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基本領域的是
① 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和核心內容是什麼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
(一)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准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二)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
(三)愛護公物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四)保護環境
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是當今時代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說,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也是對子孫後代應盡的責任。
(五)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
(1)道德基本領域的是擴展閱讀:
1、遵守社會公德是公民應盡的應盡的義務
現代社會公德的核心劃清個人權益與他人權益、公共權益的邊界,並尊重他人或公共的利益邊界。任何人的所作所為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邊界為准繩。在社會公德領域,注重社會道德的教育,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點。
2、遵守社會公德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教師職業道德是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程度的增強,有社會公德發展而來的。
作為教師,首先是社會的一員,首先應遵守社會公德。其次是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應該遵從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道德是對教師的特別要求,是教師有別於其他人的重要方面。在教師職業道德中,明顯地包含著社會公德的內容,社會公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公德
② 道德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調節手段的特殊性:道德的調節作用不是通過國家強行制訂和強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會輿論、教育、習俗以及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自覺約束、自我節制、自我規范自己的行為。道德的調節作用雖然不需要強制執行機構,但道德評價卻貫穿於道德作用的全過程。
道德評價是通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觀念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從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促進個人良心道德品質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道德的調節作用也具有精神上強制性的一面,但它同法律規范、管理規范等硬性規范的強制性是不同的。不道德行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群眾的批評、良心的責備,形成一種強大的意識力量的壓力,要人們悔過自新,棄惡從善,從而符合整個社會的行動規范。
(二)道德作用的廣泛性: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作用貫穿於人類的各個社會形態,廣泛地存在於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道德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所涉及的范圍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為廣泛。道德作用的廣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講道德,自覺遵守道德的規范。
(三)道德規范的多層次性: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道德都有其層次和序列性,不論哪個階級的道德規范體系,都體現出多層次性的特點。
這是由於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各種關系之中。在一個階級內部、一個單位、一個家庭,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決定了道德規范的層次性。為此,我們應根據道德規范多層次性這個特點,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內容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由於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不同,階級利益也必然不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規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評價標准等。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內容的階級性主要表現在:階級社會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階級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一切階級都是從自身的階級利益出發,確定本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標准;不同階級的道德,體現不同階級的意志和要求。總之,一切階級的道德,無不是該階級的一種特殊思想工具。
(五)道德形態的繼承性:道德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有著自身的發展過程。人類對於道德准則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前進過程。階級社會中各階級的道德除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內容之外,還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處,即人們必須普遍遵循的共同行為准則。
所以,堅持道德的階級性,並不排除道德的繼承性。當然,這種繼承性是在對前人道德遺產予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批判地繼承,即吸取道德的優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
道德的以上特性,特別是道德的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啟迪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積極思想和規范,用以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也包括我們公務員的道德體系,同時還要抵禦和消除腐朽道德觀念對我們公務員的進攻和腐蝕。
③ 思想道德調節領域是啥
道德與法律是調節人們思想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基本社會規范。道內德與法律雖然容在調節領域、調節方式、調節目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務於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為社會主義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法律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④ 道德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
1、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評價社會現象,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5、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4)道德基本領域的是擴展閱讀
道德的基本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1、「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
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敢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作斗爭,把對國家的一切義務和責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職。
「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愛國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公民通過愛國守法去實踐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
2、「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禮,關繫到世界對國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評價,因此,「明禮」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3、「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
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當然,團結友善必須是在正義原則之下的團結友善。
4、「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
「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
⑤ 道德有哪些基本內涵
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專、利益分配、法屬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德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它界定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從道德精神到道德規范,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直接指揮以及支配思想行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⑥ 道德所在領域的不同可以分為哪三個層面
第一是「本體」抄層次,實際上是對倫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認識,包括道、德、王、聖四個最基本的范疇。無論道家還是儒家或佛家,「道」無疑是最高的范疇,天道、天理成了萬有的根源和原則。
第二是「工夫」層次,是對社會禮教和個人德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包括「禮」和「仁」這兩個最基本的范疇,其各自又分別在知行兩個方面涵括諸多具體的德行概念。
第三是「本體-工夫」層次,這是對由工夫實現本體過程中的基本原則的把握。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之間的關系,通常認為,仁為至德,而其餘四德是對仁德的體現。正如程顥所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⑦ 個人品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個人品德修養,一直強調「修、齊、治、平」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求弘揚個人品德、磨礪個體品行。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
這一鮮明主張,充分反映了新時代對公民個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為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明努力方向。
(7)道德基本領域的是擴展閱讀:
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須多管齊下。
一是應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要使人們具備高尚的品德,就必須使人們了解和把握社會各個生活領域的道德規范,了解和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榮、什麼是辱,然後才能有一個明確的道德實踐方向。
二是應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種道德認識,還需要熾熱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種對善的執著追求,在實踐中形成穩固的道德情感。
三是應鍛煉人們的道德意志。如果沒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實踐中克服困難,堅持善良和正義,抵制邪惡和私慾,也就難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⑧ 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的主要領域有哪些
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主要領域是在社會的文明方面,還有經濟文化方面。
⑨ 什麼是屬於道德領域的理想信念
道德領域的理想信念,就是有道德底線約束的理想。因為人的理想有千千萬,有的甚至是損人利己的,有的是完全自私的……以道德約束,這樣的理想夢最大限度協調人與人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