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有哪些條件

法治有哪些條件

發布時間: 2021-11-27 21:54:22

A. 什麼是法治,法治有什麼要求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版一種治國的方略、權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斯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B. 法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法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制度方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和系統的法律體系,權力相版對平衡和相權互制約,司法體制、執法制度的健全和其人員的高素質,健全的律師制度;
二是思想方面:樹立起法律至上、權利平等、權力制約、權利本位的思想。權利本位指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中,公民權利是決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權利是決定性的,起主導作用。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建設意味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C.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只要把口號喊的響響的就行了,特別是當著領導的面,一定要喊響,實際做就那麼回事了,因為根本就沒有依法,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D. 法治國家的條件是什麼

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有助於培育和激發人們追求自由、平等、財產等權利的法律積極性

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需要大量的規則調整,從而促進了法律規范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市場經濟培育了社會的自治能力,造就了一支外部制約政府權力的經濟力量

高度的民主政治體制

民主政體特徵是主權在民,民主政體是法治國家根本政治基礎,法治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

民主政體為法治國家提供價值基礎和理論基礎,說明了國家權力的性質①國家權力源於社會,是社會上個體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選擇出來的②國家權力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為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才組建起來的,所以要保證國家權力始終服務於這一目的,要對國家權力進行規范和限制

民主政體為法治國家提供製度基礎

法治的良法基礎是靠少數服從多數的代議制度和立法程序來保障

法律實施靠國家權力保證,國家權力又靠民主原則確立的

國家法治通過三權分立和憲政規制國家權力,而三權分立和憲政是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體的主要內容

社會公眾多渠道參政議政,是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的有力保障

民主政體限制國家權力的膨脹,大力培育和發展市民社會的自治能力

較高的全民文化素養,即需要特定類型的文化作為觀念基礎

法治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持

要求正視事實,實事求是對待人性固有弱點、社會固有的矛盾以及法律自身局限

法治國家要求權利觀念深入人心,並在社會中得到普及和弘揚:①對公職人員來說,自覺維護社會成員的民主自由②對普通社會成員來說,具備理性的權利觀念,維護自己人格的獨立和尊嚴,對義務有正確的認識

法治國家的實現還需要發達的制度意識和規則意識:①制度意識:人們關於制度的觀念②規則意識:指人們在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中,尊重規則,自覺接受規則的約束和指引的意識。

E.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有法可依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自必究」
所謂「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所謂「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F. 法治的構成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是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應該尊崇的基本制度。我們可以用制度構建的四個原則予以說明。

第一個原則,是一切公共權力都來源於法律,並且最終都受制於法律,沒有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不得行使。這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制度原則,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治政府——英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經驗。英國的法治是從剝奪王權開始的,王權最終被法律全部剝奪了,甚至它的王位繼承也需要按法律來進行的時候,王權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象徵,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符號。

當年,約翰國王帶兵打仗失敗了,貴族們於是開會拒絕國王回國。國王不得不尋求妥協,滿足貴族的要求,以達到回國的目的。貴族們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今後要對我們增加賦稅,必須通過由我們組成的評議會的允許」,「你要我們服兵役,也必須經過我們評議會的同意」,「通過依法審判,才能剝奪我們的財產,限制我們的自由」,這個評議會就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也是世界議會的起源。今天,所有國家在向公民增加義務的時候應當經過議會,已經成為一條憲法原則。國王答應的這些條款概括起來被稱作「自由大憲章」。在這個大憲章產生之前,總是法律服從國王;這個大憲章簽訂以後,人類第一次看到國王開始服從法律。它給人們提供的經驗是,法治開始於對公共權力的限制,什麼時候法律把公共權力束縛住了,什麼時候法治就基本實現了,只要還有一個公共權力不受限制,可以超過法律,這個地方便沒有法治。

第二個原則,國家責任的不可逃避。古典的法治理論,總以行政權為防範對象,其實,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樣可能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要附帶責任,這個責任最終都要轉化為法律上的責任。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行使之後,以避免傷害人權。

第三個原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把它概括為「法治的真諦是人權」。這是實體法治和形式法治之間的本質區別。形式法治只是表面上的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實體法治則是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最終保障人權。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法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驗,就是把人的權利宣告出來。宣告公民權利的意義在於,每宣告公民一項權利,就給國家權力劃了一個界限,所以宣告權利不是可有可無的。

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的時候,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於尊重和保障的含義,我認為,尊重對應的是公民自由,在公民自由這個領域里,要求國家盡最大的努力來約束自己不要侵入到公民的自由生活當中,讓公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由,法不禁止即是自由,所以簡稱為國家在這個領域里要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侵權。在這個領域,國家越是抑制自己,公民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叫尊重。

保障正好相反,它不是要求國家權力自我抑制,而是要求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去創造條件,所以這個領域對應的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權利的實現都需要國家去提供條件,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要提供保障。比如說社會權、勞動權、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利的實現依賴於公權力的保障和積極作為。我們可以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看到這一原則的影子。從過去的全民辦義務教育,到今天由國家來辦義務教育,從過去的收費的義務教育,到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的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國家義務的變化。受教育權就是需要國家提供保障,這就叫保障人權。

第四個原則,公民義務的法定化。這也被稱作「公民法外無義務」。就是說,公民只履行法律以內的義務,任何對公民施加的法律以外的義務,公民都有權拒絕。大家常講的社會「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其實質就是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規定之外的義務。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袖標」現象,除了戴黑袖標的,戴個其他顏色的袖標到街上都可以罰款,袖標的後邊其實隱藏著一個公共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公民履行法律以外的義務,屬於變相剝奪群眾的財產權,是法治國家所反對的。

上述四個基本制度原則,前兩個是約束公權,後兩個就是保障私權,這就是法治國家的實體制度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指的是法治實體要件的表現方式,即實現實體要件的技術條件。僅有理想的法治實體內容,而缺乏適合於它的形式,法治仍是不完整的。實體要件與形式要件的統一,才有良好的法治。

第一,要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性。

這一項實際上是對立法提出來的要求,法律的內部不能有沖突,立法的科學化、立法的一體化、立法的價值化都要在這里得到體現。這就要求下位的法必須服從上位的法,法規以外的東西要服從法規。比如,部門的規章要服從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要服從法律,法律要服從全國人大制訂的基本法,行政法規法律和基本法最終都服從憲法,形成這樣一個效力體系,這是一個在立法上的形式要件。

第二,要有一支懂法、守法、並且對法律形成信仰的公務員隊伍。

執法者一定要懂法,養成對法律的信仰,執法者如果不懂法,就如同盲人上路,別人危險,自己也危險。我國制定的《公務員法》,有這樣一條,當公務員認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有違法律時,可以要求上級糾正,這就是現在媒體炒作的下級可以對上級說「不」。這是媒體上的一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條款的准確含義,是下級公務員對上級公務員不符合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可以要求上級收回,而不是說「不」。這是法律賦予下級公務員的批評權、建議權。如果上級公務員不收回,那麼執行了以後,由上級公務員承擔法律後果,這便賦予了下級公務員一個免責權。所以,這里是兩項權利,一項是建議權,另一項是免責權。下面一個條款更重要,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執行之後不得免責。也就是說,下級公務員要求上級公務員收回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但是上級沒有收回還是要求下級執行,此時,如果下級公務員執行的話,他就要和上級一起負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一種權利,我把這種權利叫做抗命權,其實質就是法律允許公務員對嚴重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進行抗命。所以,在解釋這個條款的時候,我的理解是,下級服從上級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但是所有的公務員都向法律負責是公務員首要的義務。

第三,要有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

法學家們常常把國家權力析分為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這三個權力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立法權是一個議決式的權力,它一定是集體行使的並且是定期而行的;而行政權追求高度統一,是用命令和服從的方式而展示出來的以效率為特徵的權力。與這兩種權力相比,司法權有自己的特性。具體來說:第一個特性,是被動性。司法權是被動行使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行政權和司法權正好相反,行政權一定要主動行使,行政權一旦被動的話,行政領域就可能被別人侵害;但是司法權不允許主動行使。因此,所謂的「上門服務」、「提前介入」等等,都有悖於司法權的性質,都是司法權濫用的表現。第二個特性,是程序性。司法權是最嚴格的程序主義的權利,程序是司法的生命,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這一點又可以把司法權和行政權區別開來,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里要求行政權有程序,但是更多的是要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司法權不允許在程序之外用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有一系列的體現,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官要「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這是一條程序公正的原則,如果法官不能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當事人就感覺失掉了公正。第三個特性,是中立性。行政權要始終代表著公共利益,要始終代表群體利益,代表社會利益。司法權則是中立性的權力,它不能站在一個利益的立場上去代表誰,它必須是中立的。它要中立於兩個當事人之間,甚至它要中立於政府和公民之間。所以我說,研究政治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公共利益的管理,研究經濟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成本的管理,研究管理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效率和統一性的管理,研究法學的意義則在於改善對正義的管理,正義就是體現在它的中立上。法官與訴訟雙方的關系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司法權是頂角,兩個當事人是兩個底角,法官與兩個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必須相等。等距,才能表明司法的公正性。第四個特性,司法權是只接受監督而不接受指揮和命令的權力。這一點它和行政權正好區別,行政權是不能自給自足的,它一定有一個指揮和命令它的權力存在。但是司法權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司法權的面前,所有的法官都是平等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上級,就是法律。所以,基層法院的判決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在法律的效力上是完全平等的。因為他們背後的法律是同一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法官無上級。所以,對司法權要加強監督,但是要避免對司法權的指揮和命令。最後一個,司法權是終極性的權力。行政權的判斷不是終極判斷,只有當這個判斷最後到達司法權面前並得到司法權的支持時,這個判斷才可以稱作終極判斷,所以,司法的判斷是國家的終極判斷。

G. 依法治國有哪些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來全面推進依法源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H.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分制度條件和思想條件兩個方面。
1、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制度條件。首先,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有完備的法律和系統的法律體系。其次,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具有相對平衡和相互制約的符合社會主義制度需要的權力運行的法律機制。不能對權力進行有效約束的國家,不是法治國家;不能運用法律約束權力的國家,也不是法治國家。再次,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有一個獨立的具有極大權威的司法系統和一支高素質的司法隊伍。社會主義法律的尊嚴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法院的工作來維護的,如果法院、法官不能獨立作出判斷,如果判決可以不執行,那麼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也就不復存在。最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有健全的律師制度,依法治國,並不等於人人皆知法律,精通法律,這也是做不到的,全面依法辦事的法治國家必須具有能夠適應優秀律師並為社會提供優質法律服務的律師制度,保證律師在工作(包括調查取證、出庭辯護)中受到尊重,使律師成為維護法律的重要力量。
2、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條件,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條件是指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人們普遍對法律的觀點,認識應該達到的規格和標准。
(1)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在社會規范中具有最高權威,所有的社會規范都必須符合法律的精神,我國社會生活中,民間社會的行為傳統上,習慣上更依賴論理規范的調節;正式制度化的行為,尤其是組織化的管理行為,則更依賴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和領導意見。本來,論理規范是不具有外在強制性的,但是,由於正式制度本身的非規范性因素導致論理規范憑借國家強制實施。因此,國家生活中,形成了規范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的多重化的現實,而且這些行為規范都具有強制性,造成民間行為和國家行為的混淆,公私不分,法律至上則能夠維護中央和國家統一領導的權威,又能夠使每個人享受到法治社會的公民自由,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I. 依法治國的基本條件主要有哪些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鄧小平民主法律思想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我國長治久安、國富民強的根本對策.要實現依法治國,應該具備經濟、政治、法治、精神等四個基本條件.

J. 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內執法不嚴容、違法必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實現這四個方面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保證。
依法治國目的: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主體:廣大人民
依法治國重要環節:依法行政
依法治國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國中心環節:有法必依
依法治國關鍵: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意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要求。

熱點內容
勞動法員工事假工資 發布:2025-05-25 02:08:58 瀏覽:34
民事訴訟法是公法 發布:2025-05-25 02:07:34 瀏覽:315
婚姻法第二第二十三條 發布:2025-05-25 02:03:56 瀏覽:491
2012年司法考試成績查詢 發布:2025-05-25 01:56:46 瀏覽:712
保密法實施條例學習 發布:2025-05-25 01:54:26 瀏覽:193
尋找我身邊的道德榜樣 發布:2025-05-25 01:51:39 瀏覽:730
上海海商法 發布:2025-05-25 01:50:59 瀏覽:675
法學晚輩 發布:2025-05-25 01:43:11 瀏覽:185
沒有結婚證有10年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5 01:23:25 瀏覽:798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舊版 發布:2025-05-25 00:49:48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