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不道德
『壹』 《淮陰侯列傳》中為什麼說韓信「貧無行」
因為韓信的狀況真的是貧,性格真的是無行。
貧就是家貧:生活困難,不能自力更生。(韓信不種田生產,又不會經商。都是到處蹭飯吃.南昌亭長和漂母就是曾經韓信蹭飯的對象)
無行是沒有很好的品行:因為如果有能力和好品行,會被推薦做官的。《史記》里說他無行,並不是說他的品行很差,只是說他品行不高尚,只是品行普普通通。
司馬遷在《史記》的《淮陰侯死傳》里記載韓信「貧無行」是很客觀的。最後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里也說到,如果韓信修學道德,養成謙讓有禮的品格,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功勞,那就可以功名與福祿齊全了。那麼,他對於西漢王朝的貢獻,簡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齊名,而他的後代子孫也可以長久地祭祀他了。
『貳』 韓信為什麼有軍事天才,而沒有政治才能
韓信有道德觀念,所以敵不過不將道德的劉邦.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蒯通曰:
「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遝,熛至風起。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
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
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
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
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
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
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
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
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
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
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
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
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
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
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
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
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夫以交友言之,
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
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
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
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
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
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信入,
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
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叄』 易中天講《韓信之成敗之迷》
劉邦知人善任,韓信才華橫溢,君臣攜手打敗項羽,創立了大漢王朝。韓信因為功高蓋世,先被封為齊王,後被封為楚王,春風得意,衣錦還鄉;回鄉後,韓信找到了當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市井無賴……
但劉邦和韓信的「蜜月期」很快就結束了。不久以後,劉邦便不斷地打壓、擠兌韓信,直至把他逼上絕路。面對劉邦的軟硬兼施,韓信是步步敗退,並在關鍵時刻犯了關鍵錯誤。
*******
韓信由齊王變成了楚王,衣錦還鄉後,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韓信找到了當年給他飯吃的那個漂母,就是那個漂絮的大娘,送給她干金。第二件事,韓信找到了他曾經混飯吃的那個南昌亭長,給他一百錢,說你老人家是個小人啊,好事沒有做到底。第三件事情,韓信找到了當年羞辱他的市井無賴,就是那個讓他蒙受胯F 之辱的流氓地痞,這小子這會兒見到韓信嚇得趴在地上渾身發抖一一韓信此刻是楚王了,要他的小命那跟捏死一隻螞蟻沒有什麼兩樣,大家也等著看韓信怎麼處分這個人,誰知韓信任命他做中尉。中尉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呢?中尉是負責國都治安的,也就是相當於楚國的公安部長。韓信此舉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於是,韓信就解釋道,這是一位壯士,當年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可以,但殺之無名。他當時沒有什麼罪,我不能殺他,所以忍到現在。
韓信這一招非常高明,因為這個時候韓信和這無賴的身份地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那個人是個市井無賴,韓信是個破落貴族,地位基本上是相等的。那個時候韓信如果是奮起抗爭,去殺他也好,打他也好,大家會同情韓信,因為韓信是被欺辱的,是被羞辱的,是受欺負的人。要知道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所以韓信那個時候殺他是會獲得同情的。現在韓信身為楚王,如果來殺這個無賴,大家就會同情那個人了,就會說韓信是以強凌弱、仗勢欺人。所以韓信很聰明,沒有殺他,還讓他做中尉。這樣一來,這個人便會感恩戴德——他能夠死裡逃生已經是阿彌陀佛了,現在不但死裡逃生還做了楚國的公安部長,那叫做喜出望外,別說他這輩子,他下輩子、他下下輩子都忘不掉,他一定會到處說 「韓信這個人太好了,天底下最好的人就是韓信」,他會到處給你做廣告——這不是可以收買很多人心嗎?
當然,韓信也可以不殺那個人,或者給他一點小錢就算了;但韓信高明就高明在這兒,人情做足。做人情也是一門學問,我們很多人做人情,但是很小氣,結果人情送出去了你還不落個好。韓信就懂這個道理:我不做則已,要做你就將永生難忘。何況我們中國文化傳統里有個說法叫「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仇不報非君子」、「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等等。
那麼,韓信做的是什麼事情呢?他做的全部是報恩的:對於漂母擲以千金是報恩,對南昌亭長給他百錢那也是報恩,現在讓這個市井無賴做了中尉,那也只能理解為報恩。既然是報恩,就說明當年這個人與韓信無仇;這個人當年與韓信無仇,也就說明韓信沒受侮辱,這就等於給韓信自己平了反,所以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但是,韓信不殺這個市井無賴不等於劉邦不殺韓信。
對於劉邦來說,韓信是他永遠的心頭之痛和心腹之患——韓信的功勞太大了,韓信的威望也太高了,雖然此刻他沒有了兵權,但是韓信只要活著便是危險,遲早是個麻煩,這是個隱患。所以,劉邦遲早會對韓信下手,只不過眼下還需要機會。那麼劉邦又遇到一個什麼樣的機會呢?他又是怎樣來處理這些事情的呢?
就在韓信當上楚王之後的第二年,有人舉報說韓信謀反。這次所謂謀反根據我的研究和分析,我認為是誣告。因為韓信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理由要反,也沒有什麼條件能反。韓信做楚王做得也挺滋潤,日子過得很快活,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干嗎要反?所以我估計和猜測應該是誣告,這種誣告謀反的事情歷史上多得很,經常會發生的。
劉邦拿到這份舉報信以後覺得是個機會,至少是敲打敲打韓信的機會。於是他就上朝把這個舉報信拿出來給大家看,說有人舉報韓信在楚國謀反,大家看怎麼辦? 眾大臣異口同聲說,發兵,滅了他,活埋了那小子——史書上的說法是「擊而坑之」。劉邦也並沒有輕舉妄動,他跟陳平商量說,你看這個事怎麼辦?陳平說,請陛下您想一想,您的兵比韓信的兵精嗎?劉邦說,那不如。陳平又說,那麼請問陛下,您的將比韓信的將強嗎?劉邦說,那不如。陳平說,這就對了。那你兵不如人家精、將不如人家強,現在你發兵去打人家,不是逼著人家造反嗎?人家可能本來不想造反,到時候不反也得反啊!劉邦說,是啊,但是也不能這樣不了了之啊。陳平說,四個字,秘密逮捕。劉邦問,怎麼個秘密逮捕?陳平說,歷來有一個規矩叫天子巡狩,就是做皇帝做天子的可以抽空到諸侯各國去巡視一下。臣請陛下南巡。
於是,陳平和劉邦就定下了南巡,定下了在南巡期間秘密逮捕韓信的計劃。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韓信這個時候還是很有力量,有威望,不可小看的。此時劉邦對於自己能不能戰勝韓信沒有把握,心裏面沒底。
可是糟糕的是,在這個緊要的關頭,韓信自己犯了一個錯誤。那麼,韓信犯了一個什麼錯誤呢?劉邦要南巡當然是公開的,要發詔令通知全國的。韓信接到通知以後就慌了,莫名其妙地就慌了,說,這個皇上突然南巡怕是沖我來的吧?那他來了以後,按制度和規矩,我應該到國境線上去迎接的,是去還是不去呢?我如果去,他把我抓起來怎麼辦?我如果不去,那他肯定認為我謀反,這個事情不好辦。
這個時候有人給韓信出了個餿主意,說,您可以帶著一顆人頭去呀!誰的人頭?鍾離眛。這個人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一員大將,在楚漢相爭時曾多次打敗過劉邦,劉邦對他是恨之入骨;項羽兵敗以後,鍾離眛就逃到了韓信這里,因為他們都是楚人,是老鄉,所以他就藏在韓信家裡。這個時候有人出主意——你把鍾離眛的人頭帶去見皇上不就沒事了嗎?韓信一想,好像也是,於是就去找鍾離睞,要借他的人頭用用。
鍾離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傷心,就對韓信說,我是覺得你韓信是朋友,是哥們兒,是靠得住的人,是一個厚道、仁慈、講義氣的人,才來投奔你的,沒想到你到底要把我賣了。接著鍾離眛嘆著氣說道,韓信,韓信,你要想想清楚,劉邦為什麼不發兵打你,就是因為我鍾離眛在這個地方。他知道,他一旦發兵來打你,我會挺身而出帶兵去迎戰的。現在你把我的人頭拿去了,劉邦他下一個要取的人頭就是你脖子上的那顆。然後鍾離眛拿出寶劍架到脖子上說,韓信,你不是個厚道人!他就這么自殺了。
韓信借鍾離眛人頭的這個決策完全錯了,韓信到底有什麼錯呢?主要有三點錯誤。
第一,韓信這是賣友求榮,首先在道德上輸了一招棋。我們要知道,韓信和劉邦這個時候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劉邦感謝他,畢竟韓信是立下了蓋世奇功嘛;另一方面劉邦又猜忌他,畢竟韓信是功高蓋主嘛。所以劉邦才把他齊王的軍權奪掉,把他由齊王改為楚王,那意思也就是希望他能夠就此安分守己得到一個善終就罷了。而韓信呢,這個時候他一方面覺得劉邦對自己還算厚道,雖然齊王變成楚王了,畢竟還是衣錦還鄉;但是從另一方面講,也是有些抱怨,覺得自己的功勞沒有得到足夠的犒賞。所以說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就劉邦而言還是很想把這個刺頭給拔了,但是一時又下不了手。劉邦為什麼下不了手呢?因為劉邦本不是一個喜歡殺功臣的人,他和勾踐不一樣,他也知道勾踐和文種的故事,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同破,謀臣死」這個典故,他不想背上這個惡名。但是現在不要緊了,無所謂了。為什麼?韓信已然由功臣變成了小人,他已經成為出賣朋友的小人。按照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小人,人人得而誅之,小人是可以隨便殺的,殺小人在道德上是不受譴責的。韓信在道德上輸了一把,這是第一。
第二,韓信這是討好獻媚,又在心理上輸了一招棋。韓信殺鍾離睞,拿鍾離眛的人頭去見劉邦,意圖很明顯,就是巴結討好劉邦嘛,因為劉邦恨鍾離眛嘛。那麼你去巴結他,說明什麼呢?說明你理虧呀。你如果不理虧的話,你干嗎要去巴結他?說明你沒有把自己和劉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你自己已經先矮了人家一頭了,心裡犯怯,底氣不足,理不直氣不壯,不坦盪了。韓信在心理上又輸了一把,這是第二。
第三,韓信這是主動投降,在戰術上又輸了一招棋。劉邦還沒說要怎麼樣呢,也沒有說要處分你,也沒有派人來抓你,他只是要南巡一下嘛,他來看看你不行嗎?怎麼著了,你就怕成這個樣子?仗還沒有打,你就下跪了,你還打什麼仗?這是不是韓信在戰術上又輸了一把?
所以說韓信和劉邦之間的那個形勢,本來是比較均衡的,韓信甚至還略高一點,但自從韓信做了(逼鍾離眛自殺)這么一件蠢事以後,就變成這樣了——劉邦在形勢上完全超過韓信。所以說,韓信出賣自己的朋友並沒有落好,反而壞了自己的事。
就這么著韓信拎著鍾離眛的人頭去見劉邦,劉邦哪裡會因為你送來這么一份禮物就不抓你了?來人啊,抓起來。劉邦就在國境線上立馬逮捕了韓信,然後把韓信往自己的車上一扔,回長安去了,不再南巡了,回京師。就在這個時候,韓信在車上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忘。敵國已破,我固當烹矣!」說呀,我韓信就是你劉邦的狗,我這個狗也該被你這個主子吃了,我活該嘛! 劉邦說,少廢話,你以為說你謀反的證據不足嗎?回去說話。把他帶回京城。
但是這一次劉邦並沒有殺韓信,因為確實這個時候說韓信謀反沒有證據,說韓信謀反的舉報八成是誣告,這個劉邦心裡也很清楚。你劉邦在建國之初沒有任何證據,就把這樣一個開國功臣殺掉,肯定是不行的。劉邦也很聰明,先把韓信關著,殺殺他的威風,滅滅他的志氣,然後宣布大赦天下——昕有的犯人我都赦免了,韓信自然也赦免了;不過你韓信畢竟是有問題的,那楚王你就不能再當了,降兩級,就封韓信為淮陰侯。王以下是公、侯、伯、子、男,劉邦對韓信的處理辦法是降兩級留用,以觀後效。但韓信不能「之國」,就是韓信你不能到你的封地去,就留在京城聽候差遣,劉邦這招夠厲害的吧?從此韓信就由楚王變成了淮陰侯。所以司馬遷的史記里給韓信寫傳叫《淮陰侯列傳》。
司馬遷寫《史記》,他記人物有三個等級:第一等最高的是本紀,是記帝王的,比如說秦始皇是本紀,漢高祖是本紀,項羽也是本紀;第二等叫世家,是記諸侯國王的,所以越王勾踐是世家,甚至蕭何、張良也記為世家;韓信是列傳,屬於第三等。到了這個份兒上,韓信實際上已經是劉邦案板上的一塊肉了,是劉邦盤子里的一道菜了,一道下酒菜,想切就能切,想割就能割,想吃就能吃,想扔就可以扔。但是劉邦還是沒有這樣做,他讓韓信繼續當淮陰侯,希望他就此能夠得到善終,這樣大家都好——我劉邦也沒有殺功臣,你韓信也沒有落到一個悲劇性的下場。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韓信最後走上了絕路呢?
我們先來看看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之後的表現。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以後心裡非常不痛快,稱病不朝,長期請病假。當然了,韓信這個病也有兩說:病嘛,可能多少有一點,打了那麼多年的仗,風餐露宿的,還不能落點病?什麼風濕關節炎之類的,什麼胃潰瘍之類的,估計是會有一點。另外就是韓信有心病,郁悶嘛,不痛快,不高興,生悶氣,心裡有一點障礙。此時韓信覺得再去上朝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為什麼?因為韓信他本來是王爵——我們知道,古人上朝是按照官位大小排隊的,叫做列,王、公貴族是一列,侯爵、大夫、將軍這些是一列——韓信本來是站在高級的那一列的,現在把他降到低級那一列去了,就像坐飛機,本來是坐頭等艙的給降到經濟艙去了,他就覺得很沒面子。想想看,那些坐經濟艙的低級行列裡面都站些誰啊?韓信羞於為伍,所以他不上朝,而且嘀嘀咕咕的,牢騷不斷。
有一天,韓信閑著沒事,七逛八逛地,逛到了樊噲家裡。樊噲也是漢初的風雲人物,也是開同一大功臣,也是封了侯的。樊噲這個人厚道,一看韓信來了以後,撲通跪下來,表示歡迎,說,大王居然肯來光臨小臣的寒舍,小臣感到無比的榮幸。那麼韓信說什麼?哈哈哈哈,哎呀呀,沒想到我韓信落到和樊噲這種人來往了。這是什麼話嘛?樊噲是什麼人?樊噲是劉邦(呂後)的妹夫,當年鴻門宴上要不是樊噲出來劉邦可能就沒命了。鴻門宴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項羽請劉邦吃飯,本來計劃要殺劉邦的,派了一個叫項庄的人舞劍,准備一劍刺到劉邦身上,這叫「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這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用自己能吃能喝和豪言壯語震住了項羽,使得項羽沒了殺心,才救了劉邦的一條命。樊噲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你韓信跟他為伍怎麼就丟人了?不合適說這個話的。這倒也罷了,大家也知道他韓信委屈、冤枉,發發牢騷,大家哈哈笑笑就算了,可是韓信這個時候又自己往絕路上多走了一步。
漢十年,陳豨拜為鉅鹿守,即有一個叫陳豨的人被封為鉅鹿郡的太守——這個時候還是叫郡守,叫太守是後來的事情——他來向韓信辭行,韓信就拉著陳豨的手在院子里一邊散步一邊說,陳豨,我能跟你說兩句心裡話嗎?陳豨說,請指教。韓信說,陳豨,你知道你現在去當郡守的地方是什麼地方嗎?那可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那裡軍事力量很強。你去了以後一定會有人告你謀反——這個是經驗之談,我韓信一當楚王不是就有人告我謀反嘛一反正那個時候只要你有兵權,你又是在一個重要的地方,反不反都有人去告的。有人告你謀反,第一次有人告你的時候皇上可能不相信,第二次又有人告你的時候皇上就會將信將疑,等第三次又有人告你謀反的時候,皇上肯定會勃然大怒,帶兵去打你。到時你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與其被逼得造反,不如你自己策劃好了先反他一下子!如果陳豨老弟決計在鉅鹿造反,兄弟我願意為你做個內應。陳豨說,好,那就這么說定了。於是陳豨到了鉅鹿以後果然反了,自稱大王,劉邦一怒之下自己帶兵去討伐陳豨了,留下呂後、劉盈、蕭何鎮守京師。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我們這個系列講座一開始講到的那一幕,就是韓信准備把監獄的人放出來去攻打皇宮,擒拿或者謀殺呂後。呂後採納了蕭何的建議,騙韓信說,前方傳來捷報,皇上在邊境大勝,群臣都要進宮去祝賀,你雖然現在是生病,但是這樣的大事,你也勉勉強強地要去祝賀一下。於是韓信就去祝賀,然後被擒拿,最後被呂後殺死在長樂宮鍾室。
這里很重要的一個情節就是去騙韓信的人是蕭何,而我們知道,韓信之所以能夠當上劉邦的大將軍,立下赫赫戰功也是由於蕭何的極力推薦。韓信是蕭何發現的人才,也是蕭何謀殺的對象,所以韓信走上成功之路是因為蕭何,走向死亡之路也是因為蕭何,這就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掙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戰斗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他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卻在最不可能反叛時涉嫌謀反。正如司馬遷所說:「天下已集,乃謀叛逆。」 因此,有人認為韓信的謀反並不可能,也有人認為其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樑山。但這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作為我們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吒風雲,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那麼我們要進一步交代的是,這個事情完全是呂後和蕭何合謀進行的,劉邦在前線並不知情,那麼劉邦在得到了這個消息以後,他的態度是什麼呢?還有,韓信臨死之前說了一句話——「我悔不該用蒯通之計」,這個蒯通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這是本案最後一個謎團了。劉邦從前方回到京城以後,呂後向他報告:韓信被我殺了。劉邦的態度如何?司馬遷用了這幾個字來形容,叫「且喜且憐之」。司馬遷非常偉大,他往往幾個字就傳神了——又高興,又同情,又嘆息,又可惜,非常准確地說出了劉邦微妙的矛盾心理。因為韓信畢竟是劉邦的愛將,兩個人一起出生入死這么多年,你說一點感情沒有這是講不通的。當然劉邦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拿出自己的飯菜給韓信吃,這帶有收買人心的成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做秀,不能不承認他沒有做秀的成分;但是老實說,秀做多了,也能有點感情,日久生情的事,假戲真做,做著做著就做成真的了,何況劉邦確實賞識韓信,韓信也確實是優秀的人才,也確實是功高蓋世。所以劉邦在得到韓信的死訊後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是又高興,又覺得可惜。於是,劉邦就問呂後,韓信臨死之前有什麼遺言嗎?呂後說,他死前說了一句話,說是我悔不聽蒯通之計。劉邦說,我知道了,蒯通這個人是齊國的一個辯士。然後劉邦傳令,給我把蒯通這個人找來。
把蒯通找來後,劉邦就問他,蒯通,聽說你此前一直鼓動韓信自立為王,是不是有這個事兒?蒯通說,是啊,可那個小子不聽我的,他要是聽了我的,哪會今天這樣? 那你還能活著嗎?劉邦說,烹之——把蒯通給我扔油鍋里去。蒯通就大喊一聲,冤枉。劉邦說,那回來,明明是你唆使他造反,現在我殺你,你有什麼冤枉啊?蒯通說,秦王朝王綱解鈕,天下大亂,所有的豪傑風起雲涌,舉兵滅秦,那個時候天下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勢呢?「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就是說秦王朝丟掉了自己的梅花鹿(統治權),天下的英雄都來追逐它,在這個時候誰的個子高、腿長、跑得快,誰就能抓到鹿了——這就是成語「逐鹿中原」的出處。那時候都是自由競爭,誰都有資格去競爭,誰都有可能勝利,所以誰的身邊都有一幫人馬幫助他們。這些人附庸諸侯的時候,他們只知道自己的主公,是不管有別人的。我蒯通那個時候是幫韓信,我當然只知道為韓信出力,我是不會為陛下您做什麼考慮的,這叫做「各為其主」,這是忠心耿耿,我有什麼不對呢?再說,在那個時候,天底下磨快了刀子、想干陛下乾的那些事的人還少嗎?陛下難道能夠把這些人都抓來殺了?劉邦說:「置之。」就放了他。蒯通說得對啊,劉邦也不是糊塗人,他是個明白人,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蒯通雖然鼓動過韓信謀反,但他說得有道理,劉邦就把他放了。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所以劉邦能夠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那是有道理、有原因的。
劉邦在楚國邊境上逮捕了韓信以後,把他貶為淮陰侯,還經常找他聊天。有一次劉邦就問韓信,你看看我要是帶兵打仗能帶多少人馬?韓信說,十萬。劉邦又問,那要是你帶兵打仗你能帶多少人馬呢?韓信說,多多益善。就是說,我韓信帶多少人都可以帶,我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說,呵呵,奇了怪了,我就只能帶十萬人,你卻是多多益善,那你怎麼被我抓起來了?韓信說,陛下雖不善將兵,但善於將將。就是說,你雖然不會帶兵,但你會帶將啊。所以說,帶將的才是最大的人才。劉邦就是這樣的人才。
『肆』 請問韓信有尊嚴嗎大家怎麼看待這個人啊,他是把尊嚴踩在腳底嗎
能屈能伸,此之謂大丈夫。真正的尊嚴不是一時的榮辱所能體現出來的。蘇秦沒出名時,也是在大嫂的鄙視中默默忍受的,等到發達時,大嫂便改變了態度(前倨後恭)。留得性命以待東山再起,總比秦始皇公子扶蘇白白自殺好多了。況且,忍辱偷生也畢竟是人之常情,也算不得什麼道德污點,想想看,相比於吳起殺妻求將,陳平勾引大嫂,是不是好多了?
『伍』 論道德人品,韓信和劉邦誰人品好韓信忠義,為何卻死於劉邦之手難道這世界真是小人流氓的天下
五五開吧,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韓信忠義?你從哪聽說的。
韓信伐齊的時候,齊國已經被酈食其說降,韓信為了自己的功勞,強攻齊國,酈食其被齊王殺死,雖然韓信取勝,但是漢軍依然付出了不該有的損失。並且韓信要求擔任齊王,要知道這時候劉邦才是漢王,你韓信就要當王?和老大平起平坐,這叫忠義?之後劉邦和項羽大戰期間,韓信不聽命令不來救援,致使劉邦大敗。要說他忠義……他當時沒直接造反,勉強算吧。
也正是因此,之後劉邦突入韓信大營,奪取兵符,把他的齊王改封為楚王。
漢十年,陳豨造反,韓信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助您。」之後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消息泄露,韓信被蕭何騙入宮中殺死。
就這樣的人,也配叫忠義?有能力是有能力,但能力不代表品行。不是被小人害死的就都是君子,劉邦固然是個流氓,但韓信又是什麼忠臣嗎?當初劉邦在得到他之後,立馬毫不猶豫拜為大將。這種知遇之恩……諸葛亮怎麼報答劉備的,你在看韓信怎麼做的。
『陸』 韓信為什麼不得項羽重用
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不停的敲鍵盤,只為等會欣賞小編文章的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美文,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韓信不光在項羽那不受重用,在劉邦那一開始也沒被當回事。也就是說,韓信的真本事是不好被發現的。不好被發現的原因,是韓信本人的表現並不突出。表現不突出的原因,是他沒到達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位置。而要到達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位置,須有獨具慧眼之人的提攜,那時他還沒遇到。
韓信最初跟隨項梁,沒有引起任何人的關注。項梁死後順勢歸隨項羽,項羽讓他做了個持戟郎中,職責是護衛兼備顧問,這對彼時「無所知名」的韓信來說雖不算重用,但至少是使用了,說明項羽對他還算不錯。韓信利用在領導身邊的優勢,「數以策干項羽」,不停地刷存在感,結果項羽根本不感冒。人們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表示頻繁的「數」和突出智慧的「策」上,而忽略了體現本質的「干」。這個「干」的本意不管是干涉也好,求取也罷,目的性都非常強。急於求成的冒進,必然缺乏深思熟慮的沉澱。主意不對心思,項羽「言不聽,畫不用」也沒啥大毛病。
項羽對韓信的判斷,與後來劉邦最初的判斷是一致的。劉邦入蜀,韓信前去投奔,想換個主子出人頭地,結果也因「未得知名」,而只弄了個連敖小官,還不如那郎中呢。後來韓信犯事,論罪當斬,情急中看見滕公夏侯嬰,大喊能幫劉邦打天下,引發關注,算是撿了條小命。夏侯嬰向劉邦推薦,說韓信如何如何骨骼清奇,言語不俗,然而劉邦左看右看「未之奇也」,沒發現哪裡不一樣,最後看夏侯嬰的面子給了他個治粟都尉,管軍糧供應的,官也不大。後來韓信實在覺得沒勁,又想拍屁股走人,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如果單是項羽不用韓信也就罷了,劉邦也沒用,而且夏侯嬰舉薦之後依然沒用。最後還是左右手蕭何說了話,劉邦基於對蕭何的信任,以及對當時艱難處境的考量才啟用韓信,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可見人才這東西是很難被發掘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不能全怪項羽沒眼光。
韓信和項羽一樣,都是自信且自傲的人,二人性格沖突排斥,碰撞不出好的結果,不反感已是十分難得。韓信喜歡被重視的快感,對劉邦拜他為上將軍,讓他穿自己的衣服,坐自己的車,吃自己的美食記憶猶新,而這些項羽不可能給他。有著貴族血統的項羽,很難瞧上「貧無行」,有著道德缺陷的韓信,二人根本不是一路。當然,英雄不問出身是一種襟懷,然而項羽做不到也不能強求。韓信其實也做不到,在他後來失意的時候,樊噲對他仍很尊重,「跪拜送迎,言稱臣」,而韓信呢,卻發出「生乃與噲等為伍」的慨嘆,從骨子裡瞧不起這個屠狗的武夫。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有研究者發現,一個人可以有質量交流的人不超過12個人。所以部隊最基礎的單位班標配只有11個人。
是人就有喜好,有喜歡就會有遠近親疏。所以古來的奸臣,哪怕天下人都知他是奸人。但是因為他能把握皇帝的喜歡,常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從人的喜好和精力來說,掌權者加上身邊的人有意蒙蔽,對自己身邊之人之外的人,其實是沒有全面認識的。
而且一個人順風順水的時候,是很難禮賢下士,和沒有身份的人深談的。不深談就看不到別人的靈魂,人人就會都一樣。就像這哭泣的混凝土一樣,看上去混凝土都一樣。實際上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明白清楚。看上去質量一樣的混凝土,經過高壓打壓之後,就會發現很多空心,裂縫。人也一樣,只有細細品味一個人才能了解一個人。無論古今中外,做領導的都很難去察別世界上的所有人。除非領導可以做到,無私心,無成見,無喜惡,再加上可以無情的罷退左右執行合理成熟人才選拔制度。而這一切似乎簡單,其實每一樣真做起來都能要了領導的命。
一般人做不來,非參透人生的智者能人不能做到。秦始皇做到一部分可以成為始皇帝,墊定中國幾千年主流思想。漢武帝做到一部分,可以北擊匈奴,打遍天下,成就一個民族的名字。成吉思汗做到了一部分,所以蒙古騎兵威蓋天下,戰無不勝。
其實選拔人才很簡單,因為如果條件好不好可以,每個人都希望施展自己。領導要做的就是保持組織一定的流動性,不要太穩定,穩定的另一個詞叫固化。給任何人一個機會施展自己,你就會發現,原來世界可以這樣,事情可以這樣解決。所謂的死地,絕境,只是對某個人來說。因為領導們平常不愛惜人才,導致自己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人才可以幫他。
所以崇禎說,群臣誤我。我要回他一句,活該。諾大的中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被有意無意的埋藏起來。得道者多助,沒人幫只能說明崇禎沒有得道罷了。
而且人性就是喜歡討好自己的,追求利益的。而真正的人才因為心中有天下是不會去討好別人的,反而需要領導禮賢下士。而且要分去領導的權威和利益。這是領導們不能接受的。
人心復雜,組織里的人很多人都會拉幫結派以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真正的人才,都是老虎是不會寄人籬下的,這樣領導身邊的人會刻意阻攔,人才自然而然的晉升渠道。
不要以為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是為了韓信。蕭何只是為了自己,能為劉邦解決問題在劉邦面前立功。所以後來韓信對劉邦沒用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出賣韓信。因為,他只在乎他在劉邦面前的乞求。
所以,千里雖常有。但是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千里馬只怕會比常馬更苦難。況且發現千里馬,需要自己先做伯樂。不要覺得自己身邊沒有千里馬,只是你不是伯樂罷了!
韓信自幼就是孤兒,他家徒四壁,窮得叮當響,經常沒飯吃餓肚子,有時候靠在河邊浣紗的老嫗施捨他吃一口。據傳韓信的先祖也曾是貴族。因此他雖然穿得破破爛爛,肚子餓得咕咕響,但平日很喜歡在腰間挎一柄寶劍。有個殺豬屠狗的見他整日挎著把破劍晃來晃去,故意戲耍、欺辱他,逼韓信從他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忍辱也鑽了。秦末大亂,煙塵四起。項梁、項羽叔侄率江東義軍路過淮陰時,韓信去投了軍。後來,項梁被秦將章邯所殺,項羽封他做了個執戟都尉(小軍官)。韓信雖然出身貧困,但從未墜青雲之志。他飽讀兵書,腹有良謀,是個「下馬草軍書,上馬擊狂胡」的軍事奇才。他好幾次向項王獻計獻策,項羽均不屑一顧、拒絕採納。
原來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後,也算貴族世家子弟出身。他力能拔山、武功蓋世,但卻有勇乏謀、心高氣傲,平時用人喜歡用貴族出身的所謂高門大姓子弟,有些歧視寒門出身之人。因此聚集在他身邊的人大都是其親族故舊和原六國殘余貴族之後裔,以貴族自詡的他對出身寒微的韓信打心眼裡就瞧不上。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這幾年爆發的戰爭被史家稱作「楚漢爭霸」。隨著秦朝的滅亡,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代表的楚軍與以劉邦為代表的漢軍一決雌雄的大轉折時期。最終,歷史放棄了兵強馬壯的項羽,而是選擇了起於蓬蒿的草根劉邦。其實,綽號「楚霸王」的項羽氣勢最盛時曾擁眾數十萬,麾下謀臣如雲,將士如雨。張良、韓信、陳平、張耳、英布、彭越、魏王豹、韓王信等時代風雲人物都曾追隨過他。這些人或智或勇,均非等閑之輩。然而性格狹隘、梟勇寡謀的項羽,只重用那些貴族出身的人,毫不器重這些出身低微但謀勇兼具的蓬蒿之輩,導致這些自感在楚營無用武之地的英才最終大都投了劉邦。
因此,軍事奇才韓信不被項羽重用也就不奇怪了。劉邦雖然以知人善任、胸襟博大著稱,但他一開始也不太看得起彼時籍籍無名的韓信。蕭何卻發現韓信這小子目光堅毅,智慮深遠,絕非池中之物。經蕭何屢次舉薦,劉邦才半信半疑地設壇拜帥,重用了韓信。出身農家、實力弱小、但多謀善斷會籠絡人心的劉邦,得韓信後猶如魚化為龍,從此呼風喚雨,由弱變強。
韓信果然不負眾望。他率領一支偏師,在側翼掩護、支援劉邦,並一次次化險為夷,反敗為勝。劉邦兵敗彭城,韓信迅速前來與劉邦會合,並抗住了楚軍一波波的兇猛攻擊。滎陽之戰,楚、漢相持不下,韓信率部不斷襲擾楚軍的側翼,使項羽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漢軍主力。後來,韓信的軍事天才愈加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巧借地勢揮兵滅魏,施奇計滅趙,出敵不意擊破燕,一鼓作氣盪平齊,各擁兵自重的諸侯勢力被他一一瓦解、殲滅。最後,他率漢軍偏師配合主力在垓下擊潰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逼得項王自刎烏江。聲勢浩大的西楚勢力被他徹底消滅。
不知驕傲的楚霸王臨死前,耳聞「楚歌四起,烏騅漫嘶,虞美人兮」之鄉音,心裡是如何看待韓信這位昔日的棄將、今日之最強對手的?
毫不誇張地說,劉邦得到了古今罕有的大軍事家韓信,幾乎就等於得到了天下。而項羽得英才卻棄之不用,且一貫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如同將幾乎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他人。為何如此說?得英才者得天下是也!
『柒』 韓信是對是錯
估計是說的是韓信在齊地擁兵數十萬為什麼不造反
因為在韓信的思維里還是想著恢復戰國的分封制度(劉邦其實也是這樣想的,後來改主義了)
所以他以為自己可以安守齊國這塊土地
足矣足矣
問題在於他沒有劉邦的地痞氣質
還是拘泥在諸如報恩、不被後人恥笑的思維里
這種對自己有很多道德要求的人
往往是不能夠在亂世中勝出的
人說亂世出英雄
這是奉承話
我說亂世無道德
亂世多無賴
很不幸,我們人類的歷史很多時候是無賴創造的
我們俗人還把這種氣質稱為「帝王之氣」
從結果看,韓信肯定是錯了
但是在當時、當地、以韓信的道德水準、思維模式,他是在做最符合自己心意的選擇,怎麼可以算錯呢
人生無論對錯,因為無法從頭來過
『捌』 韓信本能活個大歲數,他做了哪些缺德事,每件損壽八年
騙人核桃,誤導小孩,不近人情,活埋生母,這些缺德事就讓他折壽很多年。韓信出生在平民家庭,性格放縱不拘禮節,天天做夢自己有一天能飛黃騰達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韓信非常狠辣,他不告訴小孩兒錯錯,反而讓他錯上加錯,害得他最後喪命,一個心懷天下的人,肯定會對所有對別人都有關懷之心的。大家聽著韓信這個名字就覺得他應該是一個好人。大家可能對他的了解都是一些正面的,但是他還是有很多負面的影響,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罷了。他以前就干過很多缺德的事情,讓人忍不住想要罵他。作為一個心懷天下的人就肯定不會做這些事情,他做了這些事情就不可能會有很大的發展。
『玖』 導致韓信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韓信稱其戰神,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反對,劉邦的天下有一大半是韓信的功勞,沒有韓信,劉邦能不能這么快搞定天下那絕對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劉邦對韓信的評價也非常高。有一次劉邦在與人探討自己為什麼能夠得到天下的原因,他對韓信的評價是: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稱其為人傑也,與蕭何,張良並列,也就是後來大家常說的漢初三傑。韓信當了楚王,劉邦聽到有人說韓信要謀反,他第一個反應就想要帶兵去攻打韓信。
陳平當時問他,你厲害還是韓信厲害?
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史記.陳丞相世家》
從這里可以看出來韓信的實力是公認的。
從這三件小事可以看出韓信的格局就是普通人的格局,在我們看來韓信這樣的做法合情合理,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一個普通人的格局坐到王這樣的位置,心胸依舊是普通人的心胸,那顯然就是與位置不相匹配。
任何人坐上的位置與能力不相匹配時,都會帶來災難。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的就是能力到了自然位置就上去了,而不是去強行強奪。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道德經》29章
執天下如此,位置當然也是一樣道理。具體的你可以看《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歷史》這個專欄里的文章,這里就不展開。
韓信最終的受害顯然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相反我們來看一下劉邦的格局就比韓信大多了。當時蒯通教韓信謀反的事被劉邦知曉後。劉邦就說把這個傢伙給我烹了。結果蒯通說天下大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不知道有劉邦你,我幫韓信有什麼錯呢?就這樣謀反大罪就算過了,不再殺害他。
這是謀反的死罪,劉邦就因為他說的有道理放過他了。劉邦看到道理忽略這是謀反的死罪。韓信卻只記得亭長的不好,忘記亭長的恩情,最後選擇用羞辱的方式來報告恩情,高下立現。
當「我」越來越大的時候,當唯「我」之時,世界自然就越來越小,包容性就越來越小,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包容。你位置越高,包容要越大,而不是如普通人一樣有恩報恩,有怨報怨,這只是站在「我」這個格局去看世界,作為一個諸侯王這樣看世界是一種災難。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道德經》第66章
作為普通人這種心態沒有問題,但是作為諸侯王韓信顯然是失敗的,他的格局太小,做事太過斤斤計較,只看到對「我」的不利,眼光自然不會長遠,當初蒯通的話不聽自然最屬正常,他說劉邦對他很好所以不反自然也可以理解了。韓信和項羽最終失敗其實就是敗在這個格局太小的緣由,太唯「我」。項羽只看到范增的嘮叨卻看不到范增的真心,但是這個缺陷恰好不是劉邦擁有的,這也是劉邦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