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自信論

道德自信論

發布時間: 2021-11-28 02:44:00

1. 政治自信 道德自信的含義

自信是一個心理學名詞。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談起的一個概念,而在心理學中,與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

自信它常常驅使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有自信的人往往給人一種陽光、開朗的感覺。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談起的一個概念,而在心理學中,與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關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麼技能,而是個體用其擁有的技能能夠做些什麼。

班杜拉認為,在某一情境下,決定自我效能感的四個主要因素:

1.行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決於過去發生了什麼;以前的成功導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敗導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經驗:觀察他人的成敗,可以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與自己的成敗相似的影響,但作用小一些。

3.言語勸說:當你尊敬的人強烈認為你有能力成功的應付某一情境時,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喚起:高水平的喚起可導致人們經歷焦慮與緊張,並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作各種准備的感性評估。

自信能促進成功。

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

自信不能停留在想像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面對社會環境, 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

廣義地講,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

狹義地講,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

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

自信無論在人際交往上、事業上還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

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會相信你。

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把許多「我能行」的經歷歸結起來就是自信。

折疊誤區

  1. 有自信就一定能成功:成功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素促成的,而很多人認為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而不去認真 努力,最終當然一敗塗地。所以自信是成功的必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還有恆心.決心.正確的方向等因素,但成功沒有最重要的因素。

  2. 2.自信是成功的副產品:並非成功才有自信,而成功最多能激發一個人的自信,而自信不是成功的副產品,有許許多多的人成功前都經歷了無數失敗,難道說他們沒有自信嗎。

  3. 還有許多人以沒自信為由而逃避某些事,這只是人們逃避責任的一種理由或受自卑心理影響太大所致

  4. 3.越自信越好:過度的自信叫自負,不僅對你沒有一點幫助而且會損害你自己。

  5. 折疊要訣

  6. ●最重要的是「步驟」「材料」「時機」等客觀因素。

  7. ●而引導人們排除雜念和持續取得這些客觀因素的心理是:「決心」和「恆心」!

  8. ●但「信念」卻是「決心」和「恆心」的「能量」。

  9. ●或者說您認為做哪些事情是「有意義」的,並有著這種「信念」,那麼就不要一直停留在「可不可能」、「難不難」這些問題上,而是要有「一定要做到」的「決心」和「恆心」投入到裡面去,看清做好這件事情的所有「影響因素」並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最終才能挖出最難得到的曠世寶藏!

  10. ●雖然自信對於做事並不重要,但取得他人的信任卻對合作相當的重要!所以一些銷售人員常常會裝作很自信,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但是這樣往往是不道德和沒必要的,畢竟您正在欺騙別人,並且當您對自己產品有良好的信念,你就自然會表現出堅定和有魄力;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的了解您產品的各種優良性質,從而堅定您對產品的一種信念,並將這些信息提供給您的客戶(如果您了解到自己推銷的產品有太多的缺陷,那麼請不要再害人害己了,不做或跳槽吧)。

  11. ●這樣成功的幾率就大大提升,最後正因為您成功了,您卻得到了自信!

  12. ●換句話來說:沒有成功前的「自信」就是「自負」!而當您拋棄了「自信」,「它」卻找到了你!

  13. ◆重點認知:【信心】只是【成功後】的【良性情緒】(能用客觀邏輯推理出事件可以成功,也會出現一定的自信感)

  14. 折疊解構

  15. 作者:心理醫生 李子勛

  16. 菲言:人類文化特別需要自信自尊這樣的詞來促進人性中積極進取的一面,以此獲得勇氣去面對並征服復雜的外部世界。不過,刻意去否定或貶低不自信與自卑可能會讓人類失去更多。

  17. 討論自信之前,先講一個奧修的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的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的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忍讓的人更象是內心篤定的傢伙。

  18. 自信在中文中解釋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語(自信)的解釋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很容易在兩者之間找到文化差異。「自己相信自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麼呢?需要完全的相信嗎?英語的解釋要明確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認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擁有自信。討論自信需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在構建詞語的同時也構建了人的內心真實,因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思考的,語詞既幫助人也限制人對問題的描述與分析。

  19. 自信與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文化覺得有必要把這種心境割裂為兩個面:自信與不自信,這種割裂逼迫人們採用對立的思維,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觀察方法。於是自信不自信從一種原本統一隻是有起有伏的心境變成截然相反,不能並存的兩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時也是不自信的。事實上看起來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視內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樣子。

  20. 自信這種內心現實只是人類文化的產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飾人類對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懼。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須假定這個世界是可知的,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個,並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這個世界的。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面對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對生命現象在恆遠的時空中瞬息而過,我們內心知道世界是難以把握的,萬物的有序性只是在無窮的復雜、混沌、多樣性和無序中少得可憐的東西,且必須在局限的時空中這種有序才有意義。絕對的真理也不存在,因為不同的文化會構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擁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類的一種夢想,類似精神的自慰。

  21. 有時想一想大自然被人類糟蹋到難以復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們過於自信了。我們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資源的能力是無限的,自信自己的主義,於是便有了眾多的子孫,城市,侵略,奢華與赤貧。現在我們要來為我們的自信承擔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耗竭、貧窮、恐怖主義的沉重負擔了。自信的文化總是要否定和兼並其他文化,自信的國家總是要干涉別的國家,因為自信本身隱含著一種擴張的慾望。在人際環境里,自信的人比較獨立,更少依賴別人,因此更具有進取和攻擊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願。在一個團隊里,一個自以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來不那麼自信的人去調和,不然團隊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22. 同樣讓人迷思的還有自尊。修辭學說自尊包含獨立意志、自由、自信、樂觀、成就感與榮譽感。自卑是自我評價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在我看來並沒有自尊這種精神現實,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際社會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裡的《的新衣》。心理學認為自卑心是一種內心的警覺,是一種創造的源泉與動力,自卑感讓人去追求成熟、優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爾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說:「人們所有的成長動力與行為目標旨在於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釋了自卑的人為何更易於趨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恰好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讓自尊這東西看起來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個人感覺,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種對自卑的平衡。自尊與自卑在心理動力特徵上具有非常的互補性,如同黑天和白晝。它們像錢幣的正反代表同一種內心情結的雙個面,本身密不可分。內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強,讓人以為他很傲氣。而內心驕傲的人,反倒喜歡表現得謙和與忍讓,被人認為有君子風度。自尊、自卑是一種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給人的感覺缺少個性,做事也缺少動力。但自尊、自卑力量過強,卻又是災難性的。看看雨果筆下《悲慘世界》中冉阿讓(馬德蘭市長)與小旅館老闆德納第夫婦,你一定會明白過度謙卑的人,隱藏著深層的敵意,一心一意要打跨,羞辱他身邊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讓,每天卻沉浸在對卑賤的恐懼和風暴般的自我懺悔中。所以,保持自卑與自尊的對應與適度是人生活之本。

  23. 與自信與不自信一樣,自尊與自卑也是文化割裂與建構的產品。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莊稼。我們的文化認同莊稼的價值,卻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結果自尊、自信就成了無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類精神領域可靠的,賴以生存並維持生命張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類要保持謙虛地心態,對不知的東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種內斂的力量,克己、節制、隨同由此而生,這些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是重要的。

  24. 由自卑、不自信引發的諸多情緒不適並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們的文化長期渲染建構所致。文化讓人對自卑、不自信產生許多挫敗、糟糕的聯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構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沒有競爭力,最終是生活的失敗者。」文化用線性邏輯思維來定義這樣的心境,其實許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能力,是隨機的並與環境適配的。另一個文化建構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樂、不可愛。」這些建構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種自我挫敗的心態,使每個人不得不去掩飾,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許多內心焦慮來。

  25. 在某種意義上,自信與自尊意味著一種淺薄,很像無知者無畏。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讓我深感憂慮的是勵志類書籍泛濫,不停的誇大兩者間的鴻溝,以為只要擁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實,沒有雞哪來蛋呢!?我們的時代已經到了要重新來定義,並反思文化建構的時候了。近代神經生物學家對人類認知系統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篩子理論:「我們的大腦在信息接收、傳輸、採集、組織的過程中要經過許多文化篩子,文化會故意漏掉許多信息,只讓允許的信息被意識感知到。」知道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觸及的真實只是被文化過濾後留下的真實,那麼,當你高昂著自信自尊的頭時,真的還那麼有底氣嗎?坦誠的認同不自信、自卑,並接納人在自然萬物中有極大地局限性和渺小性的人才能夠到達心境平和,樂天知命的精神境界。自信的源泉:自信源於不斷地努力,刻苦,勤奮;然後自信從心裡,眼睛裡,言語中自然的,強烈的流露出來!自信是不可能裝出來的,裝出來的一看就不真實。好比會游泳的人,一定付出過努力;沒有過去努力,裝做會的人,馬上溺水。

  26. 折疊建立自信的方法

  27. 發現自己的長處,是自信的基礎。但在不同的環境里,優點顯露的機會並不均等。例如,有些學校注重文化課,成績好的優點就顯露,而體育好的未必被人看重;換成體校,情況可能就恰好相反。因此,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可以採用場景變換的方法,尋找『立體的我』,這樣我們可能會意外地發現,自己原來有很多優點與長處。

  28. 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膽嘗試,接受挑戰。為此,我們要在回憶過去成功的經歷中體驗信心。同時,更要多做,力爭把事情做成,從中受到更多的鼓舞。在嘗試中,會有些失敗和錯誤。如果我們相信愛迪生所說的「沒有失敗,只有離成功更近一點兒」,那麼,對於前進過程中的問題、困難乃至失敗,就能看的淡一點兒,從容應對,把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務上,不斷增強實力。而實力,才是撐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29. 1、挑前面的位子坐

  30. 你是否注意到,無論在教學或教室的各種聚會中,後排的座位是怎麼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佔據後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31.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32. 2、練習正視別人

  33.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你想要隱藏什麼呢?他怕什麼呢?他會對我不利嗎?」

  34.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到什麼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35. 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你: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毫不心虛。

  36. 3、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37. 當大衛·史華茲還是少年時,到鎮中心去是很大的樂趣。在辦完所有的差事坐進汽車後,母親常常會說:「大衛,我們坐一會兒,看看過路行人。」

  38. 母親是位絕妙的觀察行家。她會說:「看那個傢伙,你認為他正受到什麼困擾呢?」或者「你認為那邊的女士要去做什麼呢?」或者「看看那個人,他似乎有點迷惘。」

  39. 觀察人們走路實在是一種樂趣。這比看電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啟發性。

  40.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

  41.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作出「我並不怎麼以自己為榮」的表白。

  42. 另一種人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15分鍾內成功。」

  43. 使用這種「走快25%」的技術,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44. 4、練習當眾發言

  45. 拿破崙·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只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

  46.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你們知道我是這么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涉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發言時,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了,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47. 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也許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後才發言。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也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不會的。因為總會有人同意你的見解。所以不要再對自己說:「我懷疑我是否敢說出來。」用心獲得會議主席的注意,好讓你有機會發言。

  48. 5、咧嘴大笑

  49.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自己很實際的推動力,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實在無法再對你生氣。拿破崙·希爾講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天,我的車停在十字路口的紅燈前,突然『砰』的一聲,原來是後面那輛車的駕駛員的腳滑開剎車器,他的車撞了我車後的保險杠。我從後視鏡看到他下來,也跟著下車,准備痛罵他一頓。「但是很幸運,我還來不及發作,他就走過來對我笑,並以最誠摯的語調對我說:『朋友,我實在不是有意的。』他的笑容和真誠的說明把我融化了。我只有低聲說:『沒關系,這種事經常發生。』轉眼間,我的敵意變成了友善。」

  50. 咧嘴大笑,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笑就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沒有什麼用的,要露齒大笑才能有。我們常聽到:「是的,但是當我害怕或憤怒時,就是不想笑。」當然,這時,任何人都笑不出來。竅門就在於你強迫自己說:「我要開始笑了。」然後,笑。要控制、運用笑的能力。

2. 如何獲得道德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身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1]中華道德文化無疑是中華文明最核心的內容。對於中華道德文化,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肯定和欣賞,有足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種自信和肯定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在內涵上,相信並堅守自己道德文化的優勢和優越。羅素曾經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對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2]。事實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講仁愛、重道義、守誠信、崇自然、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智慧,不僅鑄就了中華民族歷史的輝煌,而且經過創造性轉換,也可以開掘出極大的現代價值。在這里,我們要反對自卑、自負、自暴自棄。只有不卑不亢,才是道德的自信。

當然,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盪的復雜背景下,道德自信不應是盲目的,而應是堅持和發展的統一、自主性和包容性的統一。每個民族的道德文化都積淀著該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徵,體現民族品格。因此,我們又要堅持實事求是,反對狹隘的自大自傲的民族心理。每個民族的道德文化互有差異,但都各有所長,都以各自的方式為人類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應該加以尊重和包容。「差異是社會存在的客觀現實,多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尊重差異,就是要尊重廣大群眾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性……包容多樣,就是要樹立多樣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識。」[3]最自信的道德最勇於、也最最善於汲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人類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多樣化,是一種正常狀態。社會思想的多種多樣,有利於促進思想的解放,激發起社會的活力,推動理論、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

3. C.s路易斯的道德論論證是什麼

六意思的那個道德淪認證是什麼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這個方面的一個特殊介紹。

4. 孔子道德自信思想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

孔子的道德自信源自周公禮制、黃帝和堯舜禹等先賢美德。變在因時損益, 援“仁”入“禮”, 擴大道德主體范圍, 主張道德優先;行在責任擔當, 愈挫愈勇, 為政以德;傳在有教無類, 培植後學, 整理典籍。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孔子尊崇周公禮制,因時損益,援“仁”入“禮”,勉己力行,為政以德,有教無類,培植後學,以其強烈的道德自信,創立了儒家學說,時為百家爭鳴中的顯學,漸成後續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倫理特色。

新時代的文化自信離不開對儒家學說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尚需學習借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孔子道德自信精神。因此,研究和分析孔子的道德自信就成為關乎文化自信的一個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課題。

孔子的道德自信源自周公禮制、黃帝和堯舜禹等先賢美德。變在因時損益,援“仁”入“禮”,擴大道德主體范圍,道德優先;行在勉己力行,愈挫愈勇,為政以德;傳在有教無類,培植後學,整理典籍。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不僅要”學而優則仕“,更要”仕而優則學“,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學養和教養,其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天下民眾,這也成為儒家學派的道德理想。孔子信任自己弟子的學品和人品,對弟子們充滿期待。他不斷向執政者積極推薦自己的弟子,力圖通過弟子們來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當時魯國正卿季康子,問孔子哪個學生好學,可以從政,孔子對弟子的才華作了准確的判定並積極推薦。”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孔子認為,仲由做事果斷,端木賜通達,冉求才藝高,他們都是治國從政的良才。

四、道德自信:以何致遠

孔子把講學授徒視為道德傳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徑,二十多歲開始講學活動,四十多歲有了自己的學說體系,形成儒家學派,影響日盛,並大規模講學授徒。孔子的講學授徒基於一種強烈的道德自信,認為人皆具有可受教育性,人人可以接受教育。”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人性大致相同,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人生狀態,是後天學習的結果,這就意味著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發生改變,過一種更好的生活。因此,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也。“

(《論語·述而》)孔子招收弟子不分國別和出身,也不分貴族和貧民,甚至犯過錯誤的人,只要有學習的願望都可以列入門籍。”有教無類“的教育活動打破了當時貴族官辦教育的限制,將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貧民階層,由此打破了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更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孔子也作了許多教育方式的創新,他與弟子平等討論,氛圍和諧,充分發揮弟子們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又注重審時度勢,抒發自身的道德理想,以此感染弟子。

有這樣一個教育場景,值得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在這種教育場景中,弟子們各抒己見,老師風趣幽默,充滿著和諧氛圍,也充滿著孔子的道德教育智慧,體現了孔子一以貫之的禮樂之教理想。

孔子基於對人性的自信,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范圍,也就擴大了自己道德理想的傳播范圍,提升了社會影響力。也是基於對人性的自信,他創新了教育方法,密切了師生關系,使弟子們更加親近、認可和接受自己的道德理想,也使自己的學說就更具生命力而傳久致遠。

孔子在”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指導下,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培養了大批優秀弟子,使得儒家學說薪火相傳。”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這些弟子在孔子之後,分散到諸侯各國,或從政,或從教,或從事其他職業,儒家學派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春秋顯學。”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只有善的文化,才可以發生親和力,不斷得到肯定、追隨和尊崇,並且化為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展。道德價值作為文化的核心要素,提供了善惡價值導向,文化自信離不開道德自信。孔子憑其強烈的道德自信,成就了其時代的文化自信。孔子的道德自信,作為其文化自信的靈魂,是一種活的靈魂,我們在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展和創新,借鑒孔子的道德自信精神,成就我們今天的道德自信和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5. 論述堅定「四個自信」做新時代合格的大學生

1、道路自信就是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

2、理論自信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來指導理論實踐;

3、制度自信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在推動學生理論學習和理性比較中外製度中堅定製度自信;

4、文化自信要求大家深刻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民族文化、革命文化),面對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就需要同學們保持文化自覺時學會獨立思考,做出理性判斷,不斷地在探索和學習中樹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大學生。

主要內容

1、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堅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為近代歷史反復證明的客觀真理,是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證。

2、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的自信。堅持理論自信就是要堅定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自信,就是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

3、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堅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相信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自由平等權利和人身財產權利。

4、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

6. 論增強價值觀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00字左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自覺追求和實踐中國夢所蘊含的價值理想,就能不斷增強人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激發開拓創新、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器。

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能夠最大程度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把個人價值追求轉化為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價值取向,更好地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破解轉型期思想問題的導航燈。用核心價值觀解疑釋惑、正本清源、指引方向,就能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6)道德自信論擴展閱讀:

「價值觀自信」要從中央精神的正確指引中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執政理念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總結升華和價值取向。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要大力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固本強基的基礎工程來抓。

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將中央關於貫徹落實核心價值觀的決策精神理解、吃透,把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落細、落小、落實,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一級一級抓好,一步一步落實,不斷發揮好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導向作用。

7. 大學生怎樣樹立道德自信 理論自信 制度自信的理解

1、在感受建設成就中堅定製度自信。

要引導學生看到問題的存在與原因,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與路徑,堅定克服不足的信心與勇氣,不因這些問題和不足的存在而懷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2、在理性比較中外製度中堅定製度自信。

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深刻理解:「五個有利於」如何揭示制度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為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概括,從而把自信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展現的關系是堅定製度自信必須面對的問題。

(7)道德自信論擴展閱讀:

當代大學生體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成果,但有的學生依然質疑馬克思提出的「兩個必然」;他們期待著全面深化改革紅利的釋放,但有的學生卻很少看到這種紅利背後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他們期待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但有的學生卻把西方發達國家的治理模式作為比照的樣本。引導大學生堅定製度自信,既有過去的經驗需要歸納和提煉,也有當下的問題需要分析和解決,關鍵在於不斷增強青年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獲得感。

8. 如何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四個自信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1.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自信。

2.理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實性和正確性的自信。

3.道路自信,就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

4.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的自信。

(8)道德自信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全黨一定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任何政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有信心,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都有信心。

有了自信人生,必如水打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可以毫不畏懼地面對所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就可以毫不動搖地開拓新的視野,創造新的奇跡。

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廣泛、更深刻的自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過程中5000多年的文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過程中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認同。

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網路_四個自信

9. 如何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德自信

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好中國道路,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怎樣堅持,一是怎樣發展。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作了很好的闡述。
在堅持方面,一是要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過去我們對道路、理論問題講得多,新形勢下要特別強調制度自信。十八大報告和新的黨章,都新寫上了中國道路在制度方面的內容,就是強調制度自信,這是非常及時的,也是有針對性的。二是要明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意思很明確,要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自覺糾正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措施。三是必須牢牢把握八個「必須堅持」,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改革開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黨的領導。「八個堅持」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道路本質的新認識,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走好中國道路的基本要求。
在發展方面,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不少新的論斷。比如,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豐富了中國道路的理論形態即行動指南;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道路的總布局之一,拓展了中國道路的實踐形態即實現途徑;報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並就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健全協商民主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這就對中國道路的制度形態即根本保障提出了新的實踐要求。還有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的概括,關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道路的確立,關於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論述等等,都是對中國道路具體內容的豐富和發展。我們在實踐中推動和落實這些新論斷,就是對中國道路的最好堅持。

10. 論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無論是先富起來的人,還是後富起來的人,都應該用「八榮八恥」來進行人格的自我規范和完善,在擁有財富的同時,更擁有崇高的道德。年初,央視評出了「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傑出人物」。他們的經歷之所以感人,正是於他們恪守了最崇高的道德追求,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忠於自己高尚的靈魂。他們身上閃爍著當代中國至高的道德境界,打造了光輝的"精神品牌"。當我們回首這一個個道德楷模時,我們應該看到、想到、做到的並不一定是他們那樣的驚天動地,而是精神人格上的升華,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中國人。我覺得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實踐價值觀問題,「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那麼如何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呢?我想最基本應做到以下幾點:1從我做起:是堅持以人為本的世界觀的體現,以主人翁的精神對待他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是做人的美德; 2從小事做起:小事往往能折射一個人的思想道德,雷鋒就是從平凡的小事做起的。他的螺絲釘精神也體現了雷鋒精神的實質和美德,英雄不獨立在疆場,風光盡在細微中,平凡出英雄,小事體現一個人的閃光點。 3從點滴做起:一滴水可以見太陽,它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滴水穿石,蓋高樓也要一磚一瓦。小事是成就事業的基礎,所以必須注意。 4從現在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把握時間最主要的就是把握現在,把握了今天和良好的機遇,人的一生只有三天,那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今天是立德、樹德、建德、修德關鍵時刻。大學生一定要振奮精神,奮發努力刻苦學習,做時代的佼佼者。 5從身邊的事做起:每個人走到哪兒就要干到哪兒,說身邊的事、講身邊的人、學身邊的榜樣,干身邊的活。6 從小節做起:小節能反射出一個人的品質和本性。小節的內涵能折射出一個人的表面形象,真實與虛偽,美與丑,善與惡。如果在小節上令人敬佩,不僅能完善自身的形象而且還能在不同的場所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對待身邊的人、周圍的事,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 7從寬容學起: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風格的體現,是衡量一個人思想道德高低的標准之一,寬容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粘合劑,是朝夕相處團結眾人的紐帶。 8從信任想起:信任表現為對別人的尊重,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一定要懂得維護別人的尊嚴,實際上尊重了別人就是尊重了自己,這是思想道德高尚的表現。 9從生活實踐中學起:學會慎獨。慎獨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也是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在生活實踐中時刻保持思想道德的純潔性。10從自信干起:什麼是自信呢?自信是一種力量,一種風度,一種信心,一種催人向上的精神。自信是成功基石。每個人要想成功必須抱定我要成功,我一定成功的信念。毛主席在青少年時期目睹國家民族災難情景就寫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名句。11學習上要立德:講學風,樂學、愛學、真學、自主性學和創新性學。12實踐上要樹德:樹立自我形象,學習英雄事跡,實踐才能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和重視道德的真實性。13事實上要鑄德:真干實學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站著做人伏身做事。14文化上要修德:加強文化修養,創先進文化。15典型上要學德:自創榜樣、自做模範,爭做文明新人。我認為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算是一個具有基本道德的人。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補。」從努力去做,到自覺去做,最終自發去做,也就完成了向一個高尚靈魂的升華,同樣也只有在思想上達到自發地道德,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出最正確的抉擇。青年人、大學生肩負著時代、社會的重任,有義務為洗滌社會風氣而身體力行。未來是屬於青年人的,歷史的車輪要由我們來推轉。新的道德正在形成,青年人應該浸潤其中!這不是一句口號,是實實在在的,尤其是對我們大學生而言,作為將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更是義不容辭。

熱點內容
公司的分公司能程度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5 09:25:19 瀏覽:355
司法商經知 發布:2025-05-25 09:21:16 瀏覽:696
公民對法規要求解釋說明 發布:2025-05-25 09:19:46 瀏覽:429
英國法官假發黑布 發布:2025-05-25 09:14:33 瀏覽:939
大連保險公司招聘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25 09:14:02 瀏覽:614
關於疫情的道德模範 發布:2025-05-25 09:02:05 瀏覽:864
荃灣法院 發布:2025-05-25 09:01:56 瀏覽:818
主題公園建立相關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25 09:01:13 瀏覽:583
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說明 發布:2025-05-25 08:51:29 瀏覽:644
新的交通法規已施行 發布:2025-05-25 08:46:21 瀏覽: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