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道德相對主義
『壹』 道德的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的區別
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是相對的。
道德普遍主義主張無論民族,宗專教,性別,性取屬向,國籍,種族等因素,人性都有著共同的弱點。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民族,宗教,性別,性取向,國籍,種族等因素會影響道德的限度,道德只是在一個相對的范圍內成立的。
舉例,
在中國過去一夫多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現在就是重婚,男方在外面有小三,這是一個會受別人指責的事情。這個就是道德相對主義主張的,隨著文化因素的改變,道德的范圍再改變。
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啊,阿富汗啊,朝鮮啊等等國家不尊重人權,限制人權,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自己的文化影響得出的社會形態和美國所主張的自由民主不相符。而美國的邏輯就是道德普遍主義,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和美國一樣講究自由民主。它不承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對社會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樣的社會形態是不道德,不合法的。
『貳』 道德相對主義的介紹
在哲學中,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立場,認為道德或倫理並不反映客觀或普遍的道德真理內,而主張社會、容文化、歷史或個人境遇的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者與道德普遍主義相反,堅持不存在評價倫理道德的普遍標准。相對主義立場認為道德價值只適用於特定文化邊界內,或個人選擇的前後關系。極端的相對主義立場提議其他個人或團體的道德判斷或行為沒有任何意義。一些道德相對主義者,例如存在主義者讓·保羅·薩特堅持個人的、主觀的moral core應該成為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公共道德反映社會習俗,只有個人的、主觀的道德表達真正的真實(Authenticity)。道德相對主義不同於在通俗文化中,人們經常將自己描述為「道德相對主義者」,表明他們接受其他人的價值。
『叄』 什麼是道德相對主義
盡管道德相對主義的表現形式粼粼種種,但一般來說,其主要觀點如下: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而不是絕對統一的。這里的「相對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動力基礎是有所差別的。按照道德相對主義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准。與此相反的道德客觀主義,則對客觀的是非標准深信不疑。
人們對待倫理和道德問題的現實態度與人們對待科學的一般信仰大不一樣,如果把兩者加以比較的話,我們會對道德相對主義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自然科學(諸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以及它們的現代分支學科)為我們打開了認識自然界的一個又一個窗口,而且確實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幾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科學在自然界祛魅和認識世界結構方面大有作為、突飛猛進。不僅如此,科學似乎具有廣泛的有效性和絕對的可靠性。不論人們的個性特點和文化背景有多大差異,自然界向來一視同仁,對那些真誠率真和腳踏實地的探索者們敞開門戶。人們普遍認為,在某種範式主導之下,科學會像滾動的雪球一樣日漸壯大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哲學家們則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科學的境況相當復雜且問題重重。但不管怎麼說,把人們對待科學的這一普遍觀點與人們對於道德的一般看法相比較,總會大有裨益。
與科學相比,道德總是缺少一種客觀統一性。人們的道德信仰千差萬別,諸如前文中那樣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關於是非對錯問題,不僅難以達到一致的意見,我們有時甚至以為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我們常常認為道德是一種純粹主觀上的問題。這可謂是道德相對主義的基本內容。在道德相對主義者看來,道德只不過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說得具體些,在道德這個領域內,不存在像我們在自然界通過科學探索可以發現的科學真理那樣的客觀道德真理(准則)。
『肆』 道德相對主義的危害
道德在相對的位置上是最完美得沒有危害
『伍』 什麼是倫理學中的相對主義和客觀主義
找到了情感主義論理學和功利主義倫理學,希望對你有用
倫理學中的情感主義:20世紀30年代,英美等國最流行的一種元倫理學,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史蒂文森,情感主義否認倫理學的科學地位,主張道德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否認道德的客觀性,認為道德判斷沒有合理的或有效的根據,沒有真假之別,不過是表示某種情感、某種願望,倫理學不能成為知識,不是科學,只是情感的表達方式,如同宗教和藝術。倫理學中的情感主義帶來了道德權威危機,使倫理學陷入了相對主義。
戴維.羅斯首次承認他攻擊摩爾的功利主義或者說是倫理中立主義—這次非難是針對倫理中立主義方面的道德效果論。羅斯從一個重要觀點出發,他討論了好的行為和辯證給予效果論一些認同之間的不同(從行為范圍)。他的攻擊是基於自己的責任感,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阻礙那並不很令人滿意的物質上的責任和被認為一般很好的會做事的人的責任所帶來的抵制情緒,從而做的更好。照自然的發展規律,其他類型的責任對這種發自內心的責任感都是例外---都是對效果論
『陸』 道德相對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普遍主義
此二兩者觀點相對,如世界人權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義實踐。同時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客觀主義(moral objectivism)、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義(moral naturalism)相區別。
盡管道德相對主義的表現形式林林種種,但一般來說,其主要觀點如下: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而不是絕對統一的。這里的「相對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動力基礎是有所差別的。按照道德相對主義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准。與此相反的道德客觀主義,則對客觀的是非標准深信不疑。
人們對待倫理和道德問題的現實態度與人們對待科學的一般信仰大不一樣,如果把兩者加以比較的話,我們會對道德相對主義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自然科學(諸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以及它們的現代分支學科)為我們打開了認識自然界的一個又一個窗口,而且確實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幾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科學在自然界祛魅和認識世界結構方面大有作為、突飛猛進。不僅如此,科學似乎具有廣泛的有效性和絕對的可靠性。不論人們的個性特點和文化背景有多大差異,自然界向來一視同仁,對那些真誠率真和腳踏實地的探索者們敞開門戶。人們普遍認為,在某種範式主導之下,科學會像滾動的雪球一樣日漸壯大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哲學家們則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科學的境況相當復雜且問題重重。但不管怎麼說,把人們對待科學的這一普遍觀點與人們對於道德的一般看法相比較,總會大有裨益。 道德總是缺少一種客觀統一性。人們的道德信仰千差萬別,諸如前文中那樣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關於是非對錯問題,不僅難以達到一致的意見,我們有時甚至以為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我們常常認為道德是一種純粹主觀上的問題。這可謂是道德相對主義的基本內容。在道德相對主義者看來,道德只不過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說得具體些,在道德這個領域內,不存在像我們在自然界通過科學探索可以發現的科學真理那樣的客觀道德真理(准則)。
『柒』 什麼是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絕對主義同「相對主義」對稱,一種把事物和認識絕對化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觀點。它和相對主義一樣,都把客觀事物和人的認識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完全割裂開來。
相對主義是一種認為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立場不同、條件差異而相互對立的哲學學說。
相對主義只承認相對性,否認絕對性,絕對主義只承認絕對性,否認相對性。絕對主義把事物絕對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從來如此,永遠如此,不承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個過程可以轉化為另一個過程。
絕對主義就是認為凡事都有規律,不會出現特例的信念。絕對主義者認為事情的真相是清晰的,確定的簡單的。但現實中事情往往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復雜的。由於他們不合理的期望,絕對主義者在思考中缺少耐心因此會過於簡單化和草率地得出結論。
而且,一旦他們下定決心,他們會比批判性思考者更加教條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他們不樂意去接受挑戰他們觀點的證據。一旦一條原則設定好,絕對主義者就會拒絕去接受意外。
相對主義的實質是:一個概念有確定的形象概念,但沒有確定的抽象概念,那麼此概念就是相對概念。像這樣的概念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能根據抽象概念的大小來相對的判斷對與錯。
(7)評價道德相對主義擴展閱讀;
相對主義中的道德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強調道德都是相對的,當我們說「道德上正確的」這一個形容詞時,它所形容的只是某一行為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而已。簡言之,某一個行為A在X社會中是道德上正確的,但也完全可能在Y社會中是錯誤的。
因此,當我們說「行為A是道德上正確的」這句話時,我們要麼是省略了「在某一個社會之中」這一個限定詞,要麼這個句子就不存在意義。也就是說,道德相對主義主張不存在所謂的「普世道德」,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標准。
道德相對主義的意義,道德相對主義的主張在當下全球化的環境之下似乎有著某種特別的文化意義——由於不同社會的道德評判標准不一樣,所以不同社會道德規范之間應當相互容忍,而這種容忍的心態則為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捌』 道德相對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簡介
一些道德相對主義者,例如存在主義者讓·保羅·薩特堅持個人的、主觀的moral core應該成為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公共道德反映社會習俗,只有個人的、主觀的道德表達真正的真實(Authenticity)。
道德相對主義不同於在通俗文化中,人們經常將自己描述為「道德相對主義者」,表明他們接受其他人的價值。
『玖』 【急求】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道德觀各自的利弊!
資本主義自其萌芽至今已有幾百年的發展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自發產物,是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的體制。至今以來雖時有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發生但是長期的向上趨勢毋庸置疑,有目共睹。資本主義的理念符合了一個歷史時期內人類的慾望和本能,人的自私,利己和慾望的無法克制,長期來看基本上對於資源的佔有大多數人還是能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既有世家巨富淪為乞丐,也有白手起家平步青雲。一種競爭性的公平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弱肉強食,這一自然界的真理在人類社會中得以從某個角度的延續。這樣的體制更能激發人類開拓進取的精神,居安思危的謹慎。但在物質還不夠豐富的時代,這種體制導致了大部分人生活質量難以提高,不論經濟發展如何剩餘利潤總是歸於資本家,廣大勞動人民總是掙扎在溫飽線上。
社會主義,這一馬列主義先哲們在理論上所推導出來的理想社會的初級版本。考慮到了資本主義對於弱者的過渡剝削,本著普及物質文明廣泛性的精神,站在極弱者的角度認為一切公有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是為了指導工農階級進行革命活動的理論工具。其前提條件是人類道德情操的高度發達和物質的極大豐富。道德情操要高到摒棄一切財富觀念,永久性推翻人類天性的佔有欲,物質要豐富到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大部分正常需求……這本身在目前看來我感受不到一點實現條件的可能性。而前蘇聯,東歐,包括我國所實行之共產主義,或者其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只得理論之形而未得其實質,本身更加接近於國家資本主義,公有的實質變成了國有,人民還是無法染指大部分資源。這種發展方式有利於集中精力辦大事,國家利益至上,但是某種層面上忽略了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就歷史發展而言,社會主義國家最後大部分體制崩潰經濟停滯,不得不進行資本主義的改造……(汗……貌似反過來了不過事實如此,並非先進就是好的,而是符合需要就是好的,比如說把現在的大型器械拿到古代去,對於當時先進吧,可惜沒給你動力,最後只是一堆廢鐵。)而我國在鄧小平同志的英明領導下,走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但避免了國家的崩潰,而且大大促進了各個方面的發展(領導的水平就是高,比蘇聯那幫傢伙強多了),但實際看來,我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借鑒了許多資本主義的東西,同時又保留了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能力,從好的方面說是取二者之長。
簡單說,社會制度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鄧小平同志也說不論什麼貓抓老鼠就是好貓。當條件允許時,社會主義肯定更有利於廣大人民共享物質財富,但是條件過於苛刻目前難見曙光。
再說與美國相比,我國不論是綜合國力還是政治影響力,都還有相當的差距,但是我國的發展空間很大,並且常年保持著較高的GDP增長率,先不論我國的GDP增長之健康與否,總之肯定強於美國現在那種靠美元的強勢地位狂印票子來攫取他國財富,狂賣債券來維持政府財政來得正常。當然美國也在反省,但現在美元的逐漸衰落已經成為趨勢,現在的美國就好比百年前的英國,將逐漸喪失其既有的霸主地位。但是鹿死誰手還不是定論。世界上不止中美兩國。中國想要取美國而代之也不止美國這一個阻礙。一切決定於後勢的發展情況。我國國民奮發進取則大有希望。不過是資本主義
『拾』 如何評價道德相對主義
這個問題的換種說法就是,是否承認現代/後現代的生活中事實與價值的分離。
道德普遍主義的兩種淵源,一個是古希臘式的自然正義,一個是亞伯拉罕諸教式的一神論,但是都在現代性展開之後被拆解的亂七八糟。
而道德相對主義本質上就是虛無主義,多數時候以實用主義的面目出現而已。
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最高明,道德根本不在他的哲學體系之中,也就無所謂相對與絕對之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