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真相和道德

真相和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04 05:25:57

Ⅰ 真相的名言

1、真相不止一個,有多少人見證過就有多少真相,如果不相信歷史的話,就親眼看世界吧。

2、必須承認,令人失望的困境的確是生活的一種真相;同樣必須承認,某種成功的可能性構成了生活的另一種真相。

3、把生活想像的太好你會跌的很重,把生活想得太糟你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4、當深夜車輛足夠稀疏的時候,寬闊的道路方能顯示出一些屬於它自己的真相 那些在白天各式各樣的傾軋之下不為人所見的。

5、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傳。 羅伯特卡帕

6、脾氣好是因為沒有人肯遷就你。想法深刻是因為沒有人陪你玩,所以你有時間思考很多問題。喝醉後總能安全回到家,你以為那是你的超能力,其實只是因為你知道不會有人照顧你。世界的真相就是這樣,孤獨讓你強大,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7、靈魂會因處境而誤解自己的身份,直到聖賢揭露真相,方知自己是婆羅門。

8、如果真相是種傷害,請選擇謊言。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 徐志摩

9、很多時候,我們活在假相里。明白真相時,又活在假相的陰影里。

10、何為真相?你相信他是真相,他就是真相。

11、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12、需要的時候,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需要的時候,群眾是不明真相的。

14、紅豆不長南國,長我臉上了,真相思!

16、世間人恩怨復雜,有愛有恨,今天兩個人再好,明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愛得愈深,恨得愈重。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會清凈。

Ⅱ 真相到底是道德的倫桑,還是人性的扭曲

你好,朋友,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我感覺都有的,現在的人,人性扭曲的很多的,而且道德也很差勁的,如有不足,可以繼續追問,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

Ⅲ 道德與品德的區別

道德來與品德的區別有:源

1、定義不一樣:

(1)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

(2)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

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

2、功能不一樣:

(1)道德的功能則分為認識功能、調節功能、教育功能、評價功能和導向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2)品德從其對個體的功能來說,如同智力是個體智慧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一樣。品德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

3、特徵不一樣:

(1)道德具有共同性、民族性、歷史繼承性和自律性。

(2)品德的特徵則是他總是揚善抑惡的,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Ⅳ 時間會告訴人們,什麼是真相,絕不與虛偽小人為伍,眼中更容不下滿口謊言無道德

要想對這個社會上安穩的生活下去,就要學會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妄想改變它

Ⅳ 【知道日報】關於道德行為的七個真相,你知道嗎

為了解人們在道德問題上的真實現狀,心理學家們通常會採用一些想像出來的情境來考驗人們。例如,他們讓參與研究的人面臨一個想像的道德兩難困境:一輛失控的電車沖向5個人,唯一拯救這5個的方法是把它轉上另外一個軌道上去,但是另一個軌道上有一個人會犧牲,你會把軌道扳過去嗎?或者,他們會詢問參加研究的志願者:「一個人從超市買回來一隻雞,跟它性交之後把它吃掉,你覺得這個事情是道德的嗎?」。通過這些研究,心理學家確實發現人們道德生活的一些重要現象,例如,政治上的民主派和保守派似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見喬納森·海特(Johnathon Haidt)的《the righteous mind》)、情緒比理性更能決定我們的道德判斷、以及道德許可效應(moral license, 當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情之後,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做不道德行為的通行證)。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有那麼具有道德含義的行為嗎?我們真的是像心理學研究中表現出來的那樣嗎?最近,德國科隆大學的心理學家霍夫曼(Hoffman)及其同事突破了傳統心理學研究的限制,調查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道德行為的狀況。他們通過社交網站招募到了1252名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成年人志願者,通過手機的應用軟體來隨機在不同時間點提醒這些志願者,讓他們回答一系列道德相關的問題。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結果中,他們基本證實了先前實驗室研究的結論,也揭示出了日常生活中關於道德行為的7個現象:

1.別人的不道德行為多

調查結果顯示,在人們的個人日常交流中,更多地是去了解他人不道德的行為,而了解他人的道德行為要少得多。這個結果正好印證了2004年Dunbar提出來的關於八卦(gossip)的作用:人們之所以相互八卦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他人的人品,從而避免那麼喜歡搭便車而自己不付出的人。八卦作為一種社會機制,可以讓人們有效地結成聯盟。所以如何你做了什麼壞事兒,不要奇怪人們會在背後對這些壞事進行相當有效地傳播。
2.自己的道德行為多

在這個調查中,研究者問到了志願者自己做的與道德相關的事件,志願者對此問題的回答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自我偏見(self-bias):自己做的好事明顯多於自己做的不道德行為。這個結果是社會心理學中自我偏見的一種:人們有意識無意識地更加關注於自己好的一面,而不是一個公正的旁觀者一樣去客觀地觀察自己。正如80%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智商高於群體的平均水平,相信自己做好事次數高於群體平均水平的人,也是遠高於50%的。
3.政治立場可能決定你的道德視野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喬納森?海特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人類的道德應該包括關愛/傷害、公平/不公平、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純潔/墮落和自由/壓迫六個維度,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對這些維度的重視程度不同:自由派會更加關注於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壓迫;而保守派則比自由派更加關注於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和純潔/墮落;在關愛/傷害這個維度上兩派相似。霍夫曼等人的調查結果支持了這一結論,發現自由派報告的道德行為中,與關愛/傷害、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壓迫較多,而保守派則更多地報告於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和純潔/墮落方面的道德行為。
4.宗教信仰不影響人們道德行為

宗教與道德的關系一直撲朔迷離,關於兩者關系的研究在社會心理學雜志中占據很大的比例。但是,霍夫曼等人對有宗教信仰和無宗教信仰的所報告的道德事件進行比較之後,未發現他們在積極的道德行為上有顯著的差異。但有趣的是,宗教人士在面對道德事件時經歷更強烈的情緒體驗,他們會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表現出更強的內疚、尷尬和厭惡,對自己做的道德行為則會更加驕傲和感恩。
5.做好事不增加幸福感,被做好事才行

我們教導小朋友做好事兒時通常會說:助人為樂。那麼助人行為真的會讓助人者 「樂」嗎?沒有這么簡單。霍夫曼等人調查的結果顯示,比起不道德行為,道德行為確實與幸福感相伴,但這種快樂並非在自己做好事最強,而是在被他人「助」的時候。但做好事確實有助於增加志願者的目的感(sense of purpose)。要讓人生充滿意義,恐怕還是得多做好事兒。
6.道德行為會傳染

道德傳染(moral contagion),即將道德行為從一個主體傳遞到另一個主體,被許多人當作一碗美味的心靈雞湯,也曾經激勵過許多人行善。在霍夫曼等人的這個大規模的研究中,確實發現了道德傳染的現象:當某個志願者成為一個道德行為的受益者之後,他自己去做出類似善舉的可能性會更大。這個調查可能告訴我們,做好事確實是可以傳染的,不要吝惜你的善意。
7.道德行為會使壞

當你自己做過一件好事之後,你做壞事的可能性是否會增加?心理學先前的研究表明,確實會。這種現象被稱為道德許可現象,即人們好像將善行當作自己今後做壞事的許可證或者免責牌。這個現象在霍夫曼所調查的志願者身上也得到了印證:他們在做了一個道德行為之後,再做出好的行為的可能性就下降了,而做出壞的行為的可能性卻上升了。
霍夫曼等人進行的這個大規模調查是社會心理學家嘗試使用手機移動端進行研究的初步成果,引起了其他社會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的傑西?格雷姆(Jesse Graham)認為,霍夫曼的這個研究讓道德的學術研究走出了實驗室,是了解人們真正道德生活的一大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布雷恩?諾斯克(Brian Nosek)提醒我們對這個結果保持謹慎,因為畢竟這只是我們道德生活的「粗略草稿而不是精確的腳本」,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去釐清。

參考文獻:

Graham, J. (2014). Morality beyond the lab. Science, 345(6202), 1242. doi: 10.1126/science.1259500
Hofmann, W., Wisneski, D. C., Brandt, M. J., & Skitka, L. J. (2014). Morality in everyday life. Science, 345(6202), 1340-1343. doi: 10.1126/science.1251560
Benedict Carey (2014). In a Study, Text Messages Add Up to a Balance Sheet of Everyday Morality, New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4/09/12/science/a-window-into-everyday-morality-via-text-message.html
補註:上市三日榮登當當社科類新書熱賣榜首,4億網友熱捧的大數據辟謠寶典,網路知道邀您共同求真溯源,《那些年我們一起信過的謠言》,再不買就要搶光啦!http://..com/s/book/index.html

Ⅵ 當其他人盲目的追尋真相和真實的時候,記住-萬物皆虛(萬物皆為信息,數據) 當其他人受到法律和道德

當其他人盲目的追尋真相和真實的時候,記住-萬物皆虛(萬物皆為信息,數據)
當其他人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束縛的時候,記住-萬事皆允(萬事皆被宇宙認可,允許)

虛不是空 虛是類似信息的一種 宇宙射線這類的 也是世界萬物的本質

Ⅶ 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孕婦墜樓事件真相大白

願逝者安息!
院方公布的,稱「產婦兩次下跪與家屬溝通被拒」。家屬解釋,是疼到難忍的下意識動作。目前,就這樣各執一詞,看似都講的於情於理,真相究竟是什麼?請等待調查結果。
綜合各方信息來看,家屬方面有不容迴避的問題,但把所有責任推給「家屬不同意」,這很難解釋事件中的一些疑點。
在程序上不作清晰的提醒,規避醫療風險的意願似乎超越了確保產婦安全的責任。

Ⅷ 道德與法治塵封的真相是真實故事嗎

是的
道德與法治是一檔早間檔欄目劇,於2012年1月14日開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欄目劇,每期節目播兩個故事,12月1日,擴版到130分鍾,每期播三個故事,成為播放時間最長的一檔電視欄目劇。
該節目由張林、李敏、芝麻、孫亮等人主持,每日7:34分在山東衛視播出。

Ⅸ 真相的背後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倫桑

都有,其實看著不搭界,兩個有一定的關聯,只要人性扭曲了,還談什麼道德這可能嗎?我覺得人性都扭曲了,在談道德也是沒有用的

熱點內容
生產車間員工守則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45 瀏覽:716
企業物業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37 瀏覽:746
行政法民法刑法的區別 發布:2025-05-21 08:49:35 瀏覽:450
殺枉法法官 發布:2025-05-21 08:37:44 瀏覽:179
高校法學教師 發布:2025-05-21 08:22:05 瀏覽:590
經濟法的謙抑性 發布:2025-05-21 08:20:38 瀏覽:540
司法援助熱線 發布:2025-05-21 08:20:34 瀏覽:347
房產出資證明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1 08:09:14 瀏覽:87
公司法歷年司考真題 發布:2025-05-21 08:07:03 瀏覽:215
趙孟頫書道德經 發布:2025-05-21 07:53:20 瀏覽:330