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值錢么
① 是「道德」值錢,還是「錢」值錢
所謂「道德」值錢,就是道德能夠帶來經濟效益。
2000年2月,美國出版《百萬富翁的智慧》,1300位百萬富翁把誠實守信擺在第一位。
在浙江烏鎮常豐街,堅守誠信的「眼鏡阿婆」李國光顧客盈門。北京化工大學的許娜在阿婆這里買過一次小鞋子,第二年她又帶著一幫同學成了阿婆的回頭客;日本人中村猛分別用日文和中文留下了「安全買物」的留言;帶團的導游也願意損失可能的「灰色收入」,把遊客帶到阿婆的攤子上來「團購」。就連那些原本受阿婆低價「影響」的鄰居,也逐漸學習阿婆的經營之道。
② 什麼是道德價值觀
「劃一根數軸,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負一百,那女人都出軌了」是偽命題。
參考網上: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傳統道德及其價值觀。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善」的追求與實踐是人道之本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共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與推進是和諧之始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一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禮」的普及與踐行是治理之道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當然,其中的遵從、固化等級制的部分是我們今天要堅決剔除的。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勤」的固化與應用是存續之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左傳》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法天,要努力奮斗。於是,中國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中國「重生」文化的價值觀基礎。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尚書》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在創建事功上,中國文化既倡導「夙夜在公」的勤勞公忠價值觀;又將「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式為民作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彌」的理念及實踐觀。可見,勤已成為指導中國人的存續法則和生生不息的價值圭臬。
「新」的締造與日進是超越之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③ 什麼叫道德道德幾塊錢一斤
你說它不貴,它是不貴,你說它貴嘛,有時候把你賣了也不夠
④ 什麼樣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即出於義抄務的行為。義務是貫穿於康德的倫理學體系中的一條主線,一種行為只有是出於義務。一個徹底善良的意志,才具有道德價值在康德的理性主義倫理學體系中,即道德律,才具有道德價值,以義務為動機,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價值的源泉,它的原則表現為定言命令;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識地尊重道德律的行為
⑤ 道德講價是什麼意思
就是講價的時候不要講的太狠,也要顧及一下商家的感受。也不能光顧自己。
⑥ 什麼是超道德價值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提到,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
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有人會傾向於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這種價值並不限於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
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里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
超道德價值是將個人與宇宙聯系在一起,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准則合乎社會的規范,特別是當社會規范的存在僅僅是維護社會安穩而規定的時候。
如孔子,孔子除了對經典作出新的解釋以外,還有他自己的對於個人與社會,天與人的理論。個人與社會是道德價值,而天與人的理論屬於超道德價值。
超道德價值,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即為超道德價值。
(6)道德值錢么擴展閱讀:
道德價值是存在於人際關系中的。當人不存在了的時候,道德價值就失去了意義。而追求超道德價值,本質上是一種對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對自我生命的超越。
馮友蘭先生相信人有超道德價值的追求,是基於他對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理論的摩拜,斯賓諾莎雖然是無神論者,但他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馮友蘭先生所秉持的這一觀點,本質上是也就是對充滿神秘色彩的大自然的敬畏。
一方面,哲學家們都是無神論者,包括馮友蘭先生。他們除了相信自己之外,根本不相信這個宇宙中還有超越人智慧和能力的生命,另一方面,他們卻把大自然神化,並從理論和實踐上奉勸人們敬畏它。也就是追求超道德價值。
⑦ 如今的人誰還把道德當會事。古人把德看的比命重,這社會德不值錢了!
道德在每個朝代都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如今在生活工作和經商做生意之中,都少不了誠信,而誠信就是一種道德。
誠信度是不是把握的很好,對做生意的影響特別大,所以在這個社會中像誠信這樣的道德一直是值錢的。
⑧ 道德和金錢什麼更重要
金錢與復道德都很重要,但是制道德比金錢更加重要。原因如下:
1、金錢只是改變生活和提升自己的工具,不要把金錢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良好的道德才是追求的根本,一個有金錢漠視道德的人,就好比暴發戶一樣,沒有底氣和做人的基石。生活的富足精神的缺失,活著也是僅僅活著而已。
2、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3、道德,作為一種美德,它可以時刻調節著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道德作為現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夠教育人們造福於後世,加強自身對自我的認知,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的承擔。
4、道德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是一種無形之中的自我約束。它能夠時刻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走向良善,富有一顆感恩的心,並在生活中提升人的幸福感。
5、如果只有金錢,但是卻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便很難達到一個美好的生活與精神滿足。只有人擁有了良好的內心信念和行為習慣,進而才能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⑨ 道德值錢嗎,良心能當飯吃嗎,如何解決道德淪喪問題
__道德是非暴力性行為規范(道德規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維系。不能隨地吐痰是道德規范,不能隨地排污是法律規范,依靠暴力來維系。
__道德是無價之寶。講道德(遵守道德)能夠帶來經濟效益。
__良心是一定社會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內化的個體情感和信念。沒有良心的人可能會丟失「飯碗」。
__在社會主義社會,道德淪喪的人是個別的,不是普遍的。要解決他們的問題一靠道德教育,二靠社會完善,幫助他們成為心身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