他是被代位繼承人的代表。若代位繼承人是基於自己固有的權利繼承,那麼,他就有取得與其他繼承人同等繼承份額,而不是繼承被代位繼承人的繼承份額。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意見》也採納代表權說。
2、喪失繼承權和放棄繼承權的定性
在對待喪失繼承權和放棄繼承權的人的直系血親卑親屬是否有代位繼承權的問題上,世界各國的繼承立法有兩種裁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代位繼承是代位繼承人取得被代位繼承人的地位,親等和權利的繼承,當代位繼承人放棄繼承權或喪失繼承權時,即他的繼承地位也就不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不發生代位繼承問題。另一種觀點認為,代位繼承是代位繼承人基於自己固有的繼承地位而繼承,因此,當被繼承人的子女喪失繼承權時,其後代也可以繼承。持這種觀點的國家有日本、德國、義大利等。此外,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除以繼承人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喪失繼承權之外,還以繼承人放棄繼承權作為代位繼承發生的條件,因此,放棄繼承權的人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也有代位繼承權。如德國,以死亡、拒絕繼承、喪失繼承和依要約拋棄繼承等作為代位繼承發生的原因。瑞士和美國等國也是如此規定的。
我國關於這方面的立法觀點與法國民法典的觀點大體相同,不承認喪失繼承權的人與放棄繼承權的人的直系血親卑親屬有代替其父或其母繼承遺產的權利,只能基於自己的繼承順序而取得繼承權,我國繼承法只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其晚輩直系血親有代位繼承權,並未確認喪失繼承權人的直系血親卑親屬有代位繼承遺產的權利。至於,放棄繼承權的人的直系血親卑親屬更不應當具有代位繼承權,因為代位繼承是代位繼承人代替被代位繼承人的地位而繼承。既然被代位繼承人已喪失了繼承權,其繼承地位也已經喪失,因此,其晚輩直系親屬也不應當發生代替其父或其母的地位去繼承祖父或祖母的遺產。我國繼承法只以被繼承人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作為代位繼承發生的原因,其他如放棄繼承權和喪失繼承權的,均沒有代位繼承權。這也是我國繼承法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繼承法的一個特點。
二、代位繼承的發生原因
關於代位繼承的發生原因,有三種不同的規定:
1、以被代位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為代位繼承發生的唯一原因。我國繼承法和法國民法典屬於這種類型。
我國除在繼承法中對此做出明確規定之外,最高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又從反面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將代位繼承嚴格限制在被代位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一種情況。
2、被代位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和喪失繼承權,都可以引起代位繼承。日本、韓國、 義大利等國和我國台灣屬於這一類型。 如日本民法第887、891、892條規定, 被繼承人的子女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依法喪失繼承權或因被廢除而喪失繼承權時,其子女代其位成為繼承人,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138、1140條規定,直系卑親屬中有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或喪失繼承權,由其直系卑親屬代位繼承。
3、被代位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喪失繼承權和拋棄繼承權,均發生代位繼承。德國和瑞士等國屬於這種類型。如瑞士民法典第541、572條規定,無繼承資格人的直系卑血親按無繼承資格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情況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被繼承人未留任何遺囑且繼承人中一人拋棄繼承權時,其應繼份按拋棄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死亡的情況處理。
三、代位繼承的法律特徵
1、被代位繼承人只限於被繼承人的先死子女。其他被繼承人的繼承人若先於被繼承人死亡時,不發生代位繼承。只有在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時才發生代位繼承。於繼承開始後被繼承人的子女才死亡的或者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人不是繼承人的子女而是其他繼承人的,均不能發生代位繼承。當然,這里的子女包括被繼承人的親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
2、代位繼承人只限於被代位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即只有被代位人的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等,才可以成為代位人,並不受輩分限制。代位繼承人只能是被代為人的子女及其他晚輩直系血親。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外曾孫子女都可以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不受輩數的限制。被繼承人的養子女、已形成撫養關系的繼子女的生子女可以代位繼承;被繼承人的親生子女的養子女可以代位繼承;被繼承人養子女的養子女可以代位繼承;與被繼承人已形成撫養關系的繼子女的養子女可以代位繼承。但被代位人的其他近親屬不得代位繼承。被代位人的配偶若具備成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條件的,則依現行法的規定其獨立地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參加繼承,並且其是否能夠繼承不影響其晚輩直系血親的代為繼承權。
3、代位繼承人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參加繼承,一般只能繼承被代為人應繼承的遺產份額。代位繼承人雖作為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參加繼承,但其並不是直接繼承自己應繼承的遺產份額,而是代位繼承被代為人應繼承的遺產份額,正因為如此,代位繼承又稱為間接繼承。所以,代位繼承人為數人的,原則上由數個代位繼承人平分被代為人應繼承的份額,而不能由數個代位繼承人於其他繼承人一同按人分配被繼承人的遺產。代位繼承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者對被繼承人盡過主要贍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但這僅是例外。
4、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子女具備喪失繼承權的條件且被法院判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關於代為繼承權的性質有固有權與代位權兩種不同學說。依固有權說,代位繼承人參加繼承是其本身固有的權利,並不以代為人是否有繼承權為轉移。依代位權說,代位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不是基於其本身固有的權利,而是被代位繼承人參加繼承的,因此被代位繼承人喪失或者放棄繼承權的,一般不應發生代位繼承。我國現行法采代位權說。依現行法的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也不得代位繼承。如該代位繼承人是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是對被繼承人盡贍養義務較多的,可適當分給遺產。因此,只有在被代位人不具備喪失繼承權的法定事由時,才能發生代位繼承。當然,也有學者提出,對代位繼承權應以采固有權說為宜,被代為人喪失繼承權的,不應影響代為人的代為繼承權。
5、代位繼承只適用於法定繼承,不適用於遺囑繼承。只有在法定繼承中才能發生代位繼承,在遺囑繼承中不發生代位繼承。如果遺囑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子女並且先於遺囑人死亡,則該遺囑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不能代位繼承該遺囑繼承人依遺囑應繼承的遺產;但遺囑中指定該繼承人繼承的遺產應按法定繼承處理,在法定繼承中該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可代位繼承。
四、代位繼承的適用條件
適用代位繼承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被代位人必須先於被繼承人死亡。這既是中國代位繼承成立的首要條件和惟一原因,也是其與轉繼承的重要區別之一。
(二)先死亡的被代位人,必須是被繼承人的子女,其他繼承人如被繼承人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先於被繼承人死亡不發生代位繼承。有的國家,被代位人的范圍較廣,如日本民法規定,被代位人包括被繼承人的子女和兄弟姐妹;而法國、韓國、加拿大、保加利亞等國,被代位繼承人的范圍是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德國、瑞士、匈牙利、希臘、奧地利等國家更將被代位人的范圍擴及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和祖父母。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規定的被代位人的范圍最窄,這與繼承立法縮小繼承人范圍的趨勢是相吻合的。
(三)代位繼承人必須是被代位人的晚輩直系血親。各國法律均規定,代位繼承只能是被代位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被代位人的旁系血親或直系長輩血親均無權代位繼承。原則上代位繼承人沒有代數限制。我國《繼承法》第十一條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又進一步明確指出,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曾外孫子女都可以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不受輩分限制。
(四)被代位人生前必須享有繼承權,如被代位繼承人基於法定事由喪失繼承權,則連帶引起代位繼承權的消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八條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能代位繼承」。
(五)代位繼承只適用於法定繼承,在遺囑繼承中不適用。亦即只有被代位繼承人的法定繼承權才能被代位,如其享有的是遺囑繼承權,則該遺囑會因先於被繼承人死亡而失效,此時不發生代位繼承。
(六)代位繼承人無論人數多少,原則上只能繼承被代位繼承人有權繼承的份額。
五、代位繼承的代位范圍
被代位人必須是被繼承人的血親繼承人,配偶一方先亡不發生其子女代位繼承的問題,這是各國繼承法的一致原則。至於哪些血親繼承人能夠作為被代位人,各國的規定差別甚大。綜觀各國繼承立法,關於被代位人范圍的規定,大體有四種類型:
(一)被代位人限於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中國繼承法和台灣地區民法屬於這種類型。這反映了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在繼承范圍問題上的一致性。但在法條的表述方式上,二者有所不同。中國繼承法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由其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將被代位人限於被繼承人的子女。台灣地區民法則一般地將直系卑親屬列為被代位人,規定第一順序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卑屬代位繼承其應繼份,而第一順序繼承人為直系卑親屬。
(二)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和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親屬都可以作為被代位人。日本、法國、韓國、加拿大、保加利亞等國民法屬於這種類型。應當指出的是,日本民法在1981年修改之後,對被代位人的范圍作了限制,即旁系血親作被代位人僅限於兄弟姐妹,其直系卑血親不能作被代位人。
六、代位繼承的繼承范圍
代位繼承人一般應該是被代位人的直系卑親屬,這是代位繼承的一個原則。在這個問題上,各國的規定是一致的,但也有個別例外,如韓國民法規定,妻子可代亡夫繼承公婆的財產。值得注意的是,代位繼承人必須是被代位人的直系卑親屬,但不一定是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實際上,在大多數國家,代位繼承人的范圍大大超出了被繼承人直系卑親屬的范圍。例如,承認父母或兄弟姐妹可以作被代位人的立法,代位繼承人的范圍就擴及到侄子女、甥子女及其直系卑親屬:承認祖父母為被代位人的立法,代位繼承人的范圍就擴及到叔、伯、姑、舅、姨及其直系卑親屬。 代位繼承原則上不受代數限制,但基於立法政策上的理由,也可以對其加以限制。如日本民法原來規定,兄弟姐妹的直系卑親屬作為代位繼承人不受代數限制,後來這一規定受到人們的廣泛批評,認為這樣會使那些與被繼承人既無親情又無生活上的依賴扶助關系的人成為繼承人,而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此,1981年修改後的民法,將代位繼承人限於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和兄弟姐妹的子女。這反映了繼承立法重視親情和生活上的互相扶助關系。對繼承權的影響以至決定作用,也反映了縮小繼承人范圍的立法傾向。
七、代位繼承的內容
(一)由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被繼承人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替該已死亡的被繼承人的子女,作為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分配該已死亡的子女(若活著時)可以分得的遺產份額(《繼承法》第十一條)。
(二)代位繼承沒有輩數的限制。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外曾孫子女都可以代位繼承。但是,無論多少代位繼承人參與遺產的分配,都只能分得被代位人應當分配的份額(《繼承法意見》第二十五條)。
(三)代位繼承人如果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者對被繼承人盡過主要贍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七條)。
(四)繼承人喪失繼承權,並且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喪失代位繼承權。但是,喪失代位繼承權的晚輩直系血親中如果有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對被繼承人盡贍養義務較多的,可適當分給遺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八條)。
八、代位繼承的效力
具備代位繼承的適用條件時,代位繼承人以被代位繼承人之順序進行繼承。在繼承時,代位繼承人只能繼承被代位人的應繼份額。如果有兩個以上的代位繼承人,則由他們共同繼承,按人數均分被代位人的應繼份額。中國《繼承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們父親或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九、代位繼承與轉繼承的關系
(一)聯系
轉繼承是指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後,實際接受遺產前死亡,該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代其實際接受其有權繼承的遺產。
代位繼承與轉繼承一樣,都存在繼承人與被繼承人兩人都死亡的事實,都是被繼承人的子女最終取得遺產。
(二)區別
但是代位繼承與轉繼承之間亦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轉繼承可以說是兩個直接繼承的連續,也即被繼承人死亡後,被繼承人的子女直接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此時該子女的繼承權由被繼承人生前的繼承期待權轉變為既得權,只不過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繼承人死亡,該繼承人的繼承權轉有繼承人的子女直接繼承的一種制度。代位繼承則是由代位繼承人一次性間接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具有替補繼承的性質,相當於第一順序繼承人。
2、轉繼承發生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繼承人死亡,代位繼承則是在繼承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條件下發生的。
3、轉繼承權人是死亡繼承人的所有繼承人,代位繼承人則只能是被代位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范圍更窄。
4、轉繼承不僅僅適用於法定繼承,而且適用於遺囑繼承和遺贈,代位繼承只能使用於法定繼承。
十、代位繼承體現的《繼承法》的原則
代位繼承體現了《繼承法》的如下原則:
(一)保護私有財產繼承的原則;
(二)男女平等的原則;
(三)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
(四)限定繼承原則;
(五)尊老育幼、照顧「弱者」的原則;
通觀代位繼承製度,我們可以從中發現:
第一,代位繼承製度充分維護和體現了繼承法的男女平等原則,我國《繼承法》第九條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
第二,代位繼承製度充分發揮了遺產互助的功能,體現了繼承法的尊老育幼,照顧「弱者」的原則。因為代位繼承製度不僅使原來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的代位繼承人成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同被繼承人的其他子女一起參與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維護了祖孫相互的繼承權,而且在沒有第一順序的其他繼承人時,則被繼承人全部遺產由代位人來繼承,這就增加了被繼承人遺產直接由其直系血親繼承的機會,一般情況下,被代位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不僅會給代位人家庭、精神上造成極大的傷害,同時也可能喪失家庭的經濟來源,甚至使該家庭的生活水平陷入窘迫。在這中情況下,不僅是對被代位人的晚輩直系血親予以特殊保護,更是對代位人家庭給予物質幫助。
十一、我國代位繼承製度的現存問題及完善建議
(一)我國代位繼承製度的現存問題。我國的法學理論界,對代表權說與固有權說都有贊同者。從我國繼承法規定層面來看,我國代位繼承製度明顯採用了「代表權說」。《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八條規定 :「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如該代位繼承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對被繼承人盡贍養義務較多的,可適當分給遺產。」這說明我國代位繼承製在採用代表權說的同時,又有所適當補充,體現了養老育幼原則和公平原則;但根據世界各國繼承法發展的趨勢,我國採用的代表權說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和局限性。
1、從民法的基本原理角度,有背於與民事主體相關的基本理論
從民法基本原理而言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 ,終於死亡。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 :「公民從 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代位繼承製度中,被繼承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 ,其民事權利能力已終結,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不能享有任何民事權利,也包括繼承權。而代表權說的基礎在於被代位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事實 ,其沒有喪失繼承權 ,由其晚輩直系血親代表被代位人的權利繼承,且一般只能繼承其應繼遺產份額。這與民法的基本原理是相背的,是不合邏輯的,代位人不可能代表實際已經不存在的民事主體去享受權利。
2、從立法目的角度,不利於保護代位繼承人的經濟利益
在繼承法中,設立代位繼承是為了保護代位繼承人的物質生活和經濟利益,為了對弱者提供社會保障,以撫養未成年人和照顧不能獨立生活的人 ,使被代位人未成年的直系親屬在被代位人死亡後生活上有所保障。因為在父母先於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的情況下,孫子女、外孫子女往往未成年而不能獨立生活 ,或者由此造成生活困難。養老育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繼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當父母拒絕繼承或喪失繼承權時,孫子女、外孫子女就喪失了代位繼承權,無法保障上述基本原則的實現,不利於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同時,《繼承法》規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遺產享有繼承權,並不因其子女是否喪失繼承權而受到影響。這對孫子女、外孫子女而言,是有失公平的。
3、從法律實踐角度,有背於我國法律堅持的責任自負的原則精神
死亡父母違法和犯罪行為而喪失繼承權,導致讓其子女承擔不能繼承被繼承人財產的不利後果,顯然有悖於現代民法自己責任的原則,這也與我國法律保護子女合法權益的精神相違背。如果,一個人 的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由與該行為毫無關系的另一個人來承擔,是不符合我國法律的基本精神的。放棄、喪失繼承權的行為主體是被代位繼承人,他的法律行為或違法行為引起的不取得遺產的法律後果只能由他本人承擔。不應因其過錯或任意行為而使代位繼承人的正當權利受到損害。
(二)我國代位繼承製度的完善建議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 ,我國的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公 民的私有財產份額也在不斷增加。對於完善繼承法中的代位繼承製度而言,對公民的現實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代位繼承製度應當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 ,結合歷史上的繼承傳統、習慣以及西方發達國家一些先進的繼承製度 ,在立法和司法解釋層面進一步加以完善,以對司法實踐給以合理指導。
具體而言,在代位繼承性質上,應當採用固有權說,從法律上確認繼承被繼承人是代位繼承人固有的權利,認定代位繼承人法定繼承人的地位,放寬代位繼承的條件。明確規定當被代位繼承人喪失或放棄繼承權時,代位繼承人仍然可以代位繼承。這樣能夠更好地體現死者的意願,保護公民私人財產繼承權,避免被繼承人的遺產作為無人繼承的遺產轉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因為「財產所有人的願望在繼承規則的確立中發揮著最重要、最基本的影響。而所有人總是希望將財產傳給的晚輩直系血親,在有晚輩直系血親的情況下,所有人通常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財產流向旁系血親。」同時,進一步擴大代位繼承人的范圍,規定直系卑血親、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晚輩直系血親都可以代位繼承,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十二、結語
總之,代位繼承製度是繼承法的重要制度之一,是保護公民私人財產順利轉移的重要法律依據。我國《繼承法》確認的代位繼承製度,不僅維護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關系,而且也使人民法院審理繼承案件有法可依,保證了辦案質量。但鑒於目前我國新形勢的影響及立法問題,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立法技術的提升,有必要對我國的代位繼承製度進行改進和完善,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實現公民的私人財產繼承權得到足夠的保護,進一步促進家庭的穩定和社

3. 審判員如何發揮傳幫帶作用

書記員擔任著紀錄現實,書寫歷史的重任,是人民法院隊伍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法院審判任務日益繁重的情況下,已經成為審判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書記員隊伍的建設關系著法院隊伍的建設。作為審判員,在書記員的成長過程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是我們的責任。一、傳幫帶含義傳幫帶是指前輩對晚輩、老手對新手在工作學習中對文化知識、技術技能、經驗經歷等給予親自傳授的通俗說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師徒相承、以老帶新的培養模式。法官對於書記員的傳幫帶意味著法官與書記員之間建立一種相對的師徒關系,從法律知識到辦案方法言傳身教,還可以延伸到如何做人、人情世故。毋庸置疑,這對書記員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這種模式在80、90年代比較普遍。我剛到法院時的師傅就是以嚴厲出名的閆江恆局長,當時是行政庭庭長,後來又跟著現在已經退休的高發忠老師。二、審判員如何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感覺自己還沒出師,就被推上了師傅的位置,心裡沒底氣,根據自己的切實體會談一點膚淺的認識吧。書記員是審判工作的事務性輔助人員,在法官的指導下工作。這個定義說明面書記員和審判員是不可分割的。審判員的工作必須要由書記員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審判員要把培養書記員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既然審判員和書記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師徒關系,那麼,要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審判員必須要克服怕得罪人的心理、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書記員。老一輩審判員對書記員的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的,對你記的筆錄不滿意,自己提著筆記開了,當著當事人的面教訓、大聲呵斥都很常見。相比之下,現在的審判員對書記員溫柔有餘,嚴厲不足。現在院里的書記員基本是層層選拔進院的,高學歷、高素質,又有司法考試的磨練,法學理論功底扎實,專業性強,但生活閱歷、社會閱歷不豐富,從事法律工作時間短,執業經驗不足,我覺得審判員對於書記員的培養側重於工作方法、工作習慣、工作作風、人際關系等實務、技能發面的培養。(一)培養書記員良好的工作習慣 1、培養書記員養成庭前閱卷的好習慣。訴訟俗稱打官司,形式上是言辭之爭,實際上是智慧之戰,載體卻是語言文字。書記員對於訴訟中的文字工作必須小心謹慎。開庭筆錄更是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將會降低筆錄的書證價值。因此,第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就是庭前閱卷。對書記員擔任記錄的案件,審判員要要求書記員首先必須閱卷。書記員必須要了解案情,熟悉案情,掌握案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案件中涉及到的時間、地點、人名、物名、專用名詞術語及生字、生詞等,這樣記錄起來就很方便,速度也快。同時,審判員要主動與書記員溝通,使其了解庭審重點和關鍵的證據、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環節。 一支鋼筆幾頁紙,大搖大擺上法庭,在書記員隊伍中也不乏其人。上庭一看,左邊一溜人,右邊一溜人,個個對不上號,案情復雜、專業詞彙多,這個庭審筆錄肯定記不好。因此,一定要培養書記員形成庭前閱卷的好習慣。2、培養書記員養成慎言慎行的好習慣。法官應該慎言慎行,書記員更應該慎言慎行。書記員參與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會接觸到審判機密和案件的一些特殊情況,書記員不能向當事人或者無關的人員泄露審判機密,也不能輕易草率地向表達自己對案件的看法,以免引起審判工作的被動。作為審判員要時刻提醒書記員凡事三思而後行,養成慎言慎行的好習慣。3、培養書記員養成統籌安排工作的習慣。在我們院里,書記員比較緊張,每個書記員的工作量都比較大。特別是民一庭,案件數量大,書記員每天都要開庭,有時上午下午連續開庭,如果工作時間安排不好,光開庭一項工作都忙不過來,感覺自己被工作追著跑。因此,書記員一定要養成統籌安排工作的習慣,根據工作任務的主要程度和工作時間的緊迫性進行統籌安排,有效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二)培養書記員勤奮敬業的工作作風勤奮敬業的工作作風對於審判員和書記員都是必須的。也是我們大力提倡的中院精神。人們常說要干一行愛一行。審判員要引導書記員定好位置,甘當配角。書記員的工作面廣量大,瑣碎繁雜隨叫隨應,貫穿於整個審判過程,確實辛苦。勤奮敬業的工作作風尤其顯得重要。敬業有兩個層次,一種是謀生敬業,是為了養家糊口的物質需要,另外一種是工作意義上的敬業,不僅是謀生手段,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需求。作為審判員有義務讓書記員明白,不論是哪一種敬業,至少要對這份工作懷有敬畏之心,珍惜之心。法院系統與審判工作最貼近的就是書記員工作。書記員從立案到結案,參與審判全過程。長年累月的記錄,長期的旁觀揣摩、耳濡目染,對審判程序胸有成竹,對法條的理解更為准確,使書記員把理論與實踐結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融會貫通。因此高學歷的法律人當書記員不是一種人才的浪費,而是人才培養的一個必經階段,在書記員的崗位上實現從書本到實踐的飛躍,鍛煉成辦案的多面手,使之今後更能勝任審判工作。從書記員到審判員,是最經濟的,也是符合國情的法官培養道路。咱們院里的書記員,只要通過司法考試,也就三五年就被任命為法官。因此,做好書記員工作實際上是為自己的法官之路夯實基礎,沒有書記員的積淀,做一個法官可不容易。(三)幫助書記員建立起與審判員之間的默契 在審判工作中,書記員與法官之間的配合是否默契直接影響案件的質量與效率。審判員達意得當,書記員會意准確,將會使庭審效果、內容、記錄都會得到提升。審判員思路清晰,駕馭庭審能力強,書記員記錄的越好。比如,審判員向當事人發問時,發問的問題不僅扼要,還要一語道破法院需要知道的問題,要讓書記員理解這個問題回答的重要性,書記員領悟了,就達到了最佳的配合效果。庭審中,作為審判員還要時刻關注書記員的記錄速度,如果書記員的記錄速度跟不上審判員的庭審速度,庭審記錄就不可能完整。實踐中,我會對一些重要的問題進行重復,對一些散亂、無法記錄的東西稍作一個歸納,以便書記員方便記錄。一些疑難復雜、證據較多的案件,我會讓雙方當事人庭前提交書面的質證意見,減輕書記員庭審記錄的壓力。書記員也要練就敏銳的思維,跟上審判員的思路,揣摩審判員對案情的理解,主動配合審判員的庭審活動。書記員和審判員之間要心有靈犀,配合默契,才能達到最佳的庭審效果。(四)引導書記員理順工作和人際關系和諧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使人心情舒暢,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要引導書記員建立一種和諧相處互相包容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加強工作溝通協調,順暢工作渠道和工作環境。使書記員認識到同事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在這個集體里,既有個人自由發展的空間和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平台,又有同事之間互且配合、精誠團結、誠信友愛的團隊精神。引導書記員正確認識自己,辨證看待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尊重老同志的實踐經驗,堅持從小事做起,防止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在現有的幹部選任體制下,這點很重要,與其競爭上崗時手忙腳亂,還不如平常就經營好,為自己創造一個愉悅的工作環境和進步的條件。三、建議意見:1、在全院范圍內成立一個書記員的團體。目前,中院書記員的管理分散在各個業務庭室,每個庭室有一個最多兩個書記員,相互缺乏交流,不能互相指出缺點不足,經驗也無法共享,因此,建議成立一個書記員的團體,每兩三個月開展一次活動,不必有高度和深度,可就書記員工作如筆錄的製作、卷宗的裝訂中的某一個細節討論,相互交流,相互提高。2、實行「定向傳幫帶」「一對一』的培養模式。在合議庭制度下,每位法官都是書記員的師傅,書記員在配合法官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多位法官的指導,汲取他們的長處,有利於書記員的全面發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培養不再一對一進行,培養者的責任心和書記員的積極性均會有所降低,效果反而不佳。(九個師傅反而沒師傅)。因此,我還是傾向相對固定的「一對一」的培養模式,這種方式最嚴格、最直接,師傅對於徒弟的每一個工作細節都能觀察到,可以及時指出存在的不足,針對性很強,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這一模式培養出來的書記員應該具有工作習慣良好、工作態度嚴謹、工作能力強的特點。因此在合議庭制度下採取「一對一」培養模式,正好吸納了二者的優點,既可以得到多位法官的指導,又可以得到一位法官的精心培養。當然,對於要做老師的法官應該有一個篩選,責任心要強,業務能力要好等。3、書記員的評比以往的書記員技能評比均是評出一二三等獎項,優秀的書記員得到肯定和獎勵,但對大部分書記員觸動不大,基本上隨波逐流,如果換一種方法,採取末位評比的方法,效果將會大大不同,人人自危,絕對達到爭先恐後的效果,將會是書記員的工作整體上個新台階,至少也要公布出全體參評人員的成績。4、對書記員的立卷工作進行規范。對於收集立卷的日常工作、訴訟文書的排序、剔除金屬物、修補整理文件、編寫案卷頁碼、卷宗的裝訂等工作進行規范,最好整理成冊,人手一份,以備查用。比如,訴訟文書的排序通常是按照訴訟程序客觀進程形成文書的自然順序排列,如果對某一問題多次調查的筆錄和取證材料,是按照訴訟程序的客觀進程排列還是按照專門問題集中排列,有些書記員是模糊的。。另外,案卷歸檔前,要嚴把兩道關,一是經承辦該案的審判員檢查,案號是否一致,筆錄是否簽字等。二是檔案室要驗收,卷宗裝訂是否符合要求,卷面目錄的填寫是否規范等。如果發現卷宗內容有問題應及時補救,如發現卷宗裝訂不合適,應立即退回重訂。還可以考慮將卷宗的立卷、歸檔量化,作為書記員的一個考核項目。書記員是法官的預備隊,書記員的全面健康發展就是我們法院自身的長足發展,我們希望中院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因此,法官要發展好,書記員更要發展好。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4. 法律上撫養和扶養的區別

撫養,簡單地說,就是「保護並教養」。撫養關系是長輩和晚輩之間的,並且版是長輩對無行為能力權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的保護並教養,強調的是教育和保護。撫養的目的是要讓子女健康成長。

扶養,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扶養泛指特定親屬之間根據法律的明確規定而存在的經濟上相互供養、生活上相互輔助照顧的權利義務關系,囊括了長輩親屬對晚輩親屬的「撫養」,平輩親屬之間的「扶養」和晚輩親屬對長輩親屬的「贍養」三種具體形態。狹義的扶養則專指平輩親屬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依法發生的經濟供養和生活扶助的權利義務關系。

我國《婚姻法》按不同的主體的相互關系對撫養、扶養、贍養分別加以規定,其「扶養」則屬於狹義的。而《刑法》、《繼承法》、《民法通則》等法律規范中又是都適用「扶養」,其「扶養」屬於廣義的。基於此,在法學研究和法律適用總體上,我們應按廣義的「扶養」來理解,在具體的親屬關系中,則不妨分別指稱。

關鍵是要區分不同主體的相互關系,簡單來說,撫養的主體關系是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如父母和子女,祖和孫。而兄弟姐妹之間則是扶養關系,而非撫養關系。

5. 皇家律師是什麼意思

在英國,出庭律師從事律師業務10年以上,成績突出者,經本人申請,由大法官批准,可以由英國女皇授予「皇家律師」稱號。皇家律師,只存在於英國或原英屬殖民地國家。

英國的律師,分為出庭律師( 也稱大律師、專門律師 )和事務律師( 也稱小律師、初級律師)。「事務律師(solicitor)」組成的律所通常稱為lawfirm;「出庭律師」(barrister)組成的律所稱為chambers。由於二者所從事的業務不同,因此,被授予資格的條件也就不同。

在英國,要想取得出庭律師資格,必須經過四個階段:

1、獲准在英國國內大律師學院中任何一個學院入學;

2、在自己所屬的學院按照規定參加晚餐會;

3、按照規定參加考試;

英國的律師資格考試是由四大律師學院委託法學教育評議會組織實施的。整個考試被分為「基礎法學階段」和「職業適合性階段」兩部分。

4、考試及格後,由自己所在學院正式授予律師資格。

在取得出庭律師資格後,該律師尚不能立即開業,必須在專門律師事務所見習出庭律師1年,由有經驗的出庭律師指導。最初6個月,見習專門律師不能接受當事人委聘辦理律師業務,從第7個月開始方可辦理律師業務。

在英國,出庭律師從事律師業務10年以上,成績突出者,經本人申請,由大法官批准,可以由英國女皇授予「皇家律師」稱號。皇家律師是英國律師界的精英人物,相對於皇家律師而言,其他出庭律師被稱為晚輩律師。

皇家律師,不單單只在英國,它亦是一種對奉英王為元首的英聯邦國家中資深大律師的一種封號。英國皇室每年都會有兩次為英聯邦國家的資深大律師冊封為皇家律師(或稱之為御用大律師)的機會。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的相關資料 發布:2025-05-25 07:29:17 瀏覽:803
2018婚姻法全文txt 發布:2025-05-25 07:24:58 瀏覽:363
依法治區工作亮點 發布:2025-05-25 07:16:36 瀏覽:841
社會治安處罰法KTV通宵營業 發布:2025-05-25 06:52:27 瀏覽:652
天津書法學院 發布:2025-05-25 06:51:53 瀏覽:936
黃島司法局 發布:2025-05-25 06:51:48 瀏覽:727
2015司考題勞動法 發布:2025-05-25 06:51:43 瀏覽:977
弘揚法治永州 發布:2025-05-25 06:50:09 瀏覽:75
與財務有關的法律知識心得 發布:2025-05-25 06:25:13 瀏覽:678
揚州市律師 發布:2025-05-25 06:13:15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