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何謂道德

何謂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1-28 04:34:01

⑴ 何為道德

不知此「道德」是不是彼「道德」!!我想說的是有關兩性關系!其實社專會上一般屬都用「道德」標准來維系社會的安定。這是必須的!但我相信人是動
物,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堅守那些所謂的道德標准!亦因為人是動物,故此才需須此來維
系社會的平衡。否則便天下大亂,真正變成石屎森林!正因為人是動物,所以道德標准上的一夫一妻制其實是向動物世界亦是人類的終極挑戰!在互動的社會里,人互相交住、是否真的在千萬人中就只有一人是你所喜歡!我相信一定不是!故此才有退休法官騙綜援、大學教授騙房,某某有外遇等等比目皆是。但這亦反影人的原此動物性。我已悟出一個是我自已認為是正確的道理:1.
人生苦短,做自已喜歡做的事,無須為他人而活。2.
第二點是要向第一點作出補充。做自已喜歡的事當然不能是犯法的行為,其次是某些自已喜歡的事可能涉及道德標准上的問題,在這時候人便要在人性與道德之間作出一個平衡兩者的做法。不知你認同否?

⑵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2)何謂道德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⑶ 什麼叫道德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集體生活中,人們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便產生了調節行為的准則。人們不僅根據這些准則來評論一個人的行動,而且也根據這些准則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當一個人按他所處的社會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合乎道德的;一個人不按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或是直接違反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不道德的。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各個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階級性;各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它是倫理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

⑷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道德的含義及其特徵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道德的特徵: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階級性

它指階級社會的各種道德都是為特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階級屬性和特徵,可也要以和諧為目的。

4、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⑸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抄選擇習慣。

在中國,道德是道與德的結合。道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美德是一種修養或習慣。兩者的結合構成了它的定義,即一個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類,好的選擇是它的區別。

道德屬於倫理范疇。它的主題是人類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類的幸福。道德規律不同於自然規律或邏輯規律。這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規律。這是由於與道德規律相對應的主體的不確定性。因此,有些人懷疑道德規律的存在。

(5)何謂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為:

實踐或活動源於慾望,而不是理性。理性只能分辨是非,但不會引起任何活動。相反,慾望可以引起活動,但不能區分是非。慾望可以從屬於理性,也可以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了好的選擇,而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了糟糕的選擇。道德就在於這樣的選擇,所以道德源於慾望與理性的統一。

再者,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它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自愛好,痛苦來自仇恨。愛一件事的人能給他幸福,所以道德也能使他幸福。因此,道德和幸福不一定都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⑹ 何為道德人為什麼要追求道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 。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人活著只有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才是真的幸福的。

⑺ 何為道 何為德 何謂道德

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

聖人具備道德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摘自:法船網

⑻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8)何謂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⑼ 什麼叫道德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集體生活中,人們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便產生了調節行為的准則。人們不僅根據這些准則來評論一個人的行動,而且也根據這些准則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當一個人按他所處的社會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合乎道德的;一個人不按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或是直接違反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不道德的。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各個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階級性;各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它是倫理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

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現象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一個人常常依據一定的行為准則採取某些有關道德方面的態度、言論和行動。道德品質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系列有關道德的行動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徵。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下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它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道德品質作為個體現象,它的形成和發展既依存於客觀的社會生活條件,也有賴於人的心理發展的規律。因此,道德品質就成了心理學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所研究的對象。

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三種基本成分。這三種基本成分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的。一般說來,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產生的根據,道德情感又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道德行動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與影響之下,通過一定的練習和鍛煉形成起來的;同時,道德行動又可以鞏固、發展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就是這些基本成分共同發生作用的一種綜合過程。學生具有道德品質不只是具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現為道德行動,許多道德行動還應該培養成牢固的習慣。

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矛盾斗爭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每達到一定的時間或程度,就會發生質變,表現出發展的階段性來。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有著質的區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當然,這種差異也表現在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身上。

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可以從各個不周方面去進行,有時可以從培養學生道德行動和習慣開始,有肘可以從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著手,有時可以從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做起,不能機械地遵循由道德認識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動和習慣的途徑。但是只有在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時;道德品質才能更好地形成。

在我國,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道德品質教育的內容、要求和方法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的,是黨和周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條例明:確規定的。但是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於知識經驗的局限性,由於心理活動的某些特點,學生的道德認識同成人往往並不完全相同;他們的道德情感和表現出來的行動的特徵,盡管家長和教師都很熟悉,但可能並不真正理解它。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時,還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活動的規律性。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發展的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並不是由社會影響和教育要求直接轉化的簡單過程。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僅依賴於各種外部條件,同時也依賴於學生本身的各種內部條件。所以,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工作是十分復雜的。

熱點內容
法官的意思是什麼 發布:2025-05-25 09:33:09 瀏覽:534
公司的分公司能程度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5 09:25:19 瀏覽:355
司法商經知 發布:2025-05-25 09:21:16 瀏覽:696
公民對法規要求解釋說明 發布:2025-05-25 09:19:46 瀏覽:429
英國法官假發黑布 發布:2025-05-25 09:14:33 瀏覽:939
大連保險公司招聘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25 09:14:02 瀏覽:614
關於疫情的道德模範 發布:2025-05-25 09:02:05 瀏覽:864
荃灣法院 發布:2025-05-25 09:01:56 瀏覽:818
主題公園建立相關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25 09:01:13 瀏覽:583
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說明 發布:2025-05-25 08:51:29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